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我的大学》是高尔基一九二三年在国外疗养期间完成的自传体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也是他在十月革命之后写的第一部重要作品。描写阿廖沙在喀山时期的活动与成长经历。阿廖沙16岁报着上大学的愿望来到喀山,但理想无法实现,喀山的贫民窟与码头成了他的社会大学。阿廖沙无处栖身,与他人共用一张床板。在码头、面包房、杂货店到处打工。后来,因接触大、中学生、秘密团体的成员及西伯利亚流放回来的革命者,思想发生变化。阿廖沙阅读革命民主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著作,直至参加革命活动。在革命者的引导之下,摆脱了自杀的精神危机。
本书是无障碍阅读全译本,由张小川译。
《我的大学》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讲述的是主人公阿廖沙在喀山的生活经历。阿廖沙一直都在努力探索生活的道路,在十六岁那年,他告别了年迈的外祖母,抱着进大学读书的理想,只身来到喀山。然而,残酷的现实并没有让阿廖沙梦想成真,他未能进入真正的大学校园,而是进入了一所没有围墙的社会大学。在社会大学,阿廖沙不得不为生活而继续奔波,住大杂院、出卖体力,同流浪汉、小市民一起生活。但是,他的心中始终对小市民习气深恶痛绝,他对知识和自由的热烈追求,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始终没有被恶劣的生存环境所改变。
在喀山的四年中,阿廖沙经历了无数的磨难,但心中始终不改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通过如饥似渴的读书,接受革命理论。在和工人群众的共同斗争中,阿廖沙得到了锻炼,革命思想日渐成熟。就这样,阿廖沙成长了起来。
他从这个胖婆娘处租了楼梯下的一个小屋角,但他没钱付房租,只有给她讲欢快的笑话,拉手风琴,唱动人的歌。每当他用不太高的男高音唱起那些歌时,他的眼睛里便闪着讥笑的目光。胖婆娘加尔金娜年轻时是个歌剧院的合唱演员,她懂得歌词里的意义,有时由于感动,稀稀拉拉的泪水会从她那厚颜无耻的眼睛里流到这个醉鬼和贪吃的人圆鼓鼓的紫色面颊上,然后,她就会用胖乎乎的手指慢慢地从脸上抹去泪水,再用一块又脏又臭的小手绢慢慢地、仔细地去擦她的手指头。
“啊呀,好古里,”她喘着气说,“您真是个好演员呀!您要是人长得再漂亮点,我会让您享点福的!我不知给女人们介绍过多少年轻小伙子,让他们去给这些守空房的娘儿们消遣解闷!”
我们的楼上就住着这样一位小伙子,他是个大学生,是个毛皮匠的儿子,中等个儿,宽胸脯,大腿奇瘦,全身看上去像个倒三角形,只不过这个三角稍微被截断了点——大学生的脚很小,跟女人的脚一样。他的头也不大,深深地缩在肩膀里,头上长着一层像马鬃似的棕红色的头发,苍白、无血的脸上瞪着一双睁得大大的、无精打采的眼睛。
他违背父亲的意愿,像条丧家犬一样,忍饥挨饿,好不容易并且十分巧妙地从中学毕业,进人大学学习。但他又发现自己有一副深沉、柔和的唱男低音的嗓子,于是他又想去学唱歌。
加尔金娜正是在这一点上抓住了他,把他介绍给一个富商的夫人,富商夫人已四十多岁,她的儿子已是大学三年级的学生,女儿也快中学毕业。富商夫人是个干巴巴的女人,平板板的胸脯,直挺挺的活像一个士兵。干枯的脸像个禁欲的修女,一双灰色的大眼睛陷在黑眼窝里,穿着一件黑色的连衣裙,戴着一条旧式的丝绸头巾,耳朵上戴着镶有宝石的耳环,耳环的颜色是刺眼的绿色。
有时,晚上或是一清早,她会来找这个大学生,我不止一次地看见,这个女人是如何一进大门就以果断的步伐朝院里的阁楼走去。她的脸色很吓人,双唇紧闭,眼睛睁得很大很大,一副命中注定、心情苦闷的眼神向前望着,那样子就像是个睁眼瞎。不能说她是个畸形女人,但在她身上明显地可以感觉出一种紧张,这种紧张使她变得畸形,好像在把她的身体拉长、面孔也被绷得发痛。
“瞧啊,”普列特涅夫说,“真是个女疯子!”
大学生十分憎恨这个富商夫人,总躲着她,而她则老是追逐着他,就像是个残酷无情的讨债人或一个密探一样。
“我是个上不了场面的人,”他喝过酒后后悔地说,“我干吗要学唱歌?就我这样的嘴脸,这样的身材,人们也不会让我上舞台演唱的,不会的!”
“你就别再干这浪费时间而又无聊的事了,跟这婆娘一刀两断吧!”普列特涅夫劝他说。 “是的,你说得很对,我该了结这事了,可我又很可怜她!我受不了她,但又还是可怜她!要是你知道,她跟我……唉……”
我们知道这些事,因为有一次我们听到,这个富商夫人站在楼梯上是如何用颤抖的声音细声地哀求这个大学生:
“看在上帝的份上,我亲爱的小鸽子,看在上帝的份上!”
她是一个大工厂的女老板,有房产,有车马,给产科讲习所捐过几千卢布的款,可她此刻却像一个乞丐一般在向男人乞讨爱抚。
P14-15
高尔基,原名阿列克谢·马克西姆维奇·彼什科夫,1868年出生于俄国伏尔加河畔的下诺夫戈罗德城(今高尔基城)。他四岁丧父,十一岁起开始在社会上奔波,先后当过鞋店学徒、洗过碗碟、搬过货物、给富人做过短工,还干过铁路工人、面包工人、看门人、园丁等工作。
他一生只上过两年小学,但凭借顽强的自学,在他二十四岁时就发表了第一部小说《马卡尔·楚德拉》,署名为“马克西姆·高尔基”。在俄语里,“马克西姆”意为“最大的”,“高尔基”意为“痛苦的”。高尔基一生著作颇丰,他的早期作品《切尔卡什》《柯诺瓦洛夫》《沦落的人们》和《奥尔洛夫夫妇》描绘了流浪汉和底层人民的苦难;《鹰之歌》通过富有传奇浪漫色彩的寓意形象,激励人们向往光明和自由;《海燕之歌》被认为是“革命的宣言书”,这些作品出版后即轰动了文坛。而他的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则是他最为世人所称道的经典之作。1936年,他病逝于莫斯科。高尔基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也是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他的创作在继承俄国和世界文学优秀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这一无产阶级文艺创作的主要道路,成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列宁也称他为“无产阶级艺术最杰出的代表”。
《我的大学》是高尔基著名的自传体三部曲的最后一部,讲述的是主人公阿廖沙在喀山的生活经历。阿廖沙十六岁那年,在好友的劝说下,一个人离乡背井到喀山去上大学。可是,事与愿违,他并没有进入真正的大学校园,而是进入了一所没有围墙的社会大学。在这里,他不得不为生活而继续奔波,住大杂院、出卖体力,同流浪汉、小市民一起生活形成的青年时代的高尔基对小市民习气的深恶痛绝,对自由的热烈追求,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而在生活最底层与劳苦大众的直接接触,接受革命者思想影响和如饥似渴地从书籍中汲取知识养料,是他得以成长、从生活底层攀上文化高峰的重要条件。
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影响极为深远。1914年俄国作家梭罗古勃在《作家日记》中谈到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时写道:“我边读边感到遗憾。我不由得想起列夫·托尔斯泰那充满芬芳气息的童年。相反地,这里却是打架,斗殴,鞭笞……简直是一种在心理上不可理解的施虐狂。”高尔基的作品早在20世纪初期就被介绍到了中国,在中国读者中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任何一个梦想都有可能因为读书而产生,而实现一个梦想也必须借助读书来实现。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
经典的意义在于其中凝结了人类的共通经验,世界级的经典就尤其具有普适性。商务印书馆从来看重经典图书的价值意义,这套经典译著的出版,是中国的文学读家莫大的福分。
——同济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作家马原
这些书之所以被称为经典,乃是它可以超越时间、年龄、语言和族群而成为人类心灵成长的营养。商务印书馆是信誉极好的出版机构,相信这套书能带给读者莫大的阅读惊喜。
——湖北省作家协会主席、著名作家方方
对文学我怀着感恩之心,在我人生重要的时刻读了这些伟大的作品,当我开出我自己的花朵才意识到我们被嫁接到那棵伟大的生命之树上,这些伟大的作品对我的心灵是一种照料,有时候也是一种校正。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著名诗人王家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