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乡愁的滋味(那年那事那人)(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郑山明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在湘南农村,家家户户都会自己酿酒。一般人家,逢年过节和红白喜事,酿酒是必不可少的。家庭条件好一点的,农忙时节也会酿一缸酒,每天收工回来,喝几杯解解乏,提提劲。

那时,生产队在春天下谷种时,总要播种一定面积的糯谷,收割后每家每户分得百把斤用来酿酒。晚稻米也可以酿酒,但口感比糯米酿的酒差一些。一缸酒一般需要糯米二十升,每升一斤二两,所以生产队分的糯米最多酿三四缸酒。有的家庭喝酒的人多,就会用普通的谷子跟人换些糯谷,当然不是等量交换,糯谷总是值钱一些。

酿酒有严格的程序,大家都按祖传的规矩,认认真真地酿酒,不敢有丝毫大意。因为那时候粮食严重匮乏,弄坏一缸酒等于浪费几十斤粮食,谁也不愿承受这种损失。到了需要酿酒的时候,先将糯米用清水浸泡一晚,第二天,将大铁锅和木蒸笼——清洗干净,然后将泡软的糯米装进蒸笼里用柴火蒸熟。蒸这一关蛮有讲究,糯米既不能夹生——夹生会影响出酒率,也不能蒸得太黏——太黏了酒药渗不进去,不好发酵,容易变酸。所以看到蒸汽穿过糯米层从蒸笼顶端冒出来,有经验的酿酒师就会时不时地用一根筷子插进蒸笼的糯米里,根据糯米对竹筷的黏附程度来判断糯米是否熟得恰到好处。那边在蒸糯米的时候,这边先将一口大酒缸洗干净,并且备好两桶洁净的清7>:。将酒药碾成粉末,放进其中一桶清水中。酒药的制作有诀窍,一般是秘不示人的,所以一个村子只有一两家人做酒药,谁家要酿酒了,就去买两三粒回来,有时手上没有钱,就先赊酒药,等酒酿好之后,再舀一壶酒过去表示谢意,也算皆大欢喜了。

等火候到了,糯米变成了清香扑鼻、酥软粘连的糯饭,便将蒸笼从灶上抬下来,放到架在脚盆的两块木板上。首先将那桶没掺酒药的清水淋在热气腾腾的糯饭上,然后再浇那桶有酒药的清水。这一前一后的顺序不能颠倒,如果先浇有酒药的水,因为蒸笼里温度很高,会降低酒药的效果。这道工序做完后,将蒸笼侧放在板凳上,把淋过水的糯饭倾到酒缸里,用双手将糯饭从里到外反复翻动,以保证每一粒糯饭都沾上酒药,最后将糯饭压实,并在缸中央掏一个坑出来,用于贮存甜酒。做完这些,再用双手蹭一些黑锅灰,涂在糯饭的表面,不知此举是骗老鼠还是防小儿偷吃。然后将装满糯饭和希望的酒缸移到墙角,用簸箕盖好。如果冬天气温低,还要用稻草给酒缸做一个窝,保证有适当的温度让糯米发酵。

发酵的时间一般在三天左右,冬天还会稍久一点。利用这段时间,把酒坛洗干净。空坛子置放久了,会产生一些异味,不洗干净就会败坏酒的口味。先是在酒坛里烧一把干稻草,熏掉异味,再用清水冲洗干净,然后到山上摘一把枫树叶子,从里到外将坛子洗得锃亮。枫树叶搓洗时会散发一种浓浓的酒香,最适合洗酒坛子。最后把带着枫叶气味的酒坛子放到屋檐下晾干备用。

酒缸里的糯米在酒药的作用下开始发生化学反应。到第三天,浓烈的甜腻腻的酒糟香味飘散开来,弥漫在家里的每一个角落,从屋边路过的行人也能闻到这酒的浓香,顺口赞道:“你家酿的酒好香啊!”在家里忙活的主人会热情答道:“是了,家里酿了一缸酒,过两天过来喝酒啊。”这当然都是客套话,双方都不会当真,但体现了一种淳厚的乡风民情。这时候,主家一天会察看几次酒缸,看见糯饭慢慢变成甜糟,并分解出醐酽酒来,盈满了酒缸中央的坑。放学归来的孩子,会趁父母不在的时候,悄悄舀一杯醐酽酒喝,在那时这算是一种很甜蜜的享受了。但他们也不敢过分地享受,喝多了给父母发现了,就会换来一顿责骂。父母都是过来人,不会怎么计较,最好的办法就是尽快将甜糟装到酒坛去,加进水。水必须是石山脚下清冽甘甜的泉水。加水的时间因时而异,夏天气温高,要及时兑水,如果让其继续在酒坛里发酵,很快就会变酸。冬天气温低,可以晚一些时候加水。为过年酿的酒,一般都定在冬至曰加水,据说这一天加水的酒放得再久也不会变酸。加水的多少直接决定酒的淡薄。水越多酒就越淡,变酸的速度就越快;水越少,酒就越厚,就越不容易酸。常规比例是一斤糯米兑一斤至一斤半水。家里喝酒的人少,会少兑些水,防止水酒变酸;家中喝酒的人多.就会多掺些水,毕竟进了酒缸的都是酒。兑好水后,将酒坛盖子盖好,在酒坛口子边缘的水槽上注满水,使酒坛里的酒与外面的空气隔离。酒药还会继续在酒坛里发酵,酒气从坛子里往外冒,隔几分钟就会冲破水的密封排到外面来,发出一声响亮的水泡爆裂声。夜深入静的时候,这水泡声特别清脆,躺在床上睡觉的乡亲们常常在这种声音的陪伴中进入醉人的梦乡。

等上那么三四天,酒坛里的水就变成了水酒,最初的水酒是浑浊的,乳白色的,渐渐地,水酒变得金黄澄亮了.这时节的酒口感最好,舀一碗出来,喝上一大口,含在口中细细品味,有七分香,二分甜,一分酸,再吞进喉咙,立即会感到一股电流射向全身的每个部位,精神为之一振。一碗酒喝下去,已是浑身舒泰,疲惫顿消。很多长大后离开湘南农村的人,一谈起这种家酿的澄黄色水酒就会眉飞色舞、兴致勃勃,久别回乡最渴望喝的也是这种金黄澄亮的家酒。

一缸酒十天半月就喝得差不多了。有些人家还舍不得那些浸过一道水的酒糟,乡亲们称为“粑糟”。于是又往酒坛里加十几斤水,过几天后,水就成了“二道酒”。这酒淡而无味,只不过有点酒气而已,家境稍微好一点的人家都不会喝这种“二道酒”。经过这几个回合,“粑糟”里已经没有什么酒分子了,但节俭的乡亲还是不甘心放弃,又将“粑糟”倒入大铁锅,兑上水,罩上蒸笼,蒸笼中间置一大钵,蒸笼上安放一口小铁锅,小铁锅里装满冷水。

P10-13

目录

辑一 那些年

 过年

 酿酒

 喝酒故事

 喝茶

 赶圩

 治病

 村街

 开会

 上学

 学生宣传队

 恋爱

 成亲

 看电影

 娱乐

 械斗

 电灯

 照相

 裙子

 灭虫

 熏蚊

 采蜂蛹

 家燕

辑二 那些事

 春耕 l凹

 春荒

 双抢

 抗旱

 打石灰

 割草

 记工分

 下雨

 摸鱼

 烧窑

 建房

 挑煤

 碾米

 织布

 补锅

辑三 那些人

 麻生

 毛领大衣

 木鱼脑壳

 秀秀

 高长子

 驼子

 裁缝

 算珠子

 恶媳

附录一 我的父亲母亲

附录二 忆长兄

序言

我的老家是坐落在湖南南部丘陵地区的一个小村落,自然条件比较差,土地贫瘠,是典型的石灰岩和页岩交织地带,近几年通过检测被确定为富硒土地。祖祖辈辈以种植水稻、红薯、黄豆、辣椒等农作物为主。东边有一条名叫舂水的河流经过,但离老家有四五里路,田地得不到自然灌溉,大集体时期征调民工在舂水上修了一条河坝,把河水提到山上,在夏秋干旱时节可经过弯弯曲曲的渠道流入我们村的田地里。平时全靠附近一个小二型水库供水,水库水位较高的时候通过一条人工渠道引流到村里,中间经过一个田洞时架设了一座渡槽,乡民们称为“天桥”。“天桥”一个连接处有缝隙,渠水从空中十几米处直坠而下,宛如瀑布,声音可传到好几里外。每到盛夏的夜晚,渡槽还是小孩子和男人洗澡的好去处,白天也有一些妇女去渡槽洗头发或衣物。地势较低的田洞,一年四季都靠蜿蜒曲折的小溪提供水源,在没有使用农药的年代,小溪里有各种各样的小鱼。每到雨季,水库泄洪,水库里的大鱼也顺流而下,很多都成了农家餐桌上的美食。村落四周都是山,多少年来,山上的植被非常茂盛。背靠的后龙山上树龄上百年的栗树、枫树、樟树遮天蔽曰,每到秋天,火红的枫叶随风飘落到水渠上、小溪里,飘落在每家每户门前的石阶上。松鼠经常从树上溜到地下来拣食小板栗,老鹰、猫头鹰和白鹭都在大树顶上做窝,啄木鸟则在樟树或枫树上凿洞为巢,无风的日子坐在家里也能听到啄木鸟节奏明快的啄木声。在水渠经过的村口,生长了几百年的柏树、松树照旧郁郁葱葱。老辈人说,那时,外地人不到村口都不知道村庄的存在。就连村庄对面的石灰岩山上,也长满了各种乔木和灌木,记忆中有一种会自动褪皮的树,老皮掉落之后新的树皮光滑锃亮,一些不服输的农家少年总想在这种树上展示爬树的本领,可惜没有一个人成功。还有一种藤蔓植物,细细的,没有叶片,呈桃红色,缠绕在其他灌木上,任你如何梳理,都找不到它的根在什么地方,乡民们据此取了个名字:无根藤。这样丰沛的树木,这样宁静的环境,如果没有在后来遭到砍伐和破坏,肯定会成为现代社会人人向往的“桃花源”。

……

站立在城市灰色的高楼大厦之上,遥望关山重重的南方故闶,一波一波的乡愁犹如浩浩潇水奔流不息,在我的心中汹涌激荡。繁华的城市,给了我比青少年时期丰裕得多的物质生活,但我的灵魂却一直在城市上空飘浮,多年的磨炼并没有让我适应城市的喧嚣、官场的角斗、人际的疏离与防范。我的内心总是向往故闶、遥望乡愁。于我而言,乡愁是村口的那条小溪,是那口常年不涸的水井,是那条弯弯曲曲的山路。乡愁是那些终日在田间劳作的乡亲,那些一起在水塘里洗澡游泳的小伙伴,那些静立在青山上的父母和祖辈们的坟茔。乡愁是那缓慢的平常日子,是水牛漫步在田间的影子,是隔壁姑娘哧哧的笑声,是村里小学传出来的琅琅书声。乡愁还是池塘边妇女的捣衣声,母亲深夜纺纱的呜呜声,婴儿静夜的啼哭声……我隔着干山万水遥望,隔着风雨云雾遥望,隔着变迁的时代遥望,使乡愁成为生命的源泉,心灵的滋养,情感的归宿,快乐的方向。

2017年3月

内容推荐

由郑山明著的《乡愁的滋味(那年那事那人)(精)》是一部以怀恋故乡为主题的文集,作者将年轻时代湘南农村的生活情景、平凡人物、耕种方式和传统手艺,像老牛反刍一样,不断咀嚼回味,把留存于乡亲们身上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包括他们对土地的珍惜与热爱,对自然的顺应与利用,对生命的包容与承受,对乡邻的坦诚与友爱,用真挚的文字展示出来,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乡邻的思念。本书既是一幅讲述新中国成立后湖南农村风土人情的长卷,也是一部记录中国地方社会颇多生动细节的历史文献。

编辑推荐

由郑山明著的《乡愁的滋味(那年那事那人)(精)》讲述新中国成立后湘南农村风土人情的长卷,一部记录中国地方社会颇多生动细节的历史文献磨豆腐、酿酒、烧窑、碾米、织布……再现那些曾经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过年、喝茶、赶圩、治病、看电影……重温特殊年代乡民的苦与乐乡愁是村口的那条小溪,是那口常年不涸的水井,是那条弯弯曲曲的山路。乡愁是那些终日在田间劳作的乡亲,那些一起在水塘里洗澡游泳的小伙伴,那些静立在青山上的父母和祖辈们的坟茔。乡愁是那缓慢的平常日子,是水牛漫步在田间的影子,是隔壁姑娘哧哧的笑声,是村里小学传出来的琅琅书声。乡愁还是池塘边妇女的捣衣声,母亲深夜纺纱的呜呜声,婴儿静夜的啼哭声……作者生于农村,长于农村,摸爬滚打二十余年,熟悉湘南农村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他对农活的介绍,对乡民生活的描绘,对农村发展历程的勾勒,为未曾经历过那个年代的我们提供了一份真实可信的史料。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2:5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