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保新著的《西藏1934(黄慕松奉使西藏实录)》以1934年黄慕松代表国民政府出使西藏的历史事件为轴心,讲述了西藏自辛亥革命爆发后的1912年,在与中央政策失联22年后,重新回到祖国怀抱的曲折历程,再现了汉藏一家,民族团结的历史画卷。书中通过丰富的史料,真实客观地讲述了这一重要的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填补了国内民国史研究在这一方面的空白。
| 书名 | 西藏1934(黄慕松奉使西藏实录) |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 作者 | 崔保新 |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崔保新著的《西藏1934(黄慕松奉使西藏实录)》以1934年黄慕松代表国民政府出使西藏的历史事件为轴心,讲述了西藏自辛亥革命爆发后的1912年,在与中央政策失联22年后,重新回到祖国怀抱的曲折历程,再现了汉藏一家,民族团结的历史画卷。书中通过丰富的史料,真实客观地讲述了这一重要的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填补了国内民国史研究在这一方面的空白。 内容推荐 崔保新著的《西藏1934(黄慕松奉使西藏实录)》讲述了辛亥革命爆发后的1912年,川兵哗变,西藏噶厦政府驱逐川兵和汉族官民,公然宣布独立。英帝国主义在西藏兴风作浪,公然运作西藏脱离中华民国。至1934年,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已失联22年。 1933年12月17日,十三世达赖喇嘛土登嘉措在拉萨圆寂。12月22日,国民政府追封“护国弘化普慈圆觉大师”封号,并派军事委员会参谋本部次长、蒙藏委员会委员长黄慕松使藏致祭。黄慕松4月26日离开南京,5月7日自成都启程,经川藏大道入藏,8月28日抵达拉萨。使藏期间,商得西藏摄政王热振和噶厦的同意,在拉萨设立了无线电台和常驻官员。以后,西藏地方政府在青海寻找转世灵通的工作,都是在国民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完成的。 目录 第一章 变局 寻找转世灵童 驻藏办事大臣 海陆厄运相连 喜极悲来 联豫与达赖失和 汉藏“失联”22春秋 班禅赴印展气节 师徒分道扬镳 第二章 亲英 以英为师 西姆拉会议 英藏反目 对美抱有幻想 民初无“中央政府” 第三章 转圜 蒋介石致信达赖 女特使康藏轺征 初晤达赖 复见达赖 谢国梁魂断曲水 谭云山诤言直谏 蒋介石“震后”重建 班禅吁优祭达赖 噶厦权力内斗 第四章 择使 黄慕松身世 三渡东瀛论兵 三国深研“一战”史 三任陆大校长 三大边事磨砺 使藏准备 博览藏书 第五章 藏途 雨城雅州 康定十日 踏破亘古雪原 翻越万年雪山 高原病相 德格之藏文化 昌都总督真汤 宽严相济 摩顶祈福 第六章 礼佛 首聚仁钦里 交涉入城式 拉萨空巷迎专使 大昭寺与文成公主 布达拉宫晨曲 三大寺熬茶 第七章 内斗 热振韬光养晦 宴访司伦朗顿 隆厦案情 癫狂的首席噶伦 间谍却让走背运 隐者擦绒 第八章 主权 册封盛典 拉萨关帝庙 致祭大典 拉萨之冬 归期再三延宕 驻藏办事机构 依依惜别 第九章 邻邦 海归路标 从亚东至噶伦堡 英印见闻 访问尼泊尔 南亚三角关系 海道与海权 第十章 藏策 使藏报告书 西藏军情表 行军路线图 民心风向标 抚藏缓进策 使藏成果评价 第十一章 较量 中英拉萨角力 蒋致余独桨撑舟 热振揽权复失 班禅法音遍神州 大师难圆回藏梦 第十二章 边殇 张荫棠名垂边史 刘朴忱遗骨拉萨 黎丹沉疴难继任 刘曼卿韶华早陨 冯云仙情思绵长 第十三章 主粤 “两广事变”后主粤 蒋介石亲定治粤方针 烟赌泛滥岭南 重拳绝烟禁赌 1936,军臣谋国 第十四章 公葬 黄慕松遗言长才未竟 黄慕松殁因探微 公葬白云山下 诔辞集锦 甲午谒陵记 附 录 主要人物简表 西藏僧俗职官通译表 藏汉军职通译比照表 主要参考文献 后 记 试读章节 联豫与达赖失和 1909年(宣统元年),暂栖于西宁塔尔寺的十三世达赖喇嘛,取道青海柴达木归藏。藏历九月回到拉萨。 驻藏大臣联豫率属吏迎于扎什伦布城之东郊,达赖不理,目若无见。 无礼于驻藏大臣,早有先例。据达赖年谱记载,1908年9月,慈禧与光绪在紫禁城接见达赖时,驻藏钦差大臣及张荫棠就因其未及时会见而表示不满。达赖“毫不退让地说:‘要说恩典,皇上和皇太后的圣恩最大。我要念经和有很多佛事要做,无时间接见’”。 在朝廷礼仪上,“会见”与“接见”虽一字之差,但地位高下悬殊。驻藏大臣代表国家管理藏事,政治地位在达赖之上,谈不上“接见”二字。 达赖的无端失礼带来了严重后果。“联豫甚愤,即言达赖私运俄国军械,亲赴布达拉检查,未获。复派员往黑河查验达赖之行李,翻箱倒柜,搜检殆遍,未获枪械,而各物被检验,军队乘间携去者颇多。” 达赖的傲慢无礼,驻藏大臣的专横跋扈,像两块钢铁重重撞击在一起,发出叮哐的响声。“于是达赖深恨联豫,遂停止其供应,乃散布流言,谓政府欲灭黄教,唆令藏人内犯,又不顾英国通商,时谋抗阻。” 乍眼看来,驻藏大臣与达赖喇嘛因怄气而生怨,因怨恨而失和,其实,这里面有看史深刻的原因。 联豫,字建侯,满族正黄旗人,是清代最后一任驻藏大臣。他曾随薛福成出使欧洲数年,归朝后担任过雅州府知府。光绪三十一年(1905),朝廷推行新政,使洋派得到重用,联豫赏都统衔,旋被任命驻藏帮办大臣。联豫于1906年7月抵达拉萨,至10月,原驻藏大臣有泰被参劾革职,联豫遂升任为驻藏大臣,并兼帮办大臣。 达赖喇嘛于1904年7月逃离拉萨,此后一直滞留内地。原参劾达赖喇嘛临阵脱逃的驻藏大臣,早已调离西藏,改由联豫接任。应该说,1904年,联豫仅是一个五品小官,未曾来过拉萨,与达赖喇嘛并不相识,更谈不上素有积怨。然而,为什么达赖喇嘛归藏后,拒不见前往郊外迎接的驻藏大臣呢?话要从联豫在西藏推行“新政”说起。 联豫在藏3年时间(1906~1909),实行了一系列新政措施。政治方面:恢复旧制,驻藏帮办大臣仍驻前藏;革新驻藏大臣衙门组织,撤销驻藏帮办大臣,设左右参赞,集权于驻藏大臣一人;裁粮员,改设理事官和驻地委员。经济方面:收回地方铸币权,归国家所有;设陈列所,派遣藏民赴川学习工艺;另外在修路、电讯和邮电等事业方面也略有所为。文教方面:设立初级小学堂、汉文藏文传习所和白话报馆,还设立陆军小学堂和警务学堂等。军事方面:联豫提出“诸事之中,尤以练兵为急务”。调遣川军人藏,并为筹饷而多方努力。外交方面:拟设领事馆,负责处理西藏与廓尔喀(尼泊尔)的关系,以保侨民的安全和利益。 联豫曾随薛福成出使欧洲,具有国际视野,兼有爱国情怀,对西藏政治、经济、文化、习俗的落伍,心急如焚,深以为耻,有励精图治之志。在其“新政”中,无处不见以西方为师、按国际惯例行事的内容。单从联豫的改革动机与目标言之,其力图促进西藏进步,无可厚非。 然而,社会变革历来都是一把双刃剑,火候拿捏不好,操之过急,将引火烧身。尤其在一个全民信教、政治社会经济发展尚处在中世纪阶段的民族地区,不顾全传统的政教合一政体,罔顾达赖喇嘛在藏民心中崇高的威望,不善处理与达赖喇嘛等上层僧侣的关系,一味将汉地的激进改革在西藏强行推广,其结果必然欲速则不达。 自1904年以来,达赖喇嘛虽滞留内地,但因其政教合一领袖的地位,西藏所发生的一切改革措施,自有信息渠道传递给他。达赖喇嘛对联豫的愤恨,皆因“新政”改革触动了政教合一政体,由此影响到西藏上层阶层的利益,也伤害到西藏僧庶的宗教感情。 要在一任之内,一夜之间,革除千百年形成的信仰和习俗,只能证明改革者独有勇气,却毫无治边史鉴。 联豫年轻气盛,意志坚定,大权在握,并不因达赖喇嘛阻挠而改变初衷。 驻藏大臣联豫在西藏强行推行各项改革,时而引起社会骚乱。清朝政府根据联豫请求,遂派川军人藏弹压。达赖概不供应,复令藏兵沿途抗阻,焚掠江达存粮。但川军势如破竹,击退藏兵,直逼拉萨。 …… P14-16 序言 我见到了雪域高原上的佛光 谭元亨 一 没有哪一本约我写序的书,让我思考这么久。 坦率地说,这是一本写得很冷静、很客观的书,史料采集的严谨、认真,考据的缜密、细微,均在我之上,依常情,激情澎湃的作品易于引发读者的共鸣,而这种“他者的目光”下的客观陈述,很容易平平带过,激不起半点波澜。 然而,一旦能触及冰山下面更巨大的部分,你却不能自已了。 这时,我便联想到了1986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维塞尔的名言: 上帝创造人类的时候,告诉人类一个秘密,这个秘密不是如何开始,而 是如何重新开始。 当然,这部《西藏1934——黄慕松奉使西藏实录》,其主人翁黄慕松并非上帝,然而,在经过整整80个年头后,他分明以自己在西藏短暂的出使,在告诉我们,今天该“如何重新开始”。 不为别的,因为雪域高原——世界的第三极,也就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地方,当是最接近天堂的! 在那里,我们可以一睹天堂之美。 当然,更可以最真切地听到佛祖的箴言。 体悟西藏如何在天地之间呈示神秘之光。 二 作者正是这么做的。 西藏在天地间、在整个人类世界、在亚洲大陆,当然更在中国广袤的疆域内,那神秘的雪冠,那偌大的山影,清澈见底的湖泊,生生不息的江河,还有森林与草原,险峰与峡谷,宫殿与寺庙——在地理上如何读懂西藏,作者告诉了我们很多,当然是借黄慕松之IZl说出的。 同样,西藏在鸿蒙初开,板块相撞而隆起,吐蕃一统藏区,建立王朝,定都拉萨,与唐朝通婚,文成公主人藏,以及元代被纳人中央集权统一管理,近代更经历了与英国殖民者的血战,一切的一切,在历史这条长链上又如何紧紧相扣,从而独创出一部瑰丽而又艰辛的民族史诗,以显出民族文化崇高而又亲切平易的华章? 而这更是作者通过对黄慕松的临摹展现出来的。 于是,便引发了我很多的思考,人与自然,人与人,神与自然,神与人,以及-宗教哲学、自然哲学,等等。 读第一遍,是浏览,是感受;第二遍,当是把握,是思考。 第一遍,是冷静;第二遍,则不可自已。 三 关于黄慕松的使藏,有如下报道: 是年冬,西藏达赖喇嘛病逝,特任公为封祭专使,溯峡西征。逾蓬茸, 绝澜沧,道路艰险,经时乃达。入拉萨t_日,万民夹道欢呼,争睹威仪。大庙施茶,典礼至重。公周旋于坛席,仪观伟然。致命成礼,躬加拊循.益宣传国家眷念西陲之至意,藏民欢喜顶礼。回面内向论者以为,奉国威灵,布德明恩,建国以来斯为盛轨。 单从场面上看,他受到的热烈欢迎,是以免除任何“杞人之忧”了。 可果真如此吗? 达赖喇嘛骤然去世后的西藏并不平静。 其时,西藏与中央政府已经“失联”20余年了。 而达赖之后主持大局的,有亲中者,亦有亲英者,更有表中里英者,各种暗流在涌动,而最严重的,莫过于英国殖民者借印度向北扩张,虎视眈眈,试图把西藏分割出去,成为其殖民地的一部分。 作为失联20余年后被派出的公使——如前文所称的“封祭专使”黄慕松所面对的局面,可谓波谲云诡,扑朔迷离,甚至险象环生,稍有不慎,便会有辱使命,背负千古骂名。 如此,他交出了全部的生命——在离藏后不久,就因为积劳成疾,加上在世界屋脊上一时难以适应生存环境所留下的病患,而英年早逝。 四 《周易·贲》有云: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黄慕松使藏,正值日寇侵占东三省,并在华北制造事端,在侵占热河后,又攫取了河北、察哈尔两省的大部分主权;而在南方,西南政务委员会一直维持半独立的局面……神州大地,几度分割,正应了鲁迅的话:国将不国。如果黄慕松出使失败,在时变中黯然而逝,后果不堪设想。 短短几个月,他是如何击败分裂者提出的“中英悬案”,捍卫了国家主权,终于在西藏设立了中央驻藏办事处,在战云惨淡之日,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呢? 我们可以从书中找到他做出的很多努力,例如: 观亲疏——知人也,知心也,谁亲中,谁媚外,当一目了然。 辨真伪——其义自晓,当明察秋毫。 知机杼——运筹帷幄,折冲樽俎。 守原则——对于英殖民者的狼子野心,寸步不让。 还可以列举很多,如说识忠奸,辨良莠,善进退,等等。一如书中所云,由于黄慕松的不竭努力: 中央在西藏设立驻藏办事处一事,瓜熟蒂落。可以说,除英人与亲英派沮丧外,余者皆大欢喜。虽说驻藏办事处地位、权力非比前清驻藏大臣,但相较民国元年西藏地方政府撵走驻藏办事长官锺颖,拒绝北洋政府任命的驻藏办事长官陆兴祺入藏而言,历史已前进了一大步!在西藏失联22年之后,中央政府在拉萨设常驻机构,是宣誓国家主权、阻止西藏分离的一大成果。 之前,尚无人能如此力挽狂澜。 这也为至今80年西藏的稳定奠定了胜局。在当时板荡的中国,无疑是一大佳音,免除了国家与民族的后顾之忧。 黄慕松重启了20世纪西藏与中央的新纪元,功莫大焉! 察时变,他眼光独具;化天下,他更身体笃行。 五 无论评价一个人,还是历史,我总感觉笔力不逮。 当然,人是活生生存在着;历史,更是轰轰烈烈地发生着与延续着。 所以,如何评价,都是一种固化,因为人类社会还在前行,评价总是会因时而异,甚至因人而异。 唯有超越任何评价,无论是伦理的,还是功利的。 只要这个人的业绩仍昭然于世,他所创造的历史已不可改变。 为此,我写下了以上文字。 诚然,黄慕松这个人我并不陌生,毕竟我从事的是客家研究,在我的其他著作中,早已出现过他的名字、他的业绩。不过,还有另一重几乎可以说得上是私人的原因。我的外祖父郭宝慈,早年在日本便是同盟会会员,辛亥年率部光复了南(雄)韶(关)连(州),旋即选上国会众议员,直到中山先生逝世,才从北京回到广东,目睹民国初年的官场乱象,他决意归隐农田,没料黄慕松主政广东——这也是他一生最后的几个月,却决意请我外公出任禁烟委员,外公无法退却,只好再度出山。 黄慕松溘然去世,禁烟委员们闻之大恸,作诔文祭之: 呜呼!维公聪明,学博而精。器识宏毅,志行坚贞。昔在弱冠,惊人一呜。班超投笔,终军请缨。发轫黄埔,负笈东瀛。游学欧美,大器终成。入参帷幄,出拥旄旌。勋业彪炳,著于两京。宣抚回藏,洞达边情。拜命旋粤,政绩煌煌。严禁烟赌,雷厉风行。大小赌博,阖省肃清。扫除烟毒,芙蓉城倾。百粤民众,如庆更生。天胡不吊,国渍长城。粤民奔走,骇汗相惊。如瞻岘首,痛哭失声。矧在僚属,涕泪纵横。愿继公志,不顾牺牲。禁绝烟祸,符实循名。兹来哀奠,虔致愚诚。呜呼尚飨。 这是前辈们讲给我们的故事。 文中讲到黄慕松宣抚回藏、拜命旋粤,所任职处包含蒙、疆、藏、粤,也就是南北与西部大部分的疆域,在中国历史上,一人担荷祖国几大疆域安危之封疆大吏者,能有几人? 因此,于公于私,于学于情,这篇序言也就不能不写了。 只是,我把这部仅是“冰山一角”的书里的“未尽之言”,写出了百分之一二么? 我见到了雪域高原上的佛光。 (谭元亨,华南理工大客家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导,教授,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198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发表著作100余部,3000余万字。曾多次应邀赴美、法、英、加拿大等国讲学) 后记 2014年3月末,受金晓波之邀,与内子安华双双踏上康藏的土地之时,不曾料想这部书稿竞在孕育之中了。 从成都驱车,经康定、雅江,从巴塘渡金沙江,芒康、八宿、波密,跋涉近2000公里,5天即抵达桃花盛开的林芝。然而,吾心不在桃花,而落在一个人身上。 1934年,作为致祭册封十三世达赖喇嘛中央政府专使,黄慕松的足迹曾留在我们走过的川藏大道上。从成都到林芝,我们乘现代吉普车不急不缓地走了5天,而当年黄慕松用最原始的交通工具(步畜并行),日夜兼程,却整整耗时105天。兴许,只有行进在川藏线上,在落差巨大的山峰与深谷之间颠簸,方能体验一日春夏秋冬的骤变。大自然时时对肉体构成严重挑战:雪山苍茫,风寒浸骨,车轮一侧紧贴悬崖峭壁,一侧怒涛如雷奔涌而下,头顶上乱石滚动,若没有现代公路、桥梁、隧道、护坡,高原行旅,张扬的越野车甚至连只邋遢的毛驴亦不如。若不身临其境,真难察当年黄慕松使藏之艰辛伟大矣。 诚然,千百年来,护佑西藏安全的中原志士,数以万计。刘曼卿的《康藏轺征》,始轰动于20世纪30年代,60年后再度风行。陈渠珍的《艽野尘梦》,讲述辛亥革命前后入藏故事,正流行于西藏坊间。在湘西王陈渠珍、回藏混血的刘曼卿身上,文人们从他们爱西藏胜过自爱的叙述中发现了大国民精神。在他们身上,男女之情,边疆之恋,国家之爱,一体贯通,隔空打动了读者的心扉。 文人们通过陈渠珍、刘曼卿二人,完成了他们对民国西藏的窥视、解读与构建,作为史者,何甘让大历史事件中的主角黄慕松寂寞耳?2015年恰逢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于是,就有了撰写《西藏1934——黄慕松奉使西藏实录》的构想。 构想得到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恽薇主任的认可,在写作过程中又给予诸多指点——写成一部既有历史价值,又有现实关照;既合学术规范,又通俗易读的著作。幸运的是,著名客家研究学者谭元亨、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历史研究所所长张云,在作序过程中,以专业精神指出了书稿的不足与缺陷,在为本书生辉的同时,又避免了误解藏史,遗谬读者。 在写作过程中,黄炳鳞、陶一凡、李安华、金以林、张建渝、侯月祥、陈素雄、冼永成、吕平、吴士工、周云水、周绍洪等老师的关心与协助,在此一并深表谢意! 第一稿2014年7月12日 第二稿2014年9月24日 第三稿2014年11月26 13 第四稿2015年3月10日 作 者 于广州石书斋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