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哪座象牙塔
高中三年决定了一个人是否有资格选一本院校;当你有了这样的资格后,又产生了新的麻烦。一类本科的大学那么多,该如何挑选呢?我的办法很傻,就是看名字。
1.1.1开飞机的“舒克”
取名是一门学问,对人如此,对学校亦如此。我第一次觉得名字很重要,是在高考结束填志愿的时候。
那时候互联网的信息不如现在这般全面、丰富。比较流行的做法是,填志愿时随“耳缘”,两个录取分数差不多、专业设置差不多的学校,哪个名字听着顺耳就选哪个。什么样的名字好听?通用的判断标准是:使用热门词汇的,和热门行业相关的,学校头衔比较大的,校名中地理名词面积大的,等等。
学校也深谙取名之道,为了吸引更多更好的生源,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高校改名浪潮一波接着一波。比较典型的代表有:北京钢铁学院,本来名气不大,改名成“北京科技大学”后,实现了从“炼钢工人”到“科学家”的转变。北京工商大学,前身是北京轻工业学院,非211、非985,因为名字好听,大家都扎堆填报志愿,当年我报考时的录取分特别特别高。北京政法学院更名为“中国政法大学”,从学院到大学,从北京到中国,实现了等级和地域的双重提升。
最近几年新闻里也介绍了一所了不得的高校改名,还引起了广泛的争议:泸州医学院改成四川医科大学后,接着又改成西南医科大学。学校地位一下从地方学院连升两档,至于实力是不是连升两档,就需要学校拿成绩说话了。
其实世界上有很多顶级大学翻译过来仍然是“学院”之名。还是清华大学的梅贻琦校长一语中的:“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咱不能过于以“貌”取人,也不要过于以“名”取校、取专业。
可是,那个时候在家长的眼里,从政法大学毕业就去当律师,从石油大学毕业就去挖石油,从师范大学毕业就去当老师,从财经大学毕业就去当会计,从林业大学毕业就去种树,从地质大学毕业就去采矿。当律师、老师还不错,种树、挖煤的就算了。轮到我选了,文科专业的我,高考分数很尴尬,离清华北大且有一段差距,进入纯正的文科学校也十分危险;保险起见,为了能进首都,“曲线救国”——选了一个北京的理工科学校。然后随“耳缘”,在两所地位相当的学校里选了名字听起来略“高大上”一点的那所。
度过了史上最舒坦的一个超长待机的假期,我来到了一所“男的毕业了能当飞行员开飞机,女的毕业了当空姐”的学校。然而,毕业后的我既没有去开飞机,也没有当空姐,而是成了一名人力资源从业者。要说我和飞机能建立起什么联系,就是我的第一份工作的老板有几架私人飞机。
1.1.2排行榜分高下
说到这里,大家大概都能猜出我的学校了。我的母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简称北航)在航空航天领域声名卓著,但是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却少有成果。实际上,近年来开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校越来越多。有的学校把这个专业放在行政管理类,有的则放在工商管理类,有的放在管理学院,有的放在商学院。虽然网上有很多版本的人力资源专业院校排行榜,但细看名单却发现这些排名要么时间久远,要么没有出处,发布机构未知,我认为参考价值不大。
P2-4
众所周知,“人力资源”的概念是由“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于1954年在其著作《管理的实践》中提出并加以明确界定的。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人力资源管理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理论体系。然而和传统的人力资源理论知识书籍不同,我并没有按照人力资源管理六大模块,从规划、招聘、培训,再到薪酬、绩效、员工关系一一展开论述,而是沿着一个新人的成长路径,讲述了个人在这个行业里的所见所闻,记录了自己在职场中的喜怒哀乐和悲欢离合。
因个人写作水平有限,本书难免存有疏漏和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本书特色
1.本书语言通俗易懂,风趣幽默,寓教于乐。如何维护自己的职场人脉,如何打造个人名片,如何提升个人工作能力,如何进行终身学习,如何面对职场和生活中的不如意,作者在讲述这些经验时并没有死板教条式地记述,而是以幽默诙谐、贴近时代的语言对这些内容进行了分享。
2.章节内容丰富,情节真实,如实记录了HR在职场上的点滴,特别适合HR初学者阅读。内容涵盖了职场启蒙、实习经历、工作感悟等几大模块,如实讲述了作者的亲身经历,遵循了初学者对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的认知规律。
3.逻辑清晰,层次分明,根据时间线索记录一个从业者从学生到实习生再到职场新人遇到的问题,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4.分享了作者多年学习和工作积累的职场技能、职业规划、个人学习经验、方法,帮助读者提升个人综合能力。从升学到实习,从考研到就业,从进入这个行业到离开到再次进入,有些成长要自己体会,但有些弯路可以避免,是经验,也是教训。
5.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就是认真对待自己的人生。希望这本书不仅能帮助读者更多地了解这个行业,还能让读者少走一些弯路,更快地完成自己的职业规划目标。
本书内容及体系结构
第1章职业道路的启蒙
讲述了学校和专业的选择,以及选择人力资源行业经常会遇到的问题:人力资源和行政、人事管理的关系,如何为未来求职做准备。
第2章第一次实习:一家汽车4S店
本章讲述了作者在学生时代的第一次实习,从获得实习机会到真正的上班体验,分享了在民企和私企处事的基本原则,帮助新人更好地实现角色转变。
第3章毕业回炉
本章讨论了人力资源专业是否读研的问题。殊途同归,读研与否取决于我们的工作是否需要。
第4章研究生,研究人生
作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读研究生对自己职业规划的影响,即便是研究生阶段也应该为以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学历和证书只是敲门砖,打铁还需自身硬。
第5章外企教会我的东西
外企是一所大学,这里有成熟、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有很好的发展平台,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和职场技能。外企有自己的生存法则和办事规矩。
第6章培训部的故事
在互联网公司体验了不同的工作氛围:宽松却很忙碌,接触了全新的模块——培训。在这里找到了自己最喜欢的一份工作,树立了终身学习的信仰。做好培训工作,帮助他人获得进步和职业提升,自己也学到不少有用的知识。
第7章国企:另一种味道
经历了外企和民企,转身来到国企,成为一名正式员工。如何处理上下级关系,如何处理国企的流程弊端,如何在工作中谋求个人发展,都是我遇到过的问题。在这里,我呆了最长的时间。有取舍,有进步,有反思,还有对未来的规划。
第8章学习是一生的信仰
讲述了我的学习观——终身学习,我的人生观——全力以赴和随遇而安。永远保持一颗年轻的心,接受新鲜事物,不断学习,在顺利的时候不忘拼搏,在低谷的时候不忘初心,等待机会。职场有起落,亦如人生。
本书读者对象
●人力资源专业的在校学生
●想要提升工作技能和改进学习方法的职场新人
●人力资源从业者
●人力资源职业资格考试应考人员
●其他对人力资源感兴趣的各类人员
为了帮助广大人力资源从业者更好地了解这个行业、进入这个行业,并在这个行业实现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唐舒芳编著的《蜕变(一个HR的自我修炼)》全面记录了作者在学生时代和进入职场后,进入不同类型的世界500强企业的工作经验和实习体验,讲述了外企、民企、国企的职场故事,分享了作者的招聘与培训经验、电话面试技巧、专业知识储备、办公软件技能、职场软实力开发,从而帮助广大的从业者快速了解不同企业的运营模式和企业文化,挑选适合自己的企业和职位。本书既是求职者的面试宝典,又是职场人士的工作准则和实用手册。
每个大学生或职场新人都会遇到各种困惑,包括如何选择工作单位、如何定位自己、如何进行职业规划等。唐舒芳编著的《蜕变(一个HR的自我修炼)》记录了作者在人力资源这条路上的坎坷和成长,有经验、有教训,希望给读者分享一种学习、进取、不放弃的心态,希望大家能全力以赴地争取,随遇而安地享受。
本书核心内容:
1.象牙塔:科班生和半路出家各有千秋;
2.实习期:从心理上褪去学生气;
3.考研路:对自己不可替代性的思考;
4.研究生:职业能力的加速淬炼;
5.外企风:先做人,后做事;
6.培训部:同理心的“知易行难”;
7.国企“坑”:环境是熔炉,适者生存;
8.学终身:这是最有幸福感的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