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一朝历史的纪传体史书,由南朝刘宋时的范哗所著,是继《史记》、《汉书》之后又一部私人撰写的重要史籍,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范晔著中华文化讲堂注译的《后汉书/谦德国学文库》从中选择了最有代表性的篇目,进行注释和白话翻译,旨在为普通读者提供一个普及性的读本。
| 书名 | 后汉书/谦德国学文库 |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 作者 | (南朝宋)范晔 |
| 出版社 | 团结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一朝历史的纪传体史书,由南朝刘宋时的范哗所著,是继《史记》、《汉书》之后又一部私人撰写的重要史籍,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范晔著中华文化讲堂注译的《后汉书/谦德国学文库》从中选择了最有代表性的篇目,进行注释和白话翻译,旨在为普通读者提供一个普及性的读本。 内容推荐 《后汉书》,南朝宋范晔撰,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共196年的史事。结构严谨,编排有序。观点鲜明,褒贬一语见的。范晔著中华文化讲堂注译的《后汉书/谦德国学文库》在对原文进行精心校对的基础上,又进行了详尽的注释和准确流畅的翻译。 目录 光武帝纪 孝明皇帝纪 孝章皇帝纪 皇后纪序 明德马皇后 和熹邓皇后 冯异传 岑彭传 臧宫传 祭遵传 马武传 马援传 卓茂传 鲁恭传 宋弘传 韦彪传 杜林传 桓谭传 冯衍传 申屠刚传 郅恽传 郭假传 樊宏传 阴识传 朱浮传 陈元传 桓荣传 第五伦传 钟离意传 宋均传 寒朗传 东平王苍传 朱晖传 袁安传 郭躬传 陈宠传 宠子忠传 杨终传 庞参传 崔驷传 杨震传 张皓传 李云传 刘瑜传 虞诩传 傅燮传 盖勋传 蔡邕传 左雄传 周举传 李固传 杜乔传 史弼传 陈蕃传 窦武传 试读章节 【译文】世祖即位,功臣都被封为列侯,封给大诸侯国四县之地,其余大小各有不等。博士丁恭等人提议说:“古时帝王分封诸侯土地,方圆不过百里,实行削减地方势力,加强中央权力的政策,因此天下才易于治理。现在封给诸将四县之地,是不符合法令制度的。”光武帝说:“古代灭亡的国家,都是因为君王不行正道。从未听说给功臣封地多而导致灭亡的。”于是派遣谒者立即给功臣颁发了印绶。 【原文】建武①十三年,诏日:“往年已敕②郡国,异味@不得有所献御④,今犹未止,非徒⑤有豫养⑥导择⑦之劳,至乃⑧烦扰道上,疲费过所@,其令大官西勿复受。明敕宣下⑩,若远方口实@,可以荐⑩宗庙@,自如旧制。”时兵革既息,天下少事,文书调役⑤,务从简寡,至乃十存—焉。 【注释】①建武:光武帝刘秀的第一个年号,公元25年至公元56年,共计三十二年。敕:古时自上告下之词。汉时凡尊长告诫后辈或下属皆称敕。③异味:异常的美味。④献御:指进献食物给皇上。⑤非徒:不但;不仅。⑥豫养:先行养育或预先教养。李贤注:“豫养谓未至献时豫前养之。”⑦导择:精选稻米。李贤注:“导亦择也。”③至乃:连词,提出突出事例,表示达到某种程度。犹言甚至,竟至。⑨疲费过所:疲费,谓折腾浪费。过所,古代过关津时所用的凭证,犹近代的通行证。⑩大官:古“大”同“太”,掌皇帝膳食及燕享之事的官员。⑨宣下:向下级宣布诏令。⑥口实:指食物。汉官仪曰:“口实,膳羞之事也。”⑥荐:进献;祭献。⑨宗庙: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祖宗的庙宇。⑤调役:调,征调,征发。役,徭役。 【译文】建武十三年,光武帝颁发诏书说:“往年已敕命各郡国,不准向皇上进献奇珍异味,而到现在还未停止。这样做并不仅仅因为进献前有提前饲养、精挑细选之劳,甚至运送还会骚扰沿途百姓,并且劳民费时,每过一关口都要提供凭证方可入内,所以命令太官不要再接受。明确告诫下面,若有远方进献的食物,可用来宗庙祭祀,自应遵从前朝旧制办理。”当时战争停息,天下安定,很少有战事。公事文书及赋税徭役都从简从轻,甚至仅是过去的十分之一。 【原文】十七年,幸①章陵②,修园庙③,祠旧宅④,观田庐⑤,置酒作乐,赏赐焉。时宗室⑥诸母⑦,因酣悦⑧,相与语日:“文叔⑨少时谨信⑩,与人不款曲①,唯直柔@耳,今乃能如此!”帝闻之,大笑日:“吾治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 【注释】①幸:帝王亲临。②章陵:指章陵县,光武帝故里,光武当皇帝后曾五次祭祖、省亲、修整墓园、巡视田园农舍、设宴招待亲友乡人。③园庙:帝王墓地所建的宗庙。④旧宅:指先人的茔墓。⑤田庐:田地和房屋。⑥宗室:同一祖宗的贵族,即国君或皇帝的宗族。中国又称皇族、帝宗、天潢。⑦诸母:称与父亲同辈或年龄相近的妇女。⑧酣悦:畅快喜悦。酣,谓饮酒尽兴;半醉。悦,欢乐,喜悦。⑨文叔:刘秀字文叔。⑩谨信:恭谨诚信。⑩款曲:殷勤酬应。⑥直柔:坦率温和。⑩柔道:多指温和安抚的治术或谋略。 P4-5 序言 《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一朝历史的纪传体史书,由南朝刘宋时的范哗所著,是继《史记》、《汉书》之后又一部私人撰写的重要史籍,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书中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6年的史事。 《后汉书》纪十卷和列传八十卷的作者是范晔,作者是综合当时流传的七部后汉史料,并参考袁宏所著的《后汉纪》而完成。内容简明周详,叙事生动,故可取代以前各家的后汉史。《后汉书》中的八志三十卷,是南朝梁刘昭从司马彪的《续汉书》中抽出来补进去的,才成为今天的《后汉书》 范晔,字蔚宗,南朝宋顺阳(今河南淅川东)人,出生在著名的士族家庭。官至左卫将军,太子詹事。宋文帝元嘉九年(432年)。范晔因为“左迁宣城太守,不得志,乃删众家《后汉书》为一家之作”,开始撰写《后汉书》,至元嘉二十二年(445年)以谋反罪被杀止,写成十纪,八十列传。 范晔的家庭有着正宗的家学传统。其曾祖、祖、父都博学多通,著述丰厚。受到家庭的影响,范晔从小好学,再加上天资聪慧,因此尚未成年,便以博涉经史,善写文章而负盛名。他以之前官修的《东观汉记》为基本史料依据,参照华峤的《后汉书》,吸取其他各家书的长处,删繁补缺,整齐故事,超越众家,后来居上,使《后汉书》成为现在研究东汉历史的最基本的依据。 《后汉书》在体例上有所创新。范晔在《后汉书》中亦继承了前人的纪传体制(保留“纪”、“传”、“志”的体例,在人物传记中亦采用独传、合传、类传的形式),但又有所创建:凭着自己对史学的领悟,他在《后汉书》中取消了“表”,以后史家竞相效法;在人物类传方面,除承袭《汉书》的《循吏》、《酷吏》、《儒林》等类传外,凭着对社会更进一步的剖析与理解,结合东汉社会的特点,他又创制了前代史书中所没有的《党锢》、《宦者》、《文苑》、《独行》、《逸民》、《方术》、《列女》等七种新的类传,而后六种类传被后世大多数纪传体史书承袭;在合传方面,范晔受类传编纂的影响,不拘时序,把有相似点的人物放在一起撰写(但又不同于类传),这使编者更易于编写,而读者更易于理解和把握所传的人物,这对后世史学编纂亦有很大影响。 除了体例上的创新,《后汉书》最显著的是观点鲜明,褒贬一语见地。如,不为那些无所作为的大官僚立传,而为许多“操行俱绝”的“一介之夫”写了《独行列传》,充分地表明了作者爱憎分明的态度。《党锢传》则正面歌颂了张俭、范滂和李膺等人刚强正直的风尚;《杨震传》多处歌颂了杨震及其子孙廉洁奉公的家风;《宦者传》赞扬了蔡伦等“一心王室”的忠介之士,对于侯览等人则直书其“凶家害国”。特别是《后汉书》的“论”“赞”,以犀利的笔锋评判是非,表彰刚正,贬斥奸恶而嘲笑昏庸,更是一大优点。清代乾隆年间的邵晋涵评价《后汉书》创新之功,说:“范氏所增《文苑》、《列女》诸传,诸史相沿,莫能刊削。盖时风众势日趋于文,而闺门为风教所系,当备书于简策,故有创而不废也。” 范晔著《后汉书》,着力探讨东汉社会问题,贯彻了“正一代得失”的宗旨。他探讨历史往往能抓住历史矛盾进行具体分析。一般论史的人大都对光武帝建国后不任用功臣表示不满,范晔则在中兴二十八将论中指出,这正是刘秀的深谋远虑。光武帝对功臣崇以爵禄,而将吏事委之吏职,既避免了像西汉初年那样的分裂动乱、诛杀功臣之弊,又为一般士人广开入仕之途,满足了封建国家对人才的需要,正是“至公均被”之举。 在文学价值方面,作者自认为是“精意深旨”,后人更推崇它有“奇情壮采”。《后汉书》的文学价值主要表现在人物塑造的一定程度上的典型化、语言运用的骈俪化与韵律感、行文中情感倾向的鲜明流露等三个方面上。正如《史记》可作传记文学来读一样,《后汉书》所传记的人物大多形象鲜明,个性突出,有一定的典型性。如:舍生取义的李膺、范滂,隐逸放达的严光、梁鸿,倜傥不羁的王符、仲长统,还有作威作福的外戚窦宪、梁翼,祸国殃民的宦官单超、张让,等等。《后汉书》传记人物时,基本上是叙其言行以显其性格,其中也大量运用塑造文学形象的艺术方法,有力地刻画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 范晔对全书作了细致的整体规划,对史实进行了认真的剪裁。书中所述史实,规避得法,彼此间既有照应,又不重复繁冗,表现了出高超的史学技巧。通过作者的妙手剪裁,《后汉书》井井有条地叙述了东汉的历史兴亡大势,错落有致地描画出东汉的社会、民情与人物百态。 此次我们整理出版的《后汉书》,是以唐初著名谏官魏徵及褚亮、虞世南、萧德言等编纂的《群书治要》中的《后汉书治要》为底本,略有删节,原文中的小字是《群书治要》原有的小注,我们予以保留。为了方便读者阅读学习,我们还做了简要的注释和准确流畅的译文。其中有错讹之处,悉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