叶至善先生不但继承了父亲叶圣陶先生的编辑和出版作风,而且不断有所创新,形成独特的编辑风格,促进了中国编辑水平的提高;他以“认真、勤奋、诚恳、谦虚、好学、多思”为座右铭,具有高尚的编辑道德和优良品行,是我国编辑工作者学习的楷模。
从这部《叶至善集(6书信卷)》走进至善先生的世界,一定会厚实我们的底蕴,纯粹我们的精神,完美我们的性情的。
| 书名 | 叶至善集(6书信卷) |
| 分类 |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
| 作者 | 叶至善 |
| 出版社 | 开明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叶至善先生不但继承了父亲叶圣陶先生的编辑和出版作风,而且不断有所创新,形成独特的编辑风格,促进了中国编辑水平的提高;他以“认真、勤奋、诚恳、谦虚、好学、多思”为座右铭,具有高尚的编辑道德和优良品行,是我国编辑工作者学习的楷模。 从这部《叶至善集(6书信卷)》走进至善先生的世界,一定会厚实我们的底蕴,纯粹我们的精神,完美我们的性情的。 内容推荐 叶至善所著的《叶至善集(6书信卷)》收录了叶至善先生所写的书信,通过这些文章,充分展现了叶至善先生作为一位优秀的编辑家、出版家、作家各方面的才能,并给后人留下大量足以借鉴的经验,不论是对编辑、出版、创作,都是一份宝贵的财富。 目录 干校家书(致父亲叶圣陶) 一九六九年 一九七○年 一九七一年 一九七二年 附:我们为什么要整理出版这本《干校家书》 友人书简(致欧阳文彬) 一九七九年至二○○四年 文彬附言 《叶圣陶集》编辑书简(致缪咏禾) 二○○一年至二○○五年 小沫永和附言 编后记 试读章节 1 八月二十四日爹爹: 前天(二十二日)开镰割稻,从插秧到收割恰好三个整月。我目前还在放牛。天气预报所说的本月份三场大雨,都已经过去,没有成什么灾象。割稻的紧张程度似较割麦差一些。原因是插秧本有先后,不是同时成熟;稻粒也不像麦粒容易脱落。小麦是机械耕作的,一熟就是全部熟。因而要赶,要抢。割稻种麦,也叫“双抢”,也作了动员,主要是抓革命、促生产。抓革命目前的中心是整党。 关于初伏终伏的问题,我也不大清楚。但是我早就想到过,会有这种情况出现的。夏至、立秋(包括其他节气)都是以太阳在天空中运行的位置定的,因而有的日历上写明,某日几时几分几秒交什么节气。如果交夏至那一天的时刻很晚,那么立秋与夏至之间的日数就会比平常年头多一天。而“庚日”,则是十天一逢,没有变化,这就很可能在中伏多赶进一个庚日,中伏就延长为二十天。旧历的日期是按照月亮的运行定的,是“阴历”。节气却是按照太阳的运行定的,应该说是“阳历”,而所以这样定,是为了补“阴历”之不足(如“月份”是按节气定的,必要时插进“闰月”作为调整)。而用天干地支计日期,可能是很古流传下来的,六十天一个周期,与太阳、月亮的运行都没有关系。这就必然会出现这种结果。“伏”是什么意思,我不知道。每年最热的天气,总在夏至以后;最冷的天气,总在冬至以后,迟于太阳的运行一个月左右。“伏”在夏至之后,所以最热;而“数九”从冬至开始,是最冷。 永和插队,与小沫和我都不同,有许多是在小沫和我的环境条件下所学不到的,主要当然在于自己的主观努力,有没有改造自己的要求和决心。这并不是说小沫和我的条件比永和差,而是说各有各的长处和短处。比如说,我们这里军代表领导得好,三八作风的教育抓得很紧,解放军同志处处时时身教言教,这个条件就比永和优越(小沫那里也有这个条件)。但是永和那里,许多事情都要自己处理,自己安排,更需要有革命的自觉性,这方面锻炼,我和小沫恐怕都比较弱。 “五七干校”如何办,因为整党,没有展开讨论。我想培养干部、教育干部是主要的。 男 至善 八月二十四日 2 十月十一日爹爹: 昨天中午接到电报,我没有回电。因为我想,我六号发出的信,总该到家了。我在中秋节前就发出一封信,这封信可能遗失了。信上主要说:《文汇报》和《北京日报》上有重要的革命大批判的文章,请收集一点寄给我看。此外说了些放牛的事和这里的生产情况和自然现象,都是无关紧要的。我也一直在等家里来信,等得很急。中秋节前阿满来信说爹爹前一阵身体不大好,她自己身体也不大好,因而很惦记。我的身体一直很好。同房间十个人,只有我一个人从未生过病。可能因为受到的照顾,劳动不如他们重;也可能自己比较当心。放牛这活就是两条腿累些,要站,要跑路。牛对人很和善,从没有发生过用角顶人的事,最多脚被牛蹄踩了,肿痛几天。这种事总发生在几条牛挤在一起的时候,只要小心些就可以避免。天气变化较多,我是宁可穿暖一些,尽量避免受凉。近来觉得有些困倦,是睡眠时间不够的缘故。食量一直很大,每天至少一斤半。生活很好,顿顿大米饭、白面馒头,鱼、肉、豆腐也经常吃到,营养够丰富的。所以一切都可以放心。我每隔十天总写一封信,如果收不到,那就是遗失了,不会有别的原因。因为信总是托人去寄,中秋节前那封信是托一个孩子去寄的,可能他把信丢了,害得爹爹这样着急。我以前信上说过,如果真害了病,倒有时间写信了,所以接不到我的信,绝不是我身体不好,不能写信的缘故。我希望爹爹或阿满也能每十天给我一封信。角得我惦记。 P3-P4 后记 《叶至善集》的书信卷,包括作者的三集书信:《干校家书》《书简情》和《(叶圣陶集)编辑书简》。 “文化大革命”期间,作者在河南潢川团中央五七干校参加劳动,开始了和父亲叶圣陶长达三年多的通信。从一九六九年的五月到干校,到一九七二年十二月离开干校,父子俩来往的信件多达四百多封。二〇〇七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由作者子女整理的《干校家书》,这里选入的是作者写给父亲的二百一十一封。在这部分书信的后面,附上了原书中编者写的《我们为什么要整理出版这本(干校家书)》一文,对出版家书的原委做了比较细致的介绍。 抗战期间的一九四五年,经人介绍,叶圣陶先生接受了欧阳文彬女士的申请,留她在开明书店做编辑,从此欧阳文彬结识了圣陶先生一家,和叶家兄妹更是情同手足。新中国成立以后,作者随父亲迁往北京,欧阳文彬则长住上海,两人在京沪两地,只有通过书信传递彼此的消息。二〇〇七年,上海百家出版社出版了欧阳文彬的《书简情》,书中收录了五十二位革命前辈、文化长者和编辑同人写给她的信三百六十四封,仅作者写给她的就有九十三封之多,其中的大多数信件,还是在谈论编辑工作。欧阳文彬在来信的后面附了“文彬附言”,可以帮助读者了解她和作者的交往。 二〇〇一年,作者开始了修订《叶圣陶集》和撰写父亲传记的工作。责任编辑缪咏禾先生在南京,作者在北京,许多编辑上的事情基本上得通过书信来相互沟通。咏禾先生细心,把作者的来信都保留了下来,就有了由十七封信集成的《(叶圣陶集)编辑书简》。信后面的“小沫永和附言”,对此事做了相关的说明,读者看后可以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二〇一四年六月十九目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