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城的乡村男孩乐枭,一直是村里的“孩子王”,有一呼百应的权威。到了城里,一切都开始改变,他发觉自己不再是“王”……乐枭与傲慢的城里男孩——大块头曹鹏相遇。“战斗”从此拉开序幕。“敌对”双方能否在这个蔚蓝色的夏天化干戈为玉帛?请翻看李学斌著的这本《蔚蓝色的夏天》寻找答案吧!
| 书名 | 蔚蓝色的夏天/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 |
| 分类 |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
| 作者 | 李学斌 |
| 出版社 | 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有限公司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进城的乡村男孩乐枭,一直是村里的“孩子王”,有一呼百应的权威。到了城里,一切都开始改变,他发觉自己不再是“王”……乐枭与傲慢的城里男孩——大块头曹鹏相遇。“战斗”从此拉开序幕。“敌对”双方能否在这个蔚蓝色的夏天化干戈为玉帛?请翻看李学斌著的这本《蔚蓝色的夏天》寻找答案吧! 内容推荐 《蔚蓝色的夏天》是李学斌的一部以农民工子弟的成长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农村少年乐枭和弟弟随进城打工的父母来到了陌生的城市后,一切都变了,他们变得烦恼、自卑、郁闷、孤独。面对不期而来的这一切,乐枭先是惶惑不安、手足无措,继而以自己的方式去抗争,试图在新的环境里证明自己。他觉得在自己和那些家境优越的城里孩子之间隔着一堵无形的墙。班主任梅月老师就似一阵清风,吹开了乐枭紧闭的心扉。乐枭和弟弟渐渐走出了内心的阴霾,适应了新的生活环境。 本书曾入选新闻出版总署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图书,并荣获第22届“陈伯吹儿童文学奖”、第七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2007年度上海文艺创作精品奖等奖项。 目录 再版说明 总序 一 妈妈说我是个小败家子 二 唉,真饿呀 三 倒霉的硬耳朵 四 喜讯接二连三 五 爸爸的手机 六 天哪,我怎么又闯了祸 七 我才不要改名字 八 我不想到城里去上学 九 新生活让我悲喜交加 十 我想露一手,结果…… 十一 做好人可真不容易 十二 输了,还是赢了? 十三 梅老师的班会课 十四 爸爸好久没有回来了 十五 家里来了陌生人 十六 我和妈妈吵了一架 十七 错怪了弟弟 十八 爸爸笑了,我和弟弟哭了 附录 作家相册 作家手迹 试读章节 一 妈妈说我是个小败家子 今天星期六。 吃过早饭之后,爸爸、妈妈下地去了。 我和小瘤子在家写作业。 对了,顺便说一下,小瘤子是我弟弟,大名叫乐柳。这小东西平时总喜欢在爸爸、妈妈面前告黑状,简直就是我的眼中钉、肉中刺,可又不可能拔掉,所以,我就叫他小瘤子。 不知不觉到了lO点钟,我的家庭作业写得差不多了,人也开始犯困。看看墙上的挂钟,离爸爸妈妈收工的时间还远呢。天气越来越热,正琢磨着怎么打发剩下的时间,小瘤子叫了起来:“哥哥,太热啦,我要去冲凉!” “行。不过,限你十分钟必须出来。我也要冲!” 听着卫生间哗哗的流水声,我越发觉得浑身燥热起来。 猛然就想到了西瓜。当然是薄皮花纹、红瓤沙珠的那种,最好还是没有籽的。 脑子里飘着这么个圆滚滚的家伙,我的口水马上涌出来了,更是觉得热得不行,真想马上吃到嘴里。可是,钱呢?钱的问题怎么解决? 我兜里现在可是连一块钱都掏不出来。过年时姑姑、大叔和二叔给的压岁钱早就没了。都怪我这急吼吼的性子,兜里一有钱就屁股叮了马蜂一样坐不住,总想往村口的小卖部跑。而一到那里,就看到蛋珠啦、泡泡糖啦、冰牛啦、电子喷水枪啦……冲自己笑,不买简直就活不下去。好,那就买吧,买吧。直到口袋翻个底朝天才肯罢休。所以,每次春节后,有那么一两周时间,我是最阔气的。可是开学一过,我就成穷光蛋了。为这个,妈妈老说我手太松,是个小扫帚星,还总拿我和小瘤子比。 一想到小瘤子,我立刻有了主意。 我耐心地看着挂钟,等小瘤子冲完凉出来。 八分半钟后,小瘤子穿着小裤头,光着膀子出来了。 “我冲得够快吧?”小瘤子笑嘻嘻地看着我说。 “你洗得比老牛还慢,你自己看看,超了两分钟吧。”我故意指着表说。 “瞎说,瞎说。肯定不到十分钟。”小瘤子认真起来了。 “算了,算了,超就超了。哥哥我宽宏大量,不追究你!”我可不想在这个话题上纠缠不休,耽误正事。接下来,还要指望他呢。 “乐柳,你是不是我的好弟弟?” “我当然是好弟弟!” “那好弟弟应不应该听哥哥的话?” “那要看是什么话。好话就听,坏话就不听。” 还是块难啃的骨头呢。早晨也没见他吃脑黄金、脑白金什么的,怎么突然间就变这么精了? “对你对我都有利的事算不算好事,算不算好话?” “那当然可以算好话。” “既然算好话,那你就应该听,对吧?” “恩,那你说吧。” “我们哥俩买个大西瓜吃怎么样?” “好啊,太好了!我早就想吃了,可是怕你骂,不敢说。”乐柳高兴得跳起来。 “不过,哥哥我没有钱。”我满怀期望看着弟弟,我从来没觉得小瘤子像现在这样重要。 我是有把握的,我知道小瘤子有钱。可他是个铁公鸡,从来不乱花钱。过年时姑姑和二叔他们给的压岁钱,他会一直花到暑假结束。去年国庆节我们全家去城里,他竟然还用压岁钱买了门票去看马戏,真快要把我给气死,也差点被妈妈骂死。 ‘郧、那怎么办?”小瘤子一听泄气了,也似乎没了主意。 这下,我可真来气了。 好你个抠哥,还在和我装糊涂。既然这样,我也不和你兜什么圈子,直说了吧。 “你不是有钱吗?拿出十块就足够了。”我早算好了。村口小买部那里,西瓜五毛钱一斤,十块可以买个大西瓜,我和小瘤子一人一半,足够了。 “有是有,可是都交给妈妈保管了。” 我气坏了,可是还抱着一线希望:“放在什么地方?” “我也不知道,反正花的时候就向妈妈拿。”乐柳一脸茫然。 “傻瓜蛋一个!真想踢你一脚!”我简直要鼻孑L冒烟了,这个小糊涂蛋,真是一点用都没有。自己的钱怎么能交给爸爸妈妈保管呢。 “我怕自己拿着会弄丢。再说,我也不知道买什么好。” 听听,世上还有这么傻的人,有钱不知道怎么花,我算是见识了。 “你是世界上最傻的傻瓜蛋!” 这下全完了,白费了这么多口舌!找吧,家里好几间屋子,还没等找着,爸爸、妈妈就回来了。不找吧,又有点不甘心。这个小瘤子真是太没用了! 算了算了,要么就喝凉水得了。 P1-4 序言 现代中国儿童文学已经走过了整整一个世纪曲折而辉煌的历程。回顾百年中国儿童文学,我们心潮涌动,激情难抑。 一 在中国,“‘儿童文学’这名称,始于‘五四’时代”(茅盾(《关于“儿童文学”》)。更具体地说,作为一种新式文学类型的儿童文学是从20世纪初叶开始逐渐为中国人所认识和流传开来的。当时代进入五四新文化运动,这种具有现代性观念和形式的文类得到了超常规的发展,因而“儿童文学”这名称很快被国人所接受。“儿童本位”、“儿童文学”,一时成了文学界、教育界、出版界“最时髦、最新鲜、兴高采烈、提倡鼓吹”(魏寿镛等《儿童文学概论》1923年版)的热门话题。 尽管“儿童文学”这名称是在20世纪初才出现在中国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古代儿童也即我们的祖先对文学的接受是一片空白。正如世界各民族的文化有其独特性一样,在中国文化传统与文学传统的影响和作用下,中国古代儿童接受文学的方式与阅读选择也有其明显的独特性,这有民间讲述、蒙学读本传播和儿童自我选择读物三种途径,尤其是民间讲述。证诸史实,中国古代儿童接受的文学形式,主要是民间群体生产的口头文学作品,其中大量体现为民间童话与童谣。学界的研究表明,中国古代民间童话的遗产相当丰富,例如“灰姑娘型”文本《酉阳杂俎·吴洞》比之欧洲同类型童话还要早出七八百年。因而有论者这样断言:“中国虽古无童话之名,然实固有成文之童话,见晋唐小说。”(周作人《古童话释义》)正因如此,当我们回顾历史时,那种认为中国儿童文学是从1909年商务印书馆编印《童话》丛书,或是从1921年叶圣陶创作《小白船》开始的说法是需要商榷的。如果我们承认民间文学是文学,民间童话与童谣(已被古人用文字记录下来的作品)属于儿童文学范畴,那么,很显然,中国儿童文学的来龙去脉自然可以提前到“儿童文学”这一名称出现之前。我们认为,那种对民族文化与文学传统采取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是需要加以讨论和正视的。对待历史,我们必须采取审慎和“同情的理解”的态度。 二 我们一方面需要尊重历史,同时需要用发展的观念考察和疏证历史。尽管中国儿童文学的来龙去脉可以追溯到“儿童文学”这一名称出现之前,但现代中国儿童文学则是全部中国儿童文学历史中最为丰富最激动人心最值得大书特书的篇章。 现代中国儿童文学是指起始于20世纪初叶用现代语言与文学形式,表现现代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少年儿童的现实生活与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是一种自觉地全方位地服务服从于中国少年儿童精神生命健康成长的文学,至今已有一百年上下的历史。1902年黄遵宪尝试用白话文创作的儿童诗《幼稚园上学歌》,1909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孙毓修编译的童话《无猫国》,1919年《新青年》杂志刊发周作人翻译的安徒生童话《卖火柴的女儿》,是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生发兴起的重要文学事件与表征。特别是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周作人于1920年发表提出全新儿童文学观念的论文《儿童的文学》,郑振铎于1921年创办中国第一种纯儿童文学杂志(《儿童世界》,叶圣陶于1923年出版中国第一部原创短篇童话集《稻草人》,冰心于1923年推出原创儿童散文《寄小读者》,这是中国儿童文学新观念、新作品、新思维形成与奠基的标志性象征与成果,其中的重中之重当数叶圣陶的《稻草人》。这部辑录了23篇短篇童话,体现出“把成人的悲哀显示给儿童”(郑振铎《<稻草人>序》)的为人生而艺术的儿重文学思想的童话集,得到了鲁迅的高度肯定与赞誉,被誉为“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鲁迅《<表>译者的话》)。“稻草人”的道路实质上就是高扬现实主义精神的中国原创儿童文学的成长、发展的道路。这条道路经由上个世纪20年代叶圣陶开创、30年代张天翼《大林和小林》的推进,源远流长地延续至今,形成了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的创作主潮,体现出自身鲜明的民族特色、时代规范与审美追求。这主要有: 第一,直面现实,直面人生,始终紧贴着中国的土地,背负着民族的希望。这中间有一个转换。20世纪早中期的儿童文学创作与观念,主要直面的是成年人所关切的中国现代社会问题和历史课题,围绕着成年人的革命、救亡、战争、运动、意识形态等展开艺术实践,从中展现出中国儿童的生存状态与精神面貌。八九十年代是中国儿童文学发展史上最重要的转型时期,这一时期观念更新所带来的最深刻变化,就是将以前的“成人中心主义”转向以儿童为中心,直面的现实则由成年人的现实转向儿童的现实,努力贴近儿童的现实生存与生活状况,贴近儿童的精神生命“内宇宙”,贴近儿童的审美意识与阅读接受心理,使儿童文学真正走向儿童。这是百年中国儿童文学的“革命性位移”。新时期儿童文学蔚为壮观的原创生产的突破、变革与发展,正是这一“革命性位移,,的审美嬗变的结果。 第二,强调文学的认识、教化功能与作家作品的社会责任意识。从上个世纪20年代郑振铎提出儿童文学要把“成人的悲哀显示给儿童”(《<稻草人>序》),郭沫若提出儿童文学要“导引儿童向上,启发其良知良能”(《儿童文学之管见》),30年代茅盾提出儿童文学“要能给儿童认识人生”、“构成了他将来做一个怎样的人的观念”、“助长儿童本性上的美质”(《关于“儿童文学”》、《再谈儿童文学》),张天翼提出儿童文学要告诉儿童“真的人,真的世界,真的道理”(《<奇怪的地方>序》),50年代陈伯吹提出“儿童文学主要是写儿童”、“要以同辈人教育同辈人”(《论儿童文学创作上的几个问题》),到80年代曹文轩提出“儿童文学作家是未来民族性格的塑造者”、“儿童文学承担着塑造未来民族性格的天职”(《觉醒、嬗变、困惑:儿童文学》),新世纪初曹文轩又提出“儿童文学的使命在于为人类提供良好的人性基础”(《文学应该给孩子什么?》),受这些20世纪重要儿童文学观与价值取向的深刻影响,百年中国儿童文学在与社会与时代无法也无须割舍的联系中,一以贯之地承担起了自己对未来一代精神生命健康成长的文化担当与美学责任,并创造出自己的象征体系与文类秩序。 第三,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追求民族化与现代化的统一,思想性、艺术性与儿童性的统一,追求儿童文学至善至美至爱的文学品质。 百年中国儿童文学与传统文学相比,是一种具有“文学的现代化”特质的全新文学。儿童文学的现代化首先体现在“儿童观”的转变上。从视儿童为“缩小的成人”的传统观念,到五四时期的“救救孩子”、“儿童本位”,到共和国成立后的“红色儿童”、‘革命接班人”,到新世纪的“儿童权利”、“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百年中国儿童文学演进的各个历史时期无不与中国人儿童观的更新与转型紧密相联。儿童观导致建构儿童文学观,儿童文学观影响制约儿童文学的创作、批评与传播。百年中国儿童文学所经历的重要文学事件与理论交锋,例如20年代的“争”,40年代的“儿童文学应否描写阴暗面”的讨论,50年代有关童话体裁中幻想与现实的关系的讨论,60年代的对“童心论”、“古人动物满天飞”的无端批判,80年代以后关于儿童文学的教育性与趣味性、儿童化与成人化、儿童文学的特殊性与一般性的探讨,无一不与儿童观/儿童文学观相关。特别是新时期出现的一些重要儿童文学理论观念,如“儿童文学的三个层次”、“儿童反儿童化”、“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儿童文学的双逻辑支点”、“儿童文学的成长主题”,以及“儿童文学的文化批评”、“儿童文学的叙事视角”、“儿童文学的童年记忆”等,同样无一不是儿童观/儿童文学观的更新的表征与产物,同时又极大地提升了儿童文学的学术品质,促进了儿童文学创作生产力的解放。百年中国儿童文学正是在螺旋式的矛盾张力中发展的。中国儿童文学作家、批评家为此展开了持续不断的思想交锋与艺术探索和实践,同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 百年中国儿童文学的“文学现代化”更深刻地体现在文学语言与形式的变革,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儿童文学文体建设与审美创造方面,这是一个关系到儿童文学之所以为儿童文学的复杂的艺术课题。经过整整一个世纪的探索与创造,中国儿童文学不仅在如何处理诸如“儿童文学与政治”、“儿童文学与教育”、“儿童文学与童心”、“儿童文学的继承与创新”、“儿童文学与外来影响”、“儿童文学与儿童接受”、“儿童文学与市场”、“儿童文学与影视网络”等这类艺术难题方面螳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不断作出自己的思考与选项,而且在创作方法的选择,文学语言的规范,小说、童话、诗歌、散文、儿童戏剧各类文体的内部艺术规律的建构,如小说中的成长小说、动物小说、科幻小说,童话方面的幻想性、逻辑性、夸张性、象征性问题,诗歌中的幼儿诗、儿童诗、少年诗,幼儿文学中的图画书、低幼故事、儿歌,以及文学名著“少儿版”的改写等等,经由几代作家以极大的艺术匠心前仆后继的创造性劳动,终于在世界儿童文学艺术之林中树立起了充满鲜活的中国特色与审美趣味的艺术华章。也正是在这样的艺术探索和审美追求过程中,终于产生了叶圣陶、冰心、张天翼、陈伯吹、严文井、曹文轩、秦文君这样的足以显示百年中国儿童文学已经达到的水平的标志性作家,以及一大批各具特色的著名儿童文学小说家、散文家、诗人、戏剧家、儿童文学理论家与批评家。他们艰苦卓绝的艺术创造所获得的百年儿童文学经典,已经成为滋养中国少年儿童精神生命的文学养料,中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资源,并且创造出了20世纪中国文学新的人物谱系(20世纪中国文学创造的人物谱系除农民、知识分子、妇女外,还有儿童形象的谱系),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与世界儿童文学的艺术宝库。 三 文学是人学,儿童文学是人之初的文学。人之初,性本善。儿童文学是人生最早接受的文学。那些曾经深深感动过少年儿童的作品,将使人终身难忘,终生受惠。在今天这个传媒多元的时代,我们特别需要向广大少年儿童提倡文学阅读。文学阅读不同于知识书、图画书、教科书的阅读。文学是以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和动人心弦的艺术意境,是以审美的力量、情感的力量、精神的力量、语言的力量打动人、感染人、影响人的。我们认为,用优秀文学作品滋养少年儿童的心田,培育未成年人精神生命的健康成长,来一个我们民族自己的原创经典儿童文学的社会化推广与应用,是一件意义重大、十分适时的新世纪文化建设工程。为此,我们特选编《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以下简称《百年经典》),并由一贯重视打造高品质、精制作图书品牌的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精编精印出版;同时,《百年经典》的选编出版,也是对已经过去的20世纪初叶以来中国儿童文学现代化进程的百年回顾、梳理和总结,用以承前启后,借鉴历史,促进新世纪儿童文学的发展繁荣。 经典性、权威性、可读性和开放性是《百年经典》锁定的主要目标。 第一,《百年经典》是有史以来中国儿童文学最大规模的系统梳理与总结。我们将精心选择20世纪初叶至今100年间的100位中国儿童文学作家的100部优秀儿童文学原创作品。《百年经典》的入围尺度界定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看其作品的社会效果、艺术质量、受少年儿童欢迎的程度和对少年儿童影响的广度,是否具有历久弥新的艺术魅力,穿越时空界限的精神生命力。二是看其对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贡献,包括语言上的独特创造,文体上的卓越建树,艺术个性上的鲜明特色,表现手法上的突出作为,儿童文学史上的地位意义。三是看作家的创作姿态,是否出于高度的文化担当与美学责任,是否长期关心未成年人的精神食粮,长期从事儿童文学创作。 第二,《百年经典》是现当代中国儿童文学最齐全的原创作品总汇。这表现在:囊括了自20世纪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以来中国五代儿童文学作家中的代表人物;入围的100位作家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多民族特色,同时又有海峡两岸三地的全景式呈现;百部作品涉及到现代性儿童文学的所有文体,因而也是文体类型最齐备的中国儿童文学原创总汇。 第三,精品的价值在于传世久远,经典的意义在于常读常新。我们认为,只有进入广大少年儿童的阅读视野并为他们喜爱、接受的作品,才具有经典的资质与意义。我们将以符合当代少年儿童审美习惯与阅读经验的整体设计和策划组合,让新世纪的小读者和大读者接受并喜欢这些曾经深深感动过、滋养过一代又一代少年儿童的中国原创儿童文学经典作品。同时,我们也把《百年经典》作为一个开放式的儿童文学品牌工程,计划在今后收入更多新人的优秀之作,努力将本书系打造成新世纪中国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的建设、推广基地。 《百年经典》既是有史以来中国原创儿童文学作品的集大成出版工程,也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的文化积累与传承工程,又是将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精品重塑新生的推广工程。我们坚信,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新世纪中国儿童文学,必将在不断实现艺术创新与高贵品质的进程中,对培育中华民族未来一代健全的精神性格、文化心理、国民素质产生更加积极、深广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和影响。 《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高端选编委员会 2005年12月16日于北京 书评(媒体评论) 作品人物虽处身艰难而不颓败,虽受屈辱而不妥协,生活的温暖与感动随处透射于辛苦劳作的日子里,这就是作者所执意表现的普通人性的光辉。 ——李利芳,兰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儿童文学评论家 读这部小说,感觉一股浓烈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这是乡村的气息,低龄儿童的气息,男孩子的气息,城市底层的气息,学校的气息…… ——刘绪源,《文汇报》“笔会”主编,著名评论家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