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西省韩城县北,有座龙门山,矗立在黄河两岸,断崖绝壁,相对如门。龙门,又名禹门,相传为大禹治水所凿。相传在远古的尧舜时代,龙门山将黄河从中截断,挡住了黄河水的去路,致使洪水泛滥成灾,生灵涂炭。尧派鲧去治水,鲧采用堵塞的办法,治了九年也没有成效,尧一怒之下,命令舜将鲧杀了,并命令鲧的儿子禹去继续治水。禹考察了龙门山的地势,决定开凿龙门山,以疏导黄河。龙门山被劈开后,河水畅通无阻,水患日渐平息,人们又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从此龙门山也就隔岸相守,犹如两扇大门一样对峙在黄河两岸。
黄河在此处水流湍急,奔腾咆哮,气势十分壮观。据说每到开春季节,黄河下游成群结队的鲤鱼逆流而上,来到龙门之下。成千上万条鲤鱼不顾倾泻而下的激流,纷纷拼尽全身力气,从瀑布里飞身跃起,期望跃过龙门。传说一旦有条鲤鱼幸运地跃过了龙门,就会化作御风乘云的神龙。所以不管黄河的激流多么汹涌,总有无数条鲤鱼拼尽全身力气猛然一跳,哪怕跌落在激流中粉身碎骨也不畏惧。这就是“鲤鱼跳龙门”的神话故事。
龙门山南的芝川镇,有一户姓司马的读书人家。司马家族的祖先曾是周代的史官,也就是在皇帝身边负责记录国事和言行得失的人,史官虽说不位高权重,但必须是有学问、有声望的人才能担任。现在的户主叫司马谈,他以耕田种地为生,但不同于一般的普通农民,他仍然保持着祖上读书研究学问的家庭传统,有从事史学工作的美好愿望。司马谈勤奋好学,曾经拜著名的天文学家唐都为师,学习天文知识。他还到当时的《易》学专家杨何门下,研习《易》的学问。还跟随著名的黄老学派学者黄子,进修道家的哲学思想。现在,他虽然地位低微,但已是一位有名的学者。
司马谈的妻子名叫“太史慈”,她很聪明,而且善解人意,深得知识渊博的司马谈的喜爱。公元前145年,太史慈怀孕了,司马一家十分高兴,孩子还没有出生就给孩子取好了名字一一迁。有一天,太史慈做梦梦见了天上的星星在眨着眼睛跟她说话,说了什么却听不清楚,她把这件事告诉了司马谈,他更是高兴,心想,孩子将来肯定不是一个平凡的人。
秋天的一个午后,司马谈正在后山读书,一个邻居大喊着朝他跑来:“快回家,要生了!”哦,孩子要生了!司马谈一跃而起,顾不上捡起掉在地上的书,一路飞奔回家,白白胖胖的儿子已经出生了!做父亲了,司马谈心中的喜悦无以言表。
这个孩子很奇怪,他喜欢让父亲抱,特别是父亲看书的时候。几个月大的时候,他就喜欢抓夺父亲的书和笔,拿在手里不肯放松。夫妇俩看在眼里,喜在心里,想儿子长大了肯定也是个读书人,保持祖上留下来的文人的优良门风。
司马迁生性好奇,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究各种事物的兴趣。家里来了客人,客人与父亲谈论时事和学问时,他喜欢在他们旁边静静地听着。每逢家里上供,父亲在幽暗的祠堂里点燃蜡烛,祭祀祖先,他静静地看着香烟袅袅地上升,脑子里充满了神秘而缤纷的想象。
司马谈也十分重视儿子的启蒙教育。从司马迁懂事起,父亲就给他讲家族的历史,讲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和他们的有趣故事,这在司马迁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象,也激发了他对历史的兴趣。父亲走亲戚访朋友时,喜欢把司马迁带上,让他增长见识。
P8-9
本系列图书详细介绍了中国历史上的圣贤人物,展现了他们的丰功伟绩和伟大人格,从侧面烘托出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本系列图书的作者和编辑为此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和汗水。此书的出版,还得到了中国财富出版社领导的大力支持,在此,谨向社领导和编辑同志表示由衷的感谢!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我们参考了大量的相关文献资料,引用了许多专家学者的著作和观点,我们已经征求了部分作者的同意并支付了稿酬,但也因为各种原因,有些参考图书的作者无法联系上。如书中观点、内容雷同于贵君所著书籍,烦请您及时与我处联系获得稿酬。
司马迁(前145一?),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他编撰的《史记》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完成的《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对后世影响极为巨大。
其父司马谈为人史令(相当于现在国家图书馆馆长)。早年司马迁在故乡过着贫苦的生活,10岁开始读古书,学习十分认真刻苦,遇到疑难问题,总是反复思考,直到弄明白为止。20岁那年,司马迁从长安出发,到各地游历。后来回到长安,做了郎中。他几次同汉武帝出外巡游,到过很多地方。35岁那年,汉武帝派他出使云南、四川、贵州等地,因此他了解到那里的一些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他父亲司马谈去世后,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马迁接替做了太史令。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与天文学家唐都等人共订“太初历”。同年,开始动手编《史记》。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李陵出击匈奴,兵败投降,汉武帝大怒。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触怒了汉武帝,获罪被捕,被判死刑。他在《报任安书》中写道: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为了完成父亲遗愿,完成《史记》,留与后人,含垢忍辱忍受“腐刑”。太始元年(公元前96年)获赦出狱,做了中书令,掌握皇帝的文书机要。于是他发愤著书,全力写作《史记》,大约在他55岁那年终于完成了全书的撰写和修改工作。
《史记》全书130篇,52万余字,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和七十列传。司马迁怀着强烈的历史使命,对他之前的历史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总结,以探究社会发展的规律,找到一条清晰的脉络。他继承了公羊学的大一统思想,为中华民族形成自己的文化传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司马迁不关心自己的贫富荣辱,一生不置私产,一心只为完成修史目标。当他因李陵案获罪时,拿不出钱来赎罪,只得接受宫刑。他之所以忍辱活着,就是为了完成这一文化使命。司马迁被后世尊称为史圣,是当之无愧的。
《史记》不仅是我国第一部体例完整、规模宏大的新型通史,开创了二十四史的先河,而且还是古代文学遗产中光彩照人、千古不朽的文学名著,历代研究评点《史记》文学成就的,层出不穷,形成一门独特的学问。
让我们顺着《史记》提供的线索,穿越时空的界限,去追寻司马迁的生命历程吧。
司马迁,字子长,
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他撰写的(史记)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
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
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完成的(史记),
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家之魂(司马迁)/中华圣贤传奇系列》由姜正成主编。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司马迁出身于史学世家,以修史为己任,他不关心自己的贫富荣辱,
一生不置私产,只为梳理历史的脉络,探究社会发展的规律。
他被后世尊称为“史圣”,是当之无愧的。
姜正成主编的《史家之魂:司马迁》让我们顺着《史记》提供的线索,穿越时空的界限,去追寻司马迁的生命历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