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孟子读本/大众儒学经典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解光宇,刘艳,丁晓慧编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善性不仅为圣人所有,一般人同样具有。孟子将理义看作“心之所同然”,就肯定了每个人都有追求善的权利,也都能达到善的境界。同时,也意味着在对善的追求上,人与人是平等的。圣人与一般人的区别只在于“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孟子·告子章句上》)。实际上,“圣人,与我同类者”(《孟子·告子章句上》)、“尧舜与人同耳”(《孟子·离娄章句下》)。从这点出发,孟子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即“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章句下》)。

2.四端说

性善论是孟子人性学说的核心,但并不是说人人天生就是善人。这种善只是“善端”,是善的萌芽,需要培养、扩充。孟子把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称为仁、义、礼、智四端,“仁、义、礼、智根于心”(《孟子·尽心章句上》),“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孟子·告子章句上》)。所以,要培养“四端”、“扩而充之”,才能显现善性。

由于仁、义、礼、智四端是“我固有之”,那么,其表现为“良能”、“良知”也是与生俱来的。所谓“良能”、“良知”像“四端”一样是天生就有的,即是人本性所固有的。孟子用小孩爱父母、敬兄长来论证人具有先天的“善性”。

3.养心说

孟子虽然强调人的本性中有“善端”、“良知”、“良能”,但不是说人生来就有完善的道德。社会上的人确实有不善的。孟子把人的不善归结为“不能尽其才”。他说:“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孟子·告子章句上》)“才”指人生来就有的资质,也就是性。不善者就是没有很好地培养“善端”。人能否培养和扩充自己的“善端”,主要取决于自身的主观愿望和努力。孟子以舜为例,说明舜一心向善,故为圣人。所以向善者取决于主观的“心”,即要养心,养心才能培养、扩充“善端”。

如何“养心”?孟子认为“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尽心章句下》),因为追求过多的物质欲望会使人失去善性,故孟子反对“求利”和“多欲”,以“寡欲”为养心的主要内容。

如果不能“寡欲”而导致丧失善性,那么就应努力把它找回来,恢复善之本性,这就是所谓的“求放心”。

人的善性是与生俱来的,但要靠“心”来把握。孟子视耳、目等感官为“小体”,视心为“大体”,认为耳、目无思考作用,常为外物所蒙蔽,把人引向迷途,心则能思,通过思维的明辨,便能克制物欲以存善性。所以他强调要先把心中固有的“善”树立起来,以防感官因“蔽于物”而夺走“善”。修养好了心性,就可以不受外界影响了。  (二)仁政学说

孟子的仁政学说是以人性善作为理论依据的,是性善论在政治思想方面的具体体现。孑L子曾根据他的仁学思想提出“为政以德”,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孟子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思想。孟子说: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

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

上。(《孟子·公孙丑章句上》)

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

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孟子·梁惠王

章句上》)

不忍人之心就是恻隐之心,孟子把先王的“仁政”归结为当政者的“不忍人之政”,归结为在行政管理实践中贯穿“不忍人之心”,即“推恩”。只有如此,才“足以保四海”、“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否则,不仅不能治国、平天下,甚至“无以保妻子”。可见孟子的仁政学说实际上是他的性善论在政治上的运用。

孟子把治国之道分为王道和霸道两种。王道,就是为政以德,行仁政,“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以德服人才能使人心服,就像孔门弟子尊敬孔子一样,“中心悦而诚服也”(《孟子·公孙丑章句上》),才能治理好天下。孟子从得民心而王天下的思想出发,贵王贱霸,反对以武力统一天下的“霸道”,力主以德服人的“王道”。“王霸之别”体现了儒法两家在国家统一问题上的不同见解,即法家主张用武力征服而称霸诸侯,儒家则强调以争取人心而取得天下。P7-9

后记

在经过认真的阅读、注释、翻译、解读后,《(孟子>读本》终于和朋友们见面了。孟子实在是太伟大了,他的善良、仁义、哲理、睿智以及对中华民族的担当意识,清晰地浮现在我们的眼前。发生在数千年前的许多事,如同发生在今天;孟子在数千年前的贬褒,在今天仍然有其重要价值。我想,包括《(孟子)读本》在内的“大众儒学十三经”,都具有这样的特质。

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表现,是我们每一个学人义不容辞的责任。由于时间和水平的限制,本书一定会有不少问题,请朋友们不吝赐教。

本书除以《四库全书》本为底本外,主要参照杨伯峻译注的《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

本书编写的分工是:《孟子与(孟子)》、卷一至卷四为解光宇;卷五至卷九为刘艳;卷十至卷十四为丁晓慧。最后由解光宇、刘艳统稿。

解光字

2016年1月

目录

孟子与《孟子》

《孟子》选读

后记

序言

进入21世纪以来,一股全国性的大众儒学热潮从各地涌起,成为当代中国最值得关注的文化事件。这波儒学热的兴起自然不是无本之木,它既是儒学被人为压抑摧折一个多世纪后的强力反弹,又反映了转型社会对于道德底线失守的焦灼,更是古老的儒家传统在国家现代转型的历史背景下,重新探寻自己的社会定位以图返本开新的努力。因此,无论着眼于历史还是现实,大众儒学的兴起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众儒学的历史渊源

从社会学存在的角度分析,传统中国的儒学存在形态包括朝廷儒学、士大夫儒学和民间儒学三部分。朝廷儒学具有较强的政治色彩,主要是政治儒学;士大夫儒学重在阐释儒家道统;民间儒学面向社会大众,重在化民成俗,是教化大众的儒学。民间儒学的政治色彩较淡,也不太关注理论体系的建构,它关心的是人伦日用和生活践履。如果说作为一个学派的儒家的诞生是儒教国家建构的逻辑起点,儒学普及化和大众化的完成则是儒教中国形成的现实标志。在历史上,朝廷儒学、士大夫儒学和民间儒学既相互影响,又彼此有别,构成了彼此间复杂的张力关系。

在传统中国,儒学的大众化与民间化有一个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礼记·学记》说:“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孔颖达认为:“周礼:百里之内,二十五家为闾,同共一巷。巷首有门,门边有塾。”已经有学者指出,将普及化的塾庠制度推到三代的说法,多半是为了突出儒家教学制度的悠久性,并不完全符合历史事实。三代之时,学在官府,“六经”皆为王官典藏秘籍,王官之学是学在君侯与学在世卿,教育与大众无缘。西周礼乐虽然文质彬彬,极一时之盛,却同样“礼不下庶人”。

儒学走向大众的历史转折点是孔子在民间开创私学。在王官之学衰微的历史背景下,孔子开始民间讲学,首次将原先被禁锢于庙堂之上、作为王官贵族特权的六艺之学传播到民间。孔子的民间讲学无疑是大众儒学的历史起点,它在儒学发展史上具有三方面的重要意义。

首先,孔子的私学拆除了贵族与平民之间的教育壁垒,开创了大众儒学的先声。孔门教育以有教无类著称,来到孔门受教的,有世卿官贵、富商巨贾、贩夫走卒、无业游民等,以至于时人感叹:“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孔子之前的王官之学属于贵族之学,诗书礼乐高雅非凡,却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它们出现伊始就被封锁在贵族的深宅大院之中,无由进入寻常百姓家,社会也因此而划分为有教养的贵族和没有教养的群氓两部分,前者为“君子”而后者为“小人”。然而,随着一位圣贤的到来,这一文化的壁垒被打破了。儒学本来是属于贵族的,但是,现在它开始走向平民,并在民间社会找到了更为深厚的土壤。从此,“君子”与“小人”从以是否拥有官爵来区分,变成以是否具有德行来区分。在朝衮衮诸公可以是“小人”,贫寒如颜回者也可以称“君子”。儒学深入民间使得过去的“野人”(周代与“国人”相对)也具备了高雅的贵族气质。孔子是中华文明史上最重要的一位拆墙者,他拆掉了那道古老的墙,将礼乐文明的清流引入民间的沃土。

其次,孔子的私学在官学之外培育了一个致力于传道授业的师儒阶层,该阶层成为儒学走向大众的主导力量。孔子去世后,子夏设教于西河,曾子设教于武城,其他门徒也在各地继续推广儒学。汉代以后逐渐形成了覆盖全社会的儒家教化体系,使儒学成为全民性的人生指南与信仰,此举对于中华文明的意义,堪与基督教之形成对于西洋文明的意义相媲关。

从内容看,着眼于儒学修身做人的学修次第,“大众儒学经典”包括蒙学基础、家训家礼、劝善经典和四书五经通解四个板块。蒙学基础用以童蒙养正,家训家礼培养良好家教家风,劝善经典激发人的为善之心,四书五经通解则是对儒家义理的系统阐述,囊括了从蒙训、礼仪、心性到信仰的不同方面,四个板块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大致反映了儒家教化不同阶段与层面的需求,体现了大众儒学的社会性、实用性和阶梯性。其中的劝善经典,本丛书选择了《了凡四训》和《王凤仪言行录》,它们具有儒释道合一的特征,是儒家思想与民间信仰相融会的产物,体现了大众儒学自身的特色,对于社会教化具有良好的效果。针对近代以来女德教育严重滞后的现实,本丛书特意选入了《女四书》,并从古今之辨的角度加以辨析,以满足读者需要。从体例上,每部经典包括原文、注释、译文、解读等部分,以达到忠于原著、贯通古今和深入浅出的编写目的。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受时代的局限,上述传统经典中同样存在不少不适应当代的内容。比如,女德文本和蒙学经典中那些强调三从四德、夫为妻纲等单方面服从的思想内容,并不符合原始儒家的思想,是汉代以后儒学受到法家浸染的产物。对于经典中那些不适合于当代的部分,本丛书采取历史主义的态度,保留原貌,但在解读部分予以辨析,提请读者明鉴。

最后,本丛书是编著者集体合作的结晶,得到了各位儒学前辈大家的关心指导,还得到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潘宇女士、翟江虹女士和刘静先生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谢忱!

内容推荐

孟子晚年退居讲学,与弟子万章等人著《孟子》七篇,即“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与《论语》一样,《孟子》也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但它比起《论语》又有明显的发展。《论语》的文字简约、含蓄,《孟子》却有许多长篇大论,气势磅礴,议论尖锐、机智,长于雄辩。

这本解光宇、刘艳、丁晓慧、赵法生编写的《孟子读本》分原文、注释、译文、解读等部分,对《孟子》的主要内容做了全新解读。

编辑推荐

在中国历史上,朝廷儒学、士大夫儒学和大众儒学既相互影响,又彼此有别。大众儒学关心人伦日用和生活践履。“大众儒学经典”是我国儒学史上第一套由学者编纂解读,面向普通大众,包括“蒙学基础”、“家训家礼”、“劝善经典”、“四书五经通解”四个板块的儒学经典读本,以现代的视野、大众的角度、践行的立场,深入浅出地讲解儒家修身做人的道理。

这本解光宇、刘艳、丁晓慧、赵法生编写的《孟子读本》是其中一册。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11:2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