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刑场上的婚礼/红色儿童文学经典读本
分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作者 黄庆云
出版社 广东教育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黄庆云的《刑场上的婚礼》讲述的是:周文雍是广州起义的主要领导人之一。陈铁军出身于华侨商人家庭,却毅然投身革命洪流。1928年1月。两人接受派遣,回到广州假扮夫妻从事革命斗争,却不幸被捕。临刑前,两位烈士将敌人的枪声当做自己婚礼的礼炮,用生命和爱情谱写出一曲千古绝唱。

内容推荐

《刑场上的婚礼》是当代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黄庆云为青少年创作的一部经典名作。作者从女主人公陈铁军出生的那个年代写起,细致而真实地刻画了陈铁军从一个家境殷实的深巷宅门里的小家碧玉,渐渐成长为一位敢爱敢恨、有着无畏无惧的担当精神的爱国青年和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的精神历程。书中着重描写了另一位爱国青年周文雍对陈铁军的精神影响,揭示了一个真正的革命者对人民、对党、对祖国和同胞们的热爱与忠诚的秘密,张扬了共产党人怀抱着的那个美好和强大的信念。高高的、火红的木棉树,鲜艳的镰刀锤子的党旗,鲜红的起义军的红围巾……在书中不时地闪现,有如跳动的火焰,为全书平添着耀眼的英雄色调和浪漫色彩。

目录

小巷里的大房子

奇怪的庙会

卜卜斋

相老师

意外的打击

不做牺牲品

到广州去

读书会

大革命年代

到工人中去

梅花和春蚕

两条不同的道路

血的“四·一五”

党,我离不开你

播种人

虎口里的斗争

抢救

赤旗儿

暴动

决死的战斗

红围巾

刑场上的婚礼

钢铁姐妹

后记

试读章节

小巷里的大房子

20世纪新纪元开始。

在中国,这是个翻天覆地的日子。1911年,中国人民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1912年成立了中华民国。但是,政权还没有回到人民手中。一方面是军阀们争权夺利,混战不止,广大人民痛苦不堪;另一方面是帝国主义列强虎视眈眈,共同宰割和瓜分中国的野心日益猖狂。中国仍处在半殖民地的状态之中。

1912年。

那时正是中国人民把皇帝从他的宝座赶下去的第二年。可是,政权还没有回到人民手上,野心的军阀们又想当皇帝,他们伸出血腥的魔爪,把中国分割得四分五裂。同时,帝国主义列强也把中国看作一块大肥肉,垂着三尺长的口涎,想把它一口一口吞下肚子里呢。以下这个真实的故事就发生在广东的一个城镇——佛山。佛山在广州市西南二十公里的地方,是一个有名的古镇。它是那么古老,传说如来佛祖也到过那里,还留下一个很大的脚印。佛山就是由此得名的。

当然,佛祖驻那只是民间传说。可是,作为一个古城,它却在一千年以前就接待过世界各地来我国的外国客人、商贩,又是我们国内南北交通的重要枢纽。因此,它既给古老的东西盘踞着,也受到新思想的冲击。

因为佛山和广州市接近,人们常常拿它和广州对比。那时有一句话,“广州马路佛山街”,形容佛山的特色。

为什么那是佛山的特色呢?整个佛山,都是由小街组成的。说是街,其实就是小小的巷。有些小巷很窄,两个人手拉手就可以把小巷封锁起来,别人再不能进出了。这些小巷又曲曲折折,像老树的枝、r,像蜘蛛糊里糊涂结下的网,既不规则,又九曲十三弯。如果你不熟悉这里的路,一旦掉到这个网里,就休想绕得出去。并不是夸张,你可能绕了半天,还是绕回到那个老地方去哩。

这些小巷是由大块大块的石板砌成的。广东人管这些石块叫大麻石,因为它们的表面凹凸不平,又有着许许多多的斑点,就像个大麻子一样。这些麻石除了个别的是直排之外,大都是一条一条横着架在水沟上面,高低不平。石与石之间常常露出一条大罅隙,要是不小心把一个铜元或是银元掉到下面去,就难得指望再把它取出来。广东人喜欢穿木屐走路,走在麻石上面,木屐踏得咯噔咯噔地响,石板也晃得乒乒乓乓响。

广东是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门户。所以,那时候的广州市已把它的麻石小巷开成了许多大马路了。可是佛山却仍然大量地保留着这些蛛丝般的小巷。同是在新旧思想互相冲击的年代里,佛山又显然比广州保守得多,这也是它的一个特色。  当然,佛山也开出过一两条马路,不过也像那些街一样,不是很平很直的。因为开马路时要拆去一些房子。有些房子的主人不愿意把自己的房子拆得支离破碎,有些房子的主人却又认为靠近马路的房子地皮贵,偏要马路开到自己的家门前。这两种人都向官府送了钱,官府就根据他们的要求来定路线。这样的路线怎么能直呢?在这方面,广州市也一样。现在广州市好些马路还是别别扭扭的哩。

可是,你别瞧佛山的巷子小,巷里面的房子有许多是很大很大的。许多富贵人家的高楼大厦都在那里面,就瞧瞧这条善庆坊的一座大厦吧,你看它多么神气:白石脚,水磨砖,高檐细瓦,檐下面还有一行六国大封相和八仙大贺寿的砖雕。这些神仙人物不是画上去而是在一块块泥砖上刻出来的,雕刻得非常精致,就像真的一般,眉目传神,服饰华丽。在大门两边,还挂着一对大灯笼,写着“陈府”两个红色大字。门上一副对联: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门口的架势和气魄,可真不小,若再加上两只石狮子,准得是个小小衙门了。这是在佛山镇里比较大的一座房子,宽三幢,深三进。房子的门也是分为三层。最外面一层的木门叫角门,只有一人高,像屏风一样可以折叠起来。角门内是一道“趟栊”,像一张很宽很宽的木梯,梯的横木有人的臂膀那么粗,可以拉来拉去,可以关起来,起活动闸门的作用。最后才是两道黑漆大门。这大门又高又厚,像一堵墙。不过,在白天,它是打开的。要不,每次都要一开一关那才费劲呢。

门有几重,房子的名堂就更多了:放轿的叫轿厅,供神的叫神厅,还有各种用处的大厅、二厅、三厅。读书有书房,睡觉有卧室,种花有花问……名堂不一,装饰讲究,屏门也有涂了真金的图画,窗门上有彩色玻璃的图案,有些是中国的老传统,有些是从西洋那里学来的新花样。

有一个女孩子陈燮君,1904年就出生在这样的一个家庭罩。

P1-4

序言

写给小读者的话

徐鲁

亲爱的少年朋友们,当你们打开这套书,看到的是一代代早已远去的少年的背影,是生活在烽火岁月和艰苦年代里的一代代中国少年的成长传奇。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活经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精神特征,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理想追求。但无论是处在哪个时代的少年人,有一点却是共同的,那就是:都拥有梦想,都富有朝气和力量,都追慕和崇拜英雄人物,都愿意以美德为邻、与高尚为伍,都深深地爱着我们美丽的祖国母亲……

在那些异常艰难的生活环境里,在兵荒马乱、炮火连天的岁月里,在凄风苦雨、长夜漫漫的成长道路上,这些曾经和自己的祖国、民族、亲人们一起受苦受难的孩子,他们一个个从懵懂、幼稚而渐渐走向成熟,由胆怯、弱小而变得勇敢、坚强,直至成为敢于战斗、勇于担当的少年英雄,成为富有远大理想、富有崇高信念的“红孩子”。为了保卫自己的家乡和亲人,为了民族的自由和解放,为了新中国的到来,他们用各自殷红的少年热血和无私的心灵,谱写了一曲曲壮丽澎湃的生命之歌。

这套书精选了当代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们在不同年代里创作的,大多以“红色少年”为主人公的,包括《闪闪的红星》《长长的流水》《两个小八路》《小英雄雨来》《小游击队员》《微山湖上》《小砍刀的故事》《绿色的远方》《刑场上的婚礼》《野妹子》等10部儿童小说名篇。

小读者们今天来阅读这些作品,不仅可以看到在新中国诞生前,我们的祖国和人民在外国侵略者的践踏和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下,所经受的种种苦难与艰辛,也可以认识和感受到凝聚在那一代少年儿童身上的一种乐观向上、不屈不挠和舍生忘死的民族精神,认识和理解生活在旧中国的一代代同龄人艰难曲折的成长历程。

我们崇拜英雄、呼唤英雄、寻找英雄,首先应该正确地认识和理解英雄。真正的英雄,永远是热爱自己的祖国和人民的人,是敢于担当、勇于奉献、无私而无畏的人!他们不仅因为拥有坚强的毅力而伟大,也因为承受过太多的艰辛和困苦而伟大。

当然,这样的生活,这样的童年经历,不可能再在今天的孩子们身上发生了。但是,“忘记了过去就意味着背叛”,让今天的孩子们重温过去的峥嵘岁月,勿忘我们的祖国和民族曾经有过的屈辱和苦难,牢记我们的祖辈和父辈为之奋斗的那些理想和信念,却是十分必要的。阅读这样一些“昨天的故事”,孩子们将懂得,今天的和平、安宁和幸福的日子是多么的来之不易,祖国的新生,人民的幸福,大地上的和平,还有孩子们的欢笑……都是无数的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用自己的生命换来的。

选进这套丛书里的每一部作品,都是主题积极向上、故事感人、语言优美、对话生动的儿童文学名篇,是影响过新中国几代小读者的“红色励志经典”。这些作品的作者对战争的年月和苦难的童年都有着亲身的经历和体验,其中许多故事都来自作者和他的少年伙伴们真实的经历。因此,阅读这些作品,我们会感到格外的真实、格外的可信。在这些红色少年身上,也正体现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舍生取义、不畏强暴、敢于担当、善良无私的崇高品质。透过这些作品里曲折离奇的故事,我们将看到闪耀在苦难的年月里的,中华民族那温暖和明亮的人性的光华。

中华民族从来就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是一个团结友爱的大家庭,热爱祖国,团结齐心,热爱理想,热爱劳动,自强不息,助人为乐,勇敢自信……既是伟大的祖先留给我们的美德,也是一代代“红孩子”留给我们今天的同龄人最好的精神财富。这些伟大的美德、高尚的心灵和感人的励志小说故事,就像珍贵的金子一样,将伴随着今天的孩子成长,长成富有美好的感情、坚强的毅力,富有智慧、力量、理想和信念的一代新人。“红色少年别样红”。什么是无私和崇高的精神?什么是伟大的信仰和理想?这些红色少年的故事可以告诉我们一些最真实、最完美的答案。

那么,请打开这些“红色经典”,让我们一起回到那战火纷飞、旗帜招展的年代,回到星星和火炬光芒闪耀、少年壮志不言愁的年代……

后记

关于周文雍和陈铁军的事迹,1956年,我写了《不朽的青春》在《中国工人》上发表,受到了很多读者的鼓励,要我把它写成其他文艺形式,广为宣传。1976年,粉碎了“四人帮”,重新肯定了“广州起义”的伟大历史意义,使我得以进一步把它写成革命历史故事及广播剧,在中央广播电台广播(广播剧是和谷文娟同志合作的)。最后,终于把陈铁军伟大的一生,写成了传记。每写一次,都给我带来一次心情的激动,不能自已。

写传记是我第一次尝试。当然,革命故事也是传记的一种,可是传记却记录着一个人整整一生的过程,要求就更严格。而且这个传记又是写给青少年看的,怎么写,对我是一个新的课题。在这里,我只说说我的摸索经过和一些体会。

第一,传记是真人真事,因此要忠于它的时代和忠于传记的主人翁。搜集一个烈士的一生,好像深入宝山,探索明珠,然后用一条红线把它串起来。明珠要探求,线也要选得好,既不要遗珠,也不要把鱼目和沙砾都混进去。有些看来是沙砾,其实把表面的尘埃抹去之后,明珠才更绚烂。在这里面有些题材便是这样处理的,如铁军的出嫁,婚礼的实况,有人以为写了这些会损害铁军的形象,或是把旧社会腐朽的东西渲染过多。可是,我想,正是暴露封建势力对铁军的压迫,才能更突出铁军对封建势力的叛逆性,才更有助于青少年对旧社会的腐朽性的认识,和对铁军走向革命道路的加深理解。因此,就有如实写出的必要。

第二,关于故事中的虚构部分也是以忠于时代和忠于事实为原则的。历史事件发生很久了,具体细节无法搜集。你要去穿珠,但确实有一些遗珠寻而不见。那只好由作者根据人物和情节的发展去塑造,否则见线不见珠,甚至连线也断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作者完全有自由去想象和安排的。

第三,关于传记中其他人物的说明。传记中所有的姓名,特别是烈士、老一辈的革命家的姓名和事迹都是不能虚假的。但是,大革命年代,人物那么多,有些不得不用综合的写法来表现。如坚姐这个人物就是。这些在革命中成长的劳动人民妇女是不少的。和陈铁军有接触的几个妇女,如沈兰,即中山大学的女工人,是真人。后来掩护陈铁军讲演,被国民党反动派当场打死的会议主席,也是真人,姓名已无人记得了。把她们合成一个较为典型性的坚姐,还不算是凭空捏造的。老沈是手车夫工会的沈清,是一位烈士,他既参加了抢救周文雍,又勇敢地攻打国民党公安局。里面写到他的都是真事。把他跟坚姐结合是为了便于写作。不过,真正的沈清是个知识分子,但既是真人,总不能给他虚构一个妻子。所以只好称之为老沈。烈士中只有他不写真名,其道理就在这里。至于反动派方面,提到的人物姓名都是真的,只有国民党妇女大同盟一些人物,因为她们也有代表性,就姑隐其名。

最后一点,因为这是给青少年写的历史人物传记,就有帮助青少年了解革命历史的任务。对历史上的关键性事  .件及时代背景,都必须向青少年作交代。要避免累赘之感,就得使它成为故事的有机构成部分。在这里我做得很不够,可还是尽了努力的。

由于水平限制,时间又匆促,稿子是很粗糙的。希望大家多提意见,给我做进一步修改的参考。

作者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4:5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