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与美(王小锡散文随笔集)》是作者王小锡散文随笔集。因作者长期从事哲学伦理学教学和研究工作,写了一些关于道德的学术随笔,同时,作者写了一些社会美、自然美、家乡美之诗词或散文。书中关于道德随笔文章,力图凸显伦理之美;关于社会美、自然美、家乡美之短文,总想探寻美之道德境界。本书文章有的是报刊个人专栏约稿文章,有的是应邀书评或作序,有的是信手提笔小作。
| 书名 | 德与美(王小锡散文随笔集)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王小锡 |
| 出版社 | 上海三联书店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德与美(王小锡散文随笔集)》是作者王小锡散文随笔集。因作者长期从事哲学伦理学教学和研究工作,写了一些关于道德的学术随笔,同时,作者写了一些社会美、自然美、家乡美之诗词或散文。书中关于道德随笔文章,力图凸显伦理之美;关于社会美、自然美、家乡美之短文,总想探寻美之道德境界。本书文章有的是报刊个人专栏约稿文章,有的是应邀书评或作序,有的是信手提笔小作。 内容推荐 作者王小锡以散文随笔写人、写景、写事、写人生、写道德,抒发了美之道德乃世上难得之德、道德之美乃人间最美之美之情感。 《德与美(王小锡散文随笔集)》字里行间凸显以下理念:道德是人类灵魂,是人立身处世之本、社会和谐发展之基。幸福的人生需要学习、磨练、奋斗、阳光、豁达、感恩、诚信、友善等;和谐发展的社会需要尚德、人道、奉献、互助、包容、合作、互惠等。 书中优美的文笔、浓郁的乡愁情感、犀利的人生感悟、深刻的理论见解对启迪人生乃至安身立命不无裨益。 目录 前言 上篇 一张贺卡 尽到努力顺其自然 漫谈人生境界 劝君三十而不惑 谈人比人 新闻人物 我的母亲 亦师亦父恩重情深 感恩家乡 溧阳赋 石刻《溧阳赋》随想 天目湖颂 文学与哲学的美妙联姻 自古溧阳第一姓 汗血探寻古今人文溧阳奥蕴 一块魅力无限的“情感磁铁” 伦理武侠与武侠伦理 用光影追寻不应忘却的“溧阳记忆” 别样风范昭示溧阳之为溧阳 小议“杨朱” 漫谈学术创新与评价 下篇 道德是什么 何谓德性 谈经济德性 漫谈道德力 道德也是生产力 道德生产力何以可能 道德可以为资本 “道德资本”何以可能 “帕累托佳境”即道德经济 道德目的是精神和物质的统一 道德促进获利与道德物化不可混同 道德视角下的“囚徒困境”博弈论 道德风险及其规避 消费也有个道德问题 更要关注“道德气候” 诚信价值旨归 新时代的道德标杆 汶川大地震中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 缘之为缘 同步于时代的中国伦理学 走进经典才能真正读懂马克思 道德箴言 试读章节 一张贺卡 1996年我被破格晋升为教授后的第一个春节前夕,收到一位校友的贺卡,贺词写道:“从穷孩到教授不亚于从奴隶到将军。”使我至今难以忘怀的除了这句赞美之词外,更在于它不时地勾起我对我的人生历程中酸甜苦辣的回忆。 我生于20世纪50年代初,自从我记事起,我就知道我家很穷,家中6口人,住的是20多平米的茅草屋,且经常是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外面不下雨,屋里还漏雨。茅屋里,开放的羊圈离床只有一米左右,我每天早上起床的第一件事是打扫床前的羊粪。小时候,每年大年初一才能穿上一件新衣,且衣服一定是大而不合身,这是因为不至于随着年龄和个子的增长而衣服太小穿不上身,故我小时候一年四季基本是在穿补丁衣服。由于家中没有强劳动力,所以,我家每年“超支”而只得靠生产队的“预借粮”度日,平时基本吃不上白米饭。尽管家里很穷,但父母坚持让我读书,尽管他们是以粗茶淡饭过日子,但在我读中学时确保了我能每天吃上白米饭。当然,我没有辜负家人的希望,在“穷读书”中,年年成绩优良直至高中毕业。 人生艰苦的内涵随着人生历程不同而不同,小时候主要是穷之艰苦,工作后主要是劳动之艰苦、成就事业之艰苦。如果说我高中毕业后参加溧阳县城西公社工作已经让我深感融人复杂社会的艰辛的话,那接下来读大学后的繁重的教学、研究等工作压力以及学界不时出现的“畸形态”,更让人苦涩无奈。当然,有时苦中可作乐,苦尽甜来,苦未必不是好事。 我20世纪80年代初留南京师范学院(现南京师范大学)工作后,时代对大学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要做一位合格的大学教师,从业务角度看,既要搞好教学,又要坚持研究,这样一来,我总觉得要读的文献太多太多,要研究的问题也不少,时间不够用。怎么办?那就只有一个办法,挤时间。时间如何挤出来呢?当时作为年轻教师的我是整天忙于事务加家务,除了忙还是忙,挤不出更多的学习和研究时间。事实上,只有寒暑假、节假日和每天晚上九十点钟以后是我基本上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即可以用于学习和研究的时间。换句话说,所谓的挤时间,也只有放弃休息或休闲时间、减少睡眠时间来增加学习和研究的时间。因此,为了学习和学术,年轻时我经常一天一夜、或一天两夜、或两天一夜、或两天两夜等不睡觉,每年寒暑假从来不出家门,平时基本不娱乐,以致像朋友所戏说我是“(打牌)三缺一顶不上的一个呆子”,所以挤时间成了我的习惯。为此,我也经常跟弟子们说,要想取得学术成就,只有用睡眠、假期和娱乐换时间,每天坚持晚上12点甚至后半夜1点以后睡觉,只要有机会就挤出可以利用的时间,坚持五至十年甚至更长,学术必有成就。 睡眠、假期和娱乐等换来了时间并不是就换来了知识和学术成果,还要舍得“费劲”。晚上不睡觉,肯定要瞌睡,怎么办?诸如一边看书或写作,一边吃辣椒、抓头发、钢针发梳敲扎大腿、冬天冷水洗脸、夏天坐在开好的冰箱门边作业(80年代家中没有空调)等,能想到的办法我都用过;遇到假期要经得起诱惑,任凭山水风光秀美、特色餐饮味好,我自独坐家中阅读、思考、爬格子;平时出差其实很累,但是,书是要带的,见缝插针读一点是一点。反正睡眠、假期和娱乐等换来的时间要用尽用好,同时,精力要投足,否则,对自己是极大的“不敬”。P13-16 序言 我年轻时公务、业务、家务之“三务”在身,整天忙得不亦乐乎,中年过后,科研和教学任务越发繁重,故几乎一辈子没有轻松过,亦没有闲暇时间“客串”写一些散文或随笔文章。近年来,在紧张的业务活动间隙,我学会乘隙写点散文随笔文章来调节一下身心。实践表明,这不失为一种一举多得的“摇笔杆子”人的休息样态,即,换个思维方法和写作路径,让脑袋轻松一下。 十八世纪德国著名浪漫派诗人诺瓦利斯说,哲学是怀着一种乡愁的冲动到处去寻找精神家园。这一想法很有意味,实际也很是那么回事。如果说寻求真理即是寻找精神家园,那么,作为一生主要从事哲学伦理学教学和研究工作的我应该有“阳春白雪”的乡愁意识,而且,事实上,我一直在寻求“人”、“人类”存在的价值旨归及安身立命之道德依据,故学术随笔大多是围绕道德问题而展开的;同时,我离开家乡已经整40个年头,“下里巴人”的乡愁情感也越发浓郁,故散文随笔大多与家乡的人、事、景等有关,也总是在努力展示家乡的美景、美事与美文等。 应该说,我的展示人美、文美、景美之短文,总想探寻美之道德意蕴;我的关于道德的学术随笔,力图凸显伦理之美。 为此,本书定名为《德与美》,似乎切而当。 美之道德乃世上难得之德,道德之美乃人间最美之美,美之德或德之美乃人生必备之生活要素,需要好好培育;乡愁如诗,乡情若金,需要好好品味,愿《德与美》能给读者带来愉悦和启迪。 我妻子郭建新(南京审计大学教授)审读了全书初稿,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修改意见,本书问世有她的功劳。姜晶花副教授、范渊凯博士和在读博士郭方天、白雪菲、尹明涛、吴隽、刘昂等为本书出版做了许多辅助工作,在此特致谢意。 感谢家乡摄影家沈佳宾和我妻子郭建新提供了与书中内容相关的摄影佳作。 书中文章有的是已见报的个人专栏约稿文章,有的是应邀所作书评或序,有的是信手提笔小作,其中肯定会有错漏或不尽如人意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