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七七一年五月四日
我多高兴啊,我终于走了!好朋友,人心真不知是个什么东西!我离开了你,离开了自己相爱相亲、朝夕不舍的人,竟然会感到高兴!我知道你会原谅我。命运偏偏让我结识了另外几个人,不正是为了来扰乱我这颗心么?可怜的蕾奥诺莱!但我是没有错的。她妹妹的非凡魅力令我赏心悦目,却使她可怜的心中产生了痛苦,这难道怪得着我?然而——我就真的完全没有错吗?难道我不曾助长她的感情?难道当她自自然然地流露真情时,我不曾沾沾自喜,并和大家一起拿这原本不可笑的事情来取笑她么?难道我……?唉,这人啊,真是一种惯会自怨自责的怪物!而我,亲爱的朋友,我向你保证,我一定改弦更张,决不再像已往那样,总把命运加给我们的一点儿痛苦拿来反复咀嚼回味,而要乐享眼前,过去了的就让它过去。是的,好朋友,诚如你所说:人们要是不这么没完没了地运用想象力去唤起昔日痛苦的回忆——上帝才知道为什么把人造成这个样子——而是多多考虑考虑如何挨过眼前的话,人间的痛苦本来就会少一些的。
劳驾告诉我母亲,我将尽力料理好她那件事,并尽快回信给她。我已见过我姑妈了,发现她远非我们在家所讲的那么个刁婆子,而是一位热心快肠的夫人。我向她转达了我母亲对于扣下一部分遗产未分的不满;她则对我说明了这样做的种种理由和原因,以及要在什么条件下,她才准备全部交出来,也就是说比我们要求的还多……简单讲,我现在还不想具体谈什么;请转告我母亲,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就在这件小小的事情上,好朋友,我再次发现误解与成见,往往会在世界上铸成比诡诈与恶意更多的过错。至少可以肯定,后两者要罕见一些。
再就是我在此间非常愉快。这个乐园一般的地方,它的岑寂正好是医治我这颗心的灵丹妙药;还有眼前的大好春光,它的温暖已充满我这颗时常寒栗的心。每一株树,每一排篱笆上,都是繁花盛开;人真想变成一只金甲虫,到那馥郁的香海中去遨游,去尽情地吸露吮蜜。
城市本身并不舒适,四郊的自然环境却说不出的美妙。也许这才打动了已故的M伯爵,把他的花园建在一座小丘上。类似的小丘在城外交错纵横,千姿百态,美不胜收,丘与丘之间还构成一道道幽静宜人的山谷。花园布局单纯,一进门便可感觉出绘制蓝图的并非某位高明的园艺家,而是一颗渴望独享幽寂的敏感的心。对于这座废园的故主人,我在那间业已破败的小亭中洒下了不少追怀的眼泪;这小亭子是他生前最爱待的地方,如今也成了我流连忘返的所在。不久我便会成为这花园的主人;没几天工夫看园人已对我产生好感,再说我搬进去也亏待不了他。
五月十日
一种奇妙的欢愉充溢着我的整个灵魂,使它甜蜜得就像我所专心一意地享受着的那些春晨。这地方好似专为与我有同样心境的人创造的;我在此独自享受着生的乐趣。我真幸福啊,朋友,我完全沉湎在对宁静生活的感受中,结果我的艺术便荒废了。眼下我无法作画,哪怕一笔也不成;尽管如此,我现在却比任何时候都更配称一个伟大的画家。每当我周围的可爱山谷霞气蒸腾,杲杲的太阳悬挂在林梢,将它的光芒这儿那儿地偷射进幽暗密林的圣地中来时,我便躺卧在飞泉侧畔的茂草里,紧贴地面观察那千百种小草,感觉到叶茎间有个扰攘的小小世界——这数不尽也说不清的形形色色的小虫子、小蛾子——离我的心更近了,于是我感受到按自身模样创造我们的全能上帝的存在,感受到将我们托付于永恒欢乐海洋之中的博爱天父的嘘息,我的朋友!随后,每当我的视野变得朦胧,周围的世界和整个天空都像我爱人的形象似的安息在我心中时,我便常常产生一种急切的向往,啊,要是我能把它再现出来,把这如此丰富、如此温暖地活在我心中的形象,如神仙似的哈口气吹到纸上,使其成为我灵魂的镜子,正如我的灵魂是无所不在的上帝的镜子一样,这该有多好啊!——我的朋友!——
然而我真去做时却会招致毁灭,我将在壮丽自然的威力底下命断魂销。(P3-6)
歌德是站在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弗里德里希·冯·恩格斯
《少年维特的烦恼》用艺术手法揭露了社会的全部腐败现象,指出了社会弊病中最深刻的根源。——弗里德里希·冯·恩格斯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这部小说不仅宣告了革命的人文主义理想,而且同时完整地表现了这种理想的悲剧性矛盾。——格奥尔格·卢卡奇
译后记
《维特》与歌德
约翰·沃尔夫冈·歌德(1749-1832),德国杰出的诗人、作家、学者和思想家。他以自己长达六十余年的辛勤劳作,给德国和人类留下了一笔丰富多彩、光辉巨大的精神财富。他对德国和人类文化发展的贡献极大,当今世人把他看作继但丁和莎士比亚之后近代西方精神文明最卓越的代表;他的主要作品诗剧《浮士德》,被视为欧洲自文艺复兴以来三百年历史的总结,人类的自强不息精神和光明灿烂的未来的壮丽颂歌。可是在生前,歌德之为歌德,他之所以享誉世界,却并非因为已出版的《浮士德》第一部或如《威廉·麦斯特》似的其他长篇巨著,而主要由于一本他在年轻时写的薄薄的“小书”——(《少年维特的烦恼》(简称(《维特》)。
《维特》不只在歌德众多的著作中占着突出地位,而且与他本人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有着密切关系。晚年,歌德在其回忆青年时代的生活的自传《诗与真》中说,他的作品“仅仅是一篇巨大的自白的一个个片断”。《维特》无疑是这些“片断”中最富深意的一个,它直接反映着青年歌德的生活经历,字里行间处处打下了他的思想感情的烙印。
歌德生长在仍处于封建割据状态,政治和经济都很落后的德国。他的故乡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是一个享有独立地位的所谓帝国城市,商业比较发达,却仍保留着中世纪森严的等级制和其他陈规陋习。其父卡斯帕尔·歌德是城里一位富裕市民,尽管广有家财,学识渊博,获得过法学博士学位,但还是遭到处于支配地位的贵族的蔑视,想在不领薪俸的条件下谋一个市政府的官职而不可得。一气之下,他便花钱从帝国皇帝卡尔七世处买来一个皇家顾问的空头衔,终生被迫赋闲在家,只好借收藏书画和用意大利文撰写早年去意大利的游记消磨时日。他三十九岁时才与家境清寒的市长的女儿结婚,此后便更多地把精力倾注在对自己年轻的妻子以及子女的教育上。这样的家庭出身,一方面使歌德享受到良好的教育,能够过一种无冻馁之虞的悠闲生活,另一方面也让他潜移默化地感染到对于封建等级制度和腐败的贵族社会的厌恶情绪。
十六岁时,歌德被送往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三年后因病辍学。在家休养一年半以后,于一七七。年四月到斯特拉斯堡继续学习。斯特拉斯堡地处德法边境,受法国启蒙运动新思潮的影响很深,是德国不满现状的作家、学者和市民青年汇集的地方。歌德像在莱比锡时一样未把心思放在学业上,而是热心地研究雄伟的哥特式大教堂的建筑艺术,忙于与一些志同道合的青年结交,经常与他们一起到风光如画的城郊悠游。但最重要的是他认识了当时已蜚声德国文坛的赫尔德,在他引导下读荷马、品达和“莪相”的诗歌(《维特》中插进的“莪相”哀歌就是歌德这时译的),读莎士比亚的戏剧以及哥尔德斯密斯的《威克菲尔德牧师传》等小说,搜集整理民歌,研究斯宾诺莎的泛神论哲学。通过歌德和赫尔德的共同努力,德国掀起了自宗教改革以来第一次全国性的思想解放运动——狂飙突进运动。赫尔德是这一运动的纲领制定者,歌德后来通过包括《维特》在内的一系列具有强烈反叛精神的作品,成为它的旗手。
一七七一年八月,歌德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到故乡,开了一间律师事务所。但没过多久,事务所就完全交给父亲经管,他自己却经常去附近一带的城乡漫游。第二年,经友人梅尔克介绍,他参加了达尔姆斯塔特城的一个感伤主义者团体,不时地和那些见花落泪、对月伤情的时髦男女聚会,耽读克洛卜施托克的诗歌以及英国作家斯特恩的《感伤的旅行》之类的小说。
一七七二年五月,歌德遵照父亲的意愿到威茨拉尔的帝国高等法院实习,在一次乡村舞会上认识了天真美丽的少女夏绿蒂·布甫,对她产生了炽烈的爱情。但夏绿蒂已与他的朋友克斯特纳尔订婚在先,歌德因此绝望而痛苦,脑子里不时地出现自杀的念头,四个月后才毅然不辞而别,回到法兰克福。一个多月后,又突然传来一个叫耶鲁撒冷的青年在威茨拉尔自杀的噩耗。此人是歌德在莱比锡大学的同学,到威茨拉尔后也曾有过接触。歌德从克斯特纳尔的来信中了解到,他自杀的原因是……
英国啊,你殷勤地接待我这个
憔悴的客人;
可我又怎能够欢欣鼓舞哟,中国人
也用颤抖的手,把维特和绿蒂
画上了花瓶?
歌德这首收在《威尼斯警句》中的短诗,既道出了他因《维特》的成功而产生的得意心情,也表达了他对我们这个东方文明古国的向往和重视。关于中国古瓷器上出现维特和绿蒂画像的说法有好多起,其真实可信程度如何这里不去说它。但我们知道,在《维特》问世后近一个半世纪的一九二二年,我国也出版了郭沫若译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同样引起过热烈的反响,五四精神影响下的一代中国青年,在洋溢着狂飙突进精神的《维特》中找到了知音。“青年男子谁个不善钟情?妙龄女人谁个不善怀春?……”这首附于《维特》第二版(1775)前的短诗,一时在许多中国青年口中传唱不息,变成了对封建旧礼教的挑战和抗议。仅据一九三二年的一个不完全统计,十年间郭译《维特》就由不同书店重印达三十次之多。此外,新中国成立前还出版过罗牧、黄鲁不、傅绍先和古大秦等的译本,译名全叫《少年维特之烦恼》。在我国的新文学运动中,《维特》也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蔡元培先生在《三十五年来中国之新文化》一文中,谈到外国小说的翻译对我国“起于戊戌”的“文学的革新”的推动,具体举出的第一本书就是《少年维特之烦恼》,说它“影响于青年的心理颇大”。
从郭沫若翻译出版《少年维特之烦恼》到现在又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今天,在重译这部世界名著时,译者仍从前辈的劳作中获得不少启示,比如书名和主要人名,基本上就袭用了他的译法。应该说,翻译文学作品是件困难的工作,而译《维特》尤其如此。主人公激情奔放的书简,“莪相”隋调沉郁、意境诡奇的哀歌,“编者”冷静纪实的叙述,统统都要求译文追随再现,实在是个异常艰巨的任务。为了不愧对原书作者和前辈译家,后学唯有兢兢业业,勉力为之。
翻译主要依据的是汉堡克里斯蒂安·维格纳尔出版社的《歌德选集》第六卷。对于译文中存在的缺点错误,希望读者批评指正。在翻译此书过程中,诸多师友都曾给予译者帮助鼓励,特此附笔志谢。
杨式纯
1980年11月
导读
1749年8月28日,歌德出身于一个富裕的市民家庭。小时候,他的父亲是严厉的、严肃的。而他的母亲则用不同于父亲的那种温柔、体贴的母爱安抚、保护、激励着歌德,引导他对学习的兴趣,并竭力培养歌德掌握对于文学的正确理解能力。
1765年lO月至1768年8月,歌德在莱比锡学习。他听了作家盖勒特的诗艺讲座,并参加了他的写作风格练习。同时他还学习了莱比锡学院院长安瑟的绘画课程。
1786年6月歌德前往意大利,专心研究自然科学,从事绘画和文学创作,陆续完成了《在陶里斯的伊菲格尼亚》和《哀格蒙特》等作品,也写了《塔索》和《浮士德》部分章节。 不为多数人所知的是,从1813年10月开始,歌德把兴趣集中到了遥远的中国。他先后在图书馆借阅了十多种有关中国的书籍。他通过英法文译本读了一些中国小说和诗歌,如《好逑传》《玉娇梨》《花笺记》《今古奇观》等。他一直想把《好逑传》写成一部长诗;读过《赵氏孤儿》之后,受到启发,他又计划写一部戏剧。1827年至1829年间,他写了十四首题名为《中德四季晨昏吟咏》的抒情诗,抒发了他对东方古国的憧憬。通过接触中国的文学作品,歌德从中看到人类共同的东西。他在同助手爱克曼的谈话中阐述了他对中国的理解:“中国人在思想、行为和情感方面,几乎和我们一样;只是在他们那里,一切都比我们这里更明朗,更纯洁,更合乎道德……”
《少年维特之烦恼》于1774年秋天在莱比锡书籍展览会上面世,并在那里成了畅销书。它是歌德作品中被他的同时代人阅读得最多的一本。小说虽然描述的是一个少年的爱情故事,但是其本质体现的是对封建势力的反抗,这是对歌德所生活的时代的生活本质最真实的反映,同时还体现了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是德国绝大多数进步青年的信念体现。
我国于1922年由郭沫若先生第一次翻译引进《维特》,当时受五四运动影响的新青年对此产生了强烈共鸣。因此这本书在国内广泛流传,仅就抗日战争以前的情况而言,到抗战前夕,短短的十三四年中,由泰东、联合、现代和创造社四家书店先后再版重印,共达三十七版之多。
杨武能先生所译《维特》是继郭沫若译《维特》后又一风靡于世的译本。影响之广泛,总印数之巨大,读者反响之剧烈,都是令人叹为观止的。本次由四川文艺出版社重新修订出版的《少年维特的烦恼》必将带给您全新的阅读体验。
由杨武能翻译的《少年维特的烦恼》一书是德国近代杰出的诗人、作家、学者和思想家歌德早期的重要代表作,以第一称书信体的方式,以维特和绿蒂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描写了市民青年维特在爱情、事业中遭遇的种种不幸,同时展现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场景。
由杨武能翻译的这本《少年维特的烦恼》是我国著名德语文学专家、翻译家权威译本。歌德代表作。
《少年维特之烦恼》于1774年秋天在莱比锡书籍展览会上面世,并在那里成了畅销书。它是歌德作品中被他的同时代人阅读得最多的一本。小说虽然描述的是一个少年的爱情故事,但是其本质体现的是对封建势力的反抗,这是对歌德所生活的时代的生活本质最真实的反映,同时还体现了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是德国绝大多数进步青年的信念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