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欧也妮·葛朗台(全译典藏版)(精)/经典名著大家名译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法)巴尔扎克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欧也妮·葛朗台》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中的“最出色的画幅之一”。小说叙述了一个金钱毁灭人性和造成家庭悲剧的故事,围绕欧也妮的爱情悲剧这一中心事件,以葛朗台家庭内专制所掀起的阵阵波澜、家庭外银行家和公证人两户之间的明争暗斗和欧也妮对夏尔·葛朗台倾心相爱而查理背信弃义的痛苦的人世遭遇三条相互交织的情节线索连串小说。

内容推荐

《欧也妮·葛朗台》叙述了一个金钱毁灭人性和造成家庭悲剧的故事,全书以外省暴发户葛朗台的家庭生活和剥削活动为骨骼,以他的女儿欧也妮的婚事为中心,展开了各种戏剧性的场景。

作者通过一系列富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来表现人物,成功塑造了葛朗台这个典型形象。在金钱的导演下,葛朗台时而忧,时而喜;时而如虎,时而如羊。他的一言一行,一嗔一怒,都离不开他的最高任务:占有金子,保住金子。他贪婪、狡黠、吝啬,金钱是他的上帝,独自观摩金子是他的癖好,临死前他也不忘吩咐女儿到那边去交账。他家财万贯,但每一顿饭的面包、每天点的蜡烛,他都要亲自分发,一点儿也不能多。他的吝啬越来越膨胀,以至于吞噬了他的整个人,改变了他身边许多人的命运。

在整部作品中,巴尔扎克用漫画式的夸张,真实的细节描写,个性化的语言,塑造了爱财如命、毫无亲情的吝啬鬼葛朗台,使他成为世界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吝啬鬼形象之一。

目录

资产者的面貌

巴黎的堂兄弟

外省的爱情

吝啬鬼的许愿和情人的起誓

家庭的苦难

如此人生

结局

作者故事

延伸阅读

 本书名言记忆

 读书笔记

冷漠社会中的一缕温暖阳光——读《欧也妮·葛朗台》有感

主要人物关系

品读思考

试读章节

葛朗台太太身上,总是一件淡绿色的利凡廷绸袍,一穿就是将近一年;系一条白色的大纱巾,戴一顶草帽,一条黑塔夫绸的围裙永远系在腰上。她难得出门,所以不费鞋子。总之,她从不为自己要点什么。

有时,葛朗台猛然想起,自从上次给她六法郎以来,已经有好长时间没有给她零花钱了,觉得过意不去,就在出售当年收成的合约上附上一条,让买主送几个钱给太太。某个荷兰或比利时的酒商奉上的百把法郎,就是葛朗台太太一年中最可观的收入了。

可是,这百把法郎拿到手后,丈夫往往对她说:“喂,借几个钱给我用用,好吧?”好像他们是共用一个钱包似的。可怜的女人平常听埙了忏悔师那一套,什么丈夫是她的老爷、她的主人,乐于能帮他一把。一个冬天下来,好些法郎又流回到了葛朗台手上。

葛朗台每月掏出买针头线脑、女儿衣饰和零用的五法郎,把钱包扣上以后,总忘不了问一句:

“喂,孩子她妈。你想要点什么吗?”

“噢,以后再说吧。”葛朗台太太回答,她感到了做母亲的尊严。其实这种高尚纯属多余,葛朗台先生还以为对太太十分慷慨哩。要是哲学家碰到拿侬、葛朗台太太和欧也妮小姐这些人,不是有理由认为,上帝的本性是喜欢嘲弄人的吗?

在头次提到欧也妮的终身大事的晚餐之后,拿侬上楼到葛朗台先生房里拿一瓶果酒,下来时差点儿摔了一跤。

“蠢猪,”葛朗台先生骂道,“你当不会走路了,你?”

“先生哇,是这一级楼梯不牢了。”

“是啊,早就该修一修。”葛朗台太太说,“昨天欧也妮也差点儿扭了脚哩。”

葛朗台先生见拿侬一脸煞白,便说:

“好吧,今天是欧也妮的生日,你又差点儿摔了跤,就喝一杯,压压惊吧。”

“确实,这杯酒我也该喝,”拿侬说,“换了别人,瓶子早摔碎了,我却是把它举得高高的,就是肘子断了,也不让它碰着。”

“可怜的拿侬!”葛朗台一边给她斟酒,一边叹道。

“伤着哪儿没有?”欧也妮关切地望着她,问道。

“没有,我还是站住了。没有倒地。”

“好吧,既然是欧也妮的生日,”葛朗台先生说,“我就去修一修吧。你们这些人也是,就不会往两头落脚,那里还是结实的嘛。”

葛朗台拿了烛台,到面包房去拿木板、钉子和工具,留下太太、小姐和用人坐在厅堂里,除了壁炉里熊熊燃烧的火,没有其他光亮。

“要帮忙吗?”拿侬听见他在楼梯上敲敲钉钉,问道。

“不用!不用!我对付得了。”老箍桶匠回答。  葛朗台一边修理被虫蛀坏的楼梯,一边大声吹着口哨,回想着童年往事。这时三个克罗旭敲门了。

“是克罗旭先生吗?”拿侬从铁栅口子上往外一望,便问道。

“正是,正是。”庭长回答道。

拿侬打开大门,壁炉的火光照在门拱里,使三位克罗旭看清了厅堂门口。

“噢,你们是来祝贺小姐生日的。”拿侬闻到花香,说道。

“对不起,先生们,”葛朗台听出了这几个朋友的声音,说道,“我马上就来!我也没有当老爷的命,楼梯坏了,还得自己动手修。”

……

P30-32

序言

这部长篇小说完成于1833年12月,是法国19世纪伟大作家巴尔扎克《人间喜剧·外省生活场景》中的第二部,也是最重要的一部作品。小说出版以后,引起很大反响,读者认为它成功地把19世纪初一个很有特点的外省男人的偏执、一个外省妇女的命运,以及这两个人生于斯长于斯的小城场景错综复杂而又十分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给现实主义文学提供了一个光辉的典范。

小说的主要人物之一葛朗台是个描写得十分成功的吝啬鬼,与莫里哀笔下的阿巴贡一起,被称为法国文学中的两大“抠”鬼。他本是一个穷困潦倒的角色,在法国大革命时期抓住机会,先是发了财,后又从了政,当了市长,权势炙手可热。帝国时期,他因有“红帽子”之嫌被免职。官位虽然丢了,财产却没有损失。“堤内损失堤外补”,天主照顾他,让他接二连三地得了几笔遗产,一时间成了小城的“新贵”,第一纳税大户。全城人都说他富得流油,说他有一个堆满金币的暗室,他每天半夜起来,都要到暗室瞧一瞧。看到满库的黄金,乐不可支,连眼睛都染上了金子的光彩,黄澄澄的。葛朗台到底有多少财产,恐怕只有公证人清楚。

葛朗台虽然富甲一方,但是开销十分俭省,肉食水果等,都是向佃户索要。家里的用度非常节约,每顿吃的食物,每天点的蜡烛,他都亲自定量核发;每年到11月初屋里才生火,到3月底就得熄火,不管秋凉如何似水,春寒如何料峭,他给妻子的零用钱每次不超过六法郎;多年来给女儿陪嫁的压箱钱总共只有几百法郎。至于女仆拿侬,一年的工薪只有六十法郎,帮佣了二十年,才从主人葛朗台那里得了一只旧表。那是她到手的唯一礼物。可怜的拿侬老是赤着脚,穿着破衣衫,睡在过道底下的一个昏暗的小房间里。

葛朗台这个“抠”鬼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阿巴贡那个吝啬鬼是封建时代的吝啬鬼,只知守财。而葛朗台则是法国转型时期的吝啬鬼,善于利用时代提供的一切条件发财、积财,使财产增值。首先他会赚,趁革命政府处理教会资产时,通过贿赂,用很小的代价取得了很大的资产。其次他会投资,看中的项目为他带来较大的收益。再者他更会投机,他看准机会抛售树木和葡萄酒,就是成功的例子。可以说他是乱中发财,趁社会的大动荡大变革掘金的典型。

乱中充满机会,也充满风险。乱中发财是本事,但乱中守财更要本事。葛朗台先生的“抠”,是出于本性,但更是时势所迫。因为在那个大分化的年代,社会变故、人生起落让他明白了什么叫“倏忽乘风搏羽翼,须臾失浪委泥沙”,财富的流动则让他知道了什么叫“富来针挑土,穷去浪推沙”。革命时期大户人家被抄没、被革命的景象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里,生意场上破产者的凄惨命运亦让他时时心惊胆战。所以他的全部生活激情、人生动力,甚至整个人生的信条,就是“看见金币,拥有金币”。看见金币是要把它赚来,拥有金币是要把它守住。他其实还算是一个负责的父亲,非常喜欢独生女儿,因为她是他的“继承人”,但是他对金钱的爱好却远远超出了对女儿的喜爱。钱就是命。他只看重利益,根本没有考虑过家人的幸福。

不过,以现在的观点来看,这个吝啬鬼有一点还是应该肯定的,就是讲究商业信誉。他不欠债,把破产看成是人生的最大耻辱。在这一点上他比当下许多人要强得多。他弟弟在巴黎破产了,把侄子托他照顾。他对这位侄子虽不感兴趣,却要公证人通过商务裁判所来阻止破产清算,因为这会败坏他们这个家族的名誉,尤其是他本人的商业信誉。而他女儿继承遗产以后,第一件事就是拿出四百万偿付叔叔的债权人。

本书的另一个主要人物是葛朗台的女儿欧也妮。这个可怜的外省姑娘是在节约、阴暗、忧郁和压抑中成长起来的,一生都被父亲的阴影笼罩着了。葛朗台先生长期把她关在深宅大屋里,除了上教堂,很少让她与母亲出门,平时也不让她消费,即使给很少一点女儿家的压箱钱,也不许她花用,只当是寄存在她这里,到时候总要想方设法收回去。女儿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之后,对她看得更紧,总认为人家看上她,是打他财产的主意。当然,事实也是如此。小城里少有的几户体面人家,看中的不是小葛朗台的品行容貌,而是老葛朗台的钱财。

不过欧也妮的人性,如果仅仅是因为父亲的吝啬而受到压制,那还一般化了一点。巴尔扎克了不起的地方,就是把这个家庭的悲剧,提升到了社会的高度。女儿一生的不幸,固然是父亲造成的,但社会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比如她贻误终身,就是吃了社会风气的亏。当时的社会风气,唯利是图,唯官是靠,巴结上一个大官,好比掘了一座金矿。巴黎的堂弟夏尔来小城投靠伯父,在葛朗台小姐久枯的心里碰撞出爱情的火花。落难之人处处受气,夏尔唯有在葛朗台小姐这里得到一丝温暖。他带着小姐悄悄塞给他的私房钱,跑到海外打拼天下。也算天不灭曹,不懂世事的富家公子竟然发了。可是人一阔脸就变,此时的他早把小城的堂姐忘个一干二净。为了利益,他入赘一个宫廷大员之家。可怜的葛朗台小姐蒙在鼓里,死抱着海誓山盟不放,大好年华就这样过去了。当然,夏尔最后得知自己错过了一门一千七百万巨产的亲事,他当时如何捶胸顿足,大呼悔恨,读者可以想见。

其实葛朗台小姐这种悲剧,从古至今,几乎每天都在上演,不过有大有小,有重有轻,有强有弱,有隐有显。巴尔扎克的不同凡响之处,就是准确地把握和刻画了典型人物的性格,准确地描写了典型环境的场景。他善于通过选择场景、营造气氛,来表达他的思想。

小说发生的地点是在外省。在巴尔扎克的小说里,外省这个概念,往往带有传统、守旧、落后、阴暗、偏僻、小器、抠门、算计等多重意思。在巴黎人热衷于理想、事业,全身心投入革命大潮的时候,外省人则忙着盘算,一心想从革命浪潮中捞取钱财,并且死死地捂住。巴尔扎克曾在本书第一版的序言里提到,每个省都有葛朗台先生。外省与聚财守财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外省根本就是生长土财主、守财奴的土壤。因此在外省小城出现葛朗台先生这样的人物,是非常自然的事情;而把葛朗台先生这个人物安排在外省,也再贴切不过。巴尔扎克通过自己的描写,揭示了外省产生认钱不认人,要钱不要命的守财奴的必然性。

根据巴尔扎克的描写,在外省没有什么隐私可言。一切行为都被人作了精确的算计,街上走过的任何人,都被人作了精心的观察和琢磨。这个特点决定了你在外省,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不事声张,不动声色,暗中行动。而小城那条阴暗弯曲的街道,葛朗台家那半明半暗的房子,就浓缩了外省的特点,集中了外省的毛病。虽然巴尔扎克对这个典型环境的描写有点冗长,可是它让你感受到了外省的压抑、外省的沉闷氛围,形象地显示了外省生活的麻木、迟钝、无聊乏味。巴尔扎克是在以景喻人。既是换喻,又是隐喻。有那种阴暗的房屋,自然就有葛朗台先生藏金的密室。有那种没有阳光、没有温暖,总是笼罩在阴影里的房屋,才有葛朗台小姐没有阳光、没有生气的生活。

在惨淡悲凉的气氛中,只有葛朗台小姐的爱情给环境抹上了一丝希望的亮色。可是,当夏尔抛弃她时,她的希望就破灭了。“一切都完了。”尽管她带着一连串善行,向天国行走,但并不能掩盖人世生活的失败。她本是为做一个好妻子好母亲而生的,可到头来却没有丈夫和孩子,连家庭都失去了。这要怪谁呢?怪父亲葛朗台先生,怪他的吝啬?然而人是环境的产物。因为葛朗台小姐生活的环境,是一个失去了人性的世界,是没有生气、没有爱的世界。人像动物一样生活在其中,被物化,被动物化了。现在看来,欧也妮生活的世界远比巴黎那个强盗横行的世界更让人不安。因为在那个世界,至少人还可以扮演角色,还可以发挥作用,人还处于主宰地位,而在外省这个世界,金钱是主宰,人退隐于、消失于、让位于金钱利益或者诸如此类的利益。这就是巴尔扎克这部作品的现实主义的力量。

管筱明

书评(媒体评论)

我从一个很边远的小地方走出来,没有很高的学历,但是我读了很多书。我觉得读一本优秀的书,相当于自己多活了一辈子。

——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席、著名作家阿来

一辈子读过一本经典和没读过一本经典的人生整个都不一样,我不敢劝你们读一辈子的经典,但是希望你们至少认认真真读一本经典。

——同济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作家马原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1 17:0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