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文学丛书”包括散文、诗歌、小说、戏剧、评论等不同类型作品近40种,近期已推出22种,每种由一位澳门作家撰写,其中既有写作经验丰富的前辈作家,亦有朝气十足的文坛新秀,全面网罗澳门文学界的创作人才,展现不同的写作风格,通过细腻的笔触书写澳门。《殷言快语》一书就是该系列丛书之一,收录的是殷立民先生的散文作品,共计142篇,分“谈天说地”、“怀念追忆”、“歌舞乐音”、“戏剧电影”、“我的‘茶道’”、“吃的故事”六辑编排。
| 书名 | 殷言快语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殷立民 |
| 出版社 | 作家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澳门文学丛书”包括散文、诗歌、小说、戏剧、评论等不同类型作品近40种,近期已推出22种,每种由一位澳门作家撰写,其中既有写作经验丰富的前辈作家,亦有朝气十足的文坛新秀,全面网罗澳门文学界的创作人才,展现不同的写作风格,通过细腻的笔触书写澳门。《殷言快语》一书就是该系列丛书之一,收录的是殷立民先生的散文作品,共计142篇,分“谈天说地”、“怀念追忆”、“歌舞乐音”、“戏剧电影”、“我的‘茶道’”、“吃的故事”六辑编排。 内容推荐 《殷言快语》系“澳门文学丛书”之一。此乃作者殷立民移居澳门三十年来写作之短文:“谈天说地”概括生活百态;“怀念追忆”记录人物春秋;“歌舞音乐”和“戏剧电影”是为澳门国际音乐节和澳门艺术节宣传而作;“我的茶道”则是作者本人七十年来与“茶”相遇相知的心得;“吃的故事”:谚语“民以食为天”绝对正确,长寿健康吃出来,笔者喜欢吃、也喜欢下厨房,希望诸君阅读了“吃的故事”后胃口大开,长命百岁。 目录 谈天说地 李敖的上海母校市东中学 看凤画怀念凤阳 照相机 洋山岛记忆 横排与竖排右起与左起 切身体验针灸治疗 从人均四点五平方到十七平方 童年的柚木雪柜 祸从口入 修路的速度奇迹 柬埔寨的乌蝇 烟事数则 澳门好 衬衫假领头 修理保养的故事 一代更比一代强 具体与抽象的转换 冷热皆难熬 买不买车 说身高 澳门好地方 恢复传统文明 飞来横祸 车祸纪事 小城澳门常被误读 和谐澳门 回归澳门 怀念追忆 企业家的精神——悼王启翔 忆陈伯吹 迟来的辉煌——纪念张充仁诞生一百周年 悼念经叔平 忆雕塑大师滑田友 念姑妈说抗日 歌舞乐音 为《薛范五十年翻译歌曲精选》作序 听懂外国歌曲 音乐评论杂谈——为陈远先生《音乐澳门》作序 漫说电影与音乐 “海上寻梦”歌声绵延 内疚与忏悔 三十多年前的“邓丽君现象” 澳门人,音乐巨匠——谈一代音乐艺术大师冼星海与萧友梅 纪念萧友梅 推介萧友梅和冼星海 蝶老在澳门——悼念词圣陈蝶衣 陈钢的“梁祝”哀史 杰出指挥家汤沐海 汤沐海与《悲怆》 贺绿汀的《牧童短笛》 高芝兰与胡晓平 《何日君再来》 王洛宾与澳门无缘 偷师马革顺 歌曲《我和我的祖国》欣赏 歌曲《九九艳阳天》 歌曲《夜半歌声》杂忆 关于红蜻蜓的记忆 无伴奏合唱《二泉映月》 《教我如何不想她》八十年 中国民歌《茉莉花》 从《二泉映月》说到中国道教音乐 泉州南音与唐朝音乐 《霸王卸甲》与《十面埋伏》 《高山流水》同名异曲有三首 《苍原》与中国歌剧 《茶花女》的中国缘 鲍罗丁的《波洛维茨舞曲》 马勒相见恨晚 斯特拉文斯基和他的《火鸟》 威尔第与观众开了一个玩笑 威尔第的成名作《纳布科》 中国民族乐器伴奏葡国曲艺 《澳门新娘》编导赞 舞剧的功能 戏剧电影 戏名翻译的提炼与升华 中国电影百年追源 看《柳堡的故事》说新四军 从《太太万岁》想到石挥 谢谢你,谢晋 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片冤案 三个女人一台戏 看《日出》说曹禺 漫说曹禺三大名著 为俞振飞拍照 昆剧与大闸蟹 《牡丹亭》与澳门 《牡丹亭》故事考源 京剧音乐的升华 邓奕生演粤剧唱洋曲 红线女情系澳门儿童粤剧 越剧与《红楼梦》 茅茅轶事 在澳门看越剧 黄梅戏杂谈 韩再芬谈黄梅戏 青春版秦腔《杨门女将》 百戏剧目《杨门女将》 梅兰芳的祖宗——婺剧溯源 天下第一桥 苏州评弹音乐美 不懂苏白听评弹 时代造就明星 泰山皮影世界唯一 我的“茶道” 我的“茶道——说茶十之一 茶馆茶楼茶室——说茶十之二 奶茶的是是非非——说茶十之三 茶具和水的科学 ——说茶十之四 茶多酚单宁鞣酸——说茶十之五 红茶的世界——说茶十之六 茶炊——俄罗斯茶文化的标志——说茶十之七 德国人也喝茶了——说茶十之八 花式茶饮——说茶十之九 茶趣戏说——说茶十之十 吃的故事 新娘子煮鲥鱼 拼死吃河豚 煨竹笋 澳门土生菜与上海马介休 爷爷请我吃的刀鱼面 红烧划水和熏鱼 黄鱼换带鱼 头汤面 说大闸蟹 西湖醋鱼澳门造 硝肉和腌鸡腿 伦教糕乎 伦敦糕乎 细沙夹肉 春卷和春饼 东坡肉 荠菜猪油小包 北方饺子 凉拌马兰头 菜肉大馄饨 澳门月饼美 罗宋汤 长江籽虾 盐糖是非 春节吃宁波汤圆 生煸草头 金华火腿 金镶白玉板红嘴绿鹦哥 毛豆情结 香菇烤麸 英国人与中国菜 后记 试读章节 看凤画怀念凤阳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元璋,十年倒有九年荒,冬冬冬呛,冬冬冬呛,冬冬冬呛冬呛冬呛……”这是我从小就熟悉的凤阳花鼓调。走进卢家大屋,看到很惹人喜欢的一排凤阳小花鼓,这是凤画大师王金生先生从安徽凤阳带来的。 从花鼓调看出凤阳历来就是个穷地方,怎么个穷法?我讲一段亲身经历的故事。文化大革命后期,我奉命前往安徽凤阳,拍摄城西湖农场“五七”战士(务农的学生和教师)和当地公社社员(农民)的幸福生活。乘火车到蚌埠下车,饿了想找吃的,看到街对面有一家门面较宽的饮食店,就走了过去,店门口站着很多衣衫褴褛、蓬头污面的人,据说都是从我将要去的凤阳地方来的公社社员。再一看店铺里,有一帮这样的人围着一个正在吃着的顾客,等着他吃剩的残余食物,吓得我回头就走。猛然想起了临动身前朋友的忠告,当地肝炎已成瘟疫,沿路不要吃饭,到市场去买点熟花生,炒熟的花生有壳,比较安全。想不到买花生也有插曲,我刚把花生放入我的提包,正要付钱,卖花生的农民提起剩余的花生布袋急急忙忙跑开去了,一看背后几个穷凶极恶的、戴着红袖章的纠察,正在恶狠狠地折断另一个卖花生农民的秤杆子,训斥声、哀求声乱成一片。依据当时的政策,农民私下卖花生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必须惩罚。过了一忽儿,纠察走开了,背后有人轻轻拉了一下我的衣袖,传来一句轻轻的“同志”声,是农民溜回来收花生钱,我偷偷地给了钱,他偷偷地收了钱,我们两个都是“犯罪分子”。 因为要拍摄农民生活,五七干校的领导带我到附近村庄见村长(当时称小队长),说支部书记外出讨饭,家里由村长做主。村长带我到一家政治上可靠的人家去拍照。所谓政治上可靠,实际上就是比较听领导的话,比较顺从。 泥砖堆砌的屋子没有门,大跃进年代树木已经砍伐光,当地没有木材可以做门。进屋就看见一个方方的大土堆,旁边还有两个小方土堆,这就是桌子和凳子,靠墙还有一个更大的长方形的土堆,这就是床。没有柜子,因为不需要,除了身上的这套黑布棉袄,没有其他任何衣衫。春天来临,将棉衣的棉花抽出来,就成了夹袄。夏天穿衣服是浪费,个个赤膊。这一家比较富裕,每人有一件棉袄(当然,不会有内衣)。据说穷人家并非每人都有棉袄,家里人轮流穿着,没有轮上的躲藏在床上的破棉絮里。 我的任务是拍摄人民公社新貌展览用的照片,假如我按实际情况拍摄,结果是反对文化大革命罪,轻则批判挨斗争,重则坐牢杀头。我安排了一个样貌尚可以的女子,手捧一个大碗,靠在没有门的门框边,吃空碗里的“东西”。从屋里往外拍摄,逆光的“艺术”照,看到一个吃饭女人的轮廓,其他都看不清。因为对当时的农村来说,有东西吃就是好的了,所以这幅照片是通得过检查的。这是用照片欺骗的一例,也可以说是我做过的坏事中的一件。不过我要“狡辩”一下,这种欺骗,社会后果不严重,因为那时候已经没有人会受骗上当,老百姓不相信官方的传媒,宁可听信“谣言”。 几年后(1979年)我有机会再去凤阳,出乎我的意料,年轻人竟然穿上了皮鞋,从没有衣裤到买得起皮鞋,这不能不说是物质生活的一次大飞跃。据说文化大革命过后,当地有几个人冒着砍头的危险,带头把地给分了。农民在自己的地里劳作不到三年,就从根本上改变了凤阳的面貌。从来就是靠外来粮食维持本地的勉强的“饱”的凤阳,非但可以真的吃饱,而且有史以来第一次有余粮出售。 凤画大师王金生请我一定再到凤阳去看看,他对我说,现在又大变样了,凤阳地区虽然还说不上家家小康,但是丰衣足食是肯定的。胡锦涛主席和温家宝总理停止征收农业税,并且还有补贴,农民得到了实惠,可以说真正得到了解放和翻身。 我看着卢家大屋挂着的,从朱明皇帝年代就形成的美丽凤画,想起了现今依旧保留着朱元璋遗迹的凤阳,怀念历史上苦难万千的凤阳,但愿凤阳一天比一天更好起来。 此文刊载2008年10月30日《澳门日报》 P5-7 序言 值此“澳门文学丛书”出版之际,我不由想起1997年3月至2013年4月之间,对澳门的几次造访。在这几次访问中,从街边散步到社团座谈,从文化广场到大学讲堂,我遇见的文学创作者和爱好者越来越多,我置身于其中的文学气氛越来越浓,我被问及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也越来越集中于澳门文学的建设上来。这让我强烈地感觉到:澳门文学正在走向自觉,一个澳门人自己的文学时代即将到来。 事实确乎如此。包括诗歌、小说、散文、评论在内的“澳门文学丛书”,经过广泛征集、精心筛选,目前收纳了多达四十八部著作,暂分两批出版。这一批数量可观的文本,是文学对当代澳门的真情观照,是老中青三代写作人奋力开拓并自我证明的丰硕成果。由此,我们欣喜地发现,一块与澳门人语言、生命和精神紧密结合的文学高地,正一步一步地隆起。 在澳门,有一群为数不少的写作人,他们不慕荣利,不怕寂寞,在沉重的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下,心甘情愿地挤出时间来,从事文学书写。这种纯业余的写作方式,完全是出于一种兴趣,一种热爱,一种诗意追求的精神需要。惟其如此,他们的笔触是自由的,体现着一种充分的主体性;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对于社会人生和自身命运的思考,也是恳切的,流淌着一种发自肺腑的真诚。澳门众多的写作人,就这样从语言与生活的密切关联里,坚守着文学,坚持文学书写,使文学的重要性在心灵深处保持不变,使澳门文学的亮丽风景得以形成,从而表现了澳门人的自尊和自爱,真是弥足珍贵。这情形呼应着一个令人振奋的现实:在物欲喧嚣、拜金主义盛行的当下,在视听信息量极大的网络、多媒体面前,学问、智慧、理念、心胸、情操与文学的全部内涵,并没有被取代,即便是在博彩业特别兴旺发达的澳门小城。 文学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花朵,一个民族的精神史;文学是一个民族的品位和素质,一个民族的乃至影响世界的智慧和胸襟。我们写作人要敢于看不起那些空心化、浅薄化、碎片化、一味搞笑、肆意恶搞、咋咋呼呼迎合起哄的所谓“作品”。在我们的心目中,应该有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李白、杜甫、王维、苏轼、辛弃疾、陆游、关汉卿、王实甫、汤显祖、曹雪芹、蒲松龄;应该有莎士比亚、歌德、雨果、巴尔扎克、普希金、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罗曼·罗兰、马尔克斯、艾略特、卡夫卡、乔伊斯、福克纳……他们才是我们写作人努力学习,并奋力追赶和超越的标杆。澳门文学成长的过程中,正不断地透露出这种勇气和追求,这让我对她的健康发展,充满了美好的期待。 毋庸讳言,澳门文学或许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甚至或许还显得有些稚嫩,但正如鲁迅所说,幼稚并不可怕,不腐败就好。澳门的朋友——尤其年轻的朋友要沉得住气,静下心来,默默耕耘,日将月就,在持续的辛劳付出中,去实现走向世界的过程。从“澳门文学丛书”看,澳门文学生态状况优良,写作群体年龄层次均衡,各种文学样式齐头并进,各种风格流派不囿于一,传统性、开放性、本土性、杂糅性,将古今、中西、雅俗兼容并蓄,呈现出一种丰富多彩而又色彩各异的“鸡尾酒”式的文学景象,这在中华民族文学画卷中颇具代表性,是有特色、有生命力、可持续发展的文学。 这套作家出版社版的文学丛书,体现着一种对澳门文学的尊重、珍视和爱护,必将极大地鼓舞和推动澳门文学的发展。就小城而言,这是她回归祖国之后,文学收获的第一次较全面的总结和较集中的展示;从全国来看,这又是一个观赏的橱窗,内地写作人和读者可由此了解、认识澳门文学,澳门写作人也可以在更广远的时空里,听取物议,汲取营养,提高自信力和创造力。真应该感谢“澳门文学丛书”的策划者、编辑者和出版者,他们为澳门文学乃至中国文学建设,做了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 是为序。 2014.6.6 后记 长期以来我的工作内容是“澳门国际音乐节”和“澳门艺术节”,虽然宣传工作不是我分内事,但是有时也遵上司之嘱,写一点节目介绍文章。我努力避免写节目单、说明书式样的文章,尽可能写一些节目的背景介绍,或相关的知识逸闻,例如昆剧《牡丹亭》到澳门演出,我就写汤显祖、《牡丹亭》与澳门的姻缘历史关系,这样加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读性。有些介绍节目文章,我会直接与有关作者联系。例如介绍歌曲《我和我的祖国》,就直接与作曲家秦永诚通电话讨论;写汤沐海,就向他的母亲蓝为洁女士请教,以使内容准确,且不流于俗套。这些文章今次成辑发表,作了一点小修改,删除了几句“广告词语”(演出时日、地点、买票方法等)。 在整理旧稿过程中,发现有些稿件是《澳门日报》汤梅笑小姐鼓励我写作的。有一次上海越剧院到澳门演出《红楼梦》,当时有关的宣传比较欠缺,汤梅笑小姐打电话嘱我写稿,并预留了第二天的版面,我立刻动笔,介绍了越剧音乐美、服装美等等。有一次工作午餐时,同事王世红小姐说我会做菜,汤梅笑小姐当场就嘱我写吃的故事。而且《澳门日报》“新园地”的专栏名称“殷言快语”,也是汤梅笑小姐给我取名的,我觉得很好、很贴切。谢谢汤小姐! 此书汇编的这些文章大部分曾经在《澳门日报》上发表过,谢谢《澳门日报》多年来的帮助和指点。 平时忙于生活,不会翻阅自己的旧稿,这次整理,发现自己写的散文,的确很“散”,散得归纳不出主题;而且“杂”,杂得什么都有一点,什么都说不透。这些小文章就如我本人,什么都想知道一点,可是没有一门是精通的。也许读我的文章是浪费时间,但是我作为作者,还是希望这些杂七杂八的东拉西扯能得到读者的青睐。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