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微君编著的《青年招行说--听他们讲是什么成就了招行(1987-2017)》是招商银行为纪念他们创行三十周年而创作的一本书,依据业务、管理、文化等维度进行分类,以招行三十周年发展历程中的重要节点与关键事件为主线,采访了50位这些事件的亲历者和当事人,通过对这些人的采访全面展示了招行的历史和发展,也可窥见招行成功的经验,具有社会借鉴作用。
| 书名 | 青年招行说--听他们讲是什么成就了招行(1987-2017) |
| 分类 | 经济金融-金融会计-金融 |
| 作者 | |
| 出版社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招微君编著的《青年招行说--听他们讲是什么成就了招行(1987-2017)》是招商银行为纪念他们创行三十周年而创作的一本书,依据业务、管理、文化等维度进行分类,以招行三十周年发展历程中的重要节点与关键事件为主线,采访了50位这些事件的亲历者和当事人,通过对这些人的采访全面展示了招行的历史和发展,也可窥见招行成功的经验,具有社会借鉴作用。 内容推荐 招微君编著的《青年招行说--听他们讲是什么成就了招行(1987-2017)》介绍了,招商银行1987年成立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深圳蛇口,是中国境内第一家完全由企业法人持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也是国家从体制外推动银行业改革的第一家试点银行。 成立30年来,招商银行坚持“因您而变”的经营理念,从一家只有l亿元资本金、1家营业网点、30余名员工的小银行起步,发展成为沪港两地上市、经营特色鲜明的商业银行,在英国《银行家》2016年“全球1000家大银行”榜单中位列第27位,在《财富》杂志2016年世界500强榜单中列第189位。 目录 皇冠上的明珠 王菁:笨功夫成就真功夫 简梦雯:不忘初心的私银“老兵” 陈伯宪:坚持做对的事情 最好的服务 曾宝玲:我的工号是0005 刘娟:卸下光环,重新出发 叶正茂:我的根基在个贷 郭盈:一个“抗造”的零售老兵 陈绮:做好一线服务的“炒茶师” 王瑾敏:“最美”是一种精神传承 站在风口上 陈昆德:万变不离其宗 江朝阳:互联网世界的信仰与博弈 陈国栋:“小招”背后的男人 李霄杰:最完美的产品永远是“下一个” 刘祎炜:可视“女主播”成长记 李然:霸气产品经理 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 彭博:从一个高度到另一个高度 梁高杰:永远保持新人姿态 一张“神奇”的卡片 彭千:我就是招行宝宝 杨建强:一直靠谱下去 让“木桶”装满水 史鹏琛:与“企鹅”共舞 彭峰:站在“转型”潮头的老兵 何凌:做个“专一”的人 周婷:温柔也是一种力量 焦工博:我的支行岁月 李娜:多面“娜姐” 陈兴玥:如骑士般战斗 钱达:奔跑出的“滨海速度” 张越:捕“风”十八年 越来越“轻”了 姜然:转型,方能薄发 袁锦:接受变化,顺应变化 徐明杰:并购金融大有可为 王光明:爱上系统的博士后 看不见的舞台 华敏:IT人的精神和使命 周天虹:搭建IT与业务之桥 蔡继传:好戏在后头 秦卓嘉:服务一线,是快乐,也是习惯 盛美伦:“技术宅”的“珠峰”情结 御“风”者 夏样芳:二十三载赤子心 郑肖莹:安全的“守护天使” 刘波:勇敢的弄潮儿 冀苏泓:不忘初心的御“风”者 廖远兵:我是一名“清收”战士 李明强:用匠心打造最佳风险管理银行 走向世界 徐力:一名海外金融老兵的大“跳跃” 让员工做自己的主人 罗开位:教书育人是我的人生事业 高翠芳:让榜样成为一种力量 王默涵:以从容心,做踏实事 肖立:回到客户中去 一家有温度的银行 赵延新:我的村庄在喀什 王斐:做公益的招行女孩 试读章节 王菁:笨功夫成就真功夫 易静 见到王菁的时候,是一个略显炎热的下午。她刚参加完一个会议,还未坐下,爽朗的笑声便打破了小房间的沉闷。 干练、温婉、眉目舒展是王菁给人的第一印象。这让你很难联想到,正是眼前这位柔和的南方女子,带领着招行私人银行业务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实现八年增长超十倍的奇迹,并屡次获得国内外包括《欧洲货币》、英国《金融时报》等报刊杂志评选的各项重量级大奖。 回首来路,旧情往事由她徐徐道来,看似遥远却历历在目。 多思考一点 1994年6月21日,招商银行广州分行成立。同年7月1日,刚大学毕业的王菁正式来到广州分行报到。从此,招行这份工作一干就是二十多年,历经信贷、国际业务、计财、零售私人银行等总分支行多个条线和岗位。“我是个招行宝宝!大家都把这些从一毕业就进入招行工作多年的,称为招行宝宝。”王菁笑着解释。招行宝宝,这个萌而贴切的称呼背后藏着的是招行人的自豪! 甫进招行,王菁被分派到了营销前线。正是在一线营销和管理的工作中,让她感受到了生生不息的招行文化,一棵小苗汲取了充足养分,蓬勃成长。 人家都说,招行人是有狼性的,意味着招行的市场基因,对市场需求有快速准确的反应。初人职场的她满脑子里想的都是如何营销新客户,拓展市场,抓住市场信息就不放手,就连同学聚会都变成了她的招行业务推荐会。那时流行着一句话,“一人在招行,全家跟着忙”,戏谑却真实。 招行树立市场口碑靠服务,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被王菁刻在心里,一直影响着其日后的职业生涯。 专业的服务能力是赢得市场的差异化竞争力。只有不断学习,提高专业能力,才能勇立潮头。在国内传统商业银行几乎所有的收入都来自于存贷款利差的时候,招行总行于2004年提出一次转型,战略发展重点转向零售业务。在工作中,王菁已经观察到国外优秀的商业银行收入结构与国内银行的巨大差异,认识到金融业的转型势不可当,财富管理、资产管理、投资银行都是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 她开始认真思考并积极准备。在那几年里,王菁挤出宝贵的业余时间参加了CPA、CFA等一系列资格考试。回忆起当时一边当支行行长跑业务,一边抓紧没有应酬的闲暇时间看厚厚的复习资料的情景,王菁感慨不已。彼时,国内cFA考试考点很少,广州深圳都没有,只能去上海,考点设在上海交通大学。由于考题太难,“上午考完,下午再走进考场,环顾四周,已经没几个人。” 坚持很难,但坚持下来,往往便能看到想象力触不可及的东西。 私人银行,从这里起步 2007年私人银行来到中国。招行作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成为首家在国内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之一,其他外资、中资银行都快马加鞭,纷纷仿效,国内私人银行事业蓬勃兴起。 发展之初,招行私人银行在业务发展模式上,有三种模式:一是与外资银行合资;二是与外资银行合作经营;三是引入外部专家团队,我们自己运作。经过反复论证,行领导最终决定采用第三种模式,从内部抽调骨干组建团队,同时聘请外部专家团队协助。经过反复考察最终决定聘请台湾专家,一则,文化相同,没有语言沟通障碍;二则,台湾金融人士出了名的职业精神,很是敬业高效;三则,台湾经过了利率市场化的考验,有很多管理经验可以借鉴学习,特别是在高端客户的服务体系上。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在内部人员的选拔上,行领导决定挑选具有丰富市场营销经验及专业能力的干部。“我有幸得到了这个机会。”王菁回忆道。 2007年春节过后,王菁便拖家带口来到深圳,与其他两位同事一起,开始私人银行业务的各项筹备工作。如同:腾讯起步于Pony朋友的舞蹈教室,阿里开始于马云的新家,招行私人银行则创始于招行大厦8楼,一个暂时充当仓库的不起眼的小角落。谁也不曾想到,那些看似弱小的初生生命竞有如此强大的潜力,以至于后来的爆发让人为之惊叹。 初创阶段,百业待兴。王菁面前是一张铺开的白纸。首先摆上她日程的是人的问题。国内财富管理业务刚刚起步,没有成熟的私人银行客户经理,全部从外资银行引进更不可能,只能从理财经理队伍中挑选,靠内部培养,“培训的压力是很大的”。总行私人银行部的产品经理、投资顾问、营销管理、运营业务支持团队都需要逐一建立,“现在你看到的所有团队成员都是我亲自面试,一个一个挑选进来的……”王菁满脸自豪。 2007年9月,王菁带着第一批来自北上广深的客户经理们奔赴香港学习,培训长达一个月。“听他们讲私人银行产品、资产配置、保险规划、家族信托……当时我就想,我们什么时候能有这样的专业队伍、系统支持、产品平台、服务能力就好了。”面对成熟的香港私人银行市场,王菁很是羡慕。 令大家刮目相看的是,短短八年时间,招行私人银行已经初步构建了包括投资顾问专业服务、开放式产品平台和专属的CRM系统等在内的完整的服务体系,接近了国际先进私人银行的服务水平,在境内人民币的服务能力上甚至超过了我们的“老师”。虽然产品品种还在不断丰富、资产配置模型有待精准优化、客户经理可以更高效,但我们的私人银行业务已经在同业中遥遥领先。P2-4 序言 100个人与一家银行的梦想 今年是招商银行诞生30周年。30年前,招行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深圳蛇口启航,从仅有300平方米营业厅、三十余名员工和1亿资本金的“初生牛犊”起步,如今已然成长为资本净额近4000亿元、机构网点一千七百余家、员工七万余人的“健壮青年”。30年栉风沐雨、披荆斩棘,非有改革勇气、创新魄力、文化坚守不可为。 敢为人先的改革,引领金融的创新,“因您而变”的服务理念,凡此成就招行的种种,无不浇注招行人的青春汗水。翻开这本书,我可以明显感受到,招行人,不仅仅是一种称呼,更是一个烙印着几代人青春记忆的时代群像。 30年来,承载着家国情怀的梦想,招行人且歌且行,金葵花耀眼绽放。这些既平凡又伟大的招行人成就了招行的今天,他们的故事就是招行的故事。两者相融共生,难割难舍,不离不弃。这便是《青年招行说——听他们讲是什么成就了招行》的源起。 书中所有的篇章皆来源于招行内部一个叫作“百人访谈录”的访谈项目。从2015年11月始,项目组的同事即筛选出曾在招行各阶段、各条线、各岗位创业创新、薪火传承的100位招行人,对其进行采访,试图从他们的故事中,感悟招行的发展和人性的魅力。目前,这个项目还在持续推进中,此为上卷。 这些专访,以人述史,力求覆盖重要的招行事件,如“一卡通”“一网通”“手机银行”“掌上生活”“刷脸取款”等产品与技术推出始末及背后的故事;以事选人,确保入选人物具备多样性和代表性,既有创业开山的先驱,也有业绩骄人的新锐,既有享誉业内外的专家,也有深谙管理的管理者;以情动人,努力达到人物推广与招银价值观传播的相辅相成,还原一个个立体丰满、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青年招行说——听他们讲是什么成就了招行》更是一本讲述招行与招行人扶持共进、成就梦想的文集。它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内部经典案例剖析,而以人物为切入点,聚焦人物与历史之间的关联,用故事来讲述招行战略发展、管理嬗变、产品迭代、文化传承;它也并非单纯意义上揭秘招行追求卓越之道,而是在娓娓叙事中赋予招行、招行人更多的血肉与情感,并以此关照当下,寄情未来。 掩卷而思。在这样一个唯有变是不变的时代,我一直坚信,招行要在转型道路上率先突围,要在差异化经营道路上越走越自信,一支不断成熟而成型、专注而专业的队伍,比业务本身更加重要。 未来已来。站在而立之年的起跑线上,我们或许仍将面临各种困难,剧变、动荡、险象环生也许远远没有到头,但因为有这样一群可爱可敬的招行人,以及他们身上传承的招银文化,招行定将拥抱晨曦朝阳,驶达理想的彼岸。 是为序。 田惠宇 2017年3月8日于深圳 书评(媒体评论) 在这样一个唯有变是不变的时代,我一直坚信,招行要在转型道路上率先突围,要在差异化经营道路上越走越自信,一支不断成熟而成型、专注而专业的队伍,比业务本身更加重要。 ——田惠宇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