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五味字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赵倚平
出版社 海峡文艺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如果将深圳比作一个人,他不过二十来岁;因为他年轻,所以,他更像一个运动员,在各类竞技项目中一路冲锋,遥遥领先。当一个偶然的时间,我们蓦然回首,探寻这个冠军的来历时,忽有所悟,哦,他的故乡在罗湖。

是的,这个体魄强健的小伙子,是从罗湖长大的。今天的深圳即当年的宝安县,而其县城就在今13的罗湖老东门一带。查市志可知,罗湖区的前身就是宝安县的深圳镇和附城公社,可见深圳之名最先得之于罗湖。1979年,宝安县改为深圳市,1980年,又划定了深圳经济特区,当时罗湖的版图,几乎与整个特区相重叠。于是,在原罗湖的基础上,深圳,就像那个神话中的三寸孩童,见风就长,一天一变,短短的二十年,迅速发展成为一座人称“一夜城”的举世闻名的现代化国际都市。

提起深圳的发展历史,谁也不可能绕过罗湖。这不仅因为罗湖是深圳起根发苗的地方,而且还因为中央领导几次在罗湖为深圳特区“培土…‘灌溉”,更因为在罗湖这块土地上,深圳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辉煌。

1984年,深圳特区还是一个刚刚学着摸石头过河的4岁孩童,非议颇多,压力甚大。就在这一年的早春,播下特区这粒种子的小平同志第一次来到深圳,罗湖是他重点考察的地方之一。这一次,小平同志欣然挥笔题写了:“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对深圳这棵小树来说,小平同志的题词无疑是阳光和雨露。由此,深圳舒展身肢,蓬勃生长。1992年春天,小平同志又一次来到深圳,他著名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南巡讲话的一些主要内容,就是在国贸大厦上看了罗湖和深圳的变化后讲的。他之后的中央领导也都十分关心深圳的发展,关于特区三个基本不变的重要指示、关于“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的嘱托等,都是对深圳的肯定和支持,是对深圳这棵生机勃勃的大树的悉心栽培。

深圳的建设是率先在罗湖这块土地上轰轰烈烈展开的。于是,我们看到,全国第一家大型集团公司在这里成立,全国第一家保税工业区在这里建成,全国最现代化的公路隧道在这里开通,全国第一家证券交易所、第一家期货市场这里诞生,这里还出现了全国第一家现代证券公司,全国第一家地方商业银行,全国第一家农村股份制企业,全国第一座现代化垃圾焚烧厂,全国最大的农贸批发市场,全国最大的多功能、现代化、商业化仓库区,九龙成为全国最大的海关,罗湖口岸成为全国最大的旅客出入境口岸,文锦渡成为全国最大的车辆出入境IZl岸,罗湖商业中心成为全国最密集的商业高层建筑群、全国金融机构密度最高的城区……到1990年,仅仅十年时间,深圳就创下了两百多个全国第一,神州之最!尤其是80年代,在国贸大厦建设中创造的“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一时脍炙人口,成为深圳发展的象征。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特区初创的前若干年,罗湖的发展,就是深圳的发展,罗湖的成就,就是深圳的成就,深圳的繁荣从罗湖开始,深圳的速度在罗湖体现,深圳的效益从罗湖延伸……

作为深圳的第一个建成区,近些年,罗湖的发展空间虽然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但它发展的潜力和对深圳未来的贡献仍不可小觑。远的不说,2000年,在经济发展方面,深圳的经济总量跃居全国大中城市第四位,在社会发展方面,深圳在华盛顿的国际花园城市评比中,获得E类(最大的、百万以上城市人口级别)第一名,成为中国第一个“花园城市”,这一切,罗湖皆与有功焉。纵观罗湖的过去与现在,其连续二十年经济的持续增长,其每年近200亿的税收水平,其在新的条件下表现出来的持续发展能力和经济活力,都说明罗湖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对于深圳这个快速发展的巨人,罗湖仍然是他的心腹,深圳仍将从罗湖获取它成长的营养与动力。

罗湖是光荣的,因为它骄人的业绩,因为它特殊的贡献!

(2002.7)

(获“深圳是我家,我们爱罗湖”文艺征文三等奖,收入《多彩的土地》花城出版社)P3-5

书评(媒体评论)

这是一本散文集。今事往事,天道世道,他乡故乡,可谓五味杂陈,正应了他的笔名,也应了散文之散——随情遂性,不拘大小,信笔拈来,可都是用心的朴素的文字。纷繁而丰富。

——杨争光

《五味字》里的文蕈大多取自作者身边所见之事,心有所感,点染成文,角度独特新颖,语言朴实明快,许多文奄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读来颇有启发,亦富趣味。

——韩石山

秦人赵倚平,有北人之粗犷,南下多年,又添南人之务实细腻之风。耳目所见,无论风物、饮食、读书、旅行,身边人、事,皆能成文,自有面目,生动温婉,让人完全忘却其杂文锋芒毕露,毫不留情。

——王祥夫

赵倚平是一个久居深的陕西人,好作散文,遂为相识。神会经年,面晤一二,敢断是今之君子。作品多短,在这个到处膨胀的世纪便略显不合,然而此恰是其可贵。往往是一人、一事、一论,高在有感而发,尽为活着的体验与见解,很丰富的,如五味杂渗。不哗可靠,无欺可信,诚是心的交流。

——朱鸿

后记

《五味字》终于编迄。

这是笔者的一本散文集。名之曰《五味字》,乃是由于我一直以笔名“五味子’’发表作品,五味子写的东西,也就是“五味字”吧,应该没错。且这些文字,写的都是自己生活中的感受,而我的生活,五味俱全,所以书名也可理解为表达人生五味的文字。

我的散文写的不多。其实不光散文,别的文章写的也不多!主要大概是因为在企业工作,占去的时间太多。苏轼诗云:“青春不觉老朱颜,强半销磨簿领间0”于我亦是,为衣食之故,大半时间都销磨在簿领之间了。能写的只有一点业余时间,而这点时间也不都是可以给我用来看书写字的。以致有些文章,从有想写的念头开始,几年后还在那里放着。有的拖着拖着,时过境迁,就没了当时的感觉,拖黄了。没有办法,过去了的都追不回来,跟日子一样。

而写出来的这些文字——称为“五味字”,其实也是名副其实。因为差不多都是我有感而发的东西,命题作文的不多,应景的几乎没有。而能有感而发,就是~隋动于中而形于言”,必是心有所得,才行诸文字。因此,这些文章中也就浸润着我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在的文字,相信总能引起读者朋友的一些共鸣的!

今天把这些文章归拢到一起,就像士兵们集合一样;编好目录,又如按连、排、班列队;然后检阅一下,发现还真“散”——题材倒是挺广泛的,可见我是多么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招兵买马”。现在,杂牌军已然形成,那么,就这样出发吧!

最后,要衷心感谢著名作家杨争光先生为这本书作序。感谢著名作家韩石山先生、王祥夫先生、著名散文家朱鸿先生热情的推介文字。

因为篇幅等原因,出版前又从原稿中抽出了一些文章,读者如有兴趣,请上http://blog.sina.com.cn/zypwwz(五味子新浪博客)。谨白。

赵倚平

2016.6.18记于深圳五味斋

目录

记取深圳当年

南国春日恰似秋

十月一雨知秋来

深圳从这里长大

华强北的意义

松坪山今昔

这个城市有河流过

关于雕塑《闯》的一段故事

深圳的冷

回家

谈天

忌口

打鼾

惧内

式微的帽子

神秘的恐惧

人从何处老

养眼法

“知了”

四季梅

扑克打法

Call机

手机

口置

美容

拥挤

选择

观影

秦人馋面

贵阳品辣

安吉问笋

桂林寻粉

公司的吃货们

镶皮子

迪——陕西人为面造字

辛苦掘来自在食

以箸进食与脍不厌细

牙齿、美味与健康

吃个半饱

不反对大吃大喝但反对铺张浪费

我的外爷刘子南

痛别姜威

邹人倜和他的超写实主义雕塑

逢人到处说钟镝

长安文人逸闻录

吴天明的遗愿

有妈妈的春节

直抵人性

——评杨争光小说《驴队来到奉先畴》

爱心与自省引我尊敬

——读崔永元《不过如此》随感

形神兼备的人物特写

——评《马治权散文人物卷》

在漂泊中感受生活

——《漂泊心绪》自评

阳光的味道

诗中的蟋蟀

岁月的感叹

朦胧的别样魅力

书之喻

信息爆炸时代的阅读

请为文学社树一丰碑

鲁迅后人的“名人之累”

鲁迅与姓赵的有什么过节吗

芒果的悬念

唐代,一个诗人的归来

广东蚊子

持拍待蚊

理了一个光头

“醋溜普通话”

病痛

水泥壅塞的情感

和女儿谈“心”

兔子的说法

登高望远

晨练之道

踏一只脚在网络里的中年人

企业文化人

能不忧天乎?

——现代杞人三忧录

都市的狗

亲情是年的魂

迟到是尴尬的事

白鹿原赋

乌石塘听潮

从蓝关到韩山

最简版陕西历史人文

后记

序言

先闻五味子(赵倚平)其名,再见五味子其人,再读五味子的文字,然后吃饭喝茶聊天,由相识而相知了。我们同为秦人,他长我一两岁。

以我的感受,已经一把年纪的五味子,依然还是那种心鹜八极,胸有风雷之人,或庙堂或江湖,都能牵动他感应的神经。听他说时事,激愤旋于脏腑而溢于言表,真要“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乌惊心”了一样。而现实生活中的他,能做的却也只是上班挣钱以养家糊口,偷闲写点文字——有鲠在喉,咳嗽几声而已。他是过来人,把心里有的都“吐”出来,会有不堪承受的后果,所以,有鲠在喉只能咳嗽,而不能贪图“以吐为快”的。他曾编辑过一本小书,都是鲁迅先生论中国社会改造方面的文字。我能想象他编辑那本小书时的情怀和用心,愤懑与冀望。可惜,现实的情形是,鲁迅已经落伍,连课本里的鲁迅部被尽可能地撤下去了。想想五味子和他苦心编辑的那本小书,可是要比落伍的鲁迅还要落伍的。

但依然还是心鹜八极胸有风雷的五味子,尽管还在上班挣钱养家糊口,依然有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意气。

然而,这就是五味子吗?不,他并不这么单一。他是纷繁而丰富的。他的文字,也不都是有鲠在喉的几声愤懑的咳嗽,收在这本书里的文字,就可以为他的纷繁和丰富作证。

这是一本散文集。今事往事,天道世道,他乡故乡,可谓五味杂陈,正应了他的笔名,也应了散文之散——随情遂性,不拘大小,信笔拈来,可都是用心的朴素的文字。

集结成书,给谁看呢?

给愿意看的人看。

散文者,无用之文——许石林这么说。也有人这么说过,但没许石林说得好。他从京剧《空城计》诸葛亮的唱词“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的散,到同仁堂“三七止血散”的散,从夫妻分手同伙反目即散伙的散,到书法家篆刻家邓散木的散,列了一大串,并上溯到《庄子》里的“散木”——“山上长得好的树木都被砍伐光了,只剩下无用的,不起眼的散木,人看不上,所以才得以安然存活。”是说散木有两个特性:一,无用;二,易存活。他以为,这也是文人聂绀弩取“散宜生”为其号的缘由。

散文像散木一样无用大概是真的,但是否像散木一样易存活呢?不见得。 中国文人因文惹祸,大多都是因了那些并不实用的散文,其例古今都有。一个不古不今的例子:王实味因为一篇小散文,被砍了,很多人都知道的。

《五味字》里的文字,都可以归于“无用之文”——没有事功的捷径,处世的妙法,来财的窍门,升高的密码,有的只是五味子对人事的认知,对物事的感应:今事往事,天道世道,他乡故乡,以至于季候草木,花鸟虫鱼,还有——“阳光的味道”。

在不因“无用之文”而惹祸的时候,在我们都愿意读“无用之文”的时候,我们就不会活得像现在这么无聊无趣,而能闻到阳光的味道了,也许。

2016年6月2日

内容推荐

《五味字》选收了作者赵倚平近些年以“五味子”为笔名所写的的散文随笔。有对社会、生活的观察思考,有对历史事件与人物的随想与感念,有旅游和美食的领悟与敷评,有阅读的沉淀阐发……作者文笔优美,语言朴实,视角独特,立意新颖,全书收文皆为心之所动,行诸笔墨。文中许多感受为人所共觉而未言。读者读来当会心一笑,兴味盎然。

编辑推荐

《五味字》是一本散文随笔集,选收了作者赵倚平近些年的散文随笔作品。有对社会及生活观察、体验之后的感受和思考,有对历史事件与人物的随想与感念,有旅游和美食的感悟,有阅读的沉淀阐发,颇有一些视觉独特、立意新颖之作。作者文笔优美,语言朴实,许多感受为人所共觉而未言。其绝大部分文章在报刊发表过。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9:3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