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敬梓著钟书主编的《儒林外史(无障碍阅读)(精)》是一本有趣的小说,得意或者失意的科场举子;清廉或者贪腐的官场老手;逃婚的才女,纳妾的盐商;冒牌侠客,水货隐士;找不到心上人的世家子弟,寻不着老父亲的孝顺儿郎;骗吃骗喝的书生,坑蒙拐骗的江湖游士。形形色色,各行各业的人都在人间行走,有讽刺,有眼泪,有寒意也有温暖。每个时代都会有这么一段"外史",而吴敬梓用一支妙笔写下了自己的时代。虽然是两百多年前的古白话文小说,但是本书对现代读者几乎没有阅读障碍,阅读的过程仿佛穿越,又好像旅行,作者竟有如此妙笔,那个时代竟然如此精彩。
吴敬梓著钟书主编的《儒林外史(无障碍阅读)(精)》主要塑造的是封建社会中各种类型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作品通过对醉心于功名利禄的各种类型的“儒”的剖析,抨击了科举制度的罪恶,揭露了封建社会政治的腐败黑暗,道德的败坏腐朽。书中反映的各种类型的“儒”的种种丑态,说明科举制度下的腐朽风气已经毒化到了社会的各个阶层。
王冕自此只在秦家放牛,每到黄昏,回家跟着母亲歇宿。或遇秦家煮些腌鱼、腊肉给他吃,他便拿块荷叶包了来家,递与母亲。每日点心钱,他也不买了吃,聚到一两个月,便偷个空,走到村学堂里,见那闯学堂的书客,就买几本旧书,日逐把牛拴了,坐在柳阴树下看。
弹指又过了三四年。王冕看书,心下也着实明白了。那日正是黄梅时候,天气烦躁,王冕放牛倦了,在绿草地上坐着。须臾,浓云密布,一阵大雨过了。那黑云边上镶着白云,渐渐散去,透出一派日光来,照耀得满湖通红。湖边上山,青一块,紫一块,绿一块。树枝上都像水洗过一番的,尤其绿得可爱。湖里有十来枝荷花,苞子上清水滴滴,荷叶上水珠滚来滚去。王冕看了一回,心里想道:“古人说‘人在画图中’,其实不错。可惜我这里没有一个画工,把这荷花画它几枝.,也觉有趣。”又心里想道:“天下哪有个学不会的事,我何不自画他几枝?”
正存想间,只见远远的一个夯汉,挑了一担食盒来,手里提着一瓶酒,食盒上挂着一块毡条,来到柳树下,将毡条铺了,食盒打开。那边走过三个人来,头戴方巾,一个穿宝蓝夹纱直裰,两人穿元色直裰,都有四五十岁光景,手摇白纸扇,缓步而来。那穿宝蓝直裰的是个胖子,来到树下,尊那穿元色的一个胡子坐在上面,那一个瘦子坐在对席;他想是主人了,坐在下面把酒来斟。吃了一回,那胖子开口道:“危老先生
回来了。新买了住宅,比京里钟楼街的房子还大些,值得二千两银子。因老先生要买,房主人让了几十两银卖了,图个名望体面。前月初十搬家,太尊、县父母 都亲自到门来贺,留着吃酒到两三更天。街上的人哪一个不敬!”那瘦子道:“县尊是壬午举人、乃危老先生门生,这是该来贺的。”那胖子道:“敝亲家也是危老先生门生,而今在河南做知县。前日小婿来家,带二斤干鹿肉来见惠,这一盘就是了。这一回小婿再去,托敝亲家写一封字来,去晋谒危老先生。他若肯下乡回拜,也免得这些乡户人家放了驴和猪在你我田里吃粮食。”那瘦子道:“危老先生要算一个学者了。”那胡子说道:“听见前日出京时,皇上亲自送出城外,携着手走了十几步,危老先生再三打躬辞了,方才上轿回去。看这光景,莫不是就要做官?”三人你一句,我一句,说个不了。
王冕见天色晚了,牵了牛回去。自此,聚的钱不买书了,托人向城里买些胭脂铅粉之类,学画荷花。初时画得不好,画到三个月之后,那荷花精神、颜色无一不像,只多着一张纸,就像是湖里长的,又像才从湖里摘下来贴在纸上的。乡间人见画得好,也有拿钱来买的。王冕得了钱,买些好东好西,孝敬母亲。一传两、两传三,诸暨一县都晓得是一个画没骨
花卉的名笔,争着来买。到了十七八岁,不在秦家了,每日画几笔画,读古人的诗文,渐渐不愁衣食,母亲心里欢喜。
这王冕天性聪明,年纪不满二十岁,就把那天文、地理、经史上的大学问,无一不贯通。但他性情不同,既不求官爵,又不交纳朋友,终日闭户读书。又在《楚辞》图上看见画的屈原衣冠,他便自造一顶极高的帽子,一件极阔的衣服。遇着花明柳媚的时节,把一乘牛车载了母亲,他便戴了高帽,穿了阔衣,执着鞭子,口里唱着歌曲,在乡村镇上,以及湖边,到处玩耍,惹的乡下孩子们三五成群跟着他笑,他也不放在意下。只有隔壁秦老,虽然务农,却是个有意思的人,因自小看见他长大,如此不俗,所以敬他,爱他,时时和他亲热,邀在草堂里坐着说话儿。
一日,正和秦老坐着,只见外边走进一个人来,头戴瓦楞帽身穿青布衣服。秦老迎接,叙礼坐下。这人姓翟,是诸暨县一个头役,又是买办。因秦老的儿子秦大汉拜在他名下叫他干爷,所以时常下乡来看亲家。秦老慌忙叫儿子烹茶,杀鸡、煮肉款留他,就要王冕相陪。彼此道过姓名,那翟买办道:“这位王相公,可就是会画没骨花的么?”秦老道:“便是了。亲家,你怎得知道?”翟买办道:“县里人哪个不晓得!因前日本县老爷吩咐,要画二十四幅花卉册页送上司,此事交在我身上。我闻有王相公的大名,故此一径来寻亲家。今日有缘,遇着王相公,是必费心大笔画一画,在下半个月后下乡来取。老爷少不得还有几两润笔的银子,一并送来。”秦老在旁,着实撺掇。王冕屈不过秦老的情,只得应诺了。
P2-3
《儒林外史》是中国古代最杰出的长篇讽刺小说,全书共56回,40余万字。作者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安徽全椒人,清代著名小说家。
《儒林外史》主要塑造的是封建社会中各种类型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作品通过对醉心于功名利禄的各种类型的“儒”的剖析,抨击了科举制度的罪恶,揭露了封建社会政治的腐败黑暗,道德的败坏腐朽。这其中有利欲熏心、热衷于功名的腐儒,如周进、范进、匡超人等;有不学无术、趋炎附势的名流,如季萧苇、赵雪斋等;有敲骨吸髓、贪婪成性的猾吏,如王惠、汤奉等;有蛮横狡诈、鱼肉乡里的土豪劣绅,如严致中、张静斋等;还有道德沦丧、到处招摇的骗子,如权勿用、牛浦郎等。通过这些典型人物,具体形象地反映了科举制度如何毒害知识分子的灵魂,怎样使他们变得麻木、愚昧、无耻和堕落。如周进考到60多岁,还是个童生,当商人们答应替他捐个监生时,他竟爬到地上磕头说:“若得如此,便是重生父母,我周进变驴变马,也要报效!”范进一生醉心于科举功名,从20岁开始应试,直到胡子花白,还没有考中。54岁那年,总算中了举人。范进乍闻考中,起初不敢相信,继而高兴得发了疯,拍手大笑:“噫!好!我中了!”,“散着头发,满脸污泥,鞋都跑掉了一只”。书中反映的各种类型的“儒”的种种丑态,说明科举制度下的腐朽风气已经毒化到了社会的各个阶层。
《儒林外史》还塑造了一些正直仁善的形象。如视功名富贵如草芥的杜少卿,巡抚推荐他进京面见皇帝,他急忙推病躲开。又如敢于向封建势力挑战的女性沈琼枝,她宁肯靠卖诗文和做刺绣糊口,也不愿嫁给盐商做妾。还有靠卖画为生的王冕、卖艺为生的鲍文卿等,都是作者肯定赞扬的人物。这些人物的身上,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和主张。
《儒林外史》代表着我国古代讽刺文学作品的最高成就。在讽刺手法上,作者不直接表露自己的看法,而是通过人物言行的自我矛盾,自然而然地显露其荒谬和丑恶;透过喜剧性的人物形象,揭示出悲剧性的社会本质,因此,它的讽刺艺术既真实又尖锐深刻。如范进在居丧期间到汤知县那里打秋风,吃饭时,见银镶的筷子,他不举;换了一双象牙筷子,他还是不肯举;又换了一双白色竹筷子才罢了。知县见他在居丧期间能如此尽礼,正为没有备办素席而着急,他却在燕窝碗里拣了一个大虾送在嘴里。此外作者善于运用生动的细节描写,展示人物的精神世界,收到了深刻的讽刺效果。如对严监生死时的描写:“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哪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得滴溜圆,把头又狠狠地摇了几下,越发指得紧了。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记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严监生那贪婪吝啬的形象被刻画得入木三分,活灵活现。
《儒林外史》对后世讽刺文学作品的影响极为深远。晚清的谴责小说,如《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都借鉴于它。从鲁迅先生的作品中,我们也可以隐约看到它的一些影子。本书编排严谨,校点精当,完整地保留了原著的风貌,并配有精美的插图。这些版画、插图,不但和作品中的情节、人物相互对应以达到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效果,而且也能够反映出中国古代版刻艺术和绘画艺术的发展、演变与继承关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此外本套名著版式新颖,设计考究,双色印刷,装帧精美,除供广大读者阅读欣赏外,更具有极高的研究、收藏价值。
编 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