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丈夫也曾轰轰烈烈,婚后琴瑟和谐,可生活齿轮的磨蚀让我对爱情热烈斑斓的梦想进入休眠。然而看到蒋如桦那双全都懂得的眼睛,某些微妙的感受力又在悄悄复苏。
那晚搭朋友顺风车回去时,收到蒋如桦的微信:其实我很想送你的。
我回:明白。
他回:对你的感觉有点特殊。
醉意弥散开来。我回:是的。倾盖如故。
他没再回信。第一回合终止得刚刚好。真是个极懂的男子。
在踏进家门前,我清空了与蒋如桦的聊天记录,每一句却印在了我的心里。
那夜以后,生活照旧,却好像有了一点点不同。我频繁踏入蒋如桦的微信领地,开车时,工作时,逛街时,聚会时……却很少评论。他也一样,不留痕迹。我们之间有一种奇异的感应和默契。有一天他在朋友圈写:西班牙语是最适合演绎情歌的语言。
那是他唯一一次写到西班牙语。我不知道他认识多少与西班牙有关的人,但我确信他是写给我看的。这样的交集充满张力和含蓄的密码。
我从事着无需朝九晚五的职业,也无需团队合作,大部分时间感性而自我。婚前有过许多浪漫际遇,婚后恪守人妻规范,有时难免压抑。蒋如桦是我婚后为之心动的第一个男人。那夜以后,每每从友人嘴里说到他的一切时我都屏气凝神用心倾听。他与妻子是同事,四五年前就已分居,没有孩子,迟迟未办离婚手续只因他进美国可以更方便些。
有一点微醺
我们不定期会私信聊几句,每句看似不经意其实都经过了斟酌,信息量丰富。
有一晚我说:有没有人说过你神似年轻时代的徐悲鸿?
片刻,他回:那谁会是我的廖静文?
这话让我的心噔一动。
我回:蒋碧薇呢?
他回:蒋碧薇自有她的张道藩啊。
接得真好。我心里暗暗赞叹,有着棋逢对手的快慰。
话说到这里,彼此心照不宣转而说其他了。他说,单独出来聊聊吧。我说,等我译好这本稿子行吗?大约需要两周。他说好。睡前我回:以什么名目?又发个偷笑的表情。他没回复,第二天一早我收到回复:只为春暖花开。
他的卧室里是没有信号的。
其实我很享受在人群中与蒋如桦共振的特殊感觉,真的“单独”了,还能维持这种微妙的情愫吗?说实话我有点害怕。我理想中的状态是与他不涉及沉重的肉身,而是进入一个全新的灵性境界。心里除了丈夫以外还装有一个男人,这种感觉真好,因为没有实质接触,对家庭也不存在亏欠感,若有第四类情感,我相信就是它了。
不过在我与丈夫滚床单时,我会将丈夫想象成他,这想法令我难以启齿却又高潮迭起。
一个多月后,在一次饭局上我未曾预期地与蒋如桦再度见面。一进包房差点与他撞个满怀。众友有分寸的揶揄让我有点脸红。与他相视一笑,心跳得有点错乱,目光也不自然了。东道主会意,似有意似无意正巧安排他与我毗邻而坐。
这顿饭吃了什么我毫无印象,手心微微出汗,像个青涩的女生,却并不妨碍我对蒋如桦的暗中观察。他更沉稳优雅,收放自如了,对我的态度让我觉得亲近而特殊,这让我很受用。酒到酣时,他主动替我挡了一杯酒,这个出人意料的举动他却做得比呼吸还自然,众友再度起哄,我的心也瞬间荡漾了。
一顿饭,在他身上很难找到破绽,果然是个有程度的男人。6点半开始的饭局在9点半结束,有一点微醺,有一点意犹未尽,却是最美妙的时分。饭后话别,蒋如桦事先找了代驾,他说,冯琳和陈婧我来送吧。
我与陈婧坐在了后排,一路无语,我很享受这样的静默。(P40-41)
我被贴上“都市情感作家”标签已经许多年。工作之余写些固定专栏,题材广泛,但流传最广、转载最多的依然是两性情感文章。最近一次聚会上,好友说他在飞机上看了我的《东方航空》专栏,那期写的是双城之恋,他把那页悄悄撕下来揣在裤兜里。从东京,到大阪、京都,再到名古屋,一路上他都有种无能为力又无可逃脱的惆怅,无奈无告无解。说完不到五分钟他就醉了,倒在桌边。
有句话很带感,爱一个人是因为心上有缺口,往灵魂里灌着呼呼寒风,所以急切需要形状正好的心来填补它。我觉得成年男女真的无需解释情愫的前因后果,只要理性可控,都可视为理所当然。这更像是一种量子纠缠,关键看克制与释放的拉锯中,哪种力量最终占了上风。
男女最融洽的时刻无疑是情不我待、身心达成某种共谋时。然而爱的边际效应会递减,成年人不必去问为何不再彼此喜欢,而是互相默默走远,雁过无痕风有情,也许离开也是另一段陪伴的开启。我很希望读者和友人们能享受醒着做梦的快乐而不被梦所伤,在红尘中感知细腻情动,不被日常卷走,也不执著深陷,当然这是对认知、修为和控制力的大考验。情场是道场,亦是江湖。
在情面前,爱只是流光,困于此会把路走窄。许多人气象峥嵘地爱过之后很快进入死循环,最后精疲力竭。当然只有真正经历过这些,才能拥有和谐的内部王国,让躁动的灵魂平静下来。或许证明爱过的方式,就是亲眼看着爱,渐渐消失。这本书的写作并不轻松,我在梳理那些都市成年男女芜杂情事的同时,也若有所悟,在别人的故事中完成了生命整体高度的跨越。在我看来,爱情的终极诉求不是性满足,不是控制和占有,这些都太低端,而是让双方都获得自由,得大自在。当然从世俗层面,我也一直在思考,有时会与时任《现代家庭》主编的马尚龙老师探讨:当情潮不动声色地来势汹汹、灵魂却被各种拽着胳膊的力量羁押耗损的年龄段,能否寻找到一条让心智感官皆有所成长、平衡、留香的别致道路?
我觉得30岁到55岁这个阶段是雍容而微妙的,内心常常发生海啸,面上却风平浪静。维系爱情或知己关系固然靠某种机缘和综合阈值,而最终检验它的实质深度,是看在关系中保存并展现了多少真正的自己。人近中年,我也会有某种不舍。舍不得走得太近,舍不得毁坏空灵,舍不得在蜉蝣此生中,把某种尚可时时念念的感觉一陷到底。化感情为情感,将蓝颜锁定成知己,这一步虽说惆怅,却让人精进,因为珍存了某种微妙感受力,就像金庸说的,辨识出牵挂的人,有几个泥巴上的淡淡手印就够了。
感谢本书中为我友情客串的著名书法篆刻家陆康老师,相识十年有余,他是我的心理建设导师。感谢著名作家、序作者马尚龙老师,本书的责任编辑杨柏伟老师。这世上并没有多少旷世奇情能让人有再生为人的喟叹,却有一种情谊因为纯粹而无求,能绵延许多年。还有众多向我倾诉私密情事的友人们。你们独一无二的经历和伤痛,丰富了我的人生。
自始至终,我都觉得爱情是个好东西,是奢侈品。尤其在爬升期,有种无法言喻的、直觉性的美感,它之于人的意义,就如同明明在隆冬,身上却有着一个不可战胜的夏天。
何菲
序 情愫如棋局 马尚龙
写男女情愫的文章很多,尤其是从二十多年前安顿的“绝对隐私”开始,男欢女爱、痴男怨女,红男绿女……见诸几乎所有的媒体;到了博客微信时代,写男男女女,更是像下午茶一样的普遍。当然,也恰是像下午茶一样的普遍,所以男女情愫的文章,很容易风格定型,容易被复制,很少可以在这一类文章中,读到被触动的感觉,更少会循着文章去看看作者的名字,更更少想和这一个作者结一面之缘,听听作者的男女之道。
何菲属于写男女情愫文章中“很少”、“更少”、“更更少”的作者。何菲的个人专栏至少不下十个。隔三岔五地,微信朋友圈便会有人拍了张何菲文章的照片上传,并且还会特意圈出何菲文章中的妙语,写上几句自己的体会。看得出,这不完全是朋友间的捧场文字。有过好多次,倒是我也在现场,有初次相识的朋友得到何菲的书,佩服得不得了,半是玩笑地说,要是早点得到何菲的指点迷津,自己对男女情爱,就会少走许多弯路,更不至于走死路。在认识和不认识的读者心目中,何菲对男女情愫的梳理,有独特鲜明的风格,文字间不仅常常博得大家的共鸣,更是有读者心有所期、思不能及的阅读快意和思有所及、丝不能期的心意。
我也喜欢何菲的文章。十年前我为她的《上海蓝颜》写了序文,之后,关注很多,来往也很多。有时候是共同参加一些活动,有时候是在同一个版面上有各自的文章,还有时候,是编者和作者的关系——对何菲的文章,我大概算得上是读得较多的。所以我也想过这么一个问题,在众多的男女情愫文章中,何菲文章的引人之处在哪里,如果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表述,何菲文章的核心价值核心竞争力在哪里?
如果用一个比喻,那么,何菲写男女情愫,犹如“微创手术”,肌肤表面切口很小,五脏六腑间却是波澜起伏,最终恰又是风平浪静,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只有当事人自己心里明白,肌肤上那一个小小切口的厉害和利害。何菲常常就是这一个微创手术的主刀医生,在看似不经意间,写出了都市生活中男男女女微妙关系的来由和去向。
何菲的男女情愫文章,并不是爱情励志,完全没有灰姑娘白马王子情节。如果我的记忆是准确的话,何菲文章中似乎从来没有过“我爱你”这样浅薄的表白,也几乎从来不介入简单的道德判断,更没有故弄玄虚的心理辅导。何菲笔下的男男女女,与她之前的《上海熟女》《上海蓝颜》一脉相承,已经过了少男少女的年纪,他们的情愫不再是青春期的悸动,也不再满足于最表象的欢愉与追求。所谓熟女与蓝颜,应该是城市、尤其是像上海这样城市里的成熟男女,乃至于成功男女,至少是从精神上人格上价值观上物质上都完全独立生活的男女。他们的情愫可能波澜不惊,但是更有可能时时为人性本身而颤动。他们知所为,却常常难为;知所不为,却常常为之。难为不见得是不愿意为,为之也不见得是愿意为。何菲更愿意将尘世情愫与情思,还原到男女的本身,还原到男女的本质,还原到男女的性别、文化、品位、环境、阅历。
何菲笔下的熟女蓝颜之交,与其说是在谈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不如说是在下一盘各有玄机的棋。这才是何菲男女情愫的华彩所在。何菲每一篇文章中的男女,几乎都是对弈的双方。棋逢对手需要智慧需要理智,在进攻与退守、较劲与微笑、攻陷与舍弃、执著与妥协之间,做出最合理的判断。时而清风徐来,时而峰回路转,时而曲径通幽,时而前功尽弃。将情爱双方理解为对弈双方,不免残酷,但是事实上,最高境界的情爱,恰恰与棋局相仿,可能是一个眼神,可能是一句暗语,可能是一个默契,在晦明不定的棋局中,每一次出招与应招,都在一步一步决定着棋局的走向。何菲很善于在情爱棋局中,梳理和放大各自的招数——我曾经对何菲说,你是在用情商写作,或者是在男女情愫的文字中体现了你的情商。有了情商,不需要义正辞严,往往是瞬间的一个偶然,导致了分与合的必然。
面对一个一个的情爱棋局,何菲像是一个挂盘讲棋的人,她讲得很细,尤其是把布局、铺垫、决胜中的妙招与败招一一讲来,使得她的文章读起来,颇有欣赏和玩味的惬意。这也就是为什么何菲的文章总是能够获得各种层面读者共鸣和喜欢的原因。
那么这些棋局从何而来?我以为这就是何菲的棋局,并且是她一个人的棋局。在这些棋局中,出招的是她,应招的还是她,她一个人下了双方的棋,她制造了她的棋局,而让读者分享了她所制造的棋局中的男男女女。她对男女情愫的细微观察,加之她个人情商的调配,决定了她的“棋局”走向。
何菲的这一种制造,并非始于现在。十多年前,她连续写了《上海熟女》和《上海蓝颜》等书,已经为这一本《上海情丝》做了布局。所不同的是,十年前的熟女与蓝颜,更多的是一个群像中的鲜活展露,更多的是她们与他们的生活状态,《上海情丝》则是每一个女人和每一个男人,都有一段不可复制的情愫,都有自己的布局和结局。差不多是三年前,我约请何菲写一个情感专栏,每月一篇,不求原原本本的情爱始末,只要一个瞬间的纠结,一个段落的惆怅……我知道何菲可以写得很好。何菲答应了,一篇一篇,凡二十七篇,恰好是《上海情丝》的全部。因为我是这二十七篇文章专栏的始作俑者,所以,何菲嘱我为此书写序,我当无推辞的理由。并且也是就此向何菲表示谢意,感谢她当时答应写专栏的请求。
2016年7月4日
何菲是目前上海较为活跃的女作家,几乎每年均有新的散文集出版,而这些散文集的源头是她在许多报刊上开辟的专栏。何菲著的《上海情丝》是其《现代家庭》专栏文字的结集,从体裁上看,既是散文,又何尝不是短篇小说。本书不仅反映时代的脉动,又显示了历史的厚度;机智亮丽的文字充分展现了这个城市独特的一面。何菲有着超越她年龄的圆融与才情,有国际化的眼光和精致生活态度,对世情的拿捏和处理恰到好处。她的理性蕴藏在感性哲理的表述方式之中,十分能够抓到痒处。
何菲著的《上海情丝》中的熟女蓝颜之交,与其说是在谈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不如说是在下一盘各有玄机的棋。这才是何菲男女情愫的华彩所在。何菲每一篇文章中的男女,几乎都是对弈的双方。棋逢对手需要智慧需要理智,在进攻与退守、较劲与微笑、攻陷与舍弃、执著与妥协之间,做出最合理的判断。时而清风徐来,时而峰回路转,时而曲径通幽,时而前功尽弃。将情爱双方理解为对弈双方,不免残酷,但是事实上,最高境界的情爱,恰恰与棋局相仿,可能是一个眼神,可能是一句暗语,可能是一个默契,在晦明不定的棋局中,每一次出招与应招,都在一步一步决定着棋局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