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赋渔著的《一个一个人》曾获2012年“中国最美的书”奖。新增内容保持了作者申赋渔一贯的写作风格,冷静中富有故事张力,折射出社会变迁大背景下小人物的具体生活,细腻而富有质感。
申赋渔,著名作家。著有《匠人》《光阴——中国人的节气》《一个一个人》《半夏河》《逝者如渡渡》《不哭》等多部作品,内容涉及历史、文化、人文、环保等领域。现居巴黎。作品多次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向全国青少年推荐优秀图书”。
| 书名 | 一个一个人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申赋渔 |
| 出版社 |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申赋渔著的《一个一个人》曾获2012年“中国最美的书”奖。新增内容保持了作者申赋渔一贯的写作风格,冷静中富有故事张力,折射出社会变迁大背景下小人物的具体生活,细腻而富有质感。 申赋渔,著名作家。著有《匠人》《光阴——中国人的节气》《一个一个人》《半夏河》《逝者如渡渡》《不哭》等多部作品,内容涉及历史、文化、人文、环保等领域。现居巴黎。作品多次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向全国青少年推荐优秀图书”。 内容推荐 《一个一个人》为作家申赋渔创作的一部纪实散文集,作者通过叙述身边形形色色的人,来描绘时代烙印。该书记录了1979年以来三十多年跨度的中国发生的故事和当时人们的生活,还原了过去三十年中极具代表性、极富时代气息的人物和事件,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到家国变迁里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变化。 目录 序·一颗一颗星,就是一个一个人 1979·一个一个找肉的人 1981·一个撕光小人书的人 1982·一个找寻逃跑老婆的人 1985·一个爱上鞋匠的人 1987·一个谈恋爱被开除的人 1988·一个我叫他大舅的人 1989·一个高调唱歌的人 1990·一个想当诗人的人 1991·一个在雪地里徘徊的人 1992·一个在卖肉时写毛笔字的人 1992·一个卖玉米的人 1992·一个断了食指的人 1993·一个被当成小偷的人 1993·一个把我从拘留所救出来的人 1994·一个没挤上火车的人 1994·一个有气质的人 1995·一个不谈琐事的人 1995·一个在轮船上聚了又散了的人 1996·一个卷进了碎尸案的人 1996·一个故意被捕的人 1997·一个变成了绅士的人 1997·一个半夜起来喝酒的人 1997·一个摇摆在理想与现实中的人 1998·一个终于没能发表文童的人 1999·一个想做善人的人 1999·一个找寻小喇嘛的人 2007·一个追问人生意义的人 2008·一个自以为变态的人 2011·一个与魔法师做邻居的人 2013·一个清洁公寓楼的人 2017·一个在巴黎被打死在家中的人 附·一个设计这本书的人 再版后记 试读章节 一个一个找肉的人 刚上小学的那段时间,村子里的孩子们特别痴迷收集火花。农村里火柴叫洋火,品种比较单一,所以收集比较困难。有一次.我家西边的大网叔,不知从哪里买了一打罕见的火柴。图案是一个古代美女,印在薄薄的纸上,贴在火柴盒上。因为难得,大家都虎视眈眈地守着,等火柴用光,盒子空了,立即抢走。 那天放学回来,我扔下书包,拔腿就朝大网叔家跑。进他家门的时候,一头撞在大网婶的怀里。大网婶斥责我:“莽张飞。”边说边走出门去。我顾不得理她,一头钻进厨房,在她家的灶台上下到处摸索。摸了半天,只有一只刚用了半盒的火柴,不好拿,满心失望,空手而归。 晚上,我盛了一碗大麦稀饭,因为嫌烫,正低着头吹气,忽然大网婶哭哭啼啼闯了进来。 “大鱼儿,可曾望见我放在釜冠(锅盖)上的肉?” 我茫然无措地摇摇头。 大网婶哭起来:“讨债鬼今朝生日,我让大网去称了点儿肉。讨债鬼,今年一年还不曾尝过肉星子。哪晓得,肉放在釜冠上,我到园田里去摘了两根菜,家来,肉就没得了。我出门的时候,撞到大鱼儿往锅上跑,就来问问。” “我没看到。我找洋火盒子的,没找到……”话没说完,父亲劈头就是一巴掌,头撞在碗上,一碗稀饭泼翻在桌上。 “我没看到肉。”我哭喊着,眼泪掉下来。父亲扬手又要打我,被奶奶拦住。 “你什么时候看到我家伢儿拿人家一个针线的?你不要见到风就是雨。”奶奶一把抱我过去,护在怀里。 父亲从抽屉里拿了手电筒,对大网婶说:“不要急,你不要在这里哭,我跟你找去。找不到,我称肉还你。” 奶奶听父亲要称肉还她家,急得匆忙牵上我,跟在后面,一起去大网叔家。 大网叔蹲在门槛外面的屋檐下,抱着手臂,一声不吭,看我们过来,也不站起身来。显然已经找了一阵子,找不到,在生闷气。大网叔6岁的孩子,手里端着个土霉素瓶子做的煤油灯,抽抽泣泣,还在床前桌脚地找着。 父亲先在锅台上找,连放灶王爷像的木牌后面都找了。接着又打开碗橱找,在地上找。奶奶用一根木棍,反复地捅着他家的炉灶。大网婶淌着眼泪跟在后面,既不帮忙,也不说话。小孩牵着她的衣角,亦步亦趋地跟着。 厨房里找完,父亲又到堂屋找,堂屋找了,又在卧房找。他是知道的,我不会偷肉。可是,如果找不到肉,那就是我偷的。父亲的眼里直冒火,他一看我,我就躲到奶奶的后面。 大网叔还在门口蹲着。他是个老实人。平时看到我,从来都是笑眯眯的。在家,也一直是被大网婶吆来喝去。整天只知道千活,很少说话。 该找的地方都找了,父亲、奶奶、大网婶,呆呆地站在堂屋的中央。我的心里惊恐万状。看我们不找了,大网叔的儿子,去拉他,说:“爸爸,我要吃肉,我要吃肉。”大网叔反手一巴掌,打在他屁股上。他大哭起来。大网婶冲过去,一把把他推坐到地上.哭着说:“你还有脸打伢儿。” 大网叔站起身来,重重地给了大网婶一巴掌。这是我们第一次看到大网叔打大网婶。大网婶呆住,不哭了,也不闹,就呆呆地站着。大网叔走到我父亲身边,对父亲说:“哥,你回去,没你们的事。大鱼儿是不会拿我们家的肉的。这个孩子我知道。不要难为孩子。只怕是被猫狗拖走了。” 父亲无言以对,什么也没说,扯着我的手往家走,我不肯跟他走。我知道,他拖我回家,是要打我。我死命地拉着奶奶的衣服。奶奶用双臂护着我,骂着父亲。让他走,让他不要回家。 父亲走了,奶奶牵着我,慢慢往家走。回家要从大网叔家左前面的养猪棚经过。里面的猪发出一阵阵哄闹声。一家人忙着找肉,连猪都忘了喂了。 已经走过棚子门口了,奶奶突然回过头,朝里面走去。大网婶立即跟了过来。奶奶端了挂在猪栏上的煤油灯,低下身子,朝猪食槽望去。两头猪用嘴在拱着什么。 奶奶把猪赶开,用手从猪食槽里拎出一块东西,凑近灯一看,是肉。 大网婶一把抢过去,脸上还满是泪呢,立即就笑了。顾不得粘在肉上的糠和猪食,拎了就往厨房里跑。奶奶说,恐怕是被猫叼到猪圈里了。还好,肉好好的,一点没被吃掉。 回家之后,我没有吃饭,洗洗就上床睡了。睡梦中,忽然被奶奶摇醒。奶奶端了一碗米饭,米饭的最上面,摆放着两块大大的肉。 我们这里有个风俗,如果哪家有客人来,或是为什么事,烧肉了,一定会给左邻有舍送一碗饭,饭上放一块肉,浇些肉汤。 今天,大网叔家,是特意多给了一块肉。我知道,那是给我的。我跟奶奶说:“奶奶,我不吃。我要睡。”P12-15 序言 我一直相信,我是天上的某一颗星。这跟我奶奶有关。奶奶在我10岁的时候去世了。 小时候,奶奶经常牵着我去给“看青”的爷爷送饭。所谓“看青”,就是在旷野里,用高粱秆和稻草搭一个“人”字形的小棚子,住在里面,守着地里的农作物,不要被人或者小兽偷盗。我们陪爷爷说几句话,等他吃好了,爷爷拎着马灯去地里巡视,奶奶收拾好碗筷,牵着我,穿过乡间的夜色回家。偶尔会看到流星,奶奶就会站住脚,念一句“阿弥陀佛”。她说:又一个人走了。所以我从小就知道,天上的一颗星,就是地上一个人。 1988年,我18岁,没考上大学。正是收麦子的时候,我一声不吭地在地里千活。父亲知道了我的分数之后,就没再看我一眼。我没脸跟别人说话,而左邻右舍呢,也不搭理我。在乡间,高中生是一种很尴尬的人。农民已经不把我们当成他们一体的了,我们是读书人。没考上大学,我们又只能当农民,可是又当不好农民。乡亲们说我们成了“半吊子”。高不成,低不就,废了。割麦子到后半夜,整个田地里只剩下我一个人。腰像要断了,我丢下镰刀,躺在麦把上,对着夜空长长地叹一口气。满天都是星星,对着我闪闪烁烁。我忽然就想起奶奶的话。我想:我是哪一颗星呢?如果这会儿掉下来就好了。掉下来了,我就可以去见奶奶了。奶奶从来不会对我失望,她一定还是一脸的笑,慈爱地把我搂在怀里。 在家里待的时间并不长,也没法待下去,我去了城里打工。做过木工、油漆工,后来在江南大学的江南书屋终于找到一份我喜欢的工作,当图书管理员。1992年夏天,江南书屋又倒闭了。 江南书屋在江南大学一幢教学楼的一楼,本来是一间教室。前面一半做了书屋,中间用高高的书柜一隔,里面一半是堆书的书库。我在书库的角落里清出一块地,放了一块木板,做我的床。 江南书屋倒闭了,我既没有了工作,也没了住处。白天出去找工作,晚上像一条认家的狗,又回到这个已经没有了江南书屋的教学楼。我爬到四楼露天的屋顶上,铺上席子,盖个毛巾被,望着星空发呆。月光很好,星星就显得有些稀落。我一颗一颗地看着。很亮很大的,我摇摇头,肯定不是我。闪烁不定、活泼快活的,也不是我。我朝远处看,找最偏的、最小的、最暗的。我就想,如果人真的是一颗星星就好了,就可以一直挂在夭上,既不用吃饭,也不用找住处,更不会看到白眼。想到有人会对着天上的星星翻白眼,我忍不住笑了。 离开无锡,我去了广东。几经辗转,在佛山南海黄岐镇的一家家具厂做搬运工。已经是秋天了,这里还是热,而且蚊子特别大。可以隔着裤子叮人。我的工作很简单,就是把车间里的双人沙发、床头柜等等,一件件扛到三楼的仓库,或者把仓库里的家具扛到卡车上,每天如此。有天下午3点多,我抱着一只床头柜上到二楼,或许是有汗,或许是太累了,手一滑,柜子落下去。我赶忙伸出脚,让柜子砸在脚背上,幸亏这样,柜子只擦掉指甲大的一块漆。黑而瘦的女监工立即跑过来,一边骂我,一边拿个小本子记录,扣我的工钱。她让我把柜子重又送回车间。我一瘸一拐地在前面走,她跟在后面不停地骂,却骂不出什么新意,无非是蠢猪、狗屎、贱人。我明明是个男人,她却骂我是贱人。 晚上躺在席子上,脚肿肿的,很疼,怎么也睡不着。我们睡觉的地方,是一个长长的仓库。“人”字形的屋顶,水泥地。地上一个挨一个铺着席子,几十个人,一溜排躺着。正对着我的屋顶上,有一个方方的、小小的天窗。我睡不着,就一直盯着天窗看。忽然看到一颗很亮很大的星星。星星一动不动,对着我,像要抛给我什么。我心里一动,并立即变得欢喜起来。或许,这就是属于我的那一颗星星了。 第二天一早,我离开了这个小镇。 我又流浪了许多年。一路上,我碰到了一个一个人。我常常想,他们也是一颗一颗的星星,或明或暗、或近或远、或大或小,他们高高悬挂在天幕,构成一个星空——我们时代的天空。而那些星星,也照耀着我灰暗而平凡的人生。 后记 这本书是2012年出版的,出版之后,我就去了法国。平装本很快就卖完了,后来出了精装本。许多读者朋友表示,还是很喜欢平装本。于是把内容修订了一下,去掉两篇我觉得不太合适的,加上两篇最新的。这样又多了一点时代气息。这本薄薄的书,对我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从这本书开始,我确立了以写人为主的写作风格。这本书之后,我写了《匠人》,书里面是我的故乡申村里的18个不同手艺人的命运。这本书是对人更深入的一个探索。现在又在写《中国人的历史》。这是一套10本的系列书,是一个要花几年时间来做的大工程。但也是写人,以人来写历史。之所以敢啃这个骨头,也是因为有《一个一个人》和《匠人》这两本书的摸索。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个一个人》是我写作的第一个地基。之后的楼层,都要从这个地基上盖起。后来在写作的时候,我也几次会把这本书拿出来重读,发现里面有许多重要的东西现在已经很难捡回了。一个就是克制。另一个就是情感的真实与饱满。我要努力找回来。 离开家乡,离开中国,隔得远了,隔的时间长了,再回头看过去的岁月,有种不真实感,但是在孤独甚至身陷困境时,再回头看一看,过去的这些,又给我力量。所有的时光都不曾虚度。 感谢我的老朋友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的王林军兄,在时隔5年之后,还愿意以极大的热情来重出这本书。当然,这次还是麻烦我们共同的朋友朱赢椿先生对这个版本做了新的加工。于是,一本新书,终于在他们的努力下,重又变成了一本旧书。他们认为这是符合我的气质的。 这本书,从前往后翻,纸张由黄变浅,时光慢慢逼近。如果把书抖一抖,也许会从里面落出许多小小的物件。这些,是时代夹层里的证物。证明时光曾经怎样从我们的心头流过,证明我们曾经怎样地存在。证明有这么一代人,曾经苦苦地挣扎,然后又慢慢消失在时光当中。 我们都是过客。 申赋渔 2017年5月25日于巴黎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