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没听过的创新思维课》是一部别开生面的创意之作。全书基于创新思维训练的慕课脚本,以一位智者与学子的对话形式,利用故事、案例、诗歌和题目,通过互动参与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整本书读起来就如同上了一门创新思维课,给人许多启迪和教益,这是对互联网时代教育方式的积极探索。在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如何利用新型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王竹立教授身体力行,把在中山大学多年面授的创新思维训练课程,成功地拓展成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并推出了这本关于创新思维的精彩著作,体现出了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创新。
王竹立著的《你没听过的创新思维课(第2版)》以课堂情景对话的方式,通过大量生动活泼的故事和案例,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创新思维的原理、方法和工具,并配有课后阅读和思维练习。再版时新增了对教师教学设计和案例教学方面的指导内容。作者从自己的亲身体验出发,提出了激发创造力的“三板斧”,对批判性思维、平行思维和包容性思维进行了分析和比较,是一本饶有趣味的创新思维训练教材。适合各大中小学、培训机构、创客团体和对创新思维感兴趣的单位和个人阅读和使用。
课后阅读1 博学之后才有创新?
在我给学生讲过创新思维课后,一位学生在学习论坛里发了一个帖子,大意是博学之后才有创造。我从中还读出了这样的潜台词:与其搞什么虚无缥缈的创新教育,还不如老老实实打好基础、学好知识再说。
这不是一个人的观点,这个观点跟我前面提到的那位大学副校长的观点有相似之处。这些观点都认为:知识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知识越多,创新能力越强;学习知识和发明创造是不同阶段的事情;只有先学好了知识,才谈得上创新。有人甚至认为“除了所掌握的知识存在差异外,没必要认为创新的人与没有创新的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这些观点初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但细分析就大可商榷了。如果真是这样,我们如何解释很多科学家、艺术家、发明家都是在年龄还不大、知识还不十分丰富的时候就做出了重大的创新发明?这方面的事例不胜枚举。例如,我国山西省绛县小学二年级学生李珍就有三项发明获国家专利,中学生史丰收发明了独特的速算法;北京工人吴作礼只有高小文化,却有30多项发明;上海15岁的姑娘杜冰蟾1990年发明了震惊学界的“汉字全息码”;高斯17岁就提出了最小二乘法;伽利略20岁发表了关于自由落体运动的论述;牛顿23岁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海森堡24岁建立了大量子力学;爱迪生16岁发明了自动定时发报机;爱因斯坦最初沉湎于奇妙深邃的“想象实验”(以光速跟着光速跑)时,还是一个16岁的中学生,正式创立相对论时也不过是知识相对较少的26岁的青年人;图灵发表奠定整个计算机和人工智能基础的论文时年仅24岁。据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报道:研究人员在对数千名发明者的成就进行调查之后发现,人生中的第一次重大灵感的出现时间最有可能是在29岁。
还有不少例子证明创新并不是博学者的专利,有时某个领域的“外行”反而比“内行”更容易有所发明和创造。美国伟大的民主诗人惠特曼,完全打破通常的诗歌规范,创造出一种极富革命意义的自由体诗歌,他创作的独具一格的《草叶集》成为美国文学登上世界文学殿堂的开山之作。惠特曼并不是学富五车的学者,而是一个曾经做过木匠、排字工人、小报编辑的“粗人”;地质学中著名的大陆漂移说,是由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提出并论证的;被恩格斯誉为“近代化学之父”的英国道尔顿,他在提出化学原子论时,还是一个化学知识很少的气象学家。正是由于他的化学知识少,不了解当时化学家用来解释混合物与化合物区别的亲和理论,才使得他未受任何框框的束缚,从当时化学家们感到迷惑不解的溶液均匀性问题中揭示了关于元素化合物的倍比定律,并且进一步提出了“化学原子论”。
他们中的不少人在年龄增长、知识越来越丰富之后,反而江郎才尽,再也做不出年轻时那样的贡献了,这又是为什么呢?怎么解释国外研究发现:儿童比青少年更具有创造力,青少年比成年人更具有创造力呢?
不可否认,没有一定的知识,要想做出有实际价值的发明创造是不大可能的;儿童的创造性如果没有相应的知识与技能支撑,恐怕也难以直接变成有实际意义的创新成果。也就是说,有创造力还不能与创新成果直接画等号。要做出创新性成果,没有知识是万万不能的,这一点在今天这个时代尤其如此;但有了知识,而且有了很丰富的知识,也不一定就能创新。有时知识多了,反而有可能束缚创新。
科学家曾对此做过一些实证研究。Simonton曾对正规教育水平与卓越创造性成就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他研究了300多名出生于1450—1850年间的卓越人物,其中包括达芬奇、伽俐略、莫扎特、伦希朗特、贝多芬等。先确定每个人达到的正规教育水平,然后通过档案法给每人的成就记分。结果发现:正规教育水平与创造性成就之间是一种倒“U”形曲线,成就的高峰出现在大学本科教育的阶段,很少或更多的教育训练(包括研究生教育)与低水平的成就联系在一起。因此,他认为高水平的知识对创新有负面影响。另一个是陆钦斯关于“问题解决”的定势研究。他发现,由于个体曾成功解决某一个具体问题,由此形成了定势,这就使有经验的参与者陷入思维的习惯模式中,在解决新问题时产生负面迁移,仍盲目运用以前成功的方法,而忽视了一些更简单的解决办法。因此,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现象:有经验的问题解决者不能解决的新问题,毫无经验的新手却能毫不费力地加以解决。
Frensch和Slemberg的研究也表明,专家们在适应游戏规则变化方面不及新手。他们设计了两类变化:表面变化与深层变化。表面的变化包括名称和一组牌的次序的变化,深层变化包括由输者开始下一局而不是赢者开始。新手和专家都在两种变化下受测试,专家特别容易受深层变化的影响,适应它们比新手更困难。这表明,知识使思维在适应世界的变化方面更不灵活。
P16-17
本书能在短时间内再版,得益于两方面因素:一是时代对创新的需求,二是读者对本书的厚爱。
对于本次修订,笔者只做“加法”,未做“减法”。除了对少数几讲的课后阅读有所增补外,重点增加了对教师的指导内容,以供开展《创新思维训练》课程教学的教师参考。
为了使用方便,笔者将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是给学生看的,下篇主要是给教师看的。这种在一本书中对两类读者说话的做法,可能还是头一次。
其实这是一种危险的做法。教师的那点小招数被学生都知道了,这课还怎么上?不过,这种危险对作者也一样,除了继续创新,我们别无选择。
王竹立
2017年8月9日
大约两个月前,电子工业出版社的慧敏编辑微信问我,想不想对2015年出的两本书再版?我当然有此意,但正在犹豫是再版还是另外出书。经过一番思考,决定还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再版为好,因为完全另起炉灶不仅难度大,很难绕过前面那本书的内容,而且同样的内容用不同的方式写两遍,不仅没必要,又显得不厚道。
之所以先选这一本再版,是因为最近我在创新思维训练上积累了一些新的案例与经验,刚刚跟超星公司补拍了一部分视频内容,对《创新思维训练》在线课程进行了全面升级,有现成的素材,写起来比较容易。
网络时代,知识的更新速度大大加快,书本并不是最佳的载体。但书本有书本的优势,可以将网络上被分割得零零散散的知识集成起来,进行结构化整理,为读者全面了解某个专题提供方便。对读者而已,一本在手,阅读起来比较方便,自有网络浏览难以替代的愉悦;对著者而已,则是对个人知识体系的更新迭代,符合新建构主义零存整取、不断重构的一贯主张。
至于已经读过本书第一版的读者,是否还有必要再看这一本新版?笔者的建议是,如果您是从事创新思维训练教学的教师,则还有一读的必要,因为这一版主要增加的是对教师的教学建议部分;如果只是普通读者,则大可不必浪费金钱与时间了。
王竹立
2017年9月3日
竹立是我国富有原创性思考的教育学者。全书言简意赅,直指要义。说理与操练交融,从普适意义的角度为训练创新思维能力提供了可行的方法和路径。不啻为通往创新思维之路的津梁,既适用于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也适用于每个人的终身教育。
——钟志贤,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副校长、江西师范大学远程教育研究所所长、国家二级教授
《你没听过的创新思维课》是一部别开生面的创意之作。全书基于创新思维训练的慕课脚本,以一位智者与学子的对话形式,利用故事、案例、诗歌和题目,通过互动参与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整本书读起来就如同上了一门创新思维课,给人许多启迪和教益,这是对互联网时代教育方式的积极探索。
——徐远通,中山大学原副校长、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每学期上现代学习技术通识课程,学生们都对王老师的创新思维课最感兴趣,王老师用他作为智者的深厚学术功底,作为诗人的澎湃热烈激情,作为教育者的十年扎实实践,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不一样的创新思维课,相信一定对你深有启迪!
——道焰,中山大学网络与信息技术中心副主任、高级工程师、教育技术学博士
在我看来,这门课可以说是出乎想象的优秀。用“爱情”“名片”两个词创作一首诗歌给我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它把人的思维方式形象化,把容易中断的思维连续化,它让创新思维看起来简单易行,这无疑能够鼓励人们有更多的创新。如果能够牢牢记住这些方法,并通过一些练习掌握这些方法,而且能够在生活实践中主动运用这些方法,那么对生活将会是一个非常大的帮助。
——毕经周,一位曾经到中山大学听过本书作者创新思维课的广州大学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