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艺术的韵味(教师素养读本)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艺术概论
作者
出版社 济南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艺术关注人们的灵魂,任翔主编的《艺术的韵味(教师素养读本)》选编经典文章,涉及戏曲戏剧、建筑园林、绘画书法、音乐舞蹈四大艺术领域的特点、鉴赏方法等,选取名家名篇,使读者建构起基本的艺术理论和鉴赏方法,提高艺术感受能力、审美能力、情感升华能力。

内容推荐

任翔主编的《艺术的韵味(教师素养读本)》分中国古代艺术理论、艺术总论、绘画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戏曲、建筑园林诸专题。中国古代艺术博大精深,其深厚的艺术价值与品格,影响着后来的绘画、书法、音乐、舞蹈、戏曲、建筑等艺术。本卷以中国艺术论为主,但也适当涉及西方艺术理论。

目录

古代艺术理论

 乐论

 乐记

 书论

 书谱

 山水训

 童心说

 园说

 寓山注序

 结构

 竹·题竹

艺术总论

 从“距离说”辩护中国艺术

 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

 从艺术的变,看人生的态度

 艺术欣赏的方法

 艺术与人生

 艺术的欣赏

 关于艺术

 歌德谈话录

 艺术论

 论艺术

绘画书法

 谈诗书画的关系

 中国书画与中华文化

 再读齐白石的画

 画说

 关于梵高

 看蒙娜丽莎看

 中国书法

 汉字的书法艺术

 毛泽东的书论和书法

 米开朗琪罗

音乐舞蹈

 音乐与人生

 如何欣赏音乐

 傅聪的成长

 唐诗过后是宋词

 说舞

 怎样欣赏芭蕾

 中国民族舞蹈的欣赏

 怎样欣赏现代舞

 贝多芬百年祭

 舞蹈应该是怎样的

戏剧戏曲

 中国戏曲艺术特征的探索

 戏曲的形式特点

 京剧与传统文化

 梅兰芳、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布莱希特戏剧观比较

 中国古典戏曲中的悲剧

 关于表演艺术的讲话

 戏剧欣赏的独特性

 话剧艺术的魅力

 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

 如何阅读戏剧

建筑园林

 古建序论

 科技、人文与建筑

 中国的宫殿

 方与圆

 中国佛教寺院殿堂的典型配置——山门、大雄宝殿及其东西配殿

 对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反思与展望

 石筑的《易经》

 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

 园日涉以成趣

 哥特式教堂

试读章节

艺术的世界也还是我们日常所接触的世界,——是它的不经见的另一面。它不经见,因为我们站得太近。要见这一面,我们须得跳开日常实用在我们四围所画的那一个圈套,把世界摆在一种距离以外去看。同是一个世界,站在圈子里看和站在圈子外看,景象大不相同。比如说海上的雾。我在船上碰着过雾,现在回想起来,还有些戒惧。耽误行程还不用说,听到若远若近的邻舟的警钟,水手们手慌脚乱地走动以及乘客们的喧嚷,仿佛大难临头。真令人心焦气闷。茫无边际的大海中没有一块可以暂时避难的干土,一切都任不可知的命运去摆布。在这种情境中,最有修养的人最多也只能做到镇定的工夫。但是我也站在干岸上看过海雾,那轻烟似的薄纱笼罩着那平谧如镜的海水,许多远山和飞鸟都被它轻拖慢掩,现出梦境的依稀隐约。它把天和海接成一气,你仿佛伸一只手就可以抓住天上浮游的仙子。你的四围全是广阔,沉寂,秘奥和雄伟,见不到人世的鸡犬和烟火,你究竟在人间还在天上,也有些不易决定。

同是海雾,却现出两重面目,完全由于观点的不同。你坐在船上时,海雾是你的实用世界中一片段,它和你的知觉、情感、希望以及一切实际生活的需要都连瓜带葛地固结在一块,把你围在里面,使你只看得见它的危险性。换句话说,你和海雾的关系太密切了,距离太接近了,所以不能用处之泰然的态度去欣赏它。你站在岸上时,海雾是你的实际世界以外的东西,它和你中间有一种距离,所以变成你的欣赏的对象。

一切事物都可以如此看去。在艺术欣赏中我们取旁观者的态度,丢开寻常看待事物的方法,于是见出事物的不平常的一面,天天遇见的素以为平淡无奇的东西,例如破墙角的一枝花,林间一片阴影或是一个老妇人的微笑,便陡然现出奇姿异彩,使我们觉得它美妙。艺术家和诗人的本领就在能跳出习惯的圈套,把事物摆在适当的距离以外去看,丢开它们的习惯的联想,聚精会神地观照它们的本来面目。他们看一条街只是一条街,不是到某车站或是某商店的指路标。一件事物本身自有价值,不因为和人或其他事物有关系而发生价值。

艺术的世界仍然是在我们日常所接触的世界中发现出来的。艺术的创造都是旧材料的新综合。希腊神像的模型仍是有血有肉的凡人,但丁的《地狱》也还是拿我们的世界做蓝本。唯其是旧材料,所以观者能够了解;唯其是新综合,所以和实际人生有距离,不易引起日常生活的纷乱的联想。艺术一方面是人生的返照,一方面也是人生隔着一层透视镜而现出的返照。艺术家必了解人情世故,可是他能不落到人情世故的圈套里。欣赏者也是如此,一方面要拿实际经验来印证作品,一方面又要脱净实际经验的束缚。无论是创造或是欣赏,这“距离”都顶难调配得恰到好处。太远了,结果是不能了解;太近了,结果是不免让实际人生的联想压倒美感。

比如说看莎士比亚的《奥瑟罗》。假如一个人素来疑心他的太太不忠实,受过很大的痛苦,他到戏院里去看这部戏,必定比旁人较能了解奥瑟罗的境遇和衷曲,但是他却不一定是一个理想的欣赏者。那些暗射到切身的经验的情节容易惹起他联想到自己和妻子处在类似的境遇,不能把戏当作戏看,结果是不免自伤身世。《奥瑟罗》对于猜疑妻子的丈夫“距离”实在太近了,所以容易失去艺术的效用。艺术的理想是距离适当,不太远,所以观者能以切身的经验印证作品;不太近,所以观者不以应付实际人生的态度去应付它。只把它当作一幅图画摆在眼前去欣赏。

P28-P29

序言

阅读是一件关乎国民素质和民族未来的大事。一个充满智慧和希望的民族.必定是一个热爱阅读的民族。法国哲学家福尔特尔说:“除了野蛮国家,整个世界都被书统治着。”是的,世界文明国家,无一例外都把阅读作为提升国民素质、创造美好风尚的基础工程和战略工程。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有着悠久而优良的读书传统,“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是许多中国人一生的文化追求。几千年读书之风绵延不绝,中华文明因之赓续。然而,各种阅读调查数据表明,我国国民人均阅读量在下降。“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用狄更斯这句话来观照当下的国民阅读,不禁让人心生感慨。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时代的到来,给人们的阅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阅读早已告别贵族特权时代,实现了大众化。然而,这也是一个阅读面临危机的时代:阅读浅表化、碎片化、娱乐化、功利化,这不得不引人思考。

尤其是当前的教师阅读,更令人忧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充分证明,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在教师。教师在他所教的课程里,若没有深刻的科学知识,就谈不上教育素养;若没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就谈不上人文素养。那么怎样才能使教师既具有深刻的科学知识又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答案只有一个——阅读。因此,阅读对教师而言,意义尤为重大。

要谈教师阅读的意义,首先要谈阅读的意义。而阅读的意义,无论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为什么要阅读?

就种群而言,阅读是一种传承文化与文明的行为。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强大,靠的是综合实力,而文化实力必居其中。西汉“文景之治”、大唐“开元盛世”、明代“永宣盛世”、清代“康乾盛世”……哪一个能少得了文化的昌盛?而文化的发展与强盛,又怎能离得开国民的阅读?因为阅读,营造一个时代的文化氛围,形成一个社会的文化风气;因为阅读,一个民族的文化得以传承,一个国家的文脉得以延续。就个体来说,阅读是一种让自然人变成文明人的行为。“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人类与动物一样,也需要生存、繁衍,但人之所以居于所有动物的最高端,成为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正是因为人能够阅读,人能够创造和延续文明。

宋代黄庭坚说:“士大夫处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俗不可耐”是对一个人极大的蔑视。如何让自己免俗?无他,唯有读书。不读书,人会变得粗俗;读书,会让人变得高雅。阅读使人明理,阅读一本好书,就像与一个高尚的人对话。阅读多本好书,就如同结交许多品德高尚的人,自己也因此慢慢变成有品位的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阅读起着不同的作用,英国作家柯里叶尔说:“书籍是幼年人的导师,老年人的护士,在岑寂的时候,书籍使我们欢娱,远离一切的痛苦。”多日未读,心中不安,遂翻开书页,沉浸其中,有婴儿回归母体的安宁感,从而获得精神上的升华。

当然,阅读除了获得精神上的升华,它还是获得生活技能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我们认识世界,了解社会,学会思考,学习处理问题,从而更好地与他人相处,更周全地安排自己的生活。在阅读中,我们熟练掌握语言文字这门工具,与人交流因之更加通达。从这方面而言,阅读不只是精神养料,也是一种生活技能。

教师是塑造灵魂的职业,与从事其他职业者的阅读相比,教师的阅读有着特别的意义。

若说一般人的阅读是为己而读,那么,教师的阅读不仅是为自己而阅读,而且也为他人而阅读。这里的“他人”,就是受教育者。打一个比方:多数人的吃饭只为自己的身体,而孕育和养育新生命的母亲,不仅为自己而吃,还要为胎中的小生命和襁褓中的婴儿而吃。母亲的进食不仅为维持自己的生存,还必须产生营养和乳汁,哺育后代。教师阅读,与此类似。不同的是,母亲给婴孩输送的是身体成长的乳汁,教师给予学生的则是精神成长的乳汁。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须有一桶水。”“一桶水”便是教师通过阅读获得的知识。恰如要教好《(论语)十则》,教师应阅读整部《论语》乃至古今研究《论语》的代表性文献;要给学生讲好鲁迅作品,教师就不能只读选入教材中的那几篇鲁迅作品,而应通读《鲁迅全集》,至少应细读《呐喊》《彷徨》《朝花夕拾》《野草》中的名篇,并研读鲁迅研究的最新成果。

中小学是学生打基础的最重要阶段,也是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中小学教师的人文素养显得格外重要。王国维曾说:“若论学问之根柢与教师之所自出,则初等教育之根柢存于中等教育,中等教育之根柢存于高等教育。”王国维这一观点,放诸当今也不过时。人文素养是中小学教师“根柢”的固有内容,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理想人格等皆与人文素养相关,可谓兹事体大。

教育成败的关键在教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教学方法与教学技能的好坏固然起相当大的作用,但根本上起作用的,一定是教师的素养。教师素养来自哪里?阅读!教师只有源源不断地从阅读中吸取新知识,获得新感悟,才能在课堂上给学生以新知识、新启示。但是,长期以来,许多教师年年岁岁,岁岁年年,穷其一生忙于应试,他们没有时间也没有习惯去阅读。知识老化,得不到更新,他们在讲台上年复一年向学生传授的是自己学生时代所学的那点知识,有的完全是应付考试的技巧。这样的教师,能给学生以多少心灵的滋养?因此,面对神圣的阅读,不要轻描淡写。教师阅读,既是增长见识、提升品位,更是为了哺育和塑造下一代。教师承担传承人类文化的重任。正是因为有了教师,人类文明的薪火才能够代代相传。哪怕在最黑暗的年代,因为有了教师,微弱的星火,也能在夜幕下透着希望。作为文明之火的传递者,怎能对记录人类文明的经典视而不见?教师又是把一个个孩子送往理想彼岸的艄公。哪怕现实有再多的不如意,教师都有责任让孩子们相信,现在比过去要好,将来也一定比现在更有希望。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就是在为他们描绘蓝图,给他们讲述美丽新世界的故事。这蓝图,这故事,从何而来?从阅读,从思考中来。古今中外的原典,是人类文化的精华。未来世界怎样?答案可以从中寻找。

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人们在教师问题上的一个关注点就是——教师专业发展。因为大家都深深地认识到,教育改革的关键在教师。而在笔者看来,说一千,道一万,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之一,便是阅读。苏霍姆林斯基早就告诫过我们的教师:“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正是取决于此。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养成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

教师的工作,有点像蜜蜂酿蜜,需要博采众长。为了实现教育的文化功能,教师除了拥有本学科的知识,还要有广博的文化知识,这样才能把学生引向未来的人生之路。在学校里,知识渊博的教师往往更受学生的信赖和爱戴,因为教师丰富的文化知识,不仅能拓展学生的精神世界,而且还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学生的人文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文化知识的广泛性和深刻性。从这个角度而言,教师的阅读意义非凡。

人们需要阅读,教师必须阅读,这一点相信大家会得到共识。

那么要问:读什么?

美国小说家杰克·伦敦留下一句名言:“与其读一千本时尚杂志,不如读一行雪莱的诗。”这句话的意思再明白不过:真正的阅读,不是读时尚杂志,不是读通俗读物,而是阅读经典!何谓经典?就是经过时间检验的文化内涵丰富的作品。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有言:“经典是这样的书籍,它给予已经阅读过或钟爱它们的人们以一种如获珍宝的体会。”“经典是每次重读都会带来初读时满满发现的快意的书。”所以说,经典是让人读来满载而归的书。

新世纪语文课程改革,高扬人文性大旗。但在笔者看来,加强人文性不仅对语文学科而言,也应该是对所有学科的要求。数理化,政史地……怎能缺少人文情怀?这里所谓的素养,是以人文知识、人文态度、人文修养和人文精神为其构成要素的人的素养,涉及人的审美情趣、科学素质、文化品位、人格魅力等方面。人文素养的真谛是创造人化的天地,一个有意义的世界。

有鉴于此,我们编辑了教师素养系列读本。按照哲学、教育、文学、艺术、科学、文化六个方面整理阅读内容,形成《哲学的星空》《教育的智慧》《文学的旅程》《艺术的韵味》《科学的奥秘》《文化的印记》六卷读本。各卷选入古今中外文质兼美的60篇佳作。研读这360篇名家名作,想必能对哲学、教育、文学、艺术、科学、文化诸方面有一定的了解,人文素养也必将得以提升。

《哲学的星空》分中国古代哲学、哲学是什么、哲学与文化、哲学与政治、伦理与价值、哲学与美学、哲学与人生、哲学与生活诸专题。哲学统领百科,所谈往往是形而上的问题,因而,在一些人看来,哲学大概属于“无用之学”,看似无用,但无用之用,乃为大用。阅读这些哲学名篇,对我们观察世界,解析人生,校正自己的“三观”,实在是大有裨益。

《教育的智慧》分中国古代教育、教育的本质、教育的目的、教育的过程、教育与心理、家庭与教育、教师与教育、教育与社会诸专题。阅读这些文章,可以让我们审视教育,思考教育,探寻教育的真谛。作为教师。可帮我们审视教育教学的方向,提高教育教学的境界。

《文学的旅程》分中国古代文论、文学总论、文学的语言、诗歌的趣味、小说的艺术、散文的诗意诸专题。从古代文论开始,到文学欣赏总论,以文学的语言提领,分论则显示各体文学鉴赏。所选篇目,可谓各体文学鉴赏之原典,研读这些文章,相信我们的文学鉴赏力一定会上一个台阶。

《艺术的韵味》分中国古代艺术理论、艺术总论、绘画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戏曲、建筑园林诸专题。中国古代艺术博大精深,其深厚的艺术价值与品格,影响着后来的绘画、书法、音乐、舞蹈、戏曲、建筑等艺术。本卷以中国艺术论为主,但也适当涉及西方艺术理论。

《科学的奥秘》分中国古代科学、什么是科学、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分类、科学与人文诸专题。中国古代科学让我们追根溯源,了解其对世界科学的贡献与推动作用,唤起我们的民族自豪感;阅读其他诸专题文章,我们可了解科学的产生与发展、内涵与价值,科学进步的原因,科学所揭示的人类宇宙最深刻的真理,科学与人文须臾不可分离的关系。

《文化的印记》分中国精神、文化通论、中国思潮、历史民俗、他者眼光、中西交流诸专题。阅读这些文章,我们可以了解中西文化之大概,领会中国文化的精神与实质,培养民族文化的自信力,同时打开我们的文化视界,放眼世界文化,可以更好地借鉴人类文明的成果。

六卷体例,首起中国古代文章,其次或按主旨、或据内容依照先中后外编排文章专题。为方便读者阅读,特给各专题文章撰写阅读提示,以便更好地理清该专题文章之要旨,但亦请读者不必拘泥于此。因篇目篇幅所限,有些佳作只好忍痛割爱,有些长文则做了删节,谨请诸位作者与读者理解。

本套丛书,立足教师,但又不限于教师。凡热爱文化者,均可藏庋,置诸案头,把玩摩挲,沐浴人文之精神,体验人文之情怀。

本套丛书编写始于乙未年暮春,终稿于丙申年盛夏,历经春夏秋冬。期间讨论选题,商榷体例,搜寻选文,确定篇目,考证文献,可谓用心之至。但限于水平,其中难免疏漏。不尽人意处,恳请读者指教。

在此,特别感谢为本丛书推荐选目、提供选篇的诸位学者。

在此,感谢济南出版社诸位同仁为本丛书诞生付出的辛劳。

《大学》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本套丛书的编纂,正是秉持了人文日新的理念。我们希望,借助这套丛书,诸位教师的素养提升一步,学生因之受益。是所愿也。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6:5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