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忧国诗圣(杜甫)/中华圣贤传奇系列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姜正成主编
出版社 中国财富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好!”声声喝彩,人山人海的看客围着一个身材曼妙的女子,她在跳舞。看客中有一个六龄童子,许是骑在爸爸肩上,歪着小脖子,看那舞女的手脚和丈长的彩帛渐渐摇起花来了,看着,看着,他也仿佛能领略其中的妙处。他是从巩县特地赶到郾城来看跳舞的,他就是杜甫。

日落、龙翔、雷霆的震怒、江海的清光,是舞者从舞蹈里创造出来的世界,但她又被这自己创造出来的世界笼罩着,分明是舞者主宰着这个气氛,又好像是这气氛支配着舞者。在这样的景况下,四围的人谁还有能力把握住自己,把握住舞者在瞬间万变中的一个舞姿、一个舞态呢?

这对于六岁的杜甫是一个新的启发。他儿时多病,只惯于姑母的慈爱,只惯于一个礼教家庭的生活,如今他看见一个女子的身躯创造出这样一个神奇的世界,他的视野展开了,他呼吸到外界新鲜而健康的空气。

这在他的生活里也许是最早一次难于忘却的富有意义的经历,五十年后,耳聋多病的他在夔州回想起这童年的印象,还历历在目。

那时因为人们生活安定,到处流传着所谓祥瑞出现的消息,各地的官吏都爱捏造些某处有瑞草产生、某处有凤凰飞降的新闻报告给朝廷,以讨得君王的欢心。杜甫也常常听到这类的传述,如今他由于公孙大娘的舞姿,不难在他儿童的幻想里看见凤凰的飞翔,所以他在第二年七岁开始学诗时,一开首就做了一首歌咏凤凰的诗。

七岁作诗,可以算是早慧,但早慧并不算稀奇。早慧的诗人尤其多,但很少有诗人开笔开得像小杜甫那样有重大的意义。杜甫第一次歌颂的,不是什么凡物,而是人间未有的奇鸟凤凰,也可以说,这首诗咏的便是他自己。凤凰是禽中之王,杜甫是诗中之圣,咏凤凰简直是诗人自占的预言。从此以后,他便常常以凤凰自比。

到了九岁时,杜甫就惯于书写大字,临摹那时著名书法家虞世南的书法,可见他在童年时已经有了一定的艺术修养。在这种情形下,我们已经难以设想杜甫是一个病弱的儿童,我们只觉得他的精神和他的身体随着他所处时代的繁盛而健康起来了。他不断地作诗、写字、学习。

杜甫生在巩县,巩县距洛阳不过一百四十里,当时的洛阳正值发展的极盛阶段。杜甫深受洛阳文化的熏陶,在攀树摘枣的孩童时期,他的诗文已在洛阳显头露角了。在724年十一月,这年杜甫才12岁,唐玄宗率领着百官贵戚又到了洛阳,因为封禅泰山,洛阳又成为政治的中心达三年之久。杜甫在这时被当地的前辈援引,时常出入于精通音律的岐王李隆范与唐玄宗宠臣崔涤的邸宅,他在他们那里得到机会,多次有幸听到举世闻名的李龟年的歌声。这歌声也像公孙大娘的舞蹈一样,使他难于忘记,直到他的晚年,在潭州(长沙)与李龟年偶然相遇,想到当时的情景,还写出了著名的《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上流社会的显赫人物能够雅爱文艺,提供给文艺家们相聚的场所,这种场所如同欧洲文学艺术家的文艺沙龙。这对年轻而富有聪明才智的杜甫来说,无疑是极好的艺术熏陶,这里开阔了他的艺术视野,培养了他敏锐的艺术感受力,为其步人诗坛,打下了初步的良好基础。

P8-9

后记

本系列图书详细介绍了中国历史上的圣贤人物,展现了他们的丰功伟绩和伟大人格,从侧面烘托出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本系列图书的作者和编辑为此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和汗水。此书的出版,还得到了中国财富出版社领导的大力支持,在此,谨向社领导和编辑同志表示由衷的感谢!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我们参考了大量的相关文献资料,引用了许多专家学者的著作和观点,我们已经征求了部分作者的同意并支付了稿酬,但也因为各种原因,有些参考图书的作者无法联系上。如书中观点、内容雷同于贵君所著书籍,烦请您及时与我处联系获得稿酬。

目录

第一章 身世与童年

 黄金时代

 官僚世家

 七岁咏诗

第二章 壮岁交游

 走出书斋

 漫游吴越

 初试未捷

 齐赵游历

 爱情与婚姻

 诗仙李白

 与李白会合

 高适与岑参

第三章 困居长安

 再试失利

 唐都风云

 奸臣当道

 少陵野老

 咏怀五百字

第四章 离乱之歌

 渔阳鼙鼓动地来

 唐玄宗出逃

 艰难平乱

 颠沛流离

 营救房琯

 《羌村》与《北征》

 不幸贬官

 “三吏”“三别”

第五章 西南漂泊

 逃难成都

 成都草堂

 幕府生活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寓居夔州

 湘楚流离

 最后的旅途

第六章 光耀诗坛

 浓厚的忧患意识

 深沉的仁爱之心

 高尚的道德情操

 批判与抗争精神

 杜甫的改良主张

 沉郁顿挫的美学风格

第七章 穷而后工

 继李白之后又一高峰

 将苦难酿成诗

 不薄今人爱古人

 语不惊人死不休

 诗兴不无神

 未掣鲸鱼碧海中

 杜诗地位的确立

 杜甫的文化意义

 杜甫年谱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歌“以天下为己任”,对唐代政治、社会有着比较深刻的反映。他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祸乱迭起的历史时期,一生经历了无数的艰难与痛苦。理想和抱负无法实现,政治挫折、逃亡、贫穷、饥饿、疾病、儿女夭折、兄弟离散,所有这些都使杜甫的肉体和精神长期受到煎熬和折磨。当然,也正是这些灾患和痛苦成就了杜甫,他把所有的痛苦和思考,变成了一篇篇动人的诗篇。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并不限于简单地呈现历史,而是带有作者深沉的爱憎和思考。有对社会矛盾的揭露,有内心的冲突,有政治的抱负和主张,有个人的遭遇和家庭的不幸,有国家与人民的灾难和对将来的希望。

杜甫把诗看作他终生的事业。认为“诗是吾家事”(《宗武生日》)。他七岁学诗,直到死亡前夕,都没有停止过写诗,特别从安史之乱起,至抵达成都为官前,在最艰苦的岁月里,杜甫写出的诗歌思想内容最为深刻;在夔州时期,身体衰弱多病,写作的数量却最多。他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充满爱国爱人民的政治热情,在艺术技巧上也狠下功夫,“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新诗改罢长自吟”(《解闷十二首》之七),这些诗句说明他创作的严肃态度。杜甫还以诗论诗,在《戏为六绝句》和《解闷十二首》(其四至其八)中表达了他继承优良传统、评价古今诗人的主张。杜甫在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上都进行了拓展。明代胡震亨说:“以时事入诗,自杜少陵始。”这句话不尽符合事实,因为在杜甫以前也有以时事入诗的,但是像杜甫这样深入民间,洞察时弊,把富有社会意义的重大问题都融在“惊人”的诗句里,却是少有的。杨伦说:“自六朝以来,乐府诗率多模拟剽窃,陈陈相因,最为可厌。子美出而独就当时所感触,上悯国难,下痛民穷,随意立题,尽脱去前人窠臼。”这虽然是“三吏”“三别”的评语,但也可以概括杜甫大部分重要的诗篇。元稹说,“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这话说得并不过分。

杜诗的形式是多样的。杜甫擅于驾驭诗的各种形式,并能使每种形式都得到新的发展。他的五言古体诗多是记载艰苦的旅程、社会的万象、人民的生活以及许多富有戏剧性的言谈动作,笔触十分生动,使人感到的不是五言的限制,而是语调的自然,最显著的例子是《羌村》《赠卫八处士》“三吏”“三别”等。他在七言古体诗中,多是抒写自己奔放的或沉郁的情感,表达对政治和社会的意见,如《醉时歌》《洗兵马》《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岁晏行》等。杜甫的五、七言律诗功力甚深,达到很高的境界,数量几乎占杜诗的一半以上。五律已见于杜甫的漫游时期,七律名篇多产生在其到达成都以后。杜甫深厚的感情在五律中得到凝练,在七律中得到充分地发扬。五律如《春望》《天末怀李白》《后游》《春夜喜雨》《水槛遣心》《客夜》《九日登梓州城》《征夫》《旅夜书怀》《宿江边阁》《登岳阳楼》;七律如《蜀相》《野老》《恨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楼》《宿府》《阁夜》《咏怀古迹五首》《白帝》《诸将五首》《秋兴八首》《登高》等,唐人的律诗很少能超过它们。杜甫还写了许多五言排律,几首七言排律,使排律得到很大的发展,如《秋日夔府咏怀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竟长达一千字。杜诗中的绝句基本上都是在漂泊西南的最后十一年内写的。由于杜甫在古体诗和律诗的创作、发展上取得巨大的成就,他的绝句往往不被人注意,但是即景抒情,论诗怀友,反映蜀中的骚乱与人民的生活,汲取民歌的精华,所以他在绝句方面仍有不少贡献。

总的来说,杜甫是以饥寒之身永怀济世之志,处穷困之境而无厌世思想;在诗歌艺术方面,集古典诗歌之大成,并加以创新和发展,给后代诗人以广泛的影响。

杜甫在世时,他的诗歌并不为时人所重视,逝世40年以后,始见重于韩愈、白居易、元稹等人。白居易、元稹的新乐府运动,在文艺思想方面显然受到杜诗的影响。李商隐近体诗中讽喻时事的名篇,在内容和艺术上都深得杜诗的精髓。宋代著名诗人如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对杜甫都推崇备至,他们的诗歌各自从不同方面继承了杜甫的诗歌精华。宋末民族英雄文天祥被元人俘虏,囚居狱中,用杜甫五言诗句集诗200首,并在《集杜诗·自序》里说:“凡吾意所欲言者,子美先为之。”杜诗的影响所及,不局限于文艺范围,更重要的是诗中爱国爱人民的精神感召着千百年来的广大读者,直到今天还有教育意义。在杜甫生活的那个年代,人们只是把他当作一个比较优秀的诗人。

在他死后几十年,人们才逐渐认识到他的伟大。杜甫死时,家境十分困难,家人只好把他的灵柩临时安放在岳阳。43年后,杜甫的孙子杜嗣业才把杜甫遗骸运回偃师,安葬在首阳山。杜嗣业路过荆州时,遇到了当时的著名诗人元稹,就请元稹为祖父写一篇墓志铭。元稹在墓志铭中说,从有诗人以来,还没有人像杜甫这样伟大。中晚唐诗人白居易、韩愈、李商隐等,都把杜甫作为学习的榜样。到了宋代,王安石、黄庭坚、陆游等诗人都竭力推崇杜甫,认为杜甫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诗人。杜甫不仅诗歌得到了极高的评价,他伟大的人格也得到了后世认可,被推崇为“诗圣”,他的诗被认为是“诗史”“集大成”。宋代以来,学习和研究杜诗成为风气,历久不衰,一直沿袭到现在。杜甫的影响力也逐渐飞越国界,他的诗先后被翻译成数十个国家的文字。1962年,杜甫诞辰一千两百五十周年的时候,世界各地都举行了不同形式的纪念活动,纪念这位伟大的世界文化名人。

杜甫伟大的诗歌成就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属于全人类。杜甫的光辉是永恒的,正像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写杜甫的诗《游锦屏山谒少陵祠堂》中所说的:“古来磨灭知几人,此老至今元不死。”本书讲述了伟大诗人杜甫的一生历程。通过对其人生经历的解读,使读者可以感受到:命运是公平的,凡是看似惩罚与考验的东西,对智者来说都是帮助。

当我们面对困难、遭遇挫折的时候,不要抱怨,不要灰心,一定要振作精神,接受生活的考验。从杜甫的经历我们知道:苦难的生活一定会给人丰厚的馈赠!

内容推荐

在杜甫生活的那个年代,人们只是把他当作一个比较优秀的诗人。

在他死后几十年,人们才逐渐认识到他的伟大。

中晚唐诗人白居易、韩愈、李商隐等,都把杜甫作为学习的榜样。

到了宋代,王安石、黄庭坚、陆游等诗人都竭力推崇杜甫,

认为他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诗人。

杜甫不仅在诗歌上得到了后世极高的评价,他的伟大人格也得到了后世认可,

被推崇为“诗圣”,他的诗被认为是“诗史”。

《忧国诗圣(杜甫)/中华圣贤传奇系列》由姜正成主编。

编辑推荐

杜甫是唐代与李白齐名的大诗人,他创作的诗歌达到了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顶峰。他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祸乱迭起的时代,一生经历了无数的艰难与痛苦。理想和抱负无法实现,政治挫折、逃亡、贫穷、饥饿、疾病、儿女夭折、兄弟离散,所有这些都使杜甫的肉体和精神长期受到煎熬和折磨。正是这一生遭受的灾患和痛苦,成就了杜甫,他把所有的痛苦和思考,在心中进行体验、咀嚼、思考、提炼,变成了一篇篇动人的诗篇。杜甫不仅诗歌得到了极高的评价,他的伟大人格也得到了认识,被推崇为“诗圣”,他的诗被认为是“诗史”。杜甫的影响也逐渐飞。

《忧国诗圣(杜甫)/中华圣贤传奇系列》由姜正成主编。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3:3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