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我们活在世上,不免要承担各种责任,小至对家庭、亲戚、朋友,对自己的职务,大至对国家和社会。这些责任多半是应该承担的。不过,我们不要忘记,除此之外,我们还有一项根本的责任,便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每个人在世上都只有活一次的机会,没有任何人能够代替他重新活一次。如果这唯一的一次人生虚度了,也没有任何人能够真正安慰他。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对自己的人生怎么能不产生强烈的责任心呢?在某种意义上,人世间各种其他的责任都是可以分担或转让的,唯有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每个人都只能完全由自己来承担,一丝一毫依靠不了别人。
不止于此,我还要说,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心是其余一切责任心的根源。一个人唯有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建立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生活信念,他才可能由之出发,自觉地选择和承担起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正如歌德所说:“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因为这种爱,所以尽责本身就成了生命意义的一种实现,就能从中获得心灵的满足。相反,我不能想象,一个不爱人生的人怎么会爱他人和爱事业,一个在人生中随波逐流的人怎么会坚定地负起生活中的责任。实际情况往往是,这样的人把尽责不是看作从外面加给他的负担而勉强承受,便是看作纯粹的付出而索求回报。
一个不知对自己的人生负有什么责任的人,他甚至无法弄清他在世界上的责任是什么。有一位小姐向托尔斯泰请教,为了尽到对人类的责任,她应该做些什么。托尔斯泰听了非常反感,因此想到:人们为之受苦的巨大灾难就在于没有自己的信念,却偏要做出按照某种信念生活的样子。当然,这样的信念只能是空洞的。这是一种情况。更常见的情况是,许多人对责任的关系确实是完全被动的,他们之所以把一些做法视为自己的责任,不是出于自觉的选择,而是由于习惯、时尚、舆论等原因。譬如说,有的人把偶然却又长期从事的某一职业当作了自己的责任,从不尝试去拥有真正适合自己本性的事业。有的人看见别人发财和挥霍,便觉得自己也有责任拼命挣钱花钱。有的人十分看重别人尤其上司对自己的评价,谨小慎微地为这种评价而活着。由于他们不曾认真地想过自己的人生使命究竟是什么,在责任问题上也就必然是盲目的了。
所以,我们活在世上,必须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一个人认清了他在这世界上要做的事情,并且在认真地做着这些事情,他就会获得一种内在的平静和充实。他知道自己的责任之所在,因而关于责任的种种虚假观念都不能使他动摇了。我还相信,如果一个人能对自己的人生负责,那么,在包括婚姻和家庭在内的一切社会关系上,他对自己的行为都会有一种负责的态度。如果一个社会是由这样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的成员组成的,这个社会就必定是高质量的有效率的社会。
2001年7月
P2-4
作者的话
自序
第一辑 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成功的真谛
好梦何必成真
小康胜大富
一个人和三个人称
丰富的安静
安静的位置
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为某报“书人档案”栏目写
精神拾荒三步曲
第二辑 灵魂的在场
智慧和信仰
——读史铁生《病隙碎笔》
灵魂的在场
让世界适合于小王子们居住
——为《小王子》新译本写的序
最后的滋味是无奈
探险:用身体实现的精神事业
上帝眼中无残疾
——在《上帝在哪里》出版座谈会上的发言
临终的尊严
——山崎章郎《最后的尊严》中译本序
神圣的交流
——《亲历死亡丛书》总序
平凡生命的绝唱
——《我们在天堂重逢》中文版序言
第三辑 在维纳斯脚下哭泣
在维纳斯脚下哭泣
能使男人受孕的女人
欣赏另一半
爱使人富有
爱情是一条流动的河
可能性的魅力
亲密有间
婚姻如何能长久
恋家不需要理由
夫妻间的隐私
用什么报答母爱
沟通、隔膜和关爱
第四辑 精神寻找形式
写作的理由和限度
在失语和言说之间
这里的景色无限
答《诗刊》杂志问
诗歌创新和诗人使命
——在一次研讨会上的书面发言
答上海美术出版社《创意》杂志问
外行的点评
纯粹艺术:精神寻找形式
一个现代主义者对后现代主义的感想
零度以下的辉煌
摇滚的真理
——《自由风格》序
灵魂似乎还活着
——读崔健的歌词
唯有生命本身是体
——为张丽达CD专辑 写
个性、传统与流行
第五辑 中国人缺少什么
纪念所掩盖的
人类的敦煌
读鲁迅的不同眼光
诚信、信任和人的尊严
中国人缺少什么
——在北京大学的演讲
意识形态与精神生活
——对现代中国精神层面变化的回顾
第六辑 向教育争自由
向教育争自由
父母们的眼神
记录成长
——《孩子怎样长大》丛书总序
关于《成长》
发现的时代
从小培养主动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邓琳采访周国平
哲学系学生的素质教育
——《新世纪中国大学生优秀毕业论文评点·哲学卷》序
休闲的时尚
个性、人性与榜样
辩论何为
医学与人文关怀
不再轻信
第七辑 灵魂只能独行
南极素描
孤岛断想
香格里拉纪行
第八辑 读《圣经》札记
不可发誓
恨是狭隘,爱是超越
天上的财宝
伺候哪一个主人
行淫的女人
精神领域里的嫉妒
本乡人眼中无先知
奥秘和比喻
一天的难处一天担当
舆论的不宽容
小孩、富人和天国
狂妄者最无信仰
不见而信
拒绝光即已是惩罚
不可试探你的上帝
不仅是靠食物
神圣的休息日
安息日是为人而设的
种子和土壤
不要把珍珠扔给猪
虔诚不是目的
耶稣的命运
第九辑 自序辑 录
释“回家”
——《记住回家的路》小序
朝圣的心路
——《各自的朝圣路》序
没有人是专门写散文的
——《周国平散文》自序
惭愧中的反省
——《周国平哲理美文》自序
我没有意识到我这是在写作
——《人与永恒》香港版自序
海滩上的五百六十二枚贝壳
——《妞妞》新版自序
介于辞典和文摘之间
——《人生哲思语编》编选说明
第十辑 讲演辑 录
哲学是永远的追问
哲学与精神生活
人生的哲学难题
尼采的哲学贡献
人文精神的哲学思考
与中学生谈写作(提纲)
我的写作分两种情况。一种可称为专项写作,即围绕某个主题,写一个比较大的作品。这样的作品并不多,主要是学术著作和纪实文学两类。另一种可称为日常写作,亦包括两类。
一类是散文。或有感而发,或应约而作,写一些篇幅长短不一的文章,随时发表在报刊上,现在也发表在网络上。每隔若干年,文章积累到了一定数量,我就把它们结集出版。迄今为止共有5个散文集,即《守望的距离》(1996)、《各自的朝圣路》(1999)、《安静》(2002)、《善良丰富高贵》(2007)、《生命的品质》(2010;增补本,2012)。
另一类是随感。突发的感触,飘忽的思绪,随手记在纸片上,后来则是记在电脑的一个专门文档上。这样的东西以前是不发表的,现在会在微博上选登一些,也是积累到一定数量,我就加工整理,把它们结集出版。迄今为止共有4个随感集,即《人与永恒》(1988)、《风中的纸屑》(2006)、《碎句与短章》(2006;后更名《内在的从容》,2009)、《把心安顿好》(2011)。
其实,我最早出版的散文集是《只有一个人生》(1992),迄今已23年,其内容后来收在了《守望的距离》里。《人与永恒》的确是我出版的第一个随感集,迄今已27年。出最早的集子时,我何尝想到,它们会有后续,各带出了一个小小的系列。是的,小小的系列,20多年的日常写作,成绩不过如此,实在是应该惭愧的。
然而,更想不到的是,我的这些很平常的作品会受到读者如此热情的欢迎,20多年里不断地再版。其中,《守望的距离》和《各自的朝圣路》出了8版,《人与永恒》出了10版,当年的读者已经和我一同步入壮年乃至老年,而今天的年轻一代依然喜欢它们。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没有比这更令人欣慰的事了。当然,我清楚并不是我的作品有多么好,我能找到的唯一原因是,我所思考的人生问题和精神生活问题其实是每个人都面临的问题,时代变了,这些问题仍然存在,在某种意义上甚至显得更为迫切了。
在图书市场上,我的作品有多种不同的选编本。但是,按照时间顺序结集的完整版本只有这个5册一套的散文系列和4册一套的随感系列,有了这两套书,我的日常写作的作品就一网打尽了。这或许是它们第n次再版的一个理由吧。
周国平
2014年12月9日
周国平的散文集《安静》用细腻的文字向我们展现了作者所追求的平静而丰富的生活,畅谈了他关于人生、婚姻、家庭、教育等的思考,充满人文关怀,哲理智慧,思想启迪。文章没有说教,引领我们在自由的空间里,思考人生,追问灵魂,反省自我,找寻自己的心灵家园,让人获得精神的愉悦和升华。
这本散文集《安静》是出版社、版权经纪人、书店、媒体多年的挚爱,征服千万读者,带你与灵魂对话的“心灵之书”。
影响和改变千万莘莘学子、文艺青年对人生的思考。
文学与哲学相结合的佳作典范,让你认识一个可爱、可恋的人生。
被誉为“当代颇具灵魂的作家”、哲学家周国平,用灵动而质朴的语言,讲述撼动人心的人生哲理。
在追寻人生谜题的路上,你不孤独,周国平就是你的同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