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厦门岛南边的曾厝垵村经历了从传统渔村到海防前哨再到如今最文艺的旅游目的地的多次转型,实现了城中村的华丽转身。曾厝垵滨海向洋的地理位置、丰富多元的民间信仰与宗教观念、风格各异的华侨历史建筑与遗址以及曲折变幻的海防文化都成为曾厝垵独特的文化资源,也是曾厝垵世代传承不辍的活的家底。王日根、何瑞福主编的《曾厝垵村史/同文书库》系统梳理了曾厝垵村人口、生业、四季民俗、人生礼仪、信仰观念的历史源流,揭示了曾厝垵海洋文化的开放性、多元性和和谐共存性,同时也为城中村的改造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范本,为旅游者深入理解曾厝垵的魅力提供了一个具有人文色彩的导游指南。
王日根、何瑞福主编的《曾厝垵村史/同文书库》对当下被誉为“中国最文艺渔村”的曾厝垵村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历史文化扫描,涉及曾厝垵村的地理位置与环境状况,曾厝垵村村民的生计模式、家族观念、受教育程度、漂海历险,以及海外拓展与返乡构建祖祠、家庙等各类建筑等方面。可资为政者作借鉴,乐游者作指南,治学者存真史。
第一章 何处寻访曾厝垵
第一节 曾厝坟地理位置
第二节 曾厝垵建置沿革
第三节 曾厝垵地名的由来
第四节 曾厝蝼民众的生计模式
第二章 何以滋养曾厝垵
第一节 曾经的农业与工业
第二节 渐行渐远的渔业
第三节 富有生机的文创与旅游
第三章 曾厝垵人如何安排生活
第一节 衣食住行
第二节 生产节律
第三节 生老病死
第四节 四时八节
第四章 曾厝坡在历史名人的掩映下
第一节 对忠孝节义的旌扬
第二节 对富侨大商的推尊
第三节 史籍对应仕者的彪炳
第四节 曾厝垵铭记的外乡名人
第五章 嗅嗅曾厝垵浓重的侨味
第一节 侨乡——华侨的乡愁所系
第二节 侨批——侨眷的生活所寄
第三节 红砖厝——华侨的文化审美
第四节 番仔楼——洋装与斗笠的交响
第五节 乌烟厝——华侨的心灵依归
第六章 不断发展的曾厝坡教育
第一节 渔村何谈教育
第二节 民国和平期曾厝埃教育的起步
(1912年1月一1937年7月)
第三节 走过烽烟的曾厝埃教育
(1937年7月一1949年10月)
第四节 两岸对峙下曾厝坟教育的曲折发展
(1949年10月至今)
第七章 曾厝坡的庙与祠
第一节 曾厝埃的宫庙
第二节 曾厝按的宗祠
第八章 曾厝墙为何信仰纷杂
第一节 佛教信仰
第二节 道教信仰
第三节 民间信仰
第四节 天主教
第五节 基督教
第六节 曾厝坟宗教信仰特点
第九章 曾厝坡的海防文化
第一节 明代曾厝嫔海防地位的显现
第二节 清代曾厝埃海防前沿地位的确立
第三节 民国前期曾厝蝼海防建设
(1912年1月一1937年7月)
第四节 抗战时期曾厝垵的海防
(1937年7月一1945年8月)
第五节 解放战争期间(1945年8月一1949年10月)
第六节 两岸对峙时期(1949年10月一1978年12月)
第七节 改革开放以来(1979年1月至今)
简短的结语
李氏始德器公迁居曾厝垵后繁衍生息,人丁逐渐兴旺起来,但是到了宋元之时出现了一次大灾难,几乎使李氏遭受灭顶。《李氏族谱》记述了这个历代相沿的传说,“因吾姓,本山名日李处山,族谱被焚,据古老传闻,祖传数代,本山遭大水,一巨鳗死悬树上,阖族宰食,死无遗类”。这个故事讲的是,因为李氏定居之故,他们所处的大山被命名为李处山,在生活了好几代后,有一天突然遭遇大水,冲来了一只巨大的鳗鱼悬挂于大树之上,李氏族人将其宰杀食用后,纷纷死去,村中之人无一幸免。曾厝坡李家得以延续是当时有一族人在外游学,归来后再散枝叶,并将香灯传至港口社。族谱记载:“幸一儒士成昭公先在潮州游学,回乡娶亲,移居山下,今尊为一世祖也,长广义公,次广定公,三广睿公,四广成公。我广成公于大明永乐七年己丑进赘于港口社下溪大厝马长者之家。今我港口社尊为本房二世祖也。”从上文的故事可知,元代之时,李氏已生活于曾厝坡片区当不成问题。“大水”与“食巨鳗”的记载也流露出一些海洋的气息。
宋元时期,曾厝坡地区有人活动还可通过宗教碑刻、曾家族史记载等予以证实。在西边社有一供奉保生大帝的鹫峰堂,堂中有《重修鹫峰堂碑记》,该碑立于道光三年(1823年),碑文日:“吾乡建鹫峰堂以祀吴真君及列神,肇自宋代,中间兴复不一,已登前记,无庸赘言。”宋代西边社已有建庙堂祀奉吴真君,以消灾祛病、祈求平安,此不难说明这一时期该区域已有人群聚集。《鹭江志》在记述“金交椅”这一古迹时言:“金交椅,在溪边社山顶,宋幼主常登山坐此。下有穴甚深黑。相传有刀剑之类,里人人穴取归,夜辄现怪,投还始息。”此则信息主要是为了表达厦门与元兵追击南宋幼帝有关的古迹,但它却告诉我们宋末元初时溪边社已有“里人”。
曾厝垵之地名源于宋末元初的曾处安,1271年元朝建立后不断派兵追剿南宋势力,曾厝坡曾家始祖曾光绰避乱至嘉禾里,将其栖身之地取名为曾处安,寓意处之得安。此有两条证据可佐,一据厦门新垵《邱曾氏族谱》的记载,光绰公五世孙迁荣公(曾明)入赘到新垵邱家,作为新坡曾姓的开基祖,后世子孙以“邱曾”联姓,奉光绰公为开基始祖。现曾厝垵《曾氏族谱》已散佚,新垵《邱曾氏族谱》有光绰公迁人曾厝坡,并把该地叫“曾处安”的记载。“(道)唯娶王氏生一子渊,事宋执政兼同知枢密院,渊娶李氏生一子光绰,官枢密院使,见元伯颜、董文炳屠常州,絮家随端宗皇帝人闽,景炎元年择居同安县嘉禾里之南高浦村,今志日曾家澳,幕天席地,帽石钓鱼自乐,其地原名高浦村,世虽变乱,曾氏到此亦得安,故名曾处安,别号禾浦”。曾厝坡曾氏一支称为“创垂堂”,宗祠内《曾氏族史摘录》碑刻记载,十七世渊公不只光绰一子,还有次子光英,光英公择居厦门曾营,这一派称“崇圣堂”。二据村中《拥湖宫碑记》记载:“宫原建自元代,系曾家始祖光绰因兵乱,率亲族由江苏常熟县到此避难而定居,初名曾处安。”
曾处安从何时转变至曾厝垵已实难考。“处”之音与闽南方言“厝”十分相近,“厝”在闽南乃“房屋”之义,后进一步延伸为同姓聚集区,“厝”之前冠之以姓的村落命名方式在厦门非常普遍,如“何厝”“黄厝”“吕厝”等。又则,曾处安为曾姓聚集之地,所以在传播过程中,人们习惯使然,“处”就演化为“厝”了。“安”字变成“垵”与闽南一带地名的命名习惯不无关系,人们常将近海坡地或小山坡的聚集地称为“垵”,在厦门到处可见带“垵”字的地名,如前垵、后垵、新垵、庄垵、黎垵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福建省》指出,福建省地名以自然实体、地理特征为通名占相当比重,“近海坡上后山坡为‘垵’,如曾厝垵、新垵、后垵”。
P24-25
撰写村史是我们在耳闻和目睹了曾厝垵的华丽转身之后而产生的本能冲动,与厦门市社科联的周曼书记、社科院李桢副院长等交谈后,马上便得到了他们的热情鼓励,并给予较充足的经费支持,这真是一件十分开心的事。
领来任务之后,我们组成了由朱勤滨、陶仁义、叶再兴、吴艳霞等在内的调研和写作小组,凭借着毗连曾厝垵的地理优势,大家时不时便骑上自行车,走进曾厝垵,大街小巷地穿梭、流连,克服语言不通、受访对象忙碌、课业紧张等困难,终于在半年内搜集了逾50万字的材料,拍摄了数百张的照片。曾厝垵较清晰的轮廓才逐渐由历史向我们走来。
30年前的曾厝垵矮屋错杂,猪圈纵横,时时有海滩上晾晒渔网而飘来的鱼腥味,与旱厕里散发的猪、狗、人粪融合的恶臭味交相挤进行人的鼻腔。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只能忍受夏天的蚊虫叮咬,冬天的海风呼啸。
如今的曾厝垵在行政上实现了村改居的转变,但是这里并没有遵循大拆大建的城中村改造模式,而是走出了一条在保留原有风貌前提下的城中村发展路径,居民的生计有了较大的改善,而且该村以“全国最文艺的海滨渔村”的称号而受到来自内地乃至沿海游客的青睐。
经过调研,我们发现,曾厝垵并没有被城市化的浪潮裹挟而去,却将乡村社会固有的若干美好完好地保存了下来。富有特色的闽南红砖厝沿着蜿蜒的小径铺展开来,在轻薄的晨雾、如金的夕阳下显得那么地宁静与安详。村民们在自家的庭院里,腾出多余的房舍,打扮出传统时代家一般的民宿,确实带给游客们如家一样的归属感和亲切感。村民们的熟人环境天然地为全村的卫生建设提供了保证.互相的公约比冷冰冰的法规更有成效。村民们越来越多地体会到建设美好家园带给自己的实惠,实现环境优美、品味提升的愿望就愈加强烈。
向善是一种美好的境界,在曾厝埃却衍成一种社会风气。村民们争相捐助,将先辈们留下的宫观寺院、祠堂、家庙修葺一新,将先辈们顶礼膜拜的神灵与祖先雕像装饰一新,这其实是在树立自己知恩图报的感恩观,崇尚贤能、追求奉献的价值观和积极向上、努力作为的人生观。村里的治安状况好了,邻里关系和谐了,相互信任、彼此互助的亲近感着实让人如沐春风。
回望曾厝垵,我们为这个地处厦门岛西南角的小村落的华丽蜕变而感到欣慰,历史上这里有过曾家澳、曾家湾等称呼。这里的人们或业渔,或经商,走的都是海路,其艰辛真可用筚路蓝缕、手胼足胝来形容,这里是过往有名的渔村,又是当下闻名遐迩的侨乡。当人们认识到这里的军事价值之后,这里的军事设置迅速增加,因而炮台、机场相继建成,人群中便又多了若干行伍之人。两岸对峙时期曾厝垵则是名副其实的前线,有的村民在劳动时竞不幸遭遇国民党的炮弹而罹难。历史的演迁无疑给曾厝垵不断增添着丰沛的内涵。
如今,曾厝埃人用活了先辈留给他们的这份遗产,临海的地理特征吸引了来自海内外的艺术家麇集于此,因而这里有多门艺术的工作室,有实物陈列丰富的村史馆,有让人大快朵颐的海鲜饭铺,有名称怪异的咖啡馆,也有让人捕捉海风、体会浪漫的各种眺海、聆涛之民宿。心怡大海的粉丝们慕名而来,他们多为金色的沙滩、爽口的海鲜、浪漫的婚纱照和淳朴的村民情所折服。城中村改造的新模式使该村保存了淳朴厚道的民风,村民在暖心的服务行业中传达给八方游客那份质朴的关怀和体贴。于是现代风与传统范在这儿交融.呈现出的是无缝的隼接,新新人类在这里不会感到落后,反而能体验到自我的回归和生命的本真。这里路面干净,交通环境优化,消防治安巡防体系完整,占道经营、安全隐患等均在政府与民间的相互协同中得到了有效的治理。渔桥广场和街心公园、曾氏宗祠广场则进一步让居民和游人体会高品位的休闲意境。
我们的目标是想为曾厝垵村留下一部内容翔实、切实可信的村史,同时也期待能成为游客们探秘曾厝埃的一本指南。就像认识一个人一样,我们不仅要目击其外表呈现出的风味各具的美食街、高低错落的各式建筑以及川流不息的各样游客,而且应该谛听曾厝垵这个历史老人的时空诉说,观摩他们的四季生活节律以及这些仪式背后的历史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