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荷花的光影(孙犁之旅)(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段华
出版社 北方文艺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1982年,我在报纸上看到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孙犁文集》的消息,就省吃俭用,邮购了一套。那墨绿色的封面,曾经伴我多少个不眠之夜呀。每一次拿起那书,我就觉得激动和高兴。读过了孙犁的大部分作品,我更喜欢他了,幻想着某一天能亲自拜访他。我努力从各种渠道打听他的消息,可是,我所在的县城实在是太偏僻了,得到的他的消息总是不多。

有一天——那时候我在淮阳中学,在学校的读报栏里看到《文汇报》上刊登的孙犁的散文《青春余梦》,很是喜欢。我牺牲了一个中午的时间,一字一句地把这篇文章抄了下来,反复地阅读,并把阅读心得写成一篇文章《树与人》,投寄给创刊不久的《中学生阅读》。很快,杂志社回了信,说是稿子留用了。这也是我所写的关于孙犁的文章中最早的一篇。

过了不久,《中学生阅读》的主编何宝民老师到淮阳出差,到淮阳中学时,校里的领导抓住这个机会让他给同学们做个报告,他在主席台上特意问起了我,而我那天偏偏没有参加这个报告会。报告会结束后,同学和老师都告诉我这个消息,我才在老师的带领下到何先生的住处和他见面。在谈话中,他说他刚刚拜访过孙犁,并鼓励我到天津去找他。又过了两个月,《中学生阅读》刊出了我那篇文章,据我了解,那个栏目刊登的学生作品,迄今为止就我那一篇。

暑假来了,我把我的想法告诉了我的父母,父母也很支持我,就让我借到京津旅游以见世面的机会去看望孙犁先生。

应该说,我对孙犁老人,是怀着敬畏的心情的。对于他这中外闻名的文坛宿斗,我有很大的神秘感。我踏上旅途后,给先生提前发了信,说想见一见他。车轮撞击的节奏远远没有我的心跳得快。车到天津站时,我还忐忑地想:能见上吗?

在多伦道208号(原216号)院,好不容易找到了孙犁先生的住处,我不敢直接进去,就写了一张纸条,央求正在院子里玩耍的一个儿童送进去。拿纸条的孩子还没有出来,一个中年妇女却来了,笑着说孙先生请我赶紧进屋去。我后来知道,这位中年妇女叫杨玉珍,在孙犁先生家里做保姆;一直到老年,她还在孙犁先生家里,直到他卧病在床以后才离开他家。我跟着保姆阿姨一进门,就看到孙犁先生站在那儿等我,我的手和先生那创作过伟大作品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我感到那手的温暖。

让座,倒水……

“你来的信,我收到了,给你来不及回信了。段华呀,你年龄这么小呀!”老人微笑着说。他坐在一把旧藤椅里,靠着一张旧书桌,我注意到书桌边压了一张纸条,写的字大意是:本人年老多病,谈话时间不宜过长。

“我来了,不就行了吗?”我调皮地说。

听了这话,老人爽朗地大笑起来,我也笑了。

“你发表在少年报刊上的文章,我看了。少年老成,却又未脱稚味,是不?”

孙犁先生笑着,我却愕然了。这真是切中肯綮。有读者来信,说我的习作“端庄老成,而又未脱少年稚气”。作为一个少年,不像样的习作能被一个老前辈顾及,并得到中肯的批评,可见老人是多么关心青年。

P8-9

后记

昨天下午,我陪着母亲从湖北十堰出发,沿途穿过一条条有名或无名的河,宽阔或逼仄的谷,一直到陕西西安,一路上都是大雨,烟雨迷蒙,云山雾罩。我在新疆工作六年,多次跋涉过茫茫戈壁孤烟大漠,很久没有看到、感受到这种墨绿、湿润的氛围了。我在车上阅读靳逊先生发过来的序跋修改稿,隐隐约约觉得还有话要说,但没有想清楚要说什么。母亲在后座安详地睡着了,一缕白发散漫在她的额头,显得如此苍老,不由得使我心酸。这些年,我忙于工作,对家人亏欠得实在太多了。

昨晚临睡之前,我慢慢翻阅《澹定集》,家父去世后,这是我第一次心情较平静地阅读。此时忽然想起了一些话,就记在了下面:

一、出版此书,有朋友建议我请个名人或文艺界职位高的人写序,以提高其档次或影响。我跟靳逊先生说,本书的文字都摆在那里,是否请别人写序,改变不了它们本来的模样;再说孙犁先生一生都不追名人,我也不想追了,因此,序跋都由我自己写吧。

二、我和孙犁先生的关系就是作者和读者、作家和崇拜者、老人和年轻人的关系,我从不敢说我是他的学生,连私淑弟子都不敢说。所以,我在写他的文字里从来没有称他为老师。我不想附骥,拉大旗作虎皮,就想安安静静地,搬个小板凳坐在一边,安心当他的忠实读者吧。

三、我的母亲不认识一个字,但她却会讲孙犁先生作品里的不少故事,会讲孙犁先生的一些事情,这都是平时我的父亲给她讲的。我在中学时代每年花费不少钱去旅行,增长见闻和知识,并多次看望孙犁先生,也是因为有母亲的支持。所以本书的出版,也包含着对我母亲的回报。

现在,西安天朗气清,一派秋高气爽的怡人景象。我真没有什么话想说了。昨晚临睡前,当我想明白了要说的几句话后,拿起《澹定集》来,在床头翻读,之后,酣然而眠,一觉睡到天光大亮。我很久没有过这样的睡眠了……

目录

辑一

 我第一次见孙犁先生

 我再次见孙犁先生

 甘苦心自知——关于孙犁

 记忆中的那朵浪花

 孙犁题字

 我做“撑渡工”

 依依深情的一握

 记忆的流云升起来——孙犁五年祭

 孙犁先生二三事

 童年的村庄

 风物犹存当年

 记忆里的笑声

 散射的霞光——传说之外的孙犁先生

 岁月深情长相忆——孙犁百年祭

辑二

 我收藏的与孙犁有关的书

 孙犁的十本小书

 孙犁的《文艺学习》

 《荷花淀》最早的版本

 孙犁的《书林秋草》

 孙犁的最后一本小说集

 关于《文学短论》

 《晚华集》里的故人情怀

 青春万花筒般的《秀露集》

 《澹定集》:丝绸般的轻逸

 《风云初记》:再现风云

 一座研究孙犁的“老房子”

辑三

 孙犁先生的信

 芸斋书简——致段华(十八封)

 新发现的孙犁的信——纪念孙犁先生逝世十周年

辑四

 孙犁的老屋

 孙犁作品里的人物原型

 笼子里的挣扎——1975年的孙犁

 我所了解的一段文坛往事

 孙犁晚年的一场论战

跋一

跋二

序言

这本小册子里收集的,是我多年来写孙犁先生的部分文字。之所以称之为文字,而没有称之为通常所说的文章,是因为这里面的文字,写作时间跨度长达30余年,聪明的读者一定可以看出,里面有几篇文字是我在十几岁时的中学时代所写,尚不能够跨入文章的行列。所以,我称之为文字,而不叫文章。把它们编辑在一起,不是为出书而出书,而是为了给喜欢孙犁先生作品的读者以及研究者,提供一些有关孙犁先生的第一手资料。有了这层意思,我也就不顾忌大家的耻笑,而鼓起勇气出版这本书了。

我和孙犁先生交往十几年,阅读他的作品超过40年,迄今没有改变初心,个中滋味自然一言难尽,难于言状。这里,我最想说的是:

支柱:孙犁先生的作品,是我的精神支柱。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我身边都会带着他的作品集,随时随地阅读。当我高兴的时候,当我低落的时候,当我迷茫的时候,当我踌躇的时候,当我寂寞的时候,当我失眠的时候……我就阅读他的作品,如同听他娓娓叙说,而后心情会慢慢平复下来,变得精神轻松和昂然自信,从而安然入睡……

勤奋:孙犁先生是个体弱多病的人,但直到晚年,他仍在勤奋读书,勤奋写作,为广大读者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也使他的作品达到了新的艺术高峰,丰富了祖国的文化遗产。因而,人们尊称他为大家,或者是大师。我觉得什么尊称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那些优秀作品,为中华民族提供了独特的精神成果。如果没有勤奋的劳动,艰苦的付出,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睿智:无论社会如何变化,出现什么奇谈怪论或怪异思潮,孙犁先生都以战士的面貌保持着冲锋姿态,坚持正确的前进方向,不为任何人任何事所迷惑,透过眼花缭乱的表象看实质,且不畏任何攻击,勇敢发出自己的声音。哪怕有时他的声音那么微弱,他也不退缩半步。读者们可以看看,他从1976年开始写的那些文章,经过40多年的岁月洗礼,都能以完整的队列接受检阅,如果没有睿智的眼光,能做到这些吗?

正直:纵观孙犁先生一生,他都是一个正直的人,一个正直的作家。年轻的时候,在血与火的时代,为了民族的独立、自由和車福,他和当时那些热血青年一起,在街头奔走,在山里打游击,经受饥饿、酷暑、严寒、疾病,与残暴的日本鬼子作殊死搏斗,以笔为武器,呐喊和冲锋。无论对国家和民族,对战友和普通朋友,在新中国成立前和成立后,他都是以正直的态度一以贯之,从不改变。读他的作品,观他的为人,都可以发觉其中充满了善良和美好。人们感受到的,都是一个正直的灵魂。

到2017年7月,孙犁先生离开我们已经整整15年了。15年来,先生,时时刻刻,我想念您……

是为序。

内容推荐

由段华著的《荷花的光影(孙犁之旅)(精)》由四部分构成:第一部分真实再现作者与孙犁多年的交往,细节丰富,可作史料;第二部分是作者对孙犁各时期的作品及其版本的细致梳理,并随文配上书影,以飨专业研究者,其中对其多部作品的版本考证在孙犁研究领域都有开创性意义;第三部分是孙犁与作者间的大量书信实录,对晚年孙犁研究具有独特的价值;第四部分是作者多年研习孙犁作品所做的读书笔记,观点新颖深刻,艺术上有美文特质,可视作对孙犁的致敬。

编辑推荐

这是一件用深情之笔织就的温暖衣衫,将它送给用文字辟出荷花淀的孙犁先生。段华用他和孙犁先生生命中的交集时光,晕染出一片动人的光影。斯人虽逝,荷花之芬芳永不消散。

由段华著的《荷花的光影(孙犁之旅)(精)》由回忆、研究、孙犁致段华和书话四部分构成。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16:5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