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道群编著的《黄纬禄院士传记》一书采取传记的形式,生动描写了黄纬禄院士为中国航天事业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及其高尚的人格魅力,对于记载航天历史、传承航天精神、培育航天新人、促进事业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旨在弘扬黄纬禄院士孜孜求实的科研精神和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为中国航天珍藏一份珍贵的文化财产。
| 书名 | 黄纬禄院士传记 |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作者 | 黄道群 |
| 出版社 | 中国宇航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黄道群编著的《黄纬禄院士传记》一书采取传记的形式,生动描写了黄纬禄院士为中国航天事业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及其高尚的人格魅力,对于记载航天历史、传承航天精神、培育航天新人、促进事业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旨在弘扬黄纬禄院士孜孜求实的科研精神和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为中国航天珍藏一份珍贵的文化财产。 内容推荐 黄道群编著的《黄纬禄院士传记》,不仅是为了宣传航天院士的科研成就,总结航天院士的成长规律,更是为了传承航天院士的宝贵精神,使之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为“续航天梦、筑强军梦、圆中国梦”的伟大实践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源泉。 目录 引 子 第一章 好先祖,至诚守信 乖孩童,少而敏学 1.至诚守信的黄家先祖 2.勤于思考的乖孩童 3.不满于私塾之学 4.痴迷于算术的聪慧少年 第二章 上扬中,少年有志 善学习,业精于勤 1.考入扬州中学 2.名校严规 3.英语教学,勇克难关 4.名师栽培,终生受益 5.为考清华,努力冲刺 第三章 入中大,初涉理工 逢战乱,艰难求学 1.入读中央大学 2.躲避战乱,中大西迁 3.艰难困苦的大学生活 4.跟随名师,发奋攻读 5.处世低调,博学笃行 6.步入中央无线电器材厂 第四章 出国留学,初识导弹 立志高远,申请深造 1.参加“庚款”留学考试 2.艰险漫长的赴英之旅 3.初到英伦 4.导弹威胁下的实习生活 5.目睹德国v一2导弹 6.就读伦敦大学帝国学院 第五章 学成归来,立志报国 爱国敬业,激情燃烧 1.归国学子,一展英才 2.在人生的十字路口 3.从上海到北京 4.“黄纬禄同志是个人才” 5.爱国热情为新中国绽放 第六章 入五院,一生与导弹结缘 从头学,仿制中攻坚克难 1.调入国防部五院 2.仿制导弹,从头学起 3.向苏联专家学习 4.从仿制开始的“1059” 5.自主研制的第一枚导弹 6.化关怀为动力 第七章 研制液体弹道导弹 殚精竭虑善解难题 1.研制“东风二号” 2.失败的“经验”也很宝贵 3.导弹控制系统方案的重大改进 4.独立研制的“东风三号” 5.从单级、多级导弹到洲际导弹 6.善解难题的“导弹医生” 第八章 研制固体潜地导弹 发展过程勇于创新 1.担重任,开启新征程 2.总体部的新主任 3.理解继承,发展创新 4.全尺寸模型弹试验 5.从潜艇上发射模型弹 6.以身作则,培养队伍 7.呕心沥血,忘我工作 8.在“三抓任务”中显身手 9.总是出现在问题最棘手的地方 第九章 固体潜地导弹惊世殊 陆基机动导弹扬国威 1.固体潜地导弹陆上飞行试验 2.固体潜地导弹潜艇水下发射 3.在曲折的研制道路上迎难而上 4.潜地导弹“上岸”,实现“一弹两用” 5.为提高导弹精度豁命干 第十章 善于管理的总设计师 诚朴谦和的人格魅力 1.“四共同”原则是航天科研战线的金科玉律 2.把知识与经验奉献给导弹事业 3.诚朴谦和的人格魅力 4.在荣誉面前永怀愧疚感 第十一章 事业爱情两相知 珍贵亲情似海深 1.“十字”相约,一生牵手 2.面对异国真情,心如止水无微澜 3.他深爱着自己的每一位亲人 尾声 黄纬禄大事年表 黄纬禄部分论著目录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3.不满于私塾之学 黄慎闻虽对这个寡言少语的小儿子关注不够,对他的教育却很重视。黄纬禄六岁时,父亲把他送进了私塾。 私塾的教书先生乃黄慎闻的昔日同窗。尊师随俗,黄纬禄穿着一身棉布褂儿向孔子的画像规规矩矩地行过三跪九叩礼之后,又正式行了拜师之礼。费慎闻叮嘱教书先生:“学兄不必顾及纬禄乃吾之子,定要严加管教,方可使他成才!”告诫儿子:“好好跟先生习字,切不可顽皮!”黄慎闻一番嘱咐之后离去,黄纬禄从此开始了他的求学之路。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先生手拿戒尺,在课桌间边走边念,学生们则一遍遍跟着先生的节拍复诵。很快,先生就发现,黄纬禄虽然口中大声念着课文,眼睛却常常盯着窗外,脸上一副走神儿的表情。可每当先生的戒尺敲在桌上,想通过罚背书给黄纬禄一些惩戒时,这个熟背长篇书文的学生却不给先生一点借口和机会,这倒使先生发现了黄纬禄的聪慧。这段私塾的启蒙教育对黄纬禄来说,是日复一日地读书、背书却不懂书,先生呆板的教学方式让他厌倦。机灵的黄纬禄便瞅准机会,央告母亲:“我肚子疼,今天别让我去学堂了,行吗?”母亲虽然能看穿小儿子的心机,但毕竟心慈,时有应允,让孩子适当放松一天。 私塾先生也曾找过黄慎闻:“纬禄是个很聪明的孩子,但看得出,他对所念的文章并无兴趣,怕是将来在诗词歌赋上永远都没有你这般的造诣,还是早作打算吧,免得误了他的前程!” 4.痴迷于算术的聪慧少年 八岁的黄纬禄被父亲送进芜关小学。初小的课程设有修身、国文、算术、手工、图画、唱歌、体操,共七科;到了高小,又增设历史、地理、理科、英文、农业等课程。比起私塾,可谓种类繁多,算得上德智体全面教育。 芜关小学的教学方式比私塾灵活许多,课程各异,内容丰富,引起了黄纬禄的兴趣。 修身课上,老师也教给孩子们做人的道理,但改用了较为通俗的语言,或是通过一些历史小故事来启迪学生。黄纬禄逐渐知道了业精于勤荒于嬉,孝顺长辈、善待他人,举止得体、知书达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道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道理不仅让黄纬禄懂得了怎样做人,更可贵的是,使他奠定了坚实的爱国主义思想基础。 国文课,虽有文言文,但白话文也占了相当的篇幅。最重要的是,老师不再要求学生一味在背书上下功夫,而是要注重理解课文的意思,这对黄纬禄养成善思重行的习惯形成了很大的影响。 手工课也是黄纬禄很感兴趣的,这对从小就喜欢自己动手做点什么的他来说,无疑提高了他善于动脑、勤于动手的能力。 尤其是算术,竟让他到了痴迷的程度。 教算术的程老师,眉宇间透着智慧与活力,镜片后的一双大眼睛总含着微笑。他手中虽然也拿着尺子,但只用于教学,从不打学生的手心。黄纬禄初次见到程老师,便觉得他和蔼可亲。 P8-9 序言 中国航天事业自1956年创建以来,已经走过50多年的发展历程。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亲切关怀和英明领导下,中国航天人团结一心、顽强拼搏、勇于创新、无私奉献,不仅取得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工程和月球探测工程为代表的辉煌成就,孕育形成了航天传统精神、 “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也造就了一支技术精湛、作风优良的航天人才队伍。 航天系统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就是这支队伍的杰出代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先后有50多位科学家和航天工程专家当选为两院院士。其中,有7位院士获得过“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位院士获得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们不仅是航天成就的主要创造者,也是航天精神的重要孕育者和忠实践行者。 中国航天事业是在新中国成立不久,工业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都很薄弱,帝国主义严密封锁,苏联撕毁协定、撤走专家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以航天院士为代表的中国航天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顽强拼搏,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独立自主地创建起了中国的航天事业。 航天型号研制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很多领域,需要众人参与,必须大力协同、集智攻关才能完成。以航天院士为代表的中国航天人,在航天工程研制实践中,齐心协力,密切配合,实现了一次又一次技术突破,铸造了一项又一项辉煌成就。他们为祖国的航天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却淡泊名利,不计得失,将个人利益置之度外。 航天事业属于尖端技术领域,难度大、风险高、技术复杂,在发展历程中碰到过很多难题,经历过各种坎坷,甚至遭受过重大失利。以航天院士为代表的中国航天人,在困难和失败面前不动摇、不退缩,树立百折不挠、锲而不舍、脚踏实地、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不断攻坚克难、勇攀高峰,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树立了一座又一座丰碑。 今天,在由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的征程中,航天院士的科学思想、创新意识、坚定信念和爱国情怀是全体航天人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决定出版《中国航天院士传记丛书》,不仅是为了宣传航天院士的科研成就,总结航天院士的成长规律,更是为了传承航天院士的宝贵精神,使之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为“续航天梦、筑强军梦、圆中国梦”的伟大实践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源泉。 后记 《中国航天院士传记丛书》是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统一组织下编写出版的,航天二院负责《黄纬禄院士传记》等9个分卷的编写组织工作。 《黄纬禄院士传记》是在二院院士传记编审委员会办公室的具体组织下、在编写组全体成员的大力协作下共同完成的。 本书执笔人是黄纬禄的女儿黄道群。虽然与父亲朝夕相处数十载,对他的工作情况却知之甚少。刚接受撰写《黄纬禄院士传记》的工作时,感到很有压力,尤其担心对技术问题阐述不清。于是,开始大量阅读、学习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史,不断补充航天科学技术知识。通过撰写本书,对黄纬禄一生所从事的工作和为国家作出的贡献有了较为全面、系统的了解,并对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艰难发展历程,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写作的过程,就是学习中国航天发展史的过程,也是一次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 航天二院《新宇报》原总编石玉峰在本书撰写过程中给予了重要指导,并倾注了大量心血,对传记结构、章节命名、文字叙述等进行了精心修改和润色,对提升传记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黄纬禄原秘书吕慧英担任编写组组长,在传记策划、联络协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提供了大量资料,讲述了许多生动故事;《航天控制》期刊编委孙梅做了大量信息资料采集工作,为本书编写工作提供了宝贵素材;原“巨浪一号”“东风二十一号”总师助理宋兆法对本书编写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并提供了相关资料;天剑研究生院学生温泉、许超、唐德劭、叶俊祥在资料翻译、校对、录音整理等方面做了相应的工作。所以说,本书是编写组集体努力的成果。 在本书写作过程中,我们力求尊重历史,使书稿体现客观性与真实性。 本书的编写工作,得到了黄纬禄的家人、同事、领导、朋友、同学等的大力支持与帮助。通过对他们直接、间接的采访,或通过座谈会等形式所得到的宝贵信息与素材,我们都尽可能地在书中有所展现。 在为撰写本书而进行的素材采集过程中,得到了相关部门、黄纬禄的家乡、曾经就读过的学校(包括伦敦帝国学院的Anne Barrett女士)以及工作过的单位等来自各个方面的大力支持。 本书除了参考部分公开出版物外,还参考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内部档案和相关资料(如《江苏省扬州中学建校九十周年纪念册》以及涂作潮工作室提供的《中央无线电器材有限公司技术任务有关资料》等),它们对于本书的编写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此,向所有对本书编写工作提供过指导、支持和帮助的单位和个人表示最诚挚的感谢!特别感谢本书责任编辑张铁钧副社长在编辑过程中所作的精心修改和付出的辛勤劳动! 执笔人撰写这样的长篇传记是第一次。由于不是黄纬禄所从事导弹领域的专业人员,传记中不可避免地会存在问题、不足甚至错误。诚恳希望得到审稿专家的不吝赐教和广大读者的批评指正。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