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秋来一凤向南飞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出版社 中央文献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蔡超主编的《秋来一凤向南飞》中对杨嗣震、李春涛、彭湃、杨石魂、杜国库等潮汕群英的斗争业绩、他们对周恩来对人民群众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写得有血有肉,可亲可信,栩栩如生,也起到烘云托月和星月交辉的艺术效果。

作者还运用生动朴实的笔触,重现了潮汕的胜迹——海豚戏水、湘桥风情、西湖鱼筏、港城沧桑以及斗山歌、英歌舞等风俗画,令人倍感亲切;对莅潮嘉宾也将起到导启作用。

内容推荐

蔡超主编的《秋来一凤向南飞》用生动和精炼的语言,歌颂英雄和光明,鞭笞奸佞和黑暗,有很高的纪实性、科学性、思想性、艺术性。书中向人们展示了周恩来胸怀全局、锐意进取、热情诚恳、机敏果断、朴实无华、虚怀若谷、行动合乎主义、处事有理有节的高大形象。

目录

引子

万里迢迢奔广州

 热气腾腾

 小试锋芒

 区委员长

男儿何不带吴钩

 效法红军

 黄埔岛上

 江边叙语

 东望潮汕

第一次东征(上)

 群魔乱舞

 小城春回

 引吭高歌

第一次东征(中)

 倾听民情

 征途寄语

 揭阳新生

 棉湖之战

第一次东征(下)

 别有天地-

 山长水远

 湘桥春涨

 初识港城

四师广州

 扫平叛军

 沙基遇险

 并肩战斗

 誓报党仇

第二次东征

 出征前夕

 逮住飞鹅

 山城之光

 万人空巷

主政东江(上)

 日以继夜

 廉政风雷

 似醉独醒

 以正压邪

主政东江(下)

 革命之声

 开天辟地

 岛之春

 行政会议

一船明月一帆风

 故人依依

 咬紧青山

 搏击潮头

红色风暴(上)

 挥师南下

 涵碧楼头

 汕头赤帜

 碧血喷烟

红色风暴(下)

 三河坝/茂芝

 流沙胜地

 麒麟岭、碣石湾

尾声

试读章节

万里迢迢奔广州

热气腾腾

周恩来在1924年9月初,从欧洲经香港乘船到达广州,他此行为什么而来呢?

当时的中国,在帝国主义列强强加给中国人民数以千计的不平等条约压榨下,加上为虎作伥的大小军阀无比残酷的剥削,举国民穷财尽,百业凋敝,死气沉沉。然而在广州,却别有一番欣欣向荣的景象,你要不相信,歌谣可作证。那歌谣唱道:

要革命,到广东。中山赶走一条龙,百姓依然一条虫!中山走对一条路,联俄联共扶农工。

国共合作是高招,扶助农工是头功;革命列车跑得快,工农阶级打先锋;农民要想入农会,广东有个海陆丰;当兵要想称好汉,黄埔军校出英雄……

可知,周恩来是为了“要革命,到广东”的。

那么,又是谁在广东创造出这样的政治气候呢?有人说是孙中山,有人说是共产党,又有人说是共产党帮助孙中山,实行了国共合作的结果。一位熟悉情况的有心人,把近五六年来政治生活中至关重要的大事列了一张清单——

1919年5月4日,中国爆发了大规模的爱国群众运动;同时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向国人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组成的三个部分;

1920年8月,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在上海诞生,次年春,共产主义小组几乎遍及全国各大城市;社会主义青年团,也于同年8月出世;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了!随即陆续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工人运动和早期的农民运动;

1922年7月,中共召开了“二大”,制定了党的最低和最高纲领;党的最低纲领,即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主要纲领: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1922年8月,由于陈炯明的叛变,孙中山陷入绝境之后来到上海,共产党的创始人李大钊、陈独秀等人,先后在上海向孙中山伸出友谊之手;

1922年8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孙中山改组国民党的条件下,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翌年,党的“三大”提出:党在现阶段“应该以国民革命运动为中心任务”;“共产党员应加入国民党”;

1923年3月1日,孙中山重回广州,10月,召开中国国民党改组特别会议,共产党员李大钊、谭平山等,参加了改组事宜;国民党还聘请苏俄鲍罗廷为顾问团团长。

1923年11月,中共三届一中全会决定:促进国民党改组,凡有国民党组织的地方,中共党员和青年团员“一并加入”,努力争取“站在国民党中心地位”。同月,国民党旅欧支部正式成立,周恩来在会上发表演说,对国民党内的腐败现象作了切中要害的批评。会上,他当选为国民党驻欧支部执行部总务科主任,会后,又任国民党巴黎通讯处筹备员。

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在共产国际和李大钊等20多名共产党员的具体帮助下,“一大”开成了反帝反封建实行新三民主义的大会。谭平山、李大钊、毛泽东等10名中国共产党员被选为中委、候补中委。谭平山还以三名中央常委之一的身份兼中央组织部长。从此,国民革命运动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了。

人们读了这些条条之后,才恍然大悟:确实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国民革命这架大机器才在广州高速地运转起来了;广州才成为国内外万方瞩目的热土。

广东遍栽梧桐树,筑巢引凤。又是担任组织部长的共产党人谭平山和财政部长的廖仲恺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渠道,为广东物色了大批人才。这一次,他们通过原黄埔军校政治部副主任张申府(即张嵩年)的介绍,把目光投向旅欧勤工俭学的莘莘学子身上,于是,周恩来等一批精英的名单,就被列入画有三个“十”字的卷宗之首,廖仲恺还亲自交待助手,火速给周恩来等人汇去足够的路费,敦促他们早日命驾。

接到周恩来到达广州的确切时间后,谭平山决定派中央农民部秘书彭湃同阮啸仙到码头去迎接。到了广州,周恩来同彭湃一起住在广州市越秀南路89号。

周恩来对广州这块热土,早已向往得朝思暮想的程度。当他路过虎门看到墙上赫然刷写着“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的大字标语时,兴奋得差一点要大喊起来。经过黄埔军校,特别是登上广州之后的耳闻目睹,更加使他感到革命的腾腾热气扑面而来。P1-3

序言

周恩来在中国革命的两次关键时刻,曾经把战斗的脚印深深地刻在潮汕大地上。他永远备受潮汕人民尊敬和爱戴。

1925年3月,孙中山病逝北京,广东革命形势顿形异常严峻。周恩来参与领导两次东征,一鼓荡平凭借潮汕等地进犯广州的陈炯明叛军,其中又参与回师广州平定杨、刘之乱;尔后出任设署汕头市的东江各属行政委员,大刀阔斧,雷厉风行,为民请命;对巩固广东革命根据地,贡献甚巨。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国民党左派和工农群众,周恩来受命于危难之际,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卓越的指挥才能,成功地领导了“八一”南昌起义;继之挥师南下潮汕,群众积极策应,在短暂的7天中,掀起红色风暴,播下革命种子,建立了5个市、县的红色政权。此开天辟地之举,兰炳千秋,永垂青史,潮汕人民称之为“七日红”。

为了缅怀周恩来的英雄业绩和学习、研究、宣传周恩来,13年前,汕头地区举办了大型的“周恩来同志在潮汕革命活动学术讨论会”,取得了轰动效应。这次,蔡超同志又写成30万字的《秋来一凤向南飞——周恩来在潮汕》,并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确是一件可喜可贺的大事。

我受蔡超同志之托,得先睹此书的一、二稿,展诵之余,心中怦然。青年周恩来的这段历吏,对我这个从事汕头地方志工作的人来说,并不陌生,但作者以史实为依据,用生动和精炼的语言,歌颂英雄和光明,鞭笞奸佞和黑暗,有很高的纪实性、科学性、思想性、艺术性。书中向人们展示了周恩来胸怀全局、锐意进取、热情诚恳、机敏果断、朴实无华、虚怀若谷、行动合乎主义、处事有理有节的高大形象。在“似醉独醒”一节中,作者描写周恩来坚定而机智地挫败蒋介石玩弄阴谋的斗争,尤使我击节称妙。而书中对杨嗣震、李春涛、彭湃、杨石魂、杜国库等潮汕群英的斗争业绩、他们对周恩来对人民群众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写得有血有肉,可亲可信,栩栩如生,也起到烘云托月和星月交辉的艺术效果。

有比较才有鉴别,书中周恩来光明磊落的行为,蒋介石虚矫奸猾的做作,表现出来的真善美与假恶丑,昭然若揭;潮汕人民又从“七日红”中看到希望的曙光,由此敬重周主任,热爱共产党,高擎红旗,排除万难,直到夺取最后的胜利。

作者还运用生动朴实的笔触,重现了潮汕的胜迹——海豚戏水、湘桥风情、西湖鱼筏、港城沧桑以及斗山歌、英歌舞等风俗画,令人倍感亲切;对莅潮嘉宾也将起到导启作用。

我同蔡超同志分别在汕头地方志和地方党史的岗位上并肩战斗。他治学严谨,对周恩来怀有深厚感情,具体组织了学术讨论会、主编《周恩来同志在潮汕》第一辑。离休之.后,仍以“位卑不敢忘忧国”的心态,念念不忘弘扬“周恩来精神”,除发表有关论文外,从1995年起,孜孜三载,焚膏继晷,卒成此书。我捧读之后,获益良多,不揣粗陋,书此以表由衷的贺悃。

(本文作者系《汕头市志》主编、副研究员)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1 23:4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