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愁前路有天堑,生命线上通途连!
美国大兵倾情回忆那条承载着无数人希望的交通线!
400余幅首次公布的照片,还原中缅印战场背后的艰辛历程!
中英双语的图片说明
由李松编、刘苹图片翻译、小弗雷德里克·F·施安勒口述的《天堑通途(中缅印抗战生命线)》带给您多元化的阅读体验,首次披露二战时期彩色照片,美国大兵亲历的历史叙述。著名作家《人民日报》资深记者李辉、“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屠岸倾情推荐!
| 书名 | 天堑通途(中缅印抗战生命线) |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 作者 | |
| 出版社 | 北方文艺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莫愁前路有天堑,生命线上通途连! 美国大兵倾情回忆那条承载着无数人希望的交通线! 400余幅首次公布的照片,还原中缅印战场背后的艰辛历程! 中英双语的图片说明 由李松编、刘苹图片翻译、小弗雷德里克·F·施安勒口述的《天堑通途(中缅印抗战生命线)》带给您多元化的阅读体验,首次披露二战时期彩色照片,美国大兵亲历的历史叙述。著名作家《人民日报》资深记者李辉、“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屠岸倾情推荐! 内容推荐 由李松编、刘苹图片翻译、小弗雷德里克·F·施安勒口述的《天堑通途(中缅印抗战生命线)》以400余幅中缅印战区高清照片为主,包括首次问题的关于中缅印战场彩色照片的拍摄者美国军官小弗里德里克·施安勒的口述历史,介绍了利多公路、滇缅公路、驼峰航线等二战重要的交通生命线的修筑过程,以及在战争中的价值和地位。对于了解二战期间的相关历史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 同时,此书除记录了二战中众多重要生命线的修筑过程外,更重要的是记录了当时参与战争的军民生活实景,记录了战争的残酷与军民抗战的精神面貌。这些内容不但首次问世,而且具有极强的可读性,对于那段历史我们会从这本书中感受到更多的真实可感的信息。很多照片资料都是国家级保护文物,可见资料的珍贵价值及历史意义。首次披露二战时期彩色照片,美国大兵亲历的历史叙述。 著名作家《人民日报》资深记者李辉、“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屠岸倾情推荐! 目录 总序 前言 利多公路概况 印度物资转运 修筑利多公路 利多公路通车 利多公路行军 利多公路的军运 利多公路的桥梁 利多公路的机场 航拍利多公路 滇缅公路概况 修筑滇缅公路 滇缅公路的桥梁 滇缅公路通车 滇缅公路的军运 滇缅公路民众 滇缅公路风光 昆明通讯基地 昆明城乡风光 二十四拐 驼峰航线概况 物资转运 飞越驼峰 空投物资 抵达中国 附录:小弗雷德里克·F·施安勒简传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利多公路概况 1942年6月,印度首都新德里,一支不同肤色、不同民族,男女混杂的小分队,刚刚从湿漉漉的缅甸丛林逃出来。带头的是中国战区参谋长、中缅印战区美军总司令史迪威将军,他毫无掩饰地承认了盟军入缅作战的失败:“我们的确被狼狈地赶出了缅甸,这是奇耻大辱……我们必须找到失败的原因,然后打回去,收复缅甸。在莽莽的林海中开出一条路,将物资再次送到中国!” 从1942年11月17日,第一支筑路部队在此建立营地,并正式在莽莽的原始森林披荆斩棘筑路开道,到1945年1月28日第一车队从利多到达畹町,一共用了两年多的时间。沿途死伤无数,付出极高代价,被称为“一英里两个墓碑”。 史迪威公路西起印度东北铁路终点站利多,经缅北和滇西,东至云南省会昆明,全长一千二百二十公里。这条公路打破了日军对中国抗日战场的陆上国际封锁。但现在公路大多被弃用,坎坷不平,沿线小镇也凋敝冷落下来。 1942年11月17日,第一支筑路部队——美国第四十五工兵团和八二三航空工程营、中国驻印军工兵第十团在利多会合,在此建立营地。12月10日,顶着日军的炮火和追击,在莽莽的原始森林披荆斩棘筑路开道。到1945年1月28日第一车队从利多到达畹町,一共用了两年多的时间。 这条路线沿途要经过热带原始森林,除了马帮,现代人从未进入过这样的蛮荒之地。这里山峦起伏,河流纵横,雨季洪水泛滥时泽国一片;森林中野兽蚊虫细菌密布,瘴气疾病滋生。而且精锐的日本北九州兵团第十八、五十六师团在此筑壕据守,养军蓄锐,以逸待劳,磨牙吮血,等待着杀戮远道而来的盟国工程队。 史迪威公路修筑初期就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困难:设备短缺、雨季野外露营、洪水常常冲毁刚建好的路基、推土机被土埋葬以及滑坡……而中国工兵更加无奈,“我们没有一辆推土机被埋葬,因为我们根本就没有那玩意儿。我们被埋葬的是斧头、铁锹、十字镐以及我们自己。” 1945年,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记者曾经到达史迪威公路的修建现场,这位记者写道:这支美国工兵综合服务团里大部分都是在美国修建公路上有丰富经验的技术人员,当他们被问及修路难度时,异口同声地说,利多公路的工作比在美国阿拉斯加州的工作艰难一百倍。不管下雨、泥泞,还是疟疾,他们都在公路上一尺一尺艰难地前进。他们不仅需要驾驶推土机清除需要开路的地段,让随后黑人工兵部队马上工作,还要修筑战斗部队所使用的野战工事。而且不时还警惕躲避日本部队突然而来铺天盖地的炮火,经常出现的情况是刚刚修好一段路,马上就有战斗机在上面降落。 而且机械、筑路设备奇缺。报道写道:当日本人切断了滇缅公路的缅甸路段几天后,零星的筑路设备逐渐从驼峰航线送了过来,包括三台推土机、平整路面机和空气压缩机,但是这些设备工作状态不好,几乎不能使用,许多零件只好使用中国制作的。但即使这些几乎报废的设备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三十个美国工兵和二百个中国劳工就比三万多劳工手工劳动干得还要多。 大量中国工兵和英关工人在此牺牲,沿路设有墓地。据美军记录,修筑仅仅只有五百。七英里(大约八百一十五公里)的利多公里的路段,美军投入了高达一万五千名正规部队工兵,死亡人数达一千一百三十三人,正好是“一英里两个墓碑”。而这仅仅是筑路的美国工兵的死亡人数,并没有包括现在已经无从考查的中国工兵和当地劳工的死亡人数,也没有包括为保卫这条公路,阻止日本部队的扫荡而牺牲的中国驻印军和美国劫掠者部队的人数。 美国人是这样记录的:“墓穴是史迪威公路上的里程碑,这条生命线是用生命作代价的。美国人、英国人、中国人、印度人和克钦人都倒在了你今天所经过的这条道路上。他们永远安息在利多和昆明的军人墓地中;他们永远安息在缅甸暗淡的丛林公路边,以及战火硝烟烧焦的滇西群山里。” P1-4 序言 本书介绍的中缅印抗战生命线包括“利多公路”“滇缅公路”“驼峰航线”三个主题。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对我国沿海形成了合围的封锁局面。在打通国际物资输送路线方面,利多公路、滇缅公路和驼峰航线成了中缅印抗战名副其实的“输血线”“生命线”。 日军切断滇缅公路之后,为了打通中印之间的物资运输线路,支援缅北战场,盟军计划从印度利多修筑一条公路与滇缅公路连接起来。利多公路以利多为起点,根据音译,也称为列多、雷多公路。美军战士们根据公路建设指挥者刘易斯·皮克准将(Lewis A.Pick)的名字,亲切地命名这条公路为“皮克之路”(Pick's Pike)。利多是印缅边境的小镇,位于印度东北角的阿萨姆邦,途径新平洋、密支那、八莫,抵达中国云南边境的畹町。参加修路的部队有国民党陆军工兵第十团、第十二团;美国陆军工兵第四十五团、第三三。团,美国陆军八二三航空工程营、八四九航空工程营、二。九战斗工兵营、一八八三战斗工兵营、一九。五战斗工兵营。此外,还有大量来自印度、中国西藏,以及尼泊尔的民工。 据国民党军官、记者孙克刚《缅甸荡寇志》的记载,利多公路的修筑异常艰难。主要的难度,一是路程漫长,地理环境相当险峻。“中间越过十三座六千六百公尺以上的高峰,有许多急弯和百分之二十五到百分之三十的斜度,最高的地点,海拔九千二百公尺。由利多经过胡康孟拱两河谷到密支那的一段,长四百四十五公里,所经过的地区,几乎都是绝少人烟的原始山林,紧随着战斗部队之后,筑路工程逐段进行,步兵刚把前面的敌人打走,工兵就马上赶着动手。面临一片莽莽林海,唯一可寻的人迹,只有步兵作战时砍出来的几条泥泞小道,在这段时期,筑路工兵,除掉没有战斗伤亡的顾虑外,其余所受到的辛苦,也是一言难尽!”二是初期的修路工具相当简陋。最初担任筑路任务的是国民党驻印军的工兵第十团,“他们全凭人力,所用的工具,只有斧头、十字镐等,所以进展很慢。” 美国陆军工兵部队的加入,大大提高了修路的效率。“后来美国的机械化工兵团带来了开山机、平路机、排水机、起重机等现代化的筑路机器”,修路进展大大加快。1943年10月,美国著名陆军工程专家皮克将军主持利多公路的建筑工程。“由于前方步兵进展得迅速,皮克将军决定采用二十四小时轮番工作制度,日夜不停,工程始终紧随着步兵前进,虽然在雨季中胡康、孟拱两河谷的洪水为灾,把路基冲毁了,甚至于淹没了,但经过几次的改良和改道后,终于畅通无阻。”皮克身先士卒、雷厉风行的高效管理,也为他赢来了很高的赞誉。美军机械部队所向披靡,带来了修路奇迹,“坦克车打扮的开山机,前头安置着两丈来长五尺来宽的刮刀,推起几干斤的泥土飞跑,挡在前面的山坡,只要不是石头的,经历几个来回,就劈出一条通道,直径在一尺以上的树,经劈一冲就倒,真好像旧小说的移山倒海。”经过中美盟军艰苦卓绝的并肩奋斗,1945年1月12日,利多公路通车,2月4日到达昆明。利多公路打通之后,蒋介石为纪念修建这条路的史迪威将军的功绩,把它改称为“史迪威公路”。 抗日战争初期,日军占领了中国华北、华东和华南地区之后,沿海港口的物资运输通道被切断。云南省主席龙云建议修建通往印度洋的铁路和公路。1937年10月,国民党政府确定滇缅公路的路线图,即从昆明出发,经过下关、保山、龙陵、芒市、畹町,抵达缅甸的腊戍。1938年春节临近之际,滇缅公路沿线三十个县的民众,包括老人、妇女、小孩在内的二十万中国百姓被征集到工地来修筑道路,他们风餐露宿,夜以继日,肩挑手扛。1938年8月底,滇缅公路终于通车。 1942年,日军占领缅甸,并且切断滇缅公路这条盟军援助中国的交通线之后,国民党政府和美军商议,在昆明一加尔各答航线的基础上开辟空中补给走廊。虽然滇缅公路被阻断,但是通过空中走廊——驼峰航线的开通,盟军可以继续为中国提供抗战物资。驼峰航线是中国和盟军之间一条主要的空中通道,从印度阿萨姆邦出发,向东横跨喜马拉雅山脉、高黎贡山、横断山、萨尔温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丽江白沙机场,进入中国的云南高原和四川省。因为山峰起伏连绵,酷似骆驼的峰背,因而称之为驼峰航线。驼峰航线运输的物资包括武器弹药、医药及医疗器材、车辆及各种机器设备和军用被服等。驼峰航线为中国的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中美两国人民也为此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 后记 终于将为这本小书画上一个句号。 有必要重点介绍一下本书大量彩照的拍摄者,二战老兵小弗雷德里克·F·施安勒。没有我与施安勒先生相识的缘分,就不会发掘出这么多珍贵的二战照片。 施安勒是麻省理工学院1939届的毕业生,曾经获得电气工程的本科和硕士学位,并加入了预备军官训练营。他毕业后在美国海军武器实验室工作,直至1942年应征入伍。之后他在印度驻军一年,在工兵部队任军官,协助美军训练中国远征军。1945年,他被派往滇缅公路,负责军用物资运输。抗战胜利之后,赴上海承担美军后勤工作。1946年,他以上校军衔光荣退伍。书中的这些彩色照片都是施安勒在中缅印期间,用何达35型相机与柯达彩色反转胶片拍摄的。 2011年,我在波士顿与施安勒见面时,施安勒授权我和他的大儿子弗雷德·w·施安勒(Frederick w Schaller)合作整理出版他的照片。在过去的三年里,我对这些照片及相关历史,反复查考、研究,希望早日实现施安勒的夙愿。然而,天不遂人愿,他还是没有亲眼看到该书面世。2014年11月7日,施安勒先生去世了,享年九十六岁。斯人已逝,睹物思人,无限怅惘。对于这段尘封已久的历史,这些八九十高龄的二战亲历者是最好的见证人。可是,毕竟岁月不饶人,这些健在者随时都可能向世人告别。他们用生命和青春建立的功业,有待我们去发现、感受和铭记。作为后人,我们有责任重现这段历史,铭刻前人的足迹。近七十年来,无数中外学者和历史爱好者怀着尊重历史的道义,一直在为整理、叙述这段历史而孜孜不倦,默默付出。我的合作者弗雷德·W·施安勒也像他的父亲一样,对中美盟军的战争情谊深怀感情,他为了将柯达胶片的照片转换成高清的电子版彩照,精益求精,费尽心力。 关于本书其他照片的来源,特此做如下说明。在本人的编撰过程中,我根据学术规范的要求,用脚注的格式严格注明了每一张照片的原始出处。后来编辑考虑到每一条长长的脚注反复出现,会占用一定的版面,这对于整版展现照片会带来一些麻烦;其次,每一张照片都带着脚注,显得繁缛,会影响每个页面的美观度。于是,我建议采用书后注,编辑认为如果书后整页都是注释的话,这对于美观精致的图文书来说,也会损害书籍的观赏性。基于上述原因,我采取如下标示出处的办法:第一,凡是出自小弗雷德里克·F·施安勒和约瑟夫·德,以及美国《国家地理》《生活》等杂志的照片,我都在文中一一注明。第二,极少数来自图书馆收藏与私人提供的文章,我也在文中予以说明。第三,除前述以外的其他所有照片均来自美国著名的二战历史公益网站:CHINA—BURMA—IMDIA:Remembering the Forgotten Theater of World War Ⅱ,htrp://cbi-theater.home.comcast.net/~cbi-theater/menu/cbi_home.html。来自这个网站的照片,我没有一一注明出处,通过在后记说明的方式,表明这些照片的来源。这个网站的主编卡尔·沃伦·威登伯能先生获得了这个网站大量照片的版权,经过他亲自给我的授权,我得到使用这些照片的机会。 除了以上说明的情况,如果出现有照片没有注明出处的情况,由于一时之间不方便联系作者,请作者联系出版社洽商稿酬事宜。 对于二战研究的探索动力,不仅仅因为这段历史本身包含着值得发现的真相,同时也因为从中可以发现值得记录的民族苦难和人类公义。这份庄重的事业往往有幸得到有为者的推动,应该特别感谢北方文艺出版社负责人宋玉成先生的大力支持,责编聂元元女士的精心编校。中南民族大学外语学院刘苹老师对中英文的对译也为本书锦上添花。 对于本书的错漏之处,敬请读者朋友批评指正。 李松 2015年5月9日于珞珈山武汉大学 书评(媒体评论) 一个巧合,今年6月17日,正当我肃立怒江之畔的滇缅公路惠通桥遗址之际,得知这本《天堑通途:中缅印抗战生命线》即将出版。30年前,我撰写萧乾先生传记时,读他在1939年滇缅路采访归来发表的特写《血肉筑成的滇缅路》,一直期待能够站在被誉为“伟大工程”的这条公路上。76年后,终于有了这本详尽而全面呈现“抗战生命线”的影像志,将滇缅公路、史迪威公路、驼峰航线的历史现场予以呈现。这是构成历史的原料,也是以特殊的方式,缅怀有名或无名的抗战捐躯者,因有他们,天堑才变为通途! ——著名作家、《人民日报》资深记者 李辉 伟大的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出版这本书有特殊的意义。亲历中缅印三国联合抗击日本侵略军的美国大兵口述中缅印战场交通线的修建经过。李松教授收集整理400余幅中缅印战场的照片,再现了那残酷壮烈的真实图景,成为不可替代的历史印记。重温这段历史,我们将永远记住曾经的付出,永远记住中国作出的伟大牺牲。让我们虔诚地祈望恒久的世界和平。 ——著名翻译家、“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屠岸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