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教义学是当代中国刑法知识转型的方法和方向。法教义学在方法论意义上,成为全书的主线,被贯穿到各个层次和领域的研究实践中。车浩著的这本《刑法教义的本土形塑(精)》从宏观和抽象的思想层面,进入中观层面构建刑法教义学的理论模型,再逐渐下沉到微观和具体层面的个案分析,反映了作者近年来有意识地运用法教义学的方法,铸造法教义学知识,进而“将思想转化为解释力”的学术追求。
| 书名 | 刑法教义的本土形塑(精) |
| 分类 | 人文社科-法律-中国法律 |
| 作者 | 车浩 |
| 出版社 | 法律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刑法教义学是当代中国刑法知识转型的方法和方向。法教义学在方法论意义上,成为全书的主线,被贯穿到各个层次和领域的研究实践中。车浩著的这本《刑法教义的本土形塑(精)》从宏观和抽象的思想层面,进入中观层面构建刑法教义学的理论模型,再逐渐下沉到微观和具体层面的个案分析,反映了作者近年来有意识地运用法教义学的方法,铸造法教义学知识,进而“将思想转化为解释力”的学术追求。 内容推荐 教义学造法的效果是,与理论相矛盾,就可能在逻辑上与法律相冲突。正是因为这种荣辱与共的逻辑关联性,使得理论与法律交融成为一体。如同缠绕在树木上的藤蔓一样,法教义学与实定法之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共生关系。 车浩著的这本《刑法教义的本土形塑(精)》分为四编,分别从思想转化、立法批判、概念构建与案件解读四个方面,记载了我近年来运用教义学方法,铸造法教义学知识的微末实践。这也是我所理解的,刑法教义学全面展开的四个维度。 目录 导言 理解当代中国刑法教义学 一、立场与方法 二、历史与现况 三、批评与回应 第一编 刑法思想的教义学转化 第一章 自我决定权与刑法家长主义 一、自我决定权的一般原理 二、自我决定权的刑法空间 三、刑法家长主义的新界定 四、自我决定权与刑法家长主义的关系 五、理论框架的定位与功能 六、结语 第二章 刑法公法化与罪刑法定原则 一、问题、进路及其意义 二、公法与私法:分析工具的重新界定 三、刑法的公法化问题 四、致命的自负——立法至上的谬误 五、罪刑法定原则的困境 六、结语 第三章 监狱里的同居楼与刑法的现代性反思 一、性和生育:司法的麻烦与权利的论证 二、刑罚权vs.性生育权:剥夺还是冲突? 三、隐蔽的治理与异化的权利 四、复调的现代性与启蒙之后的刑事法 五、结语 第二编 刑事立法的教义学批判 第四章 《刑法修正案(九)》的三重反思 一、刑事政策、法教义学与立法的关系 二、透过法教义学基础概念的反思 三、透过法教义学中层理论的反思 四、透过具体问题解释的反思 五、结语 第五章 《刑法修正案(七)》的个罪检视 一、探究修法目的 二、修法前的解决方案:间接正犯 三、修法后的解决方案:直接正犯 四、总则虚置与现象立法 五、结语 第三编 刑法概念的教义学诠释 第六章 性犯罪中的“幼女” 一、问题及讨论思路 二、法条竞合论的双重困境 三、想象竞合犯的逻辑缺陷与滥用风险 四、两罪互斥论的立法支持与理论证立 五、两罪互斥论的政策优势与方法论 六、结语 第七章 财产犯罪中的“扒窃” 一、“公共场所”与“随身携带”的疑问 二、被害人视角下的“贴身禁忌” 三、扒窃构成要件的理论建构 四、行为人刑法与扒窃范围的限缩 五、结语 第八章 贿赂犯罪中的“不正当利益” 一、“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解释纷争 二、贿赂与违背职务之间的对价关系 三、“新违背职务说”的理论展开 四、“新违背职务说”的具体适用 五、结语 第四编 经典案例的教义学解读 第九章 李昌奎案:“邻里纠纷”与“手段残忍”的涵义 一、“邻里纠纷”的法理构造 二、李昌奎案不适用“邻里纠纷” 三、“手段残忍”的教义学诠释 四、李昌奎案应认定“手段残忍” 五、结语 第十章 赵春华案:非法持有枪支罪的构成要件解释 一、非法持有枪支罪之“持有” 二、非法持有枪支罪之“枪支” 三、非法持有枪支罪之“非法” 四、非法持有枪支罪之“错误” 五、结语 第十一章 周正龙案:诈骗罪中的被害人错误 一、被害人与受骗者的区分 二、非基于错误的处分财产 三、错误程度对定罪量刑的影响 四、从受骗者到犯罪人? 五、结语 参考文献 索引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