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你的时光我曾来过(精装典藏版)(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偃月公子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宋诗是在唐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与唐诗相比又独具特色,对后世诗歌发展的影响很大,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宋诗之美在气骨,言在意外,理在趣中。

《你的时光我曾来过(精装典藏版)(精)》作者江南才子偃月公子凭借他对古典文学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领悟力,洋洋洒洒将宋诗中80余篇脍炙人口的精美诗歌,进行了详细悟读和深度解剖。写尽宋诗的美感和苍凉。

内容推荐

宋诗研究第一人偃月公子倾情写意,原宋诗本来的真实和美丽。

《你的时光我曾来过(精装典藏版)(精)》精选宋诗名篇,深度品味,激情赏读,自成格调,自铸风采。全书分为羁旅愁思、敦品励行、家国天下、乡村素描、沧桑诗意五辑。全书语言晓畅,文采斐然;感情充沛,气势磅礴;领悟深刻,启迪心智;品读细腻,滋味浓郁;古今沟通,情思洋溢。可谓思想与情感交融,文采与诗性共舞。

目录

第一辑 画成应遣一生愁

 一花一鸟含春愁

 一船惆怅向黄昏

 画成应遣一生愁

 落花流水残春去

 买愁村过买愁人

 水上人歌月下归

 明月何时照我还

 望湖亭上望湖光

 欲浮苍海迷津渡

 山山秋色老夕阳

 山水风光值万钱

 瘦马穷途向夕阳

 游人不管春将老

 风雨萧萧断人肠

第二辑 有谁风雪看梅花

 唯有葵花向日开

 一年好景君须记

 清明时节好风光

 人生难得几回乐

 一种风光百样栽

 鹤林寺院写清寒

 冰雪皓月映梅花

 读书不管春归去

 君子之交淡如水

 人间竹鹤第一流

 普济院藏普济心

 梅妻鹤子竹林情

 人生唯有读书好

 独立青峰野水涯

 一窗风月一窗灯

 藕花多处别开门

 无声无息故人风

 一树梅花一放翁

 有谁风雪看梅花

第三辑 梦中不知身是客

 嫌富爱贫话春草

 多景楼上多忧思

 将军早发多诗意

 谁解街头不平声

 自嘲自喜还自悲

 恨天恨地恨新朝

 可怜天下慈父心

 路见不平一声吼

 风吹浪涌滋悲心

 满眼都是中原泪

 新人旧燕两相猜

 笑人笑己笑傀儡

 可怜江月乱中明

 孤忠至诚泣鬼神

 春色沉沉锁建章

 儿女不知家国痛

 皇上打球有何错

 坐将赤热忧天下

 谁知浩荡济时心

第四辑 此心安处是吾乡

 撑出南邻放鸭船

 屋上青山屋下泉

 古风古韵农家乐

 你做饭来我砍柴

 绘声绘色绘春趣

 一树高花明远村

 一牛吃过柳阴西

 一夜秋思向天涯

 自扯蓬户看晓星

 春光已到白桐花

 水村山廓酒旗风

 摘尽枇杷一树金

 四月里来好风光

 一场夏雨送秋凉

 临平道上风弄柳

 数峰无语立斜阳

 诗心相约在夏季

 多姿多彩骑牛图

 牛背牧童酣午梦

第五辑 物是人非事事休

 春在蒙蒙细雨中

 峥嵘奇峭潭石岩

 松江夜泊万古情

 黄鹂鸣叫一两声

 卧入江南第一州

 无数青山隔沧海

 风云有意雨有情

 亦闲亦傲山水间

 一抹残阳冷人心

 行人怅望苏台柳

试读章节

画成应遣一生愁

行色

司马池

冷于陂水淡于秋,远陌初穷见渡头。

赖是丹青不能画,画成应遣一生愁。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辗转奔波,愁思满怀,所见所闻,所作所为,所感所思,无不添愁惹恨,牵肠挂肚。宋代诗人司马池的诗作《行色》巧选角度,化虚为实,化难为易,精准得体地描绘了万千游子所共有的羁旅愁思。

题曰“行色”,出门远行之人的愁苦神色,或为士卒远赴边疆,辞亲远家;或为士子应考京师,离妻别子;或为官人贬谪天涯,背井离乡……行程匆忙,旅途迢远,神色悲苦,内心焦虑,此为“天涯沦落人”的共同处境。

这是一种怎样的神色、行程?又有怎样刻骨铭心的感触和记忆?诗人没有正面描写,而是联系生活,展开想象,多角度渲染烘托这份凄凄愁思。先说出门远行者的神情比池水还要清冷,比秋色还要凄凉,奠定一种感情基调——冷寂凄清。不是每个人都有远行离家之体验,不是每个人都有人生沦落之艰险,为了让读者易于理解,诗人拈来秋水池塘,秋冬池水,冷彻肌骨,寒凉心神;秋空山林,落木萧萧,满目苍凉。行旅愁色,与此相比,更清寒,更冷峻。诗歌一开篇就把读者带入深秋时节,让你站在秋水池塘之畔眺望,让你行在寂寥秋空之下沉思,不言愁而愁苦自见,不描色而秋色满篇。

再说出门远行者的行程况味。刚刚走完遥远的小路,前面却又是一个渡口。水陆兼程,迢迢不断,风尘仆仆,马不停蹄,旅途奔波,身心疲惫,委实辛苦;人生地陌,风云变色,水土不服,诸多不便、不适都得自己承担。“远陌”是山野小径,偏僻荒凉,绵长不尽,行者为何不走阳关大道,偏选这羊肠小道呢?明知凶险不安,或豺狼出没,或强人打劫,却偏向小道行,其间自有无限苦楚。“远”字给人一种永远也走不完、不知还要走多久的迷茫之感,更折射出行者心中的焦虑、无奈和困惑。

远陌初穷,渡头又见,水陆交替,行不完的路,过不完的渡口,青山之外还是青山,流水转弯还是流水,人生赶路,何时才是尽头啊?行者不知道,诗人不知道,我们读者也不知道。只记得一位哲人说过,人生就是一场行走,永不停歇地行走,不知道前路有多远,不知道下刻要到达哪里,不知道自己的目的地,身体与风尘相伴,心灵与寂寞相随。司马池的文字看似平和、冷静,其实表达了一种无穷无尽的厌倦和疲惫,无奈和苍凉。愁苦像小径一样漫长,忧思像河水一样流淌。

诗歌三、四两句转换角度,展开议论。此种羁旅愁思,此番风尘秋色,真是只可意会,难以表达啊!一个人的愁苦,如果能表达,或许是一种释放,一种安慰;如果连表达也不成,则愁何以堪?诗人讲,面对此情此景,即便是最出色的丹青能手也无能为力,毫无办法,可见愁有多深、多重。有道是,能够表达出来的痛苦不是真正的痛苦,不能表达出来的痛苦才是真正的痛苦。画是一种表达,画不出行色凄清,画不出内心焦虑,画不出肝肠寸断,真是有口不能言,有笔不能写,有色不能画。何等痛苦,何等无奈啊!

诗人又假设,倘能画出这种羁旅愁苦,定会让人一生都感到忧愁!不管是置身其中的诗人和行者,还是置身境外的读者,均会被这种愁惨深深打动,而情不自禁、声泪俱下。显然,丹青能手不愿意画,羁旅之人不愿意看,读者诸君不愿意看。如此看来,丹青画不出深重愁苦,画出是一种宽慰和释放,可是一旦画出,又会让人一生愁苦。画与不画,矛盾重重,左右不是,进退两难,行者凄苦,无以复加。

写羁旅之愁,从行色下笔,确非易事,因为这种神情的确难以表达,更难以诗句描摹,但诗人却能联系生活,以实写虚,以易写难;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让读者从“行色”之中,感受到旅人的冷寂凄凉和悲愁落寞。从这个意义上讲,司马池的《行色》的确是一首极富表现力、感染力的佳构。P7-9

序言

途经一场寂静时光

——情理交融品宋诗

古罗马帝国的诗人、批评家贺拉斯,在《诗艺》中提出了有关诗歌创作的原则问题。他认为作品:一要符合自然创造,切近真实;二要符合观众心理,切合众望;三要符合艺术规则,运用适度。并据此提出一条总原则:适宜,即合乎情理。他还认为艺术是天才和技艺的共同创造,而天才就是判断力,即理性认识、判断的能力。

其实诗歌鉴赏,也是适应这一原则的,解读诗歌的过程,既要还原诗歌原意的真实,又要吻合读者的心理需求,还要合乎情理。对诗歌的鉴赏,特别是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要回到作者创作的原始处境和初衷,这需要天才的判断力和文化审美的综合能力。徐昌才先生在新著中,就充分展现了这种诗歌鉴赏的能力和才华,他用饱蘸的情、合适的理,给我们带来一次宋诗文化盛宴。全书语言晓畅,文采斐然;感情充沛,气势磅礴;领悟深刻,启迪心智;品读细腻,滋味浓郁;古今沟通,情思洋溢。可谓思想与情感交融,文采与诗性共舞。

宋诗是在唐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与唐诗相比又独具特色,对后世诗歌发展的影响很大,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宋诗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在唐诗注重“抒情”的基础上,整体更趋于“说理”;在唐诗注重直觉、浪漫、修辞的基础上,更善于散文化、议论性和现实性。徐昌才先生无论在宋诗的经典诗歌选择中,还是在品鉴赏读的过程中,都注意了宋诗的这一特点,凭借他对古典文学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领悟力,洋洋洒洒将宋诗中80余篇脍炙人口的精美诗歌,进行了详细悟读和深度解剖。

本书精选宋诗名篇,深度品味,激情赏读,自成格调,自铸风采。全书分为羁旅愁思、敦品励行、家国天下、乡村素描、沧桑诗意五辑,既有借山水抒情言志的,也有思念故乡、向往田园乡村生活的;既有抒写相思爱恋的,还有反映人生沧桑现实的。在作者的选择上,囊括了宋诗发展历史上沿袭期、复古期、革新期、凝定期、中兴期、飘零期六个发展期的代表诗人,如西昆体代表诗人钱惟演,白居易体风格的王禹傅,以提倡古体诗、针砭时事的欧阳修,有锐意创新的王安石、苏轼,有以故为新的黄庭坚,有爱国诗的代表陆游,以及杨万里的“活脱”,陆游的平易,范成大的明白如话,包括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家诗歌的平直质朴,等等,展现了宋诗各个时期诗歌的不同面貌,真是各领风骚、蔚为大观。

徐先生对宋诗的解读品鉴,体现了他对宋诗的发展脉络,以及代表诗人、作品的深入了解和独到见解,并融入了个人心灵感悟、生活体验和对作者理想与现实的分析,体现了“深”“细”“活”“美”这四个特点。

所谓“深”是指深刻品味、感悟、分析、演绎,努力发掘宋诗真味真意。他在悟读陆游的《梅花绝句》(其一)中,就广征博引诗人杨维桢咏叹“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的诗句,以及唐代诗人柳宗元幻化分身的构思之作:“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以此来诠释诗人的诗意和境界,从而将陆游的高洁人格、坚贞品性和对梅的迷恋之情,一并表现出来。在解读了陆游诗句之后,作者笔锋一转,“想到庄子梦蝶的故事,庄周一梦,化为蝴蝶,翩翩飞舞,时而流连姹紫嫣红的花园,时而驻足清清溪流旁边,时而欣赏大漠孤烟,时而欣赏小桥流水……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及至梦醒,庄子不明白,是自己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庄子。陆游此诗,何尝不是如此情意呢?”将笔者对庄子的思考转入对读者的启发,体现了对陆游诗歌内涵和思想的深度剖析。

所谓“细”是指体会细腻具体,不放过重要细节和关键词句,还原宋诗原汁原味。徐昌才先生在《坐将赤热忧天下》一文里,对王令的《暑旱苦热》一诗的悟读,就注重于关键词,如剥笋抽丝般把诗人“经世致用,忧怀天下”的情结解读得细致入微。徐昌才对诗歌词语的把握很是细微:诗中几个词语颇值得玩味。“屠”字通常意义为“杀戮、诛杀”之类的意思,此处为“消除、消散”之意。徐昌才先生对诗歌的词句“屠得热浪”,也有独自的理解:“超常搭配,于清风而言,热浪滚滚,暑气灼人,清风无力,清凉无存,相比之下,风无力,热不退,消除不得,哀哀无告;于诗人而言,则希望风扫狂热,带来清凉,心之忧虑焦急,心之煎熬难受,宛然可睹。”这样细致的解说,无疑为读者赏读宋诗,对诗歌意境和思想性的把握起到了很到位很彻底的关键作用。

所谓“活”是指联系现实,联系生活,联系自我,以我注诗,以诗注我,把宋诗讲活讲透。徐昌才先生在赏析宋诗时,处处讲究活读活析。如他在赏读刘攽《新晴》时,就从意象入手,细加品味。赏“青苔”,联想到刘禹锡《陋室铭》:“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突出清静自在、淡泊名利、自成天地、乐趣无穷的意境。赏“清风”,联系诗人自已另外的写风诗作,联系唐代诗人唐薛能、李太白以及清代诗人的诗作,旁征博引,信手拈来,涉笔成趣,博学多知,让我们充分感受宋诗真意,深刻理解诗人情感。

所谓“美”是指赏析亮点多多,引人入胜。徐昌才先生赏析宋诗不呆板,喜欢加入个人生活感悟,所以他自称是悟读。但是这种悟读,往往增加了对作品“美”的享受和理解。如他《君子之交淡如水》一文中,对杜耒《寒夜》“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的品味,联想白居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诗意对比赏读,又联系作者自己的生活体验。“笔者读到此处,总是想起家乡的烘脚暖手的风笼来,用竹篾编织而成,呈圆柱形状,上大下小,上有提柄,内置一火钵,冬天可以在钵内存放火种、木炭。小时候,每到冬天严寒季节,奶奶总是大清早就给我们姊妹准备好了炭火木灰,我总是随伙伴们提着风笼去上学。在学校,冷了即可以烤烤风笼。至今想来,那份温暖,那份亲切,还打动人心呢。我没看见过竹炉,但我读此诗却由竹炉联想到了小时候经常使用的风笼,进而体会到长辈对小孩的仔细呵护,体会那种新奇有趣的生活。我想,这或许就是叶嘉莹先生所讲的诗歌的生命感发吧。”一大段美好回忆的叙述,增加了读者对作品理解的厚度和美的享受。

徐昌才先生以他卓异不凡的才华,给我们淋漓尽致地演绎了宋诗的精华意蕴,让我们在他的引领下享受了一顿精神大餐。同时,他也为古典诗歌鉴赏探索了一条情理交融的灵动路子。他对宋诗的悟读,也为新诗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吸收传统经典,提升诗歌品质的宝贵经验。

此为序。

杨林

2013年5月3日凌晨长沙金域府

(杨林,中国少数民族侗族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长沙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16: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