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的学校生活
黑龙江冰面上,一个胖嘟嘟的男孩正眯着眼在雪地上玩游戏——他穿着厚厚的衣服,戴着小熊的帽子和“熊出没”的手套,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的,从头到脚全副武装。所以,他一点也不觉得冷,玩得十分开心。
这个胖胖的男孩叫李永成,赫哲族,他最喜欢冬天,也最喜欢在冰雪里玩耍了。他肉乎乎的小脸,笑嘻嘻的表情,特别讨人喜欢。此刻,他的身上沾了不少积雪,寒冷的空气把他的脸蛋冻得红扑扑的,但他却一脸悠闲地晒着太阳,旁边放着他最喜欢玩的雪爬犁,轻松自在地玩耍着。
“轰隆隆——轰隆隆——”岸边传来嘈杂的机械轰鸣声。
“不知道又要盖什么漂亮房子呢。”永成打了个哈欠,十分不满意地在心里抱怨道,好像是刚刚的嘈杂声把他从美梦中吵醒了似的。
“啊——”
随着自己喊出的口号,忽然他身体一倾,顺势就沿着雪坡滚下去,一连打了好几个滚,满身都是雪。
“哎,俺还是自己去江上玩爬犁吧。”
永成起身茫然地望了望远处的施工现场,又拉着旁边心爱的爬犁跑到空无一人的冰面上独自玩耍。他一会儿从高处往下溜冰,一会儿又在冰面上像鱼一样划动,实在无聊了就自己推爬犁玩,孤单的时候总有爬犁陪着他。
“要是夏天有冰就好了,要是俺能像鱼一样地划就好了。”
永成玩累了躺在冰面上自言自语,四肢在冰面上扭呀扭,像是自己真的变成了一条自由的鱼。白茫茫的冰面开阔而壮观,他躺在上面显得十分渺小。
村头有一所民族小学,校园背山而立,后面有一片白桦林。学校主楼是一栋三层的教学楼,是这个村子里最高的建筑了。永成就在这里上学。教学楼主体是橘黄色,门窗部分用白色修饰,既明亮干净又充满朝气。操场上许多树木只剩下了光秃秃的枝桠,白色的雪一衬托,更显得冷清萧条。幸好还有几排常绿的树木在微风中摇摆着深沉的墨绿色,有了一点亮色。教学楼的前面有一片空地,现在已经被厚厚的积雪覆盖,一个单杠被孤零零地摆在一侧——冬天的学校冷清空旷。
此刻,永成正在教学楼下和班里的小伙伴玩顶杠游戏。他可是个大力士,每次玩顶杠游戏都能得第一,有的时候就算对手是两个人也不一定能顶得过他呢。
室外温度比较低,另一个男孩也是“全副武装”,厚厚的棉鞋上沾满了积雪,四只鞋子踩在厚厚的积雪上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
每天上午的课间永成都会跟这个小伙伴出来玩顶杠游戏。顶杠是赫哲族男孩子都爱玩的一个游戏,这可是展示自己强壮有力的最好时机。他们通常会选一根碗口粗的木棍,在正中间系上一根红色的绸布,然后把两端分别放在自己的肚子上,使劲往对方的方向顶,谁先把对方顶倒就胜利了。
“呼哧……呼哧……”不一会的工夫两个人都喘起了粗气,你往前一步我往后一步,各不相让,双方一直僵持着,双脚也开始站不稳了。
“先等会儿,我还没拿住呢!”永成忽然要求停下来,喘口气重新拿好了木棍,放在肚子上适合用力的地方。
“你又等会儿,那会儿我还没有拿住呢,你咋不说等一会儿啊?”对方看出他的“小伎俩”,在一边争辩。
胖乎乎的永成长得结结实实的,劲儿可大着呢,对方的“小身板”显然不是他的对手。又对峙了一会儿,双方都暗自用力,比赛变得吃力起来,两个小脸蛋都憋得通红,脑门上出现了小汗珠,双脚也已经站不稳了。
忽然,永成鼓足了劲,猛地低下头用尽全力一股脑地往前顶着木棍,对方显然也已经快招架不住了,双脚开始打滑,永成一鼓作气,用尽最后的一点力量向前一顶,对方往后退了好几步之后,终于一屁股坐在了地上。
“哈哈,俺又赢了!”永成很是得意,脸蛋憋得红通通的。
输了的男孩也没有沮丧,立马从地上爬起来,还和永成说着笑着约定下一次比赛的时间。他想着一定要回家多吃点饭,让自己长得壮壮的,就能赢过李永成了。
这里的孩子们从小就明白,比赛的意义在于交流感情、锻炼身体,而不是眼前的输赢,所以尽管两个小伙伴经常在一起比试,他们的友谊却没有受输赢的影响,反倒是越来越深。
刚刚还在较量的两个对手现在又坐到了教学楼下的台阶上晒太阳,这时候旁边还坐了一个文静的女孩子——他们三个加起来就是这个班里的全部学生了。
“嘿嘿,看俺厉害吧,不过顶杠游戏也只能俺两个人能玩,太没意思了。”永成刚刚的兴奋劲儿又有点低落了。由于这里的孩子越来越少,男孩的玩伴也越来越少了。
除了顶杠,学校也开展过一些其他的赫哲族体育运动,如叉草球、鱼皮球等,还设有专门的场地,但因为天气寒冷,学生又少,低年级的学生已经不怎么参加了。
叉草球也是赫哲族孩子们非常喜欢的游戏,在每年的春秋两季都会进行这项比赛。其实赫哲族喜欢玩叉草球游戏是有原因的:作为一个渔猎民族,叉鱼是一项必须要掌握的技能,为了从小培养和锻炼孩子们的叉鱼技巧,人们就发明了这种叉草球的游戏。把圆圆的草球当作水中的鱼,希望孩子们能通过这一活动练就过硬的叉鱼本领。
叉草球游戏参加的人数不固定,只需把参加者分为两队,队中每人手拿一根两米多长的木叉,先由甲队把草球向乙队扔过去,乙队人人举叉叉球,叉住草球就往前走几步,接不住的话就要向后退几步。然后再乙队发球,甲队叉球,这样反复,最先越过事先划定的界线的一队,就是胜利的一方。
赫哲族的游戏和传统体育活动还有许多,像是打冰磨、射草靶、滑雪、射箭、滑冰、赛船、骑马、赛“狗拉雪橇”、打雪仗、摔跤、拔河,都十分有趣,而且具有民族特色。
P3-9
着眼儿童,关注民族,行程数千里,笔下几万言。
——著名作家 阿来
人类社会文化多样性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文化多样性和自然环境的多样性一样重要。《我是中国孩子》项目,让孩子在非常小的时候了解我们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我们国家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我觉得把它推到什么样的高度,都不为过。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教育人类学专家 滕星
中国的五十六个民族是祖国大花园里的五十六朵鲜花。《我是中国的孩子》系列图书精选五十六朵“花蕾”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讲述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中国故事。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巫达
我是中国的孩子,这个“中国”是可以触摸和感知的,这个具体的“中国”会生长在小读者的心灵深处。
——清华附小CBD校区校长 李怀源
让我欢喜让我忧
初春的北京,空气中已有了微徽暖意。手机天气上竟还显示着零下75度,不禁一愣,继而想起,原来设定的还是街津口乡的温度。有些地方,虽在千里之外,但去过之后,仿佛跟自己建立了某些隐秘联系,不曾分离。
街津口是我们影片的拍摄地点,坐落在黑龙江的拐弯处,因为此地鱼类较乡,赫哲先人就把这里作为捕鱼据点,渐渐发展为赫哲族最重要的聚居区。隔江望去就是俄罗斯,莽莽雪原,荒无人烟,远处几座铁灰色的山峰云雾缭绕,犹如俄国音乐般,壮丽中带着一丝悲怆。回看街津口,与之形成鲜明对此,童话风格的小木屋闪动着耀眼的光芒j烟囱中飘出缕缕炊烟;山上的风车缓缓转动,一切都充满着勃勃生机。
说起街津口,首先给我的印象就是冷,很冷,十分冷,如果再刮起风,感觉就像被关进了大冰箱。
当然,也有不怕冷的。我们主人公李永成就是这样,即使他的小脸蛋比我们的还要红润,可只要有时问,就风雪无阻地拖着他那宝贝爬犁跑出去玩耍了,好像天生自带御寒技能,这让我们一行人羡慕不已。回想起与永成相处的十几天,可真是跌宕起伏,一波三折。有人打趣道,整个节目组的经历都可以拍摄出一部极具故事性的纪录片了。
红扑扑、胖嘟嘟的大圆脸蛋,上面开着两条小缝隙,嘴上挂着憨憨的笑客;如小牛犊般壮实的身躯,走起路来摇摇晃晃,手上总是戴着熊大熊二的卡通手套;操着一口东此大碴子味普通话,一口气能够背出几十种鱼名,嘴里还喜欢念叨着“俺怎么怎么滴”“俺不激(知)道”的,这就是我印象中的永成了。
永成在街津口赫哲族小学读书,学校教学楼是村子里最高大最豪华的建筑,可走进去一瞧,空荡荡的教学楼里只有7个孩子在读书。我们在与校长聊天中才知道,随着当地生活条件的改善,还在坚特传统捕鱼作业的赫哲族人已经很少了,很多人家都已经搬到城里。现在整个村子都没有几个孩子了,等永成这一届毕业,学校打算开办幼儿园来维持生源。言谈中,校长充满无奈。
之所以选择永成做主角,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永成爸爸至今还在江上捕鱼,是当地为数不多的鱼把式,算是一个相对传统的典型赫哲族人家。拍摄开始没多久,我们就跟永成混熟了。永成憨厚朴实,只要到他家里,他就礼貌地拉着每一个人坐下,把自己刚刚买的零食毫不吝啬地贡献出来。
因为永成父母离异,平时爸爸忙着工作,而继母隔几个月才回来一次,料理家务的任务就落在了永成身上。劈柴烧火、收拾卫生样样在行,干得有模有样,仿佛有使不完的劲儿。日常相处中,对他人的反应也十分敏感,能换位恩考,特别会照顾人,当然,前提是博阳不在他身旁。
如同许多少数民族一样,赫哲族作为中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享受时代进步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受到现代文明的浸染,渐渐放弃了传统的渔猎生活,民族技艺濒临失传。但欣慰的是,从永成身上我看到了赫哲人的精神并没有消失,他待人接物的真诚,他嚼生鱼时的豪迈,他面对困难时的无畏,祖先的印记在他身上得以留存,数千午的积淀在他身上得以展现,民族血脉未曾割裂。
走之前,永成跟我约定,暑假要带我去江上玩。嗯,我一定会去的!栽甚至开始想象,想象自己正静静地躺在船舱里,小船跟着江水的节奏在上下起伏,腥腥的江风夹杂着悠扬的《乌苏里船歌》缓缓吹来……
薛博阳
《我是中国的孩子·永成的小秘密》编导
李永成是生活在街津口的一名赫哲族少年。他长得憨实而可爱,小眼睛和圆乎乎的小胖脸,爸爸说,简直太有赫哲族的气质了。他很期待今年的寒假,因为,一直在外工作的妈妈要回来了。为了给妈妈一个惊喜,他从好几天前开始就做着各种准备,把好吃的柿子和梨做成冻柿子,整理家什,劈柴……最重要的是,他要给妈妈亲手制作一件充满赫哲族文化特色的礼物,那就是鱼皮画。为了做出完美的鱼皮画,他缠着爸爸去江上凿冰捕狗鱼,和爷爷讨论赫哲族文化,跟着爸爸学习怎么做……忙得不亦乐乎。
《我是中国的孩子》系列图书是根据同名纪录片《我是中国的孩子》编写而成,共分为3辑,每辑10册,每册以一位儿童作为主人公,讲述他们真实的日常生活和成长故事,有放学后的游戏,有趣的风俗节庆,还有成长的烦恼,对远方的向往,对理想的憧憬。
宋艳丽著的《永成的小秘密》是“我是中国的孩子”系列之一,讲述了郝哲族少年永成的故事。
从海南岛到呼伦贝尔大草原,从西藏雪域到小兴安岭北麓,从西双版纳到新疆伊犁,11个省、5个自治区、上百个村寨、30万公里,真实记录每一份感动和纯真,描绘儿童成长与真实生活,追寻民族文化的历史与传承,展示思考现代民族的发展变迁,千里行程,装不下一路寻来的种种感动;笔下万言,道不尽中国的孩子的故事……
大型民族题材儿童纪录片《我是中国的孩子》同名图书,本着“让孩子了解文化的多样性”的目的,以纪录片为素材进行改写,一改专业化、学术化的民族类图书创作风格,转而以生动有趣的故事为主,在小主角的个人经历、生活背景中穿插介绍其民族的文化传承。在这套图书中,既有孩子们放学后的游戏,又有有趣的风俗节庆,既有孩子们成长的烦恼,又有他们对远方的向往、对理想的憧憬。围绕 “民族”与“儿童”两个关键词,由个像到群像,由细节观察到宏观思考,由生态到人文,由历史到未来,记录了各民族独有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礼仪服饰、传统文化……
宋艳丽著的《永成的小秘密》是“我是中国的孩子”系列之一,讲述了郝哲族少年永成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