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央后委在临县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党政读物
作者 车瑞金
出版社 山西人民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车瑞金著的《中央后委在临县》一书,写的是1947年3月至1948年3月,中共中央后方委员会(简称中央后委)在山西临县的一段历史。全书主要介绍了中央后委转移和建立以及驻扎临县三交的背景和经过、在临县的工作和任务情况,以及中央后委和临县人民结成的军民鱼水深情。

内容推荐

车瑞金著的《中央后委在临县》按中央后委转移临县的时间节点和工作任务,分为19个小节。撤离延安、转移晋绥、建立后委、安营三交、运筹双塔这5节,主要讲述中央后委转移和建立以及驻扎三交的背景及经过;保障通信、传送情报、侦听电信、交流战法、组织外事、筹谋统战、保护党费、统筹支前、土改纠偏、军工制造、伟人足迹、惜别临县这12节,主要讲述中央后委在临县的工作和任务情况;湫河记忆、不朽精神这两节,主要讲述中央后委和临县人民结成的军民鱼水深情。

目录

前言

撤离延安

转移晋绥

建立后委

安营三交

运筹双塔

保障通信

传送情报

侦听电信

交流战法

组织外事

筹谋统战

保护党费

统筹支前

土改纠偏

军工制造

伟人足迹

惜别临县

湫河记忆

不朽精神

附:

 中央后委及所属单位主要工作表

 中央后委及所属单位驻地分布图

 中央后委及所属单位住所实景照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为落实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部署,稳妥而有序地撤离延安,中央直属纵队研究决定:趁敌军尚未对延安展开进攻之际,首先将年高体弱的干部、可不在延安坚持工作的人员和家属、小孩近3000人以及重要的档案物资逐次撤往瓦窑堡,而后东渡黄河,转移山西西北部的晋绥边区;其余必须留延安坚守工作的人员,于敌军开始向陕甘宁边区发动大规模进攻前后,有计划地轻装撤出。中央直属纵队参谋长李涛(时任中央军委作战部部长)还对各部门人员的编组和指挥,骡马车辆的集中与征借,各类物资的转移或坚壁,主要档案物资的押运,人员转移的方向、路线和沿途警戒、设营与防空,紧急工作等问题,做了具体部署。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机关随即组织文件清理,主要的机密文件指定专人负责转移、保存,公务性的文件资料当即销毁。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处、机要处,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央军委总政治部等单位的材料,集中向瓦窑堡和晋绥的兴县转移。

为防止敌机轰炸,所有人员和物资的转移,都是按昼伏夜行的方法进行。到1947年3月8日,计划中转移的人员和物资、器材已全部撤出延安,不便转移的笨重物资、器材也坚壁完毕。

1947年3月11日,国民党军的飞机开始轰炸延安。就在这一天,毛泽东召集中共中央领导人开会,研究面对的形势,决定刘少奇、朱德、任弼时、叶剑英等带领一部分机关人员搬到瓦窑堡的王家沟办公,保证在任何情况下中央的神经中枢都能运转自如。毛泽东、周恩来为了指挥作战方便,从枣园直接搬到王家坪解放军总部,与彭德怀等住在一起。3月12日,天刚亮,从西安、郑州、太原起飞的国民党空军几十架飞机又一次轰炸延安。突然,有几架敌机朝王家坪俯冲过来,三颗燃烧弹落在毛泽东的院子里,只听一声巨响,四周围全被火光烟雾笼罩。警卫人员劝毛泽东撤离,毛泽东站起来走到门口,看了看院子里正在灭火的战士,又看了看天空,说:“你们先到防空洞避一避,我办完公再说。”然后回到桌边,镇定自若的继续工作。这时,有人拿了一块弹片走进毛泽东的办公室,催请毛泽东出发。他说:“主席,你看,这是从院子里捡到的弹片。”毛泽东放下手中的笔,接过余热未散的弹片在手里掂了掂,轻蔑地一笑,说:“嗬,这个很好啊,可以打两把菜刀!”毛泽东自己不走,却关心着其他首长和群众。飞机飞走之后,他对警卫人员说,你们赶紧去,看看群众受到什么损失没有。

1947年3月13日拂晓,胡宗南部15个旅、14万人,分兵两路,同时沿宜川、洛川一线,向延安发起大规模进攻,叫嚣三天内拿下延安。胡宗南部是国民党军的战略总预备队,胡宗南是所谓“黄埔正统”,是蒋介石的“最后的王牌”,靠着打内战颇受蒋介石倚重,成为拥有十几万重兵的“西北王”。阻击胡宗南部进攻的西北人民解放军利用梢林隘路和纵深工事展开英勇抗击。

P11-13

序言

临县地处山西西部,东屏吕梁腹地,西邻黄河天堑,为晋陕峡谷要冲之一。境内四面环山,峁梁起伏,重峦叠嶂,沟壑纵横。百里湫河,纵贯其中。总面积2979平方公里,总人口65万,是吕梁市第一、山西省第二人口大县。

临县是吕梁较早的革命根据地之一,是晋绥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1926年大革命高潮中,临县的碛口镇、曲峪镇就建立了中共支部。1936年红军东征曾在临县白文镇宣传抗日救国。.1937年5月临县正式成立“牺盟会”,1937年秋冬成立“动委会”。1940年,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踏进临县,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临县人民奋战在抗日救亡的最前线,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做出重大贡献。在解放战争时期,临县人民送军粮、做军鞋、制军服、搞军运,积极参军参战,踊跃支前,是晋绥边区出粮、出钱、出人最多的县。被誉为晋绥边区的模范县,赢得革命老区的光荣称号。

1947年3月13日,胡宗南率国民党军进攻陕甘宁边区,18日,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主动撤出延安。3月29日至30日,中共中央在陕北清涧县枣林则沟村召开政治局会议。会议决定: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组成中共中央前敌委员会(简称中央前委),留在陕北主持中央工作,指挥全国的解放战争;刘少奇、朱德、董必武组成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简称中央工委),以刘少奇为书记,赴河北平山县西柏坡,进行中央委托之工作。4月11日,中共中央决定:叶剑英、杨尚昆等组成中共中央后方委员会(简称中央后委),以叶剑英为书记,杨尚昆为后方支队司令,率领从延安撤出的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直属机关,转移到山西西北部晋绥边区的临县三交镇,统筹中央后方工作。

中央后委包括中央军委作战部及第一、二、三局、总卫生部一部、中央办公厅(与秘书处、机要处合署)、中央社会部与中央情报部、中央宣传部、中央城工部、中央外事组、交际处、法委会、妇委会、中央供给部、中央特会室和中央警卫团一部、新华通讯社以及陕甘宁边区政府后方机关及人员、西北部队后方留守处、医院、家属、幼儿园和军工厂等单位,最初为3423人,以后从国民党统治区撤回的干部陆续到达,最多时人员达5500余人。中央后委的主要任务是:统筹中央后方工作,为转战陕北的中央前委和毛泽东指挥作战服务。具体工作是:开设电台,保障通信联络;传送情报,充当中央“耳目”;统筹支前,组织军需生产、人员中转、物资筹运、公文传递以及指导外事、城工和统战等工作。

1948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决定:中央后委转移河北平山县西柏坡。3月12日,叶剑英带领李涛、李克农及部分工作人员离开三交;3月底,杨尚昆率领中央后委机关最后一批人员离开三交镇前往西柏坡,与中央工委会合。

历史上仅存一年的中央后委所做的一切无不与中华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与全国的解放战争环环相扣,记载着中国革命伟大历史转折不可或缺的一页。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留下的足迹,已经成为镌刻在临县人民心中永远的丰碑。

后记

中央后委在临县的这段历史,还是我到吕梁军分区任职以后才知道的。当时我就想,中央后委是干什么的?为什么要驻扎在临县?在临县期间做了些什么工作?带着这些问题,我实地走访了双塔村,从老乡们的讲述中了解了一些情况。也就是从那时起,我萌发了想把这段历史写出来的想法。

于是,我开始注意查找和搜集这方面的资料。但当时中央后委在临县的活动都是绝密的,保存下来的资料几乎没有。我采取以人找事、以事索事的办法来梳理。比如,我阅读了《叶剑英传》《叶剑英年谱》和《杨尚昆回忆录》《杨尚昆年谱》,两位首长在书中都对中央后委在临县的这段历史有所回忆和讲述;再比如,我翻阅了《中国共产党历史》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阅读了《李克农传》《李涛传》等书籍,从这些史料和书籍中了解了中央后委的许多情况。其他史料的收集也是如此。特别是临县党史办提供的《红色临县》《临县史志(四册)》以及《临县党史丛书》,使我获益匪浅,其中有关中央后委的史料和图片已经吸纳到本书中,在此表示感谢。

为了使中央后委在临县的这段历史客观真实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我还到中共党史出版社、军事科学院和国防大学图书馆查阅资料。引用的这些史料,原想在文中标注出来。但考虑到文章的整体性和阅读的方便性,我将参阅的资料和书目一一列出,一来表明史料的来源,二来也是对此负责。不妥之处,敬请谅解。本书中出现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都能在这些资料和书籍中找得到。我只不过是把散记在这些资料和书籍中的史实找了出来,串了起来,使读者能够对中央后委在临县的这段历史有个系统完整的了解。如能达到这个目的,我则心意足慰。

本书按中央后委转移临县的时间节点和工作任务,分为19个小节。撤离延安、转移晋绥、建立后委、安营三交、运筹双塔这5节,主要讲述中央后委转移和建立以及驻扎三交的背景及经过;保障通信、传送情报、侦听电信、交流战法、组织外事、筹谋统战、保护党费、统筹支前、土改纠偏、军工制造、伟人足迹、惜别临县这12节,主要讲述中央后委在临县的工作和任务情况;湫河记忆、不朽精神这两节,主要讲述中央后委和临县人民结成的军民鱼水深情。

本书在拟稿和走访考察过程中,得到很多相关部门和同志的热情帮助和大力支持。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王宝付教授、中共山西省委党史办公室郭秀翔研究员,对本书进行了认真审读,提出了很多指导性意见。中共临县县委党史办公室主任张海红,亲自陪同我到中央后委驻地考察,提供了资料,审阅了书稿;山西省军区军史志办公室主任范志成,在审阅书稿过程中,提了很多宝贵意见;山西吕梁山革命博物馆馆长高宇峰,是个军工爱好者,收集了很多有关西北军工的资料和实物,书中反映军工制造的实物照片就是他提供的。特别是我的战友、山西省军区政治部录像室原主任郭健,亲自为书中照片进行修饰、编辑,还精心绘制了插图。山西省军区司令部装备处张强为本书打印、校对,付出了辛苦。在此,我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自己认知水平和理论研究能力有限,资料的收集还不够充分,史实的挖掘还不够全面,不足和舛误之处,恳请读者提出宝贵意见。

随着研究的深入,中央后委在临县的这段历史会更多公示于众,届时再做充实完善。我予期待。

作者

2016年6月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3:3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