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位40后老教授的真实人生经历,也是一部草根阶层的奋斗史。
★老教授历经国家发展的各个重要时期,其人生经历,也是一部历史作品,从各个层面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历程。
★本书诠释了“自信改变人生,执着创造美好”的主题,充满了正能量,如一股清流,必能激起当下的青年奋发向上。
《在风雨中前行--一位40后老教授的人生》作者唐友尧。
| 书名 | 在风雨中前行--一位40后老教授的人生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唐友尧 |
| 出版社 |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这是一位40后老教授的真实人生经历,也是一部草根阶层的奋斗史。 ★老教授历经国家发展的各个重要时期,其人生经历,也是一部历史作品,从各个层面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历程。 ★本书诠释了“自信改变人生,执着创造美好”的主题,充满了正能量,如一股清流,必能激起当下的青年奋发向上。 《在风雨中前行--一位40后老教授的人生》作者唐友尧。 内容推荐 唐友尧所著的《在风雨中前行--一位40后老教授的人生》讲述了一位40后老教授跌宕起伏的一生。老教授生于解放前的湖南贫苦山区,一生历经国家发展的众多重要时期,始终保持了对国家的热爱和对党的忠诚,经过个人的不懈努力,从一个山区的放牛娃成为大学的知名教授。 目录 第一章 难忘的童年光阴 第一节 家世 第二节 快乐的童年生活 第三节 在家停学的日子 第四节 草屋楼读书 第五节 苦筹学费 第二章 苦中作乐的中学时光 第一节 挑着行李上学 第二节 珍惜难得的学习机会 第三节 中专与高中的选择 第四节 饿着肚子啃课本 第三章 跌宕的大学生活 第一节 一份“翻山越岭”的高考录取通知书 第二节 走进岳麓山 第三节 突如其来的打击 第四节 一段艰难曲折的爱情 第五节 意义深刻的毕业设计 第六节 跌宕起伏的1966年 第七节 走遍大半个中国的大串联 第四章 走向社会一波多折 第一节 服从分配,远走襄樊(现为襄阳、樊城 第二节 三封加急电报 第三节 当过“臭老九”,做过管道工 第四节 成长为技术骨干 第五节 人生的第二次转折点 第五章 大学任教 第一节 从ABC开始 第二节 第一次上专业课 第三节 实现了政治夙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第四节 艰苦的科研工作 第五节 赴日本考察 第六节 到武大进修外语 第七节 攀登事业的顶峰 第六章 老骥伏枥 第一节 受友之托,创建城建系 第二节 一封从门缝里塞进来的信 第三节 受聘为全国给排水专业评估委员 第四节 为系“求”才,自愿“下岗” 第七章 彻底退休,享受生活 第一节 温馨、和睦的家庭生活 第二节 同舟共济一家人 第三节 斩不断家乡情 第四节 快乐的旅游生活 后记 附录一 承担的科研(教研)工作 附录二 承担的工程设计工作 附录三 公开发表的著作、论文、译文 试读章节 1941年6月7日(农历五月十三日),我出生在湖南省绥宁县唐家坊乡杨家坪村。我出生时,上面已有一个姐姐唐从花,两个哥哥,分别是二哥唐友阶(二哥前面还有个哥哥夭折,故称二哥)、三哥唐友杰,后来家里又添了小妹唐细花。我的父母生了十个子女,但因为家庭条件差,医疗水平有限,只养活了我们兄弟姐妹五人,但这在当时,已十分不易。 在唐家坊乡,唐姓是大姓。我的曾祖父唐仁伟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积攒了一笔不小的财富,成为当地有名的富户。我的祖父唐文良是独生子,身材高大魁梧,背有点儿驼。祖父不太会持家,又好赌,败了不少家产,及至我的父亲成人,家中已不复当年的富裕。 我的父亲唐英贵是长子,个子不高,瘦瘦的,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是一个十分忠厚、勤劳、爱动脑筋的人,木工、瓦工、皮匠活、篾匠活等都懂一点儿,这在闭塞的山区,是十分了不起的,八十岁的时候,他还发明了“干电池灌煤油”,经试验确实有效。闲暇时,父亲喜欢抽点烟、喝点酒,但都很有节制。母亲欧阳正秀是大家闺秀,由于旧社会重男轻女,没读什么书,但母亲一生勤劳、朴实、乐善好施,经常帮助别人,而且很会操持家务,不仅辅助父亲开伙铺(小旅馆),照顾我们兄妹五人,还将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家里家外都是一把好手。我最遗憾的是母亲去世得太早,没有享一天清福,每思及此,心中愧疚不已。 我们兄弟姐妹五人,一生都十分坎坷。尤其是我的三哥唐友杰,在十分艰难的境况下,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读到中专毕业,一生却也并不顺畅,但他完全遗传了父母的优点,对我影响至深。 三哥的家族观念十分强,谁家有困难,他都挺身相助,我们兄妹五人都受他惠及。我读大学的时候,他刚参加工作,那时候工资很低,三哥不仅支持我读书,还在经济上接济我,一直帮助我读到大学毕业,可以说,在我的一生中,三哥亦父亦兄,没有他,我的读书路会更加艰辛曲折,甚至完全有可能读不下去。对其他兄弟姐妹,他也倾尽兄弟之责。1974年,妹妹唐细花家发生火灾,房子、家产都付之一炬。这时,三哥刚从新疆调回来,经济上也不宽裕,但他依然伸出援手,帮助妹妹修缮房子,在生活上,事无巨细,竭尽全力给予帮助。2012年9月,妹妹家又发生大火,家产被烧得精光。三哥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安慰伤心的妹妹一家,还当场拿出两千元钱,帮妹妹解决燃眉之急。在他的带动下,我和儿子赠送了六千元钱,其他亲友也纷纷解囊相助。即便到了现在,三哥依然时不时送些生活用品到妹妹家。大姐一家也一直受到三哥的关照,大姐去世后,三哥还经常补贴经济困难的大外甥一家,每年都送些农药、化肥等农用物资,减轻他们家的负担。但凡家中有人生病,三哥都会忙前忙后,出钱出力。这几十年来,在他的影响下,我们兄弟姐妹相互扶持,一同走过这漫长的风风雨雨人生路。承天之祐,至今无论富贵,各自安好。 三哥常说:“我们五个兄弟姐妹,要个个都好,就好!”我们兄弟姐妹,都视他为长兄,父母去世后,亦视他为父兄。除此之外,在唐家叔伯兄弟子侄一百多人中,他的威信也最高。在他的维持下,我们这个大家庭团结和睦,谁有困难都愿意向他倾诉,有欢乐也愿意与他分享。2007年,在他和我的积极倡导下,我们家成立了“唐志畅后代清明基金会”,用于每年清明扫墓的支出,不仅为经济困难的亲友减轻了回乡扫墓的经济负担,还巩固了家族团结互助的优良传统,加强了亲友间的深厚感情,成为当地的美谈。 P1-4 序言 听一首“青春期的老歌” 这是一位40后老教授的人生回顾,虽然文字朴素平实,然而作者真实感人的经历和纯朴深沉的情感却在我的心中激起共鸣。 这是一位普通知识分子数十年“在风雨中前行”的足迹和心路,展现了他从看牛娃到大学教授坎坷而又闪光的历程。幼时的贫寒、求学的艰辛、事业的执着、爱情的真挚,都融汇在这本回忆录所叙述的故事之中。 书里也写到了作者与我的个人友谊。正是由于这种友谊,我提前得到了回忆录的手稿,先睹之快。仿佛有一片温柔的夕阳,映亮了我们同行走来的小路,唤起我对往事的深沉回忆 我与唐友尧的相识已经是三十年前的事了。1984年初夏,我刚刚主持武汉建材学院建工系党总支工作,友尧老师是给排水80级的班主任,于是我们第一次有了工作上的“交集”。这段相处由于当年11月他划归新建的武汉城建学院而结束,前后不到半年时间。当时,正在进行80级学生的毕业分配。那时大学生是计划分配,国家按毕业生人数下达分配计划,分配地点、单位性质差别极大,而且“一个萝卜一个坑”,几乎没有回旋余地。要在国家计划和学生个人意愿之间寻找平衡点,难度极大。友尧老师以深入细致的工作圆满完成给排水80级的毕业分配工作,80级是唯一没有留下任何“分配后遗症”的班级。 在这段短短的共事中,他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他总是满脸笑容,特别有亲和力;他说话声如洪钟,浓重的湖南乡音是他特有的标志;他办事积极热情,好像总有无穷的动力。当时,他虽然还只是一名讲师,但在学生和同事中广受好评。 就是在那年夏天,友尧老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他的回忆录中对这段经历有详细的叙述。他是武汉建材学院与武汉城建学院“分家”前给排水党支部最后发展的党员。从那时算起,他的党龄已经32年,当年43岁的他现已75岁高龄。他作为一名普通的党员教师,数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教育事业,贡献给学生,至今激情如初,矢志不移,令人感动。很多青年朋友喜欢“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句话,我想,从友尧老师32年前入党的“初心”,到几十年奉献教育的“始终”,他向我们展示的一生不是这句话最好的印证吗? 在那之后又过了14年,我们为一个特殊的缘由再度聚首。20世纪90年代,我国内地一大批高校经历了一场“孔雀东南飞”的人才危机,我所在的武汉工业大学也未能幸免,特别是给排水专业,几年之间,中年骨干教师走了近80%,研究生,甚至本科生都不愿留校任教,而老教授们又相继退休。由于人才断档,科研受困,加上建设投入不足,我校市政工程硕士学位点受到了“黄牌警告”。我作为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院长,“临危受命”,进行了2年艰难的“限期整改”,并在1999年迎来了省学位主管部门的整改评审专家组,而唐友尧的名字正在其中,这时他已经是领域内的知名教授,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知道他来,我心中顿时希望倍增。 回到阔别14年的旧地,友尧老师也感慨万千。虽然职责在身不容徇私,但他的理解和真诚鼓励,于我们已经是莫大的慰藉。他说:“这是我工作多年的地方,市政学科有着坚实的基础,只是由于分校受到削弱,市场经济的冲击又使其雪上加霜。但是经过整改,效果显著,很有活力,很有希望。”他仍然是满面的笑容,响亮的话音在空气中激荡起回音。在评审组里,他作为唯一的市政工程学科专家,其影响力不言而喻。在进行认真检查之后,评审组郑重地向省学位办提出了评审意见。不久,我们得到通知,整改评审通过,为时2年的危机终于安然度过。 在唐老师的回忆录中,并没有提及这件事。这或许就是他的个人品质使然,并不把对他人的帮助挂在嘴边。然而,对于经历“生死之劫”的我校市政工程学科来说,这却是越过低谷重新走向辉煌的关键性转折点。很多年后,我在跟一些青年教师说到这段经历时,特别希望他们不要忘记唐老师在关键时刻的支持与帮助。 也许是命中有缘,我和友尧老师在退休之后又有了密切共事的机会。2010年初春,友尧老师突然打电话来,要我接替他任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2015年更名为“武昌首义学院”)城市建设系主任。原来,他自华中科技大学退休后,受聘于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并一手创办和培育了城市建设系,考虑到自己年事渐高,特地动员我来为他接班。 面对他的盛情,我不忍一口回绝,只好答应考虑考虑。不久后他又把我请到他家中,兴致勃勃地跟我介绍各种情况:学校在全国同类院校排名第一、城建系老师如何团结和谐、董事长和校领导如何支持、他们的春游秋游如何快乐,等等,特别是在讲到青年教师的成长和优秀学生的考研就业时,更是如数家珍,自豪之情溢于言表。近一个小时里他滔滔不绝,让我再次领略了他的热情洋溢。我得承认这对于我很有“杀伤力”,本来我已经做好了退休前的“软着陆”,完全没有重新“起飞”的打算了,但为他的激情所感染,为他的执着所“绑架”,一步一步地被他拉进了武昌分校。 后来,我才了解到,学校对院系领导刚刚进行了大调整,受到续聘的他,是在继续任职不到一年内主动提出“交班”的,这令我感动。城建系是他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耗费无数心血一手建设起来的,他为此奉献出退休后的近10年的最宝贵时光,他对城建系的深厚情感难以用语言表达。但是,为了城建系的长远发展,他提前让出了职位,甘愿为后任者当好配角,足见他的大局观念和宽阔胸怀。金国华董事长在跟我谈这件事时用“高风亮节”来称赞他,并在他二次退休时授予他城建学院(原城建系)“荣誉院长”的称号,他是当之无愧的 在书的初稿中,友尧老师在写到这段经历时曾用过“托付事业,二次退休”的标题。这“托付”二字,在我看来是重若千钧,其中包含多少情感、多少留恋、多少期待!而“退休”二字却名不副实,他实际上是“退而不休”。这几年,学院的工作,如学生考研、科研立项、专业宣传、校企合作、班子建设,等等,凡属重要之事,他总是主动关心,凡是他能做的,必然身体力行。他身在家中,心系校园;发展大计,夙夜牵挂;生命不停,余热不尽。古诗所云“春蚕到死丝方尽”,耕耘教育的广大园丁所共有的这种情怀,在他身上得到了最好的显现。 实话说,回忆录中所写的事情,有许多我之前并不知晓,初读之时,仿佛有一种新奇感,比如他苦涩的求学之路和走出山乡,比如他传奇式的恋爱史和对妻子的深情挚爱,等等。然而在读完全篇,掩卷深思之余,心中留下的分明还是一种熟识感。因为,在长时间的相处之中,我对友尧老师的性格、思想、为人、品行已经了然于心,当书中的故事与我所熟识的形象相叠印之后,我对他的了解更加鲜明、更加深刻,也仿佛与他更加亲切、更加熟悉了。 友尧老师作为一名“40后”,他经历了那一代人共同的磨难。童年时代忍受过生活的贫寒,中学时期经历了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大学学习由于“文革”而被迫中断,极左时期的“臭老九”的大帽蹉跎了岁月……所有这些,在书中都可以找到真实的描述。然而,“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正是这些磨难,铸就了这一代人忠贞和坚韧的品格、执着和奉献的精神;“生在旧社会,长在新中国”,是打在他们身上不可磨灭的时代烙印,也赋予了他们特有的品质和思想。在这方面,友尧老师就是一位代表。当我们读完他这部回忆录,会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他以及他所代表的一代人。 不久前,朋友圈里曾经流传过一首诗《我们的七十岁》,诗中有这样的句子: 七十岁,阅历养育了我们的谦卑与幽默 每一颗丰沛的灵魂都值得品读 走在大街上,还要挺一挺胸脯 哼一支青春期的老歌 那是饥饿时代不向命运低头的超脱这当然是为“40后”写的诗。我想借用它作为这篇序言的结束,因为我觉得,这部回忆录让我们知道,友尧老师作为跨入70岁年龄段的一位代表,却有一个“丰沛的灵魂”值得品读。在这里虽然没有美辞华章,却可以听到一首“40后”老知识分子“青春期的老歌”。 2016年3月14日于武昌首义学院 后记 我写自传缘起于2013年6月,当时看到三哥唐友杰写了本回忆录《风云岁月》,就萌发写自传的想法,书名就叫《在风雨中前行——一位40后老教授的人生》,其目的就是给后代留下“精神财富”,对子孙进行传统教育。 我花了约两个月的时间就写完了,共三十三页,约一万六千字,以自我讲述的方式,记录了自己七十年的人生经历。 三哥对自传提了一些意见,我根据三哥的意见进行了修改补充,增加到四十三页,约二万二千字。 当年10月,我将此稿给老乡龙婷看。她看了以后,认为要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还原历史;二是突出重点;三是诠释情感。 我认为龙婷提的意见很好,但我又不知道如何下手。再加上我从武昌分校退下来以后,文华学院又聘我为教育教学督导,就将写自传一事搁下来了。 2015年下半年,我才算是彻底退下来了,有精力考虑写自传的事了,于是我找到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亢博剑副社长。亢社长很支持,并向我推荐武汉大学中文专业毕业的杨静老师为我的自传进行修改。在听了我的情况介绍后,亢社长和杨老师为我提了一些行文方式上的意见,并引导我如何丰富自己的传记内容。 我重新对自传内容做了处理,采取以重要事件串起一生经历的传记写作方式。这样一来,相比于之前,我发现我的一生中有很多可写之处。那些发生过的事情,不仅是我个人的人生经历,也深切地反映了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迁。作为一个40年代出生的知识分子,我的一生经历了中华民族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争,经历了解放战争,经历了新中国的成立,经历了新中国建设时期,经历了“文化大革命”,也经历了经济发展新时期、改革开放……这一生,该发生了多少事情啊,我的身上,又有多少时代的烙印,历史的痕迹。我信心大增,在原有的基础上,仔细回忆了每个人生阶段对我有重要影响的事和与之有关的人,并下笔形成文字。 第一章写完以后,我感到写得不错,分别传给亢社长、我三哥、龙婷征求意见,得到一致好评。 亢社长回复我说:“我觉得这个传记不仅是您个人的自传,也是对您那个时代的真实记录,还反映人类进步的历史细节,社会价值很大。” 近半年来,我几乎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到了写自传上,有时灵感来了,一写就到深夜12点。我努力地回忆那些旧事和故人,并查阅了很多历史资料,沉迷教学科研工作几十年,到现在,对于这一生,我恍然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这七十余年,我脚下的每一步,无论平顺或坎坷,都伴着历史的风云际会。 写完之后,我就迫不及待地与大家分享,希望大家多提些意见,反馈意见出来后,我又修改,再传给大家……一直到大家都觉得可以了,我才开始进行下一章的写作。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自传终于完成了。总共约十二万字,是初稿的六倍,可以说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在这里,我要感谢亢博剑副社长,不仅对这部自传很支持,而且亲自审阅,提了不少好的建议。如果没有亢社长的支持和努力,这部自传不会这么顺利地完成。 我还要感谢袁海庆院长为本书作序。袁院长与我相识三十多年,彼此都比较了解,他如今仍然奋斗在教育的前线,工作非常繁忙,但仍然抽空将自传从头到尾看了两遍,他所写的序,我认为无论是内容还是文笔都很好,文中充满了深情和友谊。 还有我的三哥唐友杰,自始至终关心我的自传,当我有一点进步时,就鼓励我,要我坚持下去。我的老乡龙婷,对初稿就像老师给学生改作文一样,每一页都留下了她的字迹,甚至连一个标点符号的错误也不放过。我的学生莫文婷看了自传第六章《老骥伏枥》后很受感动和鼓舞,并推荐给她的爱人严海波(也是我的学生)。 我对上述人员及关心本书的其他人员表示衷心感谢。这本书的写作历时近三年,中途一度停滞,但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终于成书。在历史和现实的时光交错中,我对人生有了更新一层的领悟。时光荏苒,弹指七十余载过去,我希望如今年轻的读者能从这本书中汲取养分,在人生的路上,少走一些弯路,多做一些有益的事情,这是我之所以如此执着地出版这本书的真正意图。 2016年3月17日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