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爱让我们更有力量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作者 杨采益
出版社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每一座能接纳“仁爱心栈”的城市,都是福城

广州,有它的年轻与活力,也有它的积淀与厚重。在这里,人们或匆匆路过,或驻足停留,或持久守望……但城市的滚滚浪流最后都会卷走一切来去的气息。

然而,在这座钢铁丛林的一角,每天清晨却有一群人用一颗颗滚烫的心,为这座城市带去早安,带去笑容,让广州因此闪耀出另一种颜色。

王伟,一位行事低调的商人、佛教居士。在他的率先提议和带动下,广州首家“仁爱心栈”于2013年重阳节在天河区广州东站附近的中泰广场成立。365天,天河“仁爱心栈”每天为人们奉送爱心粥,风雨无阻。年轻大学生是天河“仁爱心栈”志愿者的主要来源之一。一到周末,学生们就过来参加公益活动。华南师范大学“乐活素食”社团负责人陈咏波、李婉茹等同学,每周会有组织地召集学生们一起前来做志愿者。这些大学生通过素食接触了公益,继而接触到了“仁爱心栈”。

“仁爱心栈”吸引了很多充满朝气和理想的年轻人参与,这些年轻人不仅热爱慈善公益,对生命也有更加深刻的慈悲认识,爱好素食。

素食餐厅、佛教信仰、慈善公益、生命、尊严等命题,一拍即合。

“一方面我们在倡导生命的平等,一方面我们却在吃着动物的肉。素食不仅是为了健康,同时也是对生命的关怀。”在广州这样一个繁华的城市,有年轻人这样表达对生命和生活质量的新认知,虽然这些认识与社会的主流看法还有很多距离。但素食文化,在这些精力充沛的年轻人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可、接受。

“老人跌倒了,该不该扶?”这样的问题也曾经困惑过在大城市求学的大学生们。“如果在家乡的小县城里,一位老人跌倒了,大家肯定都会去扶。可是现在,如果在广州街头遇到这样的事情,就会犹豫该不该去扶。”以前民风淳朴,现在受到舆论影响,年轻人的内心对很多事发生了动摇。不过,这些大学生通过“仁爱心栈”接触了佛法,心里有了信仰,对“扶不扶老人”这样的问题已经不再困惑,因为“守住初心,更为重要”。

有人说,深圳是全国最冷漠的移民城市,人情味淡。

毗邻香港的深圳,流动人口占据总人口的80%以上,是一座典型的新兴移民城市。而位于深圳福田区的华强北电子市场堪与中关村齐名,是全国最大的电子市场之一,人才云集之地。在地铁华强站附近的天桥下,“仁爱心栈”在这里为来往的路人奉粥。

每天早上7点之前,深圳“心栈”的志愿者就要将粥车骑过深南大道。粥车一到,人群便很快聚集了过来,自觉有序地排好了领粥长队。领粥、奉粥,不到半小时,分装至200多个杯子中的两大桶粥就奉送完毕。

“其实,一开始奉粥的时候,出现过半个小时没有奉出去一杯粥的情况。”志愿者卓松涛感慨道。然而,比起路人的冷漠拒绝,“心栈”的存亡才是他曾面临的最大挑战。

重新开张的“仁爱心栈”,熬粥点设在了一家叫“好幸福”的素食餐厅里。在那里,我见到了更多的志愿者。

44岁的黄桂生是一位老志愿者,负责“心栈”的后勤和每周一的熬粥。他曾因过度操心生意而忽视健康,超负荷工作差点让心脏停止跳动。一开始来,黄桂生瞒着家人;渐渐地,因为做志愿者,精神面貌和身体状况有了改善,脾气小了,为人和气了,生活也有规律了,得到了家人的认同。如今,妻子也和他一起来做志愿者。

黄桂生见证了“心栈”的成长。“心栈”最初只有两三个志愿者,但他相信只要自己能坚持,就有人会跟着坚持。在他眼里,“心栈”的“气场”好,在这里的每一天都是开开心心的。他坚信来“心栈”好处多。

家庭主妇马少芬也是一位老志愿者。在他人眼中,马少芬的号召力极强,每次号召放生活动都有上百人响应,大部分是一些当地的老太太,她们会1块、2块地把钱凑给她,凑到几千块,就一起集体放生。参加奉粥后,她喊上亲戚朋友,甚至75岁的老父亲,一起来“心栈”参加公益活动。她说做这一切的目的很单纯,因为来这里很快乐、很开心,她要让更多人感受到这份快乐。

这样的志愿者其实非常的多,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生活经历,但相同的是,在“心栈”,大家彼此找到了让自己很开心的感觉,这种感觉不是通过获得金钱得到的,也不是通过事业的发展得到的,而是来自内心的一种无法言说的喜悦。

P32-35

书评(媒体评论)

冷漠不是最好的盔甲,柔软的心才最有力量。愿这本书里的爱和智慧让你卸下防备,对世界温柔以待。

——新华网编辑 陈竞超

第一流的文章无关文字的精雕细琢,无关情节的起承转合,而是用爱写就的。从这本书里,我读到一颗真心。

——大公网副总编辑 史利伟

这本书讲述了仁爱基金会奉粥志愿者用爱来构筑仁爱心栈的故事。他们用一碗碗热粥去温暖、感动、吸引着现代都市丛林中一颗颗因忙碌、焦虑而麻木、冷漠的心,他们用行动印证了只有爱和慈悲才是渡尽苍生的诺亚方舟。

——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执行秘书长 窦瑞刚

看美丽世界的方式有很多种,这本书可能是最平凡简单的一种。在本书中,你会惊奇地发现,原来世界可以如此温暖,人心可以如此仁爱。

——凤凰网 崔明晨

公益或慈善的本质特征是利他。虽然一个明智的利己主义者也能够做出利他行为,但是那些动人、美丽、持久的利他行为一定是出于真爱。《爱让我们更有力量》通过讲述仁爱心栈奉粥的故事,告诉我们真爱源于何处,真爱如何显示,真爱怎样改变人们以及人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七年前,通过林启泰先生,我有幸接触到仁爱基金会的奉粥项目,当时就有一种冲动,想把它写下来,告诉世人。感谢心怀真爱的采益,以如此流畅的文笔,替我们完成了这一夙愿。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公益创新研究院院长 康晓光教授

后记

之前因工作缘故,曾采访过一些高僧大德,有意写一本关于高僧访谈录方面的书。2015年3月,去龙泉寺拜访学诚法师,机缘巧合接触到寺里的仁爱志愿者,他们有很多感人的故事,很值得记录下来,对于社会也很有意义,于是建议我来承担这份工作。而我想来,一是自觉佛学修养还不够,可能难以驾驭高僧访谈这个题材;另一方面,这些志愿者的故事引起了我很大的兴趣。于是踌躇满志地应允了下来。

龙泉寺从2007年腊八节在北京西站附近一社区成立红莲“心栈”,到如今全国已成立数十家“仁爱心栈”。越来越多的人通过“仁爱心栈”这个奉粥平台,接触到公益,进而接触到佛教。有人说,这是学诚法师为接引“散落”在各地的弟子而开设的方便法门。事实的确如此,很多人通过“仁爱心栈”,接触公益,进而接触佛教,渐渐皈依学佛。

这是一群以奉献为宗旨、以传递爱为目的的慈善群体,又因有了信仰,使得慈善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奉献,更是自我提升的修行平台。我倾听他们的故事,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时常被感动得或心旌荡漾,或热泪盈眶,于我更是一次次心灵洗礼。

做公益不难,难的是不取分文、长年坚持。在“心栈”坚持多年的老志愿者大多有佛教信仰,无论烈日骄阳、三九酷寒,无论遇到多少艰难困苦,正是坚定的信念让他们坚持了下来。这是一群如此可爱的人。这个人群中有生活条件优越的富太太,有事业成功的企业高管,有学生,有学者,有海归,有民工……上至七八十岁老人,下至三四岁幼童。而“仁爱心栈”就像大海一样不择细流,让公益触手可及,真正成为人人可做的公益。

仁爱志愿者有成千上万,感人故事更是每天都在发生。“仁爱心栈”从去年采访时的13家,发展到今年的36家,成长之快令人吃惊,而我采访的速度,远不及它在全国开办的速度。我越发深入了解这个群体,便越发想把我见到的这些人、听过的故事、给我的感动,完美地呈现出来。然而,第一次写书远非想象中那么简单,“能力”与“情怀”的落差,志大才疏之感让我备受挫折。每当我想完美地做一件事时,却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心理上的落差成了我难以坚持的最大障碍。

学诚法师说,坚持比完美更重要。虽然很多“心栈”未来得及走访,很多人物不能一一呈现,已有的人物也未能得以充分展示,依然充满遗憾,但我尽可能以疏浅的能力,一窥这一群体的风采。

承蒙眷顾,一路收获了很多,唯有深深的感恩。

感恩师父学诚法师对本书的支持和信任,给了我前所未有的成长,虽因拖沓成性,严重影响出版计划,但法师从来没有指责和苛求。正是法师的慈悲,让我不改初心,不弃承诺,给了我坚持的勇气和信心。

感恩仁爱慈善基金会的志愿者们——那些开创者、坚持者、继承者,所有为这份事业默默奉献的善良的人——为采访所提供的帮助,所给予我的信任、爱以及温暖。

感恩北京龙泉寺僧团,感恩仁爱慈善基金会的理事长涂顺强先生,秘书长刘志峰先生,陈慧、钟莹、王璐以及“心栈”项目处的负责人张向老师、杜珉芯老师、尹凤来老师、武兰英老师、韩壮老师提供的无私帮助,感恩众多志愿者所提供的鼓舞和支持。感恩李艳萍师姐,一位即将走上出家之路的女孩,外采过程中在人员协调、资料搜集、后勤保障上为我们做了很多的工作,而她行事干练又隐忍谦卑,示现了一位正信佛教徒的风范。

感恩宋春来老师,一位优秀的摄影导演,用影像记录了志愿者的风貌,在一起外采的二十多天里,虽然萍水相逢,但共同的信仰,让我们在共事中不忘初心,彼此鼓励和帮助,充会体会到成就对方便是成就自己。

感恩给我们大力支持的广州王伟老师,还有周兆全肖海婷夫妇,感恩太多太多的仁爱志愿者,为成就这一份善业所付出的努力。点点滴滴,历历在目。

也感谢我的好友中国青年报的记者张宝钰,他是我每一篇文章完成后的第一位读者,给我点评与建议,也感谢我的先生始终支持我的工作,敦促、鼓励我完成这人生的第一本书。

此书,敬献给所有的仁爱志愿者。

目录

第1章 一个叫“仁爱心栈”的慈善项目

 一个叫“仁爱心栈”的慈善项目

 项目筹备初期遭遇了意想不到的困难

 “仁爱心栈”的位“栈长”

 来“踢馆”的人不一定都是坏人

 所有的磨难都是为了成就更好的我们

第2章 “仁爱心栈”工作背后的故事

 每一位志愿者都是“仁爱心栈”的管理者

 每一座能接纳“仁爱心栈”的城市,都是福城

 地震废墟上开出的芍药花

 致敬那些为了奉粥住地下室的专职志愿者们

第3章 “仁爱心栈”志愿者们的温暖故事

 “仁爱心栈”成了很多人的心灵驿栈

 流浪汉是志愿者们关注的援助对象之一

 致敬老人志愿者们的奉献精神

 这是一个能让我的身心获得重生的神奇地方

 不要放弃自己,改变正从你的内心一点一点开始

第4章 世界上有一种快乐叫“心栈”

 煮粥这件小事情,带给我们积极的能量

 盛得下五谷粥,盛不下感恩心

 你的鼓励对我的一生如此重要

 熬粥其实熬的是我们的心

 奉粥爱心活动感动了身边的每一个朋友

第5章 奉粥改变心态,心态改变命运

 我蒙尘已久的心被轻轻地擦了一下

 慈善可以弥补企业制度的不足

 将爱心传递给身边亲的人

 “仁爱心栈”这个小团队的核心秘密

 爱让北漂的人们更有力量去打拼了

 你善待了别人,生活也会善待你

 这个感悟很小,但却非常重要

第6章 做一个传播善意文化的素人

 我终于学会了微笑

 做一个传播善意文化的素人

 年轻志愿者们的“定海神针”

 艺术青年的慈悲心路

 有一种态度是柔情满怀

 “心栈”就是内心的信仰

 在灾区的爱心粥接力

 亲手为自己创造了一个人生奇迹

 有一种爱叫“贤二家”

第7章 “仁爱心栈”积攒的爱让我们更有力量

 一位北大70多岁的老教授的奉粥日记

 一位汶川地震的幸存者的奉粥日记

 志愿者们的心灵独白:奉粥不需要我,我需要奉粥

 请喝一杯爱心粥,“仁爱”祝您开心每一天

 是种子,总是会有开花结果的时候

 爱的加油站

 志愿者女儿写给妈妈的一封信

 奉粥带给我的心灵震撼

后记

序言

杨采益

2010年夏天的一个傍晚,当时心情极其低落的我漫无目的地走在广西南宁的街头。马路中央一流浪汉突然进入我的视野,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神智恍惚,车辆从他身边飞驰而过,没有一个人在意他,而他就这样木木呆立着,不知自己身处车流之中是多么危险。

那一刻,我突然忘记了自己的痛苦和忧愁,勇气直上心头:我要帮助他!当我将他拉离危险的车流,他依然站着一动不动,光着脚,一手提溜着衣物,整个人又脏又臭。我去附近小店里买了些食物和水,后又去商店买了衣服和鞋子给他。但是,他对这些无动于衷,意识依然是呆滞的。我不知哪来的信念,决意要帮他到底,我拨打了福利院、收容所、公安局、电视台等各种求助电话,围观的人越来越多,都问我是不是他亲戚,很多人也开始同我一起关注这个流浪汉。直至深夜,当围观的人群渐渐离去,求助的对象一直都没有给我有效的回应,而我,已经尽我所能去帮助他,在现实面前,突然发现想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太难了。

也许,是我太理想化,总是用很天真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

也许是跟我的天性有关,成长的经历也常常让家人担惊受怕。在大学期间,有一次回苏州老家,深夜下了火车,车站只有那种载客的摩托车。那些摩托车其实挺不安全的,不仅是交通不安全,而且,各种让人不安的消息经常见诸报端,让人后怕。

而我竟然忘记了那些骇人的报道,鬼使神差地上了一辆摩托车,沿着太湖开了好几十公里的夜路。半路上,司机竟然脱下自己的外套给我,说夜里风大,很凉,他习惯了,希望我不要挨冻。

一个年轻女孩子就这样在深夜被安全地送到家里,收费也很合理,只是把妈妈吓坏了。

现在想想,我也有些后怕。

在上海街头,我曾和陌生的民工一起拼车;在火车站台,曾请陌生人帮我看护行李;在北京郊外,也曾让陌生人搭乘自己的顺风车。菩萨保佑,我一直很安全,没有失联,也没有出意外,更没有因为我的闪失而让大家更加丧失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安全感。

我一直好好地生活在亲人和朋友们的身边。当我知道自己要做母亲的时候,我想,我应该为自己的孩子、为这个世界留下一些见闻和想法,特别是那些我认为人生中最重要的认识。

我不是鼓励别人都放弃保护自身安全来证明人与人之间是可以相互信任的,这是两个问题。我们还是应该为自己的安全负责任,要学会尽可能多的保护自己的方法。我想说的是,我们的内心不能因此就放弃了对人的信任,对社会的信任。

大家都说,如果老人摔倒了,你去扶他,他会讹诈你。但我也听一位出家法师说过出家前的经历,他碰倒过一位老人,老人起身摆手跟他讲:“你赶紧走,年轻人上班要紧。”

我是想说,我们在保证自己的安全的同时,在忙于为自己以及自己所爱的人打拼的时候,还可以再多做一点,为了我们内心里那一点点未曾彻底熄灭的梦想,那一点点爱和信任的火花。

不然,我们怎么办呢?我如何对我即将出生的孩子讲:孩子,你长大了,要小心陌生人;你在这个社会、这个国家,要时刻提防别人,不要信任别人,你要怀疑每一个笑容,每一个递给你的东西,每一句问候,每一个表达;你只有这样,才能保护好自己,妈妈才能每天都看到你……

这样,我的孩子能幸福吗?

当然,这只是涉世未深的,即将做母亲的一位年轻人的想法。我不是社会学家,不是政治家,只是一个记者、一位准母亲,我有一些想法、一些感慨,有一些话,想说出来。

在我成为一名母亲之前,除了在工作中结识了很多人,还认识另外一些人:他们是志愿者;了解了一个组织:北京市仁爱慈善基金会——一个在学诚法师指导下运作的公益慈善组织。

他们为大家做了很多事情,我想记录下来,告诉更多的人。作为开拓者,他们所做的开拓工作,换成我,我觉得我一定做不到。但是,我觉得我能够参与其中,能够为之付出点滴的劳动和汗水。我愿意做这个工作。

他们365天风雨无阻在马路上奉粥。他们不分年龄、学历、地位等差别,完全平等。他们自己出钱出力,完全没有个人利益的驱动,这么多年清晨早起熬粥,然后一杯一杯地送给行人。他们无数次地被路人拒绝、误解,甚至谩骂,到最后慢慢有人理解、接受并参与进来。他们克服了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场地、人员、时间等,最后坚持下来,并且发展壮大,凝聚了那么多的人参与,上到七八十岁的老人,下到几岁的孩子。

我想表达的是:不必冒险去考验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程度,我们可以成为他们中的一员,让人与人之间更加信任,不再冷漠,唤醒我们内心久违的温暖和人情,让我们在辛苦打拼的路上,知道这个世界有人爱我们。

您可能从来没有看到过他们,也可能知道一些,也可能偶尔能想起来,每天早晨,在某个城市的某个街头,有一群身穿橙黄色围裙的志愿者在免费奉粥。每天早晨,在大家上班的路上,他们会向路人鞠躬,然后亲切地递上一杯暖暖的粥说:“请喝一杯爱心粥,祝您一天好心情。”

您可能漠然而过,也可能在内心里有一些感动,也可能会觉得这是某个促销的圈套,甚至可能会想这帮人是不是有什么危险的图谋……

但是,很多人,都被感动。  特别是当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柱着拐杖,颤巍巍地递给我们一杯粥时,我们内心的堤防被瓦解了;当一个只有几岁的孩子在爸爸妈妈的鼓励下端着一杯粥走到你的面前说,“叔叔阿姨,请喝一杯爱心粥”,我们冰冷的心开始融化。当那些内心充满阳光的青年人、中年人向我们递上一杯爱心粥时,我们会发现,我们曾经冷漠坚硬的心还是可以松动的。我们在为未来打拼的时候,还可以感受一下当下的温暖和觉醒。

我们可以继续拒绝,以保护自己免受伤害,但是,我们的心已经有了一点感动:万一他们不是坏人呢,万一是真的呢。

是真的。

真的有人在为他人努力奉献。他们做到了,而且在凝聚越来越多的人一起做。

这本书经过了采访、整理、写作,又经历了怀孕、待产、不适等。总之,走过来了,我不知道能不能把我想要说的都表达清楚。我想,我可能无法和那些志愿者们一起一直在大街上奉粥,但我可以写下这些文字,让更多的人都了解他们,了解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还有机会,我们的心还有爱和温暖。

我也特别、特别想告诉我未出生的孩子:你有机会生活在一个爱的世界里,妈妈要为你多做一些,妈妈应该为你多做一些,妈妈也有能力为你多做一些。我不想让你生活在一个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此紧张的社会里,不想让你生活在一个人与人之间无法信任的世界里,不想让你生活在一个需要孤独打拼才能勉强生存的世界里。

特别感谢学诚法师给我这样一个机会,让我用文字表达出我对自己孩子的爱、对这个世界的爱。感谢所有接受我采访的奉粥志愿者,感谢所有参与过奉粥的人和从志愿者手里接过粥的市民们,感谢所有的观望者。

是你们让我认识到,这个世界,有这样无私的爱。

感谢我即将出生的孩子,是你让妈妈更有力量,努力学习做一个为他人的幸福和快乐而努力的人,努力让善良的人更有力量,让有力量的人更加善良。

如果你看到这些志愿者,请接过他们奉上的爱心粥,喝完后再去打拼。

感谢您。

内容推荐

杨采益著的《爱让我们更有力量》是一本关于龙泉寺慈善项目“仁爱心栈”的记录之书。书中所讲的全部是龙泉寺志愿者们在实施“仁爱心栈”慈善项目过程中的真实故事。志愿者们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仁爱之举,向大众传播爱心正能量。

这是一本能引导你对社会慈善事业的关注,引发对自我的反思,激发自我的仁爱之心等,正能量满分的智慧之书。书中借助每一位爱心志愿者的真实故事,向我们传达爱心对于普通生活的重要作用,帮助我们净化心灵,收获爱给予我们的强大力量。

编辑推荐

一本挖掘你心中宝藏的智慧之书。带你开启爱的大门,从爱里获得生活的力量。

杨采益著的《爱让我们更有力量》讲述了仁爱基金会奉粥志愿者用爱来构筑仁爱心栈的故事。他们用一碗碗热粥去温暖、感动、吸引着现代都市丛林中一颗颗因忙碌、焦虑而麻木、冷漠的心。他们用实际行动来告诉我们真爱源于何处,真爱如何显示,真爱怎样改变人们以及人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1 19: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