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这是1927年,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在大连召开臭名昭著的“东方会议”后,给日本天皇的奏折中所明确提出的侵略中国的扩张纲领。
其实,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图谋已久。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打破了闭关锁国的樊篱,脱亚入欧,在成功转向现代化的进程中,逐步走上武力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将侵略魔爪伸向了曾经的友好邻邦。1868年,明治天皇在下达的诏书中写道:“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
通过发动甲午战争、参加八国联军侵华和旨在争夺中国东北地区的日俄战争,日本相继侵占中国领土台湾和澎湖列岛以及取得在中国驻军、开矿、办厂等特权。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又借口对德国宣战,出兵山东,占领青岛及胶济线,并提出企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急欲变中国为其殖民地。此后,日本在政治上日益军国主义化,在经济上加速国民经济军事化,逐步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东方策源地。
白山黑水间辽阔的东北大地,在三千年多前的周朝便划属幽州。这里沃野千里,天宝物华。17世纪40年代,由此地发源的清王朝大举南下,统一中国,其满族军民亦大多“从龙入关”。随着清王朝政治腐朽、军力荒废,以沙俄、日本为首的列强盯上了这块富得流油的沃土,不断发动侵略战争,攫取土地,掠夺物产。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蓄意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铁路,反诬中国军队所为,并以此为借口,向沈阳北大营进攻,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对日本的侵略采取不抵抗政策,几十万东北军一枪不放地撤到关内,致使松辽大地山河变色,三千万同胞在日寇铁蹄下惨遭蹂躏。
事变爆发后,中共中央立即做出《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满洲事变的决议》,又在随后连续多次发表宣言,声讨日本法西斯的侵略罪行,提出在东北加紧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并号召全国人民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侵略者出中国,以求中华民族的彻底解放和独立。10月12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建立游击队、开辟游击区的指示。
中共满洲省委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勇敢地扛起了带领东北人民进行抗日斗争的大旗。事变第二天,沈阳的枪炮声尚未停息,满洲省委就召开紧急会议,讨论事变后的形势、任务、方针和应变措施,并于数日之内连续发表《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关于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与目前党的紧急任务的决议》《对士兵工作的紧急决议》等,号召东北人民奋起抵抗,赶走日本侵略者,并派出干部组织抗日队伍,发动游击战争。
自此,在东北这片辽阔的土地上,不屈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号召下,开始了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抵抗日本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
国难当头、民族生死存亡之际,东北各阶层群众和东北军、警察部队的部分爱国官兵,在中国共产党抗日号召影响和推动下,纷纷自发地组成义勇军、救国军、自卫军、大刀会、红枪会等抗日武装,统称东北抗日义勇军。
义勇军发展之迅猛,参加阶层之广泛,在东北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从其兴起到1932年夏季,仅半年多的时间就发展到30余万人,遍及东北90多个市、县。他们用血肉之躯抗击残暴的侵略者,推动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
东北抗日义勇军冲破了国民党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的禁锢,打响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第一枪,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开端,同时也揭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中国共产党对东北抗日义勇军的兴起和发展给予了高度关注,周恩来在《红旗周刊》上发表文章,称:“现在救国义勇军已成为工农劳苦群众普遍的要求,我们要领导工农及一切被压迫民众自己组织武装的救国义勇军,用民族革命战争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中共满洲省委克服重重困难,采取切实步骤指导与援助各地抗日义勇军的斗争。东北各地党组织不仅发动群众支援和参加义勇军,而且从1931年10月开始,陆续派出许多共产党员到义勇军中工作,对义勇军抗日斗争的深入开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义勇军的英勇抗战在全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成为当时抗日救亡的一面旗帜。田汉、聂耳以此为素材创作的《义勇军进行曲》,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一直是鼓舞中国人民斗争、前进,不断推进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义勇军的抗日斗争,动摇了日本在东北地区的殖民统治,使日伪当局惊恐不安,称“残匪多如牛毛,溃而复聚”,“犹然一夕数惊,偶闻音响,即悚悚异常,大有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之势”。
为稳定其殖民统治,日伪军出动20余万军警,采取疯狂的“大讨伐”,残酷“围剿”抗日义勇军。至1932年底,盛极一时的东北抗日义勇军因装备落后,缺乏统一领导指挥,又无巩固的根据地和后勤补给,被各个击破,大部溃散,少数进入苏联境内,余部仍留在原地坚持抗战。
在义勇军的抗日斗争遭受严重挫折后,中国共产党认识到统一的领导是取得东北抗战胜利的必要保证。
P1-4
1.马家大屯战斗
2.三源浦凉水河子战斗
3.青沟子战斗
4.官地通沟战斗
5.老钱柜战斗
6.寒葱沟战斗
7.梨树甸子战斗
8.东北抗日联军第1军西征
9.东北抗日联军第3军1936年反“讨伐”
10.冰蹚子伏击战
11.大盘道前刁翎战斗
12.依兰城战斗
13.天津班战斗
14.汤原城战斗
15.五道岗战斗
16.辉南城战斗
17.通缉路破袭战
18.小孤山战斗
19.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1938年秋冬季反“讨伐”
20.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西征
21.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远征
22.大沙河战斗
23.寒葱岭战斗
24.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1939年秋冬季反“讨伐”
25.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1939年反“讨伐”
26.克山城战斗
参考书目
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中国共产党缔造和领导的人民军队,诞生在武装斗争中,成长于浴血奋战里,至今已经走过了八十八年的辉煌历程。
这支历经磨难、英勇善战、百炼成钢的军队自诞生起便展现出历史上一切剥削阶级军队从未有过的风貌,英勇顽强,不怕牺牲,冲破艰难险阻,纵横山河疆塞,战胜了一个个强悍凶恶的敌人,创造了无数个军事史上的奇迹,上演了一场场气势恢宏的英雄活剧。众所周知,我军所走过的并非一条平坦大道,是极其曲折和无比艰辛的。其间经历过苦难,遭受过挫折,甚至陷入过绝境,充满着鲜血与泪水。八十八年来,我军历经大大小小成千上万次战役战斗,既有陆战、海战、空战,也有山地战、平原战、丛林战;既有敌后游击战、运动战、阵地战,也有大兵团围歼战、追击战、攻坚战;既有进攻战、伏击战、奇袭战,也有防御战、遭遇战、突围战;既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经典传奇,也有英勇果敢、以柔克刚的战争奇观;既有酣畅淋漓的大胜,也有刻骨铭心的失利……这一次次战役战斗汇成了人民军队从无到有、由弱转强的发展壮大史,令世人叹为观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只有熟悉历史、读懂历史、借鉴历史,才会认清昨天、珍惜今天、放眼明天,不会为浮云遮望眼;才会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军队,不会迷失政治方向;才会以史鉴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不会在前进的行途中走弯路。在不久前召开的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着眼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战略运筹,强调要着力培养有灵魂、有本领、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军人。军队因战争而存在,军人以打赢而荣耀。当前,我军由机械化向信息化迈进任重道远,必须牢记强军目标、坚定强军信念、献身强军实践,认真学习和研究人民军队的战争史,从历史的角度加以审视,用辩证的眼光加以剖析,更好地把握治军规律、带兵要则、指挥方略,不断提高驾驭未来信息化战争的能力,勠力同心追寻强军兴军的光荣梦想。这也正是编写《战典》丛书的初衷。
本丛书按照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四个历史时期,分别撷取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二方面军、第四方面军和西北红军;八路军、新四军和东北抗日联军;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二野战军、第三野战军、第四野战军和华北野战部队,以及中国人民志愿军所属各支部队具有鲜明代表性的近300个战例,力求在浩瀚的史料中寻找那幅血与火、生与死的历史画卷和不朽传奇。需要指出的是,这些林林总总的战役战斗,根本无法穷尽人民军队所走过的惊心动魄的战斗历程、所书写的荡气回肠的英雄传奇、所孕育的凝心聚魂的革命精神,只是力图运用权威的文献资料、珍贵的历史照片和当事人的亲身经历,以纪实的手法和生动的语言,崭新的视野和独到的见解,还原历史真相,讲述传奇故事,展现英雄本色,揭示我军血脉永续、根基永固、优势永存的根本所在。
由于作者水平及查阅资料等因素所限,书中难免有不当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一批历史文献和当事人的回忆文章,得到了军事图书资料馆等单位和有关同志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并由军事科学院军史专家进行审读把关,军事科学院政治部宣传部包国俊副部长为丛书的最终付梓付出了艰辛劳动,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李涛
2015年3月
东北抗日联军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和领导的在辽宁、吉林、黑龙江省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反对伪满洲国统治,独立坚持十四年游击战争的人民武装。“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壮士们!精诚奋发横扫嫩江原……”抗联将士们在冰天雪地里,在重兵围攻下,与凶残的敌人苦苦周旋——冰冷刺骨的乌斯浑河水,见证了“八女投江”的壮举;大雪纷飞的濛江河边,倒下了杨靖宇将军伟岸的身躯;风景如画的镜泊湖畔,传诵着“鬼子遭了秧,出门遇见陈翰章”的民谣……在异常艰苦的环境里,东北抗日联军孤悬敌后,牵制与消灭了大量日本关东军和伪满洲国军,振奋了民族精神,有力支援和配合了其他抗日战场的作战,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李涛著的这本《战典(7东北抗日联军征战纪实)》记录的就是东北抗日联军的26场战役,包括马家大屯战斗、三源浦凉水河子战斗、清沟子战斗、官地通沟战斗、老钱柜战斗等。
李涛著的这本《战典(7东北抗日联军征战纪实)》撷取了东北抗日联军具有鲜明代表性的26个战例,力图运用权威的文献资料、珍贵的历史照片和当事人的亲身经历,以纪实的手法和生动的语言,崭新的视野和独到的见解,还原历史真相,讲述传奇故事,展现英雄本色,揭示我军血脉永续、根基永固、优势永存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