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清宫档案秘闻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冯伯群,屈春海主编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为爱痴狂的顺治

陈宜耘

德国来华传教士汤若望曾这样描述顺治皇帝:“他心内会忽然间起一种狂妄的计划,而以一种青年人的固执心肠,坚决施行。如果没有一位警告的人乘时刚强地加以谏止时,一件小小的事情,也会激起他的暴怒来,竟致使他的举动如同一位发疯发狂的人一般……”这样的描述比《大清世祖章皇帝实录》中的顺治皇帝更为形象、具体。纵观顺治皇帝短暂一生的痴狂举动,便证明了汤若望的记载是可信的。而顺治皇帝不顾一切、如醉如痴地爱上董鄂妃更是好的例证。

清代皇帝的婚姻关系着大清国的尊严和皇家的血脉,皇帝自己不能做主,这无疑注定顺治皇帝不可能自寻称心如意的伴侣。但是,在顺治皇帝见到其同父异母的弟弟襄亲王博穆博果尔之妻——董鄂氏之后,这一切“清规戒律”就被抛到九霄云外,两人一见钟情,难舍难分,爱情的烈焰在熊熊燃烧,顺治皇帝因情而达到丧失理智的境地。作为皇帝,他已不考虑政治上的需要,也不遵从母亲孝庄太后的意图,更无暇顾及董鄂氏弟媳的身份及宫内种种非议和道德伦常,他的心中只有一个人——董鄂氏。自古以来,满族就有这样的习俗:哥亡弟可娶其嫂为妻,弟亡哥可取其弟媳为妻。但在汉人的传统文化中,这却是大伤风化之事。顺治皇帝出身满族贵族,如此作为,也是情有可原。顺治皇帝毫不掩饰自己的爱慕之情,就是在其弟博穆博果尔面前,也仍与董鄂氏眉目传情,举止过分亲昵。博穆博果尔平日在外带兵打仗,对宫里传出的事亦有所耳闻。有次回来,他亲眼所见,感到异常愤怒和羞辱。虽身为顺治的弟弟,但顺治是当朝的皇帝,因此所有的怒火与怨恨只能发泄在妻子董鄂氏身上,也借此向皇帝哥哥讨个公道,希冀制止事态发展。谁能料到,顺治皇帝没有听完其弟的申诉,竟暴跳如雷,冲向前,打了他一个响亮的大耳光。顺治十三年(1656)七月,博穆博果尔含恨气郁而死。爱情之火使顺治皇帝热血沸腾、不择手段,把仅为丈夫守了二十七天丧的董鄂氏接入宫中,并立为贤妃。至此,顺治皇帝如愿以偿,终与自己心爱的人朝夕相伴了。董鄂妃像

在美女成群的后宫,顺治皇帝为何如此痴迷董鄂妃?董鄂妃是满族正白旗内大臣鄂硕之女,自幼颖慧过人,不仅天生丽质、美貌出众,而且善解人意、雍容大度,可以说是一个美丽、智慧而又不张狂的女子,这正是顺治皇帝所欣赏的性格。董鄂妃与顺治皇帝四年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便是其品德、才智的好注解。他们夫唱妇随,心心相印,董鄂妃常陪伴皇帝批阅奏章到深夜,为其展卷研墨,侍奉茶点。在皇帝心绪烦乱、犹豫难决时,董鄂妃总是以过人的聪明才智,为其指点迷津,排忧解难。顺治皇帝在清初政坛的诸种积极作为,可以说也有董鄂妃的一份功劳。不仅如此,董鄂妃还想方设法妥善处理与皇帝身边人的关系。特别对婆婆孝庄太后,就像身边的侍女一样,无微不至地关心、照顾着饮食起居,使孝庄太后难以挑剔。在顺治的皇后——孝惠皇后病重期间,本是董鄂妃在顺治皇帝面前争宠的良机,而她却一心为皇后侍奉汤药,丝毫未见取代其位置的野心。皇后病愈后,董鄂妃仍嘘寒问暖,与其情同姐妹。平素,董鄂妃的装扮也是简单、低调,从不披金戴银、夺人眼目。她对宫里其他妃嫔和太监也是宽厚仁慈,一如顺治皇帝所述:“宽仁下逮,曾乏织介嫉意。善则称奏之,有过则隐之,不以闻。于朕所悦,后亦抚恤如子,虽饮食之微有甘者,必使均尝之,意乃适。宫眷属,大小无异视,长者温呼之,少者姊视之,不以非礼加人,亦不少有猝侯。故凡见者,蔑不欢悦,蔼然相视。”在后宫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中,董鄂妃顾全大局,化解矛盾,深得人心。

董鄂妃集“三千宠爱在一身”,自然也就不足为奇了。入宫仅四个月,便从贤妃跳过贵妃一跃而为皇贵妃。不仅如此,顺治皇帝还按照册封皇后的大礼“颁诏天下”。董鄂妃每走近皇帝一步,都是他们爱情的一次升华。随着一阵嘹亮的婴儿啼哭声,董鄂妃与顺治皇帝的爱情结晶——皇四子麟儿,喜降人间。此时,拥有娇妻和爱子的顺治皇帝真是世界上幸福的人了。但是,好景不长,三个月后,他们的麟儿不明原因地死去。死因目前尚无史料记载,至今仍为疑案。顺治皇帝悲恸欲绝,破例封这位仅活了一百零四天的儿子为荣亲王,以寄托他无限的哀思。然而,祸不单行,一场更大的悲剧随后爆发。

顺治十七年(1660)八月,董鄂妃因病不治而死。失去爱子,对顺治皇帝已是沉重一击,而董鄂妃的离去,无疑更是雪上加霜。“洞房昨夜春风起,遥忆美人湘江水。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一切都好像发生在昨天,梦里还与爱妃游历江南,欣赏湖光山色,此时,顺治皇帝却孤独一人,眼前的一切已是物是人非了。爱情之火骤然熄灭,顺治皇帝的世界也随之灰暗无光,一切都没有了往日的生气。由于极度悲哀,顺治皇帝“竟致寻死觅活,不顾一切,人们不得不昼夜看守他,使他不得自杀”。哀莫大于心死,痛失爱妃的顺治皇帝,万念俱灰,无法临朝理政。按照规定,每遇有皇帝或皇后薨逝,由临时理政者用蓝笔批答,谓之“蓝批”。但仅限于守制的二十七天内,逾期仍恢复皇帝朱批。而顺治皇帝竟使“蓝批”文件持续四个月之久。作为一国之君,顺治皇帝能号令天下、一呼百应,却无力保护自己的爱妻(顺治皇帝早已将董鄂妃视为皇后),挽回她仅二十二岁的年轻生命,他无尽的哀痛与难以名状的悲愤无法言表。此时,也许只有一场空前绝后的葬礼,才能缓解他的一点哀痛,平息他的一丝悲愤。

顺治帝册立董鄂妃为皇贵妃的《诏书》

董鄂妃生前没能正式册封为皇后,实为顺治皇帝平生一件憾事。此时,面对亡妻,他已无所畏惧、无所顾及了。遂下令追封爱妃为“端敬皇后”,并命令诸位文臣拟奏谥号。几经增改,其谥号为“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共计十二个字。而清太宗皇太极的谥号也只十五个字,可见顺治皇帝用心良苦。随后,又命令词臣撰拟《端敬后祭文》,众多文臣连写三稿,顺治皇帝均不满意。后请来职位不高,但知晓内情的人,将顺治皇帝与董鄂妃生前生活细节写入祭文,字里行间流露出生者对死者的无限哀痛之情。顺治皇帝看后,不禁感慨万千,潸然泪下,并因此提拔了祭文的撰写者。

董鄂妃的葬礼在景山寿椿殿举行,顺治皇帝陪伴亡妻从临时灵堂承乾宫一直走到景山寿椿殿。在这支声势浩大的队伍中,抬棺者全是位居极品的八旗显贵,后妃们在一旁悲痛不已、啼哭不止,顺治皇帝特谕“内大臣命妇哭临不哀者议处”,可以想象当时恸声大作的壮观场面。顺治皇帝信奉佛教,他按照佛教的礼仪,为爱妻超度亡灵,寻找安身立命之所。当时“景山启建大道场,千坛、金刚坛、梵网坛、华严坛、承乾宫水路坛、一百零八员僧,香灯净洁;大小官员,上下人等,打鼓吹笛,手忙脚乱”。如此法事进行了二十一天。接下来,便是火化尸体。顺治皇帝亲临现场,望着腾空升起的烈焰,他与董鄂妃的爱情也随之化为灰烬。他已没有眼泪,只求在佛祖的保佑下,爱妃在阴间安息、长眠。在顺治皇帝的心里,董鄂妃没有死,他们只是生活在阴阳不同的两个世界。于是,顺治皇帝下令“三十名太监与宫中女官,悉行赐死,免得皇妃在另一个世界缺乏服侍者”。三十条生命因皇帝的一道谕旨随董鄂妃的骨灰一同下葬了,而顺治皇帝对爱情的痴狂也由此达到了极点。为此,顺治皇帝在临终拟定的遗诏中承认“丧祭典礼概从优厚,然不能以礼止情,诸事太过,踰滥不经,是朕之罪一也”。

丧事处理完毕后,顺治皇帝的心情并未因此而平静。他痛不欲生,无法自拔,竟剃度出家,步入佛门,以脱于俗世。满族本应信奉萨满教,但自从顺治皇帝认识了临济宗龙派四世法师费隐容的法孙——憨璞聪,便如遇知音,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此为精神寄托而一发不可收拾。佛教给顺治皇帝的生活带来一丝希望,他沉重的精神负担和巨大的心理压力,暂时得到一些缓解。虽然顺治皇帝终又被拉回到尘世,但他的心却早已同董鄂妃的尸骨一道化为一缕清烟。仅四个月后,二十四岁的顺治皇帝即追随爱妻而去,到阴间再续前缘了。

P24-28

目录

从顺治到宣统的清帝

 崇尚节俭的几位清朝皇帝 冯伯群

 清帝亲耕先农坛 刘毓兴

 顺治遗诏 冯伯群

 为爱痴狂的顺治 陈宜耘

 从实践中求真知的康熙 冯伯群

 康熙举贤纳士修《明史》 丁进军

 康熙的一次郊游 王澈

 康熙与天花 胡忠良

 反对迷信的康熙 冯伯群

 康熙拒绝补药 冯伯群

 康熙培育了“京西稻” 冯伯群

 学贯中西的康熙 冯伯群

 康熙与孝庄太后 陈宜耘

 幽默康熙风趣写朱批 冯伯群

 康熙立储雍正继位 冯伯群

 康熙·乾隆·白洋淀 刘桂林

 乾隆与番薯 王玲

 乾隆与雍和宫“腊祭” 刘诺

 乾隆朝贪污大案为何屡禁不止 吕坚

 嘉庆重惩私雕印信侵渔胥吏 童永纪

 嘉庆朝太监聚赌被重责 潘俊英

 嘉庆耕成闹剧 张玉

 奕、奕的皇位之争 王光越

 迷信愚昧的统治者 葛会英

 昆明湖里练海军 哈恩忠

 爱看报的溥仪 谢小华

清廷重大案件

 雍正朝鄂尔泰铁拳惩治人贩子 哈恩忠

 乾隆朝内务府银库“低潮银两”案 刘诺

 嘉庆朝兵部行印失窃案 刘桂林

 道光朝紫禁城盗书案 刘诺

 清朝最大科场舞弊案 李国荣

 鲁迅祖父周福清科场作弊案 李国荣

紫禁城内外

 戒备森严的紫禁城 关精明

 清宫的出入证——腰牌 杨永占

 紫禁城内的建福宫花园 高换婷

 皇帝祝寿在宫中 刘若芳

 冬至也是大节日 刘若芳

 紫禁城里过大年 刘若芳

 清宫选秀女 王澈

 建立祭先蚕礼仪制度 童永纪

 禁城之外的皇家道观——大高殿 高换婷

 辱国印记的“袖珍”居庸关 高换婷

 皇家虎城 刘桂林

 郊劳台 谢小华

 正阳门大修 刘诺

 京师大学堂的创办 傅育红

 晚清时期建造的驻外使馆 沈原

 大清红十字会创立始末 刘诺

 农事试验场 刘燕

 清末北京西苑的御用铁路 刘燕

 清政府在海外秘密通缉康有为 王玲

 远航欧洲的清末海军 哈恩忠

 俄国特使眼中的大清帝国 王玲

清宫档案里的故事

 孝庄太后下嫁 李国荣

 香妃之谜 秦国经

 为乾隆秘密“选美”的臣子 童永纪

 洋人为乾隆刻版画 谢小华

 和尚混进紫禁城 张玉

 咸丰传世冠服稀少之谜 童永纪

 杭州织造为宫廷织办服饰用品 马德玲

 清代保镖 哈恩忠

 清代毒箭 哈恩忠

 清宫里的姥姥 杨永占

 清宫门窗用纸 郭春芳

 风流才子纪晓岚 吕坚

 京剧名角儿进皇宫 杨永占

 昆明湖畔的“牛郎”与“织女” 王澈

 赛金花逼死妓女案真相 刘桂林

 美国小姐为慈禧画像 刘桂林

 溥仪“小朝廷”时期颐和园的对外开放 高换婷

 北京—巴黎汽车拉力赛 屈春海

序言

本书所辑录的文章均为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从事档案保管、整理与研究的工作人员所撰写,文章中所用的资料则取材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珍藏的清宫档案。

十六间库房,一千余万件档案,二百六十八年清宫秘史深藏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馆藏量到底有多大,至今无人能够说得清。一千余万件,有的一件打开来不过相当于现在的两三页信纸,有的叠起来则像一本书。书有厚有薄,薄的不过一厘米,厚的高达八十多厘米。这里有皇帝的圣旨——制、诏、诰、敕、谕、旨、朱批;有中央和地方官员通过官方驿站呈交的报告——题本;有皇帝亲自授权的大臣、家奴派家人直接送交皇帝的秘密报告——奏折;有年年纂修,每十年一大修,二百多年传承不息,准确记录着二十多万人生老病死、婚丧嫁娶的皇家族谱——玉牒;有历代大案要案的审讯记录;有历代科举考试贡士们亲笔撰写的试卷以及宣示高中进士名单的大、小金榜;有京中与地方官员升迁考核的履历单片,上面记有皇帝面试官员时写下的印象记录和决定该员官运的评语;有二百余年连续不断的全国各省、府、州、县官员报告本地,或本人出差所经之地的雨雪粮价清单;有记录皇帝每天活动情况的起居注;有皇帝每日两餐饭菜名称的膳单、膳底档;有每日因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活动而更换服饰的穿戴档;有皇帝、后妃、皇子、公主看病的脉案、服药用药底簿;有皇帝的御制诗集;有宫中演戏的戏单;有宫中饲养的猫狗等宠物的名单;等等。

徜徉在古代放置档案的龙柜、金柜和现代的铁柜、木柜、密集架之间,举凡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宗教、文化、教育等各类大事;皇宫的传位、册封、娱乐、巡游、狩猎等诸般秘闻;官场的刚直不阿与溜须拍马、清正廉洁与贪污腐败、奸臣步步高升与忠臣含冤而死等种种故事接踵而来。翻检着或件、或卷、或册、或簿、或包、或盒,或被多次调阅、或是尘封已久的原始档案,诸般史实中,你可感受到辉煌与衰败比肩,强盛与屈辱相交,忠直与机巧互见,英明与无奈接连。搞政治的人在这里研究国家的兴盛衰败。做学问的人在这里搜检资料,一件档案或许就可成为博取学位的阶梯,甚至成就一世的功名。研究金融、研究外交、研究气象、研究水利、研究地震、研究医药、研究各种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的专家们都曾在这里寻得珍贵的史料,为他们的研究成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国家“清史”的纂修,正在这里收集史料,这里的档案正在成为“清史工程”的巨大财富。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真是一座令人仰视的历史文化宝库。

朱批奏折,国家大事,皇家大事,无不囊括其中

四十六万件朱批奏折是馆藏中的重中之重。奏折可视为大臣打给皇帝的报告,肇始于康熙朝,最早皇帝只授权少数家奴和个别亲信可靠的大臣使用,托他们打听、核实有关情况,向自己秘密报告,然后以蘸朱砂之笔加以批示,成为君臣之间一种秘密交流的渠道。

“此话断不可以让人知道,若有人知,尔即招祸矣!”

“若不听朕金石良言,后日悔之何及。尔当留心身家性命子孙之计可也!”

这是康熙皇帝在朱批中吓唬有具奏权的奴才、臣下保守秘密的话语。奏折的严肃与机密可见一斑。

由于奏折可直达御前,机密程度与办事效率大大提高,到了雍正年间,这位大事小事都要亲历亲为的勤政皇帝便扩大了奏折的使用范围,奏折数量增加,皇帝的任务变重。雍正倒是不辞辛苦,起早贪黑,日日阅批奏折达数十件之多,且几乎件件有批语,或数十字,或数百字,时而有多至千字者。一次雍正批折子加班到很晚,由于灯光较暗,抑或是感觉疲劳,朱批的字迹有些模糊,雍正于折子末尾还写下了这样一句话:“白天未得一点之暇,将二鼓,灯下书写,不成字,莫笑话。”这位皇帝不仅工作努力,办事也很认真,为防止泄密或大臣做手脚,他又发布了新的规定,凡皇帝批过的奏折,具奏人阅后不得留存,一律缴回宫中。

雍正此举,使这部分记载了国家内政、外交、军事、财政、农业、水利、天文、地理、工业、商业、工程、文教、法律、民族、宗教等方面真实历史的第一手珍贵材料避免散失,得以集中保存至今,成为我们今天研究清史的宝贵史料。

皇家玉牒,至贵至尊

进入玉牒库,一种森然、冷峻的气势迎面而来。进深数十米的库房里,昏暗的灯光下矗立着一排排高大、威严的龙柜。龙柜所用木材沉重、高贵,柜面裹以层层的油灰、麻刀、大漆,暗红的漆面上除底面以外,其余五面都雕刻着张牙舞爪的腾龙。一旦拉动柜门,寂静之中那一连串吱吱嘎嘎的声响,令人不寒而栗。据说还曾有电视剧组专门来此录制这让人恐怖的声音呢。

龙柜里盛载的是皇家的家谱,为彰显血统如金玉般高贵,故称玉牒。玉牒有黄、红两种不同颜色的丝质封面和包袱皮。黄为“宗室”,红为“觉罗”。自努尔哈赤的父亲塔克世以下本支各代子孙称为“宗室”,塔克世的伯叔兄弟之支的历代子孙为“觉罗”。各代子孙的生儿育女、继嗣、婚嫁、封爵、授职、升调、降革、死亡都要造册呈报专管皇族事务的宗人府登记入档,“宗室”入黄册,“觉罗”入红册。有清一代,凡旗人均有国家拨给的钱粮,人称“铁杆庄稼”,即使无所事事,亦可衣食无忧。而名字上了玉牒的“宗室”“觉罗”们不仅所领钱粮更高于一般旗人,且社会地位也不同凡响。

清朝皇家的玉牒与汉族家谱有一个很大的不同,汉族的家谱只录男子,不记女人,而清宫的玉牒则兼顾女孙,联系到汉族母家舅舅为大,而满人姑姑地位最高的习俗来看,清朝的玉牒还真有点男女平等的意味。

秘密立储的传位遗诏

……

满文档案翻译是个大难题

“中间一根棍儿,两边都是刺儿,有圈儿又有点儿,就是满文字儿。”这是东北人的一套嗑儿,描述的是满文文字的字体形状。清朝是东北少数民族——满族建立的政权,入主中原后,虽受到汉族文化的强烈影响,但满族的统治者为保留满族自己的民族传统,从皇帝到满族大臣都要从小学习满文、满语。汉臣给皇帝写折子,可用汉字,皇帝用汉字批复,满族臣下给皇帝上折子,必须用满文书写,皇帝也用满文作朱批,叫作“汉来汉往,满来满去”。

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的一千余万件档案中,有满文档案二百余万件,分别存于内阁、军机处、内务府及八旗的一些驻军衙门。与一千余万件的馆藏总量一样,这二百余万件也还是一个难以查清的模糊数字。比难以查清的数量更难的是解读它的内容。清兵入关夺得天下,文化习俗却逐渐被汉族同化,进入民国,又延续至今,懂满语的人数已经微乎其微。要翻译满文档案,不仅要会说满语,能认识满文,还要有相当的历史尤其是清史的知识。而目前,符合这样的条件,能胜任满文档案翻译工作的人才,全中国不过三十几人。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满文部算是全国满文档案翻译人才最集中的地方,也只有十几个人。仅仅靠他们把这数量巨大的满文档案翻译出来,需要近百年,这几乎等于是遥遥无期了。

尽管这二百余万件满文档案的翻译问题目前尚无法解决,但它们的重要性却无法忽视,满文档案贯穿清朝全期,尤其是刚进关不久的顺、康、雍前三朝,满文档案占了很大部分,而且许多档案只有满文的,而没有汉文的。在这些满文档案中还隐藏着多少秘密?尚存的诸多清宫疑案能否因此解开?谁也无法给出结论。

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以后,会更多地关注民族的历史文化。近年来,以清代历史事件与人物为主题的影视剧连连热播,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不仅“太后下嫁”“顺治出家”“雍正继位”“光绪之死”等清宫疑案人们耳熟能详,而且举凡清代上上下下、大大小小的故事也成了坊间里肆酒后荼余聊兴不减的话题。与以娱乐大众为主要目的的传说、戏说不同的是,本书文章的内容都来自档案的记载,可以说与历史的真实最为接近,绝无任意的编造与渲染,因此是可以当作历史来读的。

冯伯群

2017年5月

内容推荐

冯伯群、屈春海主编的《清宫档案秘闻》著者为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专家学者,内容涉及清代传位册封、帝王生活、娱乐巡游、科场舞弊、宫女选秀等方方面面的秘闻轶事。书中内容源自尘封百年的原始档案,堪称与历史的真实最为接近。

翻阅本书:清代紫禁城里的帝王生活与起居、顺治皇帝降尊颁行“罪己诏”、康熙培育了“京西稻”、颐和园昆明湖畔的“牛郎”与“织女”、兵部大印失窃案、清末海军也曾远航欧洲、鲁迅祝福作弊案、北京一巴黎骑车拉力赛、外国人眼中的大清帝国……诸多尘封历史如在眼前,将会给你耳目一新的感觉。

编辑推荐

冯伯群、屈春海主编的《清宫档案秘闻》主要讲述清宫档案中的一些小故事,作者均为第一历史档案馆的研究人员。他们从事档案研究几十年。潜心研究和挖掘历史史实,在研究中撰写出一篇篇脍炙人口的小故事,让人们皇宫秘档中了解一个真实的清宫历史,使读者更加清楚,电视剧里面的哪些是演绎的,哪些是历史真实的,哪些史实依旧存在着争议。本书内容除了尘封百年的原始秘档外,还配有许多鲜为人知的珍贵照片,这些照片均为作者亲自拍摄,给读者感悟到真实的宫廷文化。对读者了解清史、研究清史都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以及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3:2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