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说书(翰墨流传知几许)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吴梅影
出版社 浙江古籍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说书(翰墨流传知几许)》作者吴梅影以散步的轻松笔调,娓娓道来书画史上脍炙人口的书法故事:人物跃然纸上,细节真实感人,史实严谨可靠,翰墨精彩纷呈。可以说,举凡书画史上著名的大家均有涉猎,同时还绘声绘色描述其他不为大众所知的一些细节以及人物故事。读起来妙趣横生,是一本值得阅读的普及性文化小品集。

内容推荐

《说书(翰墨流传知几许)》出自女性作家吴梅影的细腻手笔,以散文的感性笔调,解读书法史上诸多名家名作,让我们跟随作者在千年书史的“山阴道上”,来一次美学的散步吧。

目录

前言 满纸云烟翰墨香

一 爱读诗书又恋花——袁枚

二 呼儿将出换美酒——钟繇

三 此曲只应天上有——王羲之

四 一生最爱是天然——陆机

五 绿水荡漾清猿啼——三希堂

六 态浓意远淑且真——毛公鼎等

七 却教明月送将来——楚帛书

八 月照花林皆似霰——瓦当

九 乱云飞渡仍从容——汉碑

十 星汉灿烂出其里——曹操

十一 松下清斋摘露葵——泰山经石峪金刚经

十二 春城无处不飞花——“二爨”

十三 江左风流王谢家——王僧虔

十四 啄苍苔而履白石——瘗鹤铭

十五 高气秀韵香满目——郑道昭与《造像记》

十六 朵朵花开淡墨痕——杨坚以及写经体

十七 天长地久有时尽——李隆基

十八 风高时送雁声过——虞世南

十九 古砚微凹聚墨多——欧阳询

二十 何处春江无月明——褚遂良

二十一 世间无物非草书——张旭

二十二 洞在清溪何处边——怀素

二十三 忠精赫赫雷行天——颜真卿

二十四 千家山郭静朝晖——孙过庭

二十五 秦中自古帝王州——武则天等

二十六 大鹏一日同风起——李邕

二十七 二十四桥明月夜——杜牧 柳公权

二十八 下笔便到乌丝栏——杨凝式

二十九 长恨此身非我有——苏轼

三十 黑墨团中天地宽——黄庭坚

三十一 晓带轻烟间杏花——米芾

三十二 从来佳茗似佳人——蔡襄

三十三 何事西风悲画扇——蔡京

三十四 浊酒一杯家万里——范仲淹

三十五 踏花归来马蹄香——宋徽宗

三十六 重帘不卷留香久——陆游与《阁帖》

三十七 五十弦翻塞外声——辛弃疾

三十八 只缘感君一回顾——赵孟頫

三十九 画船一笑春风面——王恽及元书家

四十 笑把鱼竿上画船——管道昇

四十一 我辈岂是蓬蒿人——倪瓒 王蒙

四十二 死生一片岁寒心——柯九思 文同

四十三 淡写丰神高写韵——吴镇

四十四 横看成岭侧成峰——朱瞻基 戴进

四十五 惭无彩笔夜生花——董其昌

四十六 曾将大学垂名教——王守仁

四十七 闲来写幅丹青卖——唐寅

四十八 月明林下美人来——文徵明

四十九 独立书斋啸晚风——徐渭

五十 但见长江送流水——王宠

五十一 爱读秦碑兼汉篆——杨继盛

五十二 老臣挤尽一腔血——黄道周 于谦

五十三 谁见幽人独往来——朱耷

五十四 一蓑烟雨任平生——傅山

五十五 今日没个安排处——王铎

五十六 为有源头活水来——馆阁体

五十七 竹影横窗知月上——雍正

五十八 卷舒开合任天真——陈洪绶

五十九 画出东风二月天——刘墉 清四家

六十 尽吸江云翰墨中——“四王” 笪重光

六十一 除却读书都让人——何焯

六十二 风来难隐谷中香——钱沣

六十三 淡墨探花金临安——王文治

六十四 坐看青竹变琼枝——邓石如

六十五 只有老梅心自常——金农

六十六 任尔东南西北风——郑板桥

六十七 更无真相有真魂——黄慎

六十八 学书重骨不重姿——何绍基

六十九 一瓢细酌邀桐君——陈鸿寿 西泠八家

七十 晴雪梅花宰相诗——伊秉绶等

七十一 满头乱插山茶花——莫友芝 郑珍

七十二 蜡炬成灰泪始干——林则徐 康有为

七十三 无才可去补苍天——翁同穌 左宗棠 曾国藩

七十四 一帘花影半床书——阮元 袁嘉谷

七十五 腹有诗书气自华——吴昌硕 谢无量

七十六 梅花不是人间白——匾额与楹联

七十七 书被催成墨未浓——小楷书与王献之

后记 留将一面与梅花

试读章节

一 爱读诗书又恋花

袁枚

观书,亦同赏人,环肥燕瘦,各有所好:你喜欢楷,我偏爱隶;你爱瘦金,我尚魏碑……正如爱情,毫无道理可言,只要动了真情,身陷其中,就失去了客观,总是自觉不自觉地被牵着鼻子,身不由己,心不由己。想到庾子山赋:“村里闻歌,枝中见舞,恰对妆台,诸窗并开,遥看已识,试唤便来。”这是爱着的人说的话,天下,惟一人矣!又觉得所有景色皆是美景,所谓普天同亲。爱情山呼海啸,哪里听得进忠告?譬如,当事人如痴如狂,别人却认为鲜花插牛粪上了。罢罢,欲说还休,欲说还休,真真个天凉了!

“不作高官,非无福命只缘懒;难成仙佛,爱读诗书又恋花。”

这是袁枚所作对联,检点自己生活态度。

这样的生活态度,挺好,挺招人喜欢,是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一个男人的不做作、不矫情的生活态度。

看到袁枚的小楷,惊诧于其清、其正,还有其无可挑剔的端庄。这样的美,如玉般温润,如海般阔大。

想到《随园诗话》,想到小仓山房万树古梅,想到袁枚性灵可爱。

袁子才,千古奇人,千古奇才。

他的楷书,让人遇到心仪男子般的情难自已。

当时,袁枚和纪晓岚并称两大才子,人谓“北纪南袁”。说到此,很多人不免恍然大悟:“哦,原来袁枚和纪晓岚是同时代人。”是的,没错,他们都是清乾隆年问的名人。不同的是,纪晓岚官做得大,袁枚仕途上却不是很得意,在江苏地方几个县辗转做了几年七品芝麻官。不过,他还算是个好官,沭阳地方老百姓至今怀念他,他当年于沭阳县衙种下的紫藤,如今依然花繁叶茂。

在古时候,要当个大才子,比我们今天难。今天的人,只要有点特长就敢自称才子,而以前的士大夫,首先你得参加科举不是?那就起码得写一手好字,才子的字更要好上加好。纪晓岚就不用多夸了,袁枚流传至今的字,那些扇面、条屏、对联等,清秀俊雅,个性鲜明,不无稚拙,堪称美好。在乾隆时代能够被称为才子,可见不凡,要知道,乾隆帝的眼光,可不是一般的高哦!光看看那些震铄古今的书画上留下的段段题跋就可以窥见一斑。

才子袁枚,和纪晓岚一样,诗文相当漂亮。他四十上下辞官,到了江宁(今南京)的小仓山下,买了一块地,种了好多的梅花。“为买梅花手自栽,朝衫典尽向苍苔”,梅开时节,清芬悠远,人称“小香雪海”。在那里,主人吟诗作画,弹琴写字,似逍遥的神仙,所谓“性灵”——追求个性,追求思想解放。有人说,《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原型是他。那么,贾宝玉干些啥?追求思想自由,诗词作得好,有点叛逆,不爱做官,有好多红颜知己……对的,后来袁枚收徒弟,只收女弟子,还要长得美,完全像个“老版贾宝玉”。因为袁枚筑同小仓山,所以他的文集名为《小仓山房文集》;又因他的“大观园”自命名为“随园”,所以人们又称他为“袁随园”,其诗评也叫《随园诗话》。

对了,他还是个美食家,吃,讲究得很,但是重情趣、韵味,并非喜欢当时达官贵人推崇的满汉全席。请客时,他用小楷写下自己精心研究的一道道菜谱,后积攒下来,成为《随园食单》。可见,玩到高雅,就成了佳话。

袁枚,字子才,钱塘(今杭州)人。

他用好看的“袁体”,写对联,录的唐朝诗人许浑诗句:茶香秋梦后,松韵晓吟时。

P11-13

序言

书史中的美学散步

戴明贤

这部《说书》书稿,我原是抱着“任务观点”开读的:谈论书法的文字早已汗牛充栋,令人望而生畏,但作者吴梅影女士是我儿子的好朋友,这点小小的要求不好拒绝。谁知一读欣然忘倦,跟随她在千年书史的“山阴道上”作了一次美学的散步。

这本书也议论书法,但完全出自于个人的主观体悟,出之以散文的感性笔调,遂以浓郁的诗性质感,醒目地区别于许多同类著述。她谈说某位书家,把其生平大略、历代评论、典实故事,与自己的感受、感慨乃至有关或联想的诗词等等,一锅烩之,融为一篇精美的随笔小品,令我想起宗白华先生的“散步美学”。宗先生说:“散步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行动,它的弱点是没有计划,没有系统。看重逻辑统一性的人会轻视它,讨厌它,但是西方建立逻辑学的大师亚里士多德的学派却唤做‘散步学派’,可见散步和逻辑并不是绝对不相容的。中国古代一位影响不小的哲学家——庄子,他好像整天是在山野里散步,观看着鹏鸟、小虫、蝴蝶、游鱼,又在人间世里凝视一些奇形怪状的人:驼背、跛脚、四肢不全、心灵不正常的人,很像意大利文艺复兴时大天才达·芬奇在米兰街头散步时速写下来的一些‘戏画’,现在竞成为‘画院的奇葩’。庄子文章里所写的那些奇特人物大概就是后来唐、宋画家画罗汉时心目中的范本。”我是“散步派”而非“体系派”的粉丝,认为中国古贤创造的笔记体(包括丛话、诗话、词话等等)是最理想的“散步派”文体;宗白华先生和钱钟书先生是最睿智的“散步派”学者。他们其实当然有自己的逻辑统一性,只是不构建森严的体系大厦,而取散点透视、曲径通幽。这本《说书》也自有其文学的、美学的、诗性的逻辑性。

这又是一本“女散步者”的文字,氤氲着细腻、蕴藉的女性气息。随便举一段看看:

六朝,无论政治如何黑暗衰朽,士林普遍,以其清音,唱响着属于自己的高标蹈世:不为乡愿,不做弄臣,狂与隐,穷与达,沛然正气,充盈天地,悠悠万古。

且,让我们邀上王羲之、王献之和王殉,来一夜清谈。

这样的清谈,当然得有明月与桂花酒。

三件希世珍宝,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和王殉《伯远帖》,每看叹息。

怎么能写得出这样的好字啊!

《快雪时晴帖》行楷结体圆融,完美得令人惊叹,简直没有半点不足,似魏晋间“妙有姿容,好神情”之令女人掷果之潘安。

这样的少年,相貌倒在其次,关键是那样的气质哦。

今天,已经找不到了。  那么就叫羲之扶琴,只有元琴清音,嵇康广陵,方配得上这字的高贵端庄。

《中秋帖》则似风行水上。

起笔两字“中秋”,墨重,墨浓,却是那么洒脱不羁,二字连笔,吴带当风般飘飘欲仙。这样的献之,应该横笛——“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李清照)。此帖撕云裂帛般动人,大气浑成般完美,先声夺人,却又一以贯之。

三帖要分高下,实是不可能的。

爱着《伯远帖》的风神别致,可是对着它,却说不出太多话来。那么王殉,就让他吹箫。箫之悠远,箫之意味。遥想《红楼梦》中,贾母品曲:“《西楼·楚江晴》一支,多有小生吹箫和的……”且让王殉,凤凰台上,如弄玉之凤鸣。

黛玉吟道:“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这样的文字,与男士笔下之别,就像词与诗之别。

凡论书法者必及人,所谓“书如其人”;但像《说书》这样,把其人的性、情、诗、字作水乳交融的一体考察,也不多见。且看她说袁子才:

观书,亦同赏人,环肥燕瘦,各有所好:你喜欢楷,我偏爱隶;你爱瘦金,我尚魏碑……正如爱情,毫无道理可言,只要动了真情,身陷其中,就失去了客观,总是自觉不自觉地被牵着鼻子:身不由己,心不由己。想到庾子山赋:“村里闻歌,枝中见舞,恰对妆台,诸窗并开,遥看已识,试唤便来。”这是爱着的人说的话,天下,惟一人矣!又觉得所有景色皆是美景,所谓普天同亲。爱情山呼海啸,哪里听得进忠告?譬如,当事人如痴如狂,别人却认为鲜花插牛粪上了。罢罢,欲说还休,欲说还休,真真个天凉了!

“不作高官,非无福命只缘懒;难成仙佛,爱读诗书又恋花。”

这是袁枚所作对联,检点自己生活态度。

这样的生活态度,挺好,挺招人喜欢。是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一个男人的不做作、不矫情的生活态度。

看到袁枚的小楷,惊诧于其清、其正,还有其无可挑剔的端庄。这样的美,如玉般温润,如海般阔大。

想到《随园诗话》,想到小仓山房万树古梅,想到袁枚性灵可爱。

袁子才,千古奇人,千古奇才。

他的楷书,让人遇到心仪男子般的情难自已。

视书法与文学(尤其是诗词)为一体不可分割的观点最得我心。书佣与书家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把要写的诗(文)只当成一个一个孤立单字的组合;后者则把它看成一个“活体”,有色、声、香、味,有呼吸,有意境的“活体”,而把这种浑涵包举的感觉,物化为书法这种“有意味的形式”。还有,许多文章一说书法就直奔“生命”;固然“书为心画”,但只有那些千古不泯的书作,才配说是书家生命的“雪泥鸿爪”,属于书法“技、艺、道”三阶段中的最高级。把依违于技、艺之间的平庸作品与“生命”挂钩,无异乎把满街女人一律叫“美女”。在我心目中,林散之等几位前辈先生以后,已无让观者直接感受到“生命”的书家。

《说书》显现出对书法那种全副身心情感投入的痴迷程度,又让我联想起叶嘉莹先生之于词。当然宗、叶二位是重量级人物;但我读书不势利眼,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食都可忘,还管重量乎?

《说书》几乎说尽了书史人物。顶儿尖儿的一流大家不消说,更有不少一般存而不论的书家。而且作者都带着真诚的“同情之理解”去深入玩味。对这种态度,我感佩之余更生惭愧,相比之下,我对古贤常常就失之偏颇、肤浅和自以为是。梅影面前,真不敢自命解人了。

再借两段书中文字,结束这篇粗疏短文。

《楚帛书》书写古代的历法,同时,又古朴地,幽幽叙说,中华民族的发轫、宇宙的起源、创世的神话。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长沙战国墓被盗掘,现存于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乱世,这样的归宿,是其宿命。

写绘在丝织品(“帛”或者“缯”)上的彩色字和图案。

如同地图,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画有彩色树木,代表四季,并写有春夏秋冬十二个月的月名和月令,中间是甲和乙两篇篆字。

第一眼,看到这清秀雅致的篆字,就被征服了:哦!什么叫一见钟情啊!

它,是那么地美,那么地纯净,那么地天然大方,让我们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为我们的文字而自豪。

这样的文字,是来自心底的,它的形式与内容,蕴涵着对自然的尊重,蕴涵着对天地的敬畏,蕴涵着对宇宙奥秘的淳朴理解与描述。

觉得,这应该是个男子。

这样的男子,天然本色,初发红萼,涧户无人,自在开落。

这样的男子,无心机算计,是洞悉世事,倚杖听江声的磊落。

这样的男子,于生命的童贞,睁着清澈的双眼,安静地面对苍茫人世。

这样的男子,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不,不足以以这话称赞,因为,他自在地美着,根本无心。

太爱篆字了,还有胖胖的隶书,那么端厚,书写着中华民族本来的泰然自若。  今天的我们,为什么要那么羡慕别人?

我们自己民族,我们的汉字,是无尽宝藏啊!

康南海曾说:“唐言结构,宋尚意趣。”

“意趣”二字,道尽蔡京书法之神采。

据传,那时,人们谈到蔡京的书法,使用的词汇通常是“冠绝一时”“无人出其右”。

那么,和颜鲁公比比看。

颜鲁公,正大光明,坦坦荡荡——胸无城府,因而不卑不亢;心系天下,因而无私无畏……这样的字,这样的人,永世流芳!

高下自见。

明代文徵明日:“人品不高,用墨无法。”

说的,不止蔡京,应该还有,“宋体”之秦桧、明之权臣严嵩等。

书道,始终只是小道。

人活着,究竟活个啥?

是讲道义,有担当,清清白白地活一世?还是祸国殃民,一人下万人上风光一生?

完全是自己的选择,在可以选择的时候。

民间传说,饿死前,蔡京道:“京失人心,何至于此!”

也有说,人们因为恶其为人,鄙薄其书法,把宋四家“蔡、米、苏、黄”中的蔡京,换成了其同宗蔡襄,且顺序排成了“苏、黄、米、蔡”。

光论书法,应该说,二蔡,各得其妙。

说到蔡京,不免想说句题外话:百姓也好,官员也好,如果字写得难看,还是不要到处乱题,白纸黑字,留下“罪证”,糟蹋祖国大好河山。

丙申大暑后草竞于适斋

后记

留将一面与梅花

常有朋友让我看他们的书法,一般都不爱说话,或者顾左右而言他。

非是世故,唯恐出言不逊,得罪人伤害人。

至亲至爱的人,才可以口无遮拦吧?也才会理解你的良苦用心。

而今的书家,可以老老实实写点字么?

从古人那里,从他人那里,学会做人、做事,懂得谦卑、诚恳,懂得“书为心画”“我手写我心”……这,才是书法的正道啊。

更何况,没了魏晋气象,没了那时那地环境、修养,书法,剩下不伦不类的“形”,剩下“别人”,剩下东施效颦,剩下胡写乱画,缺少“功夫在诗外”的内在支撑,缺少风骨、气韵、血肉、灵魂……还能有什么?

感动不了自己,如何打动别人?

书法,姑且借用朋友记录与充和先生对话——

张先生说:“表兄只看到我的字到处是断的,却不晓得‘气’都是活的。”

旨哉斯言,书法真不是可以形求的。

生活于今的人,有今日时代的特点,可以因之体现于书法,并探索。

比如学习毛泽东时代的美术(1942—1976),特别是经典连环画的贴近生活等。

细细想来,当下,书家普遍缺少深厚学养,也没有安安静静的一张书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表达,基本上缺乏产生大家的条件。

只能是,在自己的舞台上唱出自己的悲欢离合。

做简单的自己,不算苛求吧。

板桥,尚明白,人各有体。

扬州八怪,怪,仍写着自己。

谢无量很少临帖,写着书卷气浓浓的字。

弘一法师晚年书法,去掉虚饰,去掉“有”,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如果字里,有俗气,有铜臭,有畏缩,张牙舞爪,自鸣得意……别人怎么会看不出?

蔡京和严嵩的字,并无这些小奸小坏。

依然可以看得到学养。

杨丽萍说,我没有对手。

因为他们是老师教出来的,我不是。

她的意思,大概是说,舞蹈,是用生命在舞,舞着生命。

舞蹈真是不可以形求的。

书法,当然。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15:1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