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玛拉沁夫文集(卷8电影文学剧本)(精)
分类
作者 玛拉沁夫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玛拉沁夫是中国著名蒙古族作家,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作家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他站在历史的高度,用自己的作品呼应现实的变革,对民族的命运做深层的思考和追问,表现出强烈的历史使命和真诚的大爱之心。玛拉沁夫的创作深深植根于蒙古族人民社会现实的土壤之中,通过更深刻更哲理化地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推导出充满当代精神的主题。

玛拉沁夫创作的《玛拉沁夫文集(卷7文学评论)》通过《草原上的人们》、《草原晨曲》、《沙漠的春天》、《祖国啊,母亲!》、《冰山融化了》把葱郁的草原呈现为生气勃发的生命形式,把自我的艺术个性与民族的艺术传统融合为充满英雄意识与阳刚之气的壮阔境界,浸透着蒙古民族游牧文化的厚重,显示出内在的诗意的张力。通过多种体裁对草原的变革和新生活、新人物,进行全情倾注地描写,具有丰富的民族情怀与民族文化的底蕴。

内容推荐

玛拉沁夫创作的《玛拉沁夫文集(卷7文学评论)》包含《草原上的人们》、《草原晨曲》、《沙漠的春天》、《祖国啊,母亲!》、《冰山融化了》。其中《草原晨曲》当时就是为包钢而作的,是包钢企业文化的独有资源。当时包钢职工的干劲现在说起来像神,不论多么艰苦,但任何人没有二话,剃了胡子,甩掉棉衣就是个干。它歌颂的就是包钢建设时期这种神话般的精神,这种时代的核心精神,是一以贯通、一脉相承的。一首《草原晨曲》今天仍被定为内蒙古包头钢铁厂的厂歌。电影剧本《祖国啊,母亲!》获1981年全国第一届少数民族文学评奖电影创作一等奖。 玛拉沁夫的作品都强烈地表现了作者一贯坚持的对祖国统一和各民族大团结的珍爱情怀,把葱郁的草原呈现为生气勃发的生命形式,把自我的艺术个性与民族的艺术传统融合为充满英雄意识与阳刚之气的壮阔境界,浸透着蒙古民族游牧文化的厚重,显示出内在的诗意的张力。对草原的变革和新生活、新人物,进行全情倾注地描写,显示出了玛拉沁夫具有丰富的民族情怀与民族文化的底蕴。

目录

草原上的人们

草原晨曲

沙漠的春天

祖国啊,母亲!

冰山融化了!

附录

 玛拉沁夫文学活动年表

试读章节

第一章

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草原上,每逢春天到来,即使在最偏僻的地方,也会到处飘荡着喜悦的歌声。

现在是夕阳染红了天边白云的时候。

阳光晒化的积雪,顺着山坡流进了大河,河流载着沉重的冰块,从沙岸上漫过。

草原喷散着腾腾的白雾,把远山遮成两段,山顶浮在云上,如同海中岛国。

这是四月的草原,绿茵已铺满了大地,盛开的耶尔盖花把草原点缀得如栽花地毡一样。成万匹的大马群在这锦绣的草原上游动着,马打着滚,撒着欢,吃着草,精壮的儿马像箭一样穿梭追逐着。

在歌声中,我们听见了一声清脆而响亮的吆羊声,接着,萨仁高娃和乌尔沙娜在一个高坡上出现了。

这一对姑娘乍看起来像姐妹,萨仁十九岁,乌尔沙娜十六岁,同样是圆圆的脸、闪亮的眼睛。只是萨仁各方面都比乌尔沙娜大一些,甚至眼睛都稍微大一点,所以,别人都说萨仁比乌尔沙娜大一圈。

她们两人并肩骑在马上,她们背后是珍珠一样滚动着的羊群。萨仁的猎狗嘎鲁见到坡下的大河,就像弹丸弹出去一样飞驰过去,羊群也跟在后面跳跃着抢向前去。狗在河中洗着澡,羊在河边饮着水,剩下她们两人在山坡上遥望着。

萨:“乌尔沙娜,你看!”

顺她手指的地方,是一片林木茂密的山峦,山上的松林还没摘净雪帽,使山棱上多了一道青白相问的镶边。火车从树海中钻出来,车上载满巨大的木材,蜿蜒而去。

乌:“拉那么多木头干什么?”

萨:“盖房子呗,这会儿到处都建设哪。”

乌:“姐姐,你说咱们草地上什么时候也盖上房子?”

萨:“快啦!”

乌:“你总说快,也得有个准日子呀!”

萨:“这又不是娶媳妇,还能定出日子来。你忘了老歌上说:‘太阳不出来,五色花儿不灿烂。’咱们是:牲畜不发展,好日子就看不见。”

乌:“姐姐,你说咱们的牲口再多了往哪儿放去呀?”

萨:“咱们中国的草原可大啦……”

乌:“我是说咱们的水草不够了,你看,咱们现在连这个从来没用过的牧场也放了牲口,井也打了不少,我就发愁,再发展,牲口比草都多啦!还不得把草原都盖满了?到那会儿牲口都吃什么?”

萨:“那才好呢,能那样,咱们就不用到处跑了,(幻想地)咱们定居下来,盖上房子,挖上河,种上草,还能发电……”

乌:“你说什么?”

萨:“种草啊!牲口愿吃什么草就种什么草,要能那样,这大草原上再多的牲口也放得下了。咱们也点上电灯了,还能用机器挤奶子,剪羊毛……”

马:“你听谁说的呀?”

萨:“书上说的呗,苏联就这样。”

乌:“咱们什么时候能……”

萨:“你又问!我没跟你说嘛,快啦!”

两人并肩坐下来,萨仁看着远方,乌尔沙娜信手摘下一朵耶尔盖花玩赏着。她们面前是一眼望不到边的畜群。太阳将要被遥远的天边吞没了,这时它就像一个艳装的锡林格勒盟的妇女要走进蒙古包一样,云霞就如同她抖动着的华丽的衣裙。当太阳向大地告辞以前,正用这一天最后的金色光芒涂染着马、牛、羊群的脊背。(P3-P5)

序言

玛拉沁夫的文学创作及其历史性影响

——《玛拉沁夫文集》总序

吉狄马加

玛拉沁夫被誉为中国草原文学的开拓者、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事业的重要推动者。他是中国第一个自觉地以写草原为己任的作家,他的小说把葱郁的草原呈现为生气勃发的生命形式,把自我的艺术个性与民族的艺术传统融合为充满英雄意识与阳刚之气的壮阔境界,浸透着蒙古民族游牧文化的厚重,显示出内在的诗意的张力。他站在历史的高度,用自己的作品呼应现实的变革,对民族的命运做深层的思考和追问,表现出强烈的历史使命和真诚的大爱之心。这使他的小说创作具有扣人心弦的艺术魅力。同时,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他一直锲而不舍地致力于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为培养一批又一批新生代少数民族文学新人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玛拉沁夫是一位创作成就颇丰的杰出作家,在他的作品中,既有可称史诗性经典巨著的长篇小说《茫茫的草原》(上下部),也有描写重大题材的神采飞扬的中短篇小说和许多韵味悠然、行云流水般隽永清丽的散文及多部电影文学剧本。玛拉沁夫的文学成就早已突破地域界限,蜚声全国,走向世界。他不仅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又具有较深的文化学识和艺术素养;不仅创作方向正确,而且在艺术上也刻意求精。因此,他的作品既豪放清新、英气勃勃,又明丽洒脱、深切感人,具有鲜明的独特风格,在我国百花争妍的文坛上,是一束鲜艳夺目的草原之花。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少数民族文学蓬勃发展,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内蒙古已经形成了一个草原文学流派。一个流派的形成,必定需要有一个相当规模的文学群体,同时必定需要有几位优秀代表人物先行,无疑玛拉沁夫就是那个年代草原文学的重要开拓者和先行者之一。玛拉沁夫早在21岁时,因创作处女作《科尔沁草原的人们》而一举成名,从此,才情毕现的玛拉沁夫的创作就一发而不可收。其后的几年时间里,他先后创作出了《春的喜歌》《在暴风雪中》《路》《迷路》《花的草原》《歌声》《琴声》《诗的波浪》等30多篇小说,特别是用数年时间创作出反映蒙古族人民为争取民族解放而英勇斗争的史诗性长篇小说《茫茫的草原》,以及电影剧本《草原上的人们》《草原晨曲》《沙漠的春天》《祖国啊,母亲!》和影响了几代人的著名报告文学《草原英雄小姐妹》等,这些作品都强烈地表现了作者一贯坚守的对祖国统一和各民族大团结的珍爱情怀,并以他已经形成的具有浓郁“草原味”的清灵、秀丽的艺术风格,对草原的变革和新生活、新人物进行全情倾注地描绘,显示出了玛拉沁夫具有丰厚的民族情怀与民族文化的底蕴。文学大师老舍赞誉玛拉沁夫为“文坛千里马”(1963年)。文学巨匠茅盾于1961年发表近一万字的长文专门评点玛拉沁夫的小说创作,他认为玛拉沁夫的作品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10多年来始终一贯。茅盾先生的结语是“玛拉沁夫富有生活的积累,同时他又富于诗人的气质,这就成就了他的作品的风格——自在而清丽”。

进入新时期以后,玛拉沁夫以饱满的时代意识和旺盛的创造力先后发表了《第一道曙光》《踏过深深的积雪》《大地》《荒漠》《草原的浪花》《青青大草滩》,特别是他写的短篇小说《活佛的故事》和中篇小说《爱,在夏夜里燃烧》堪称是中短篇小说难得一见的翘楚之作,充分展现了玛拉沁夫掌握小说创作功底之深、艺术想象力与表现力之强。《活佛的故事》获得了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他的创作深深植根于蒙古族人民社会现实的土壤之中,通过更深刻更哲理化地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升华出充满当代精神的主题。他以深厚的民族情感、开阔的民族文化视野,把描绘草原的生活内涵与历史渊源全方位地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玛拉沁夫是草原的歌者,是艺术地绘制草原的高手。他所选择的题材、提炼的主题、塑造的人物形象,都具有浓郁的草原色调、草原气质、草原风采。读他的作品,我们可以体会到艺术的神秘的一面,它能把你轻轻带到蒙古草原上,让你犹如置身于一望无垠的绿草丛中,犹如看到了人欢马叫的场景,听到了一首首悦耳的牧歌。因此,人们称玛拉沁夫是中国草原文学的代表性作家,是名副其实的。因为,是他率先同几位少数民族杰出作家一道,将整个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带进了一个新的层次,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大家知道,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是没有草原文学这个概念的。虽有一些个体文学写作活动,但由于各种原因,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1952年1月,玛拉沁夫在《人民文学》上发表了《科尔沁草原的人们》,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1952年1月18日《人民日报》在“文化生活简评”中称赞这篇小说是“写了新的主题、新的生活,反映了现实生活先进的力量,用新的伦理和新的道德精神教育人民”的优秀作品。也正是在那以后,敖德斯尔、超克图纳仁、云照光、安柯钦夫、扎拉嘎胡、朋斯克、张长弓、杨啸、贺政民、冯国仁等一批内蒙古作家先后推出了一大批草原文学力作,其中有一些是汉族作家,对此玛拉沁夫曾经做过这样的解释,他说:“草原文学这个概念不是民族性的,而是地域性的,是指写草原这一特定地域的文学。内蒙古作家中的汉族同志,有的生在草原,长在草原,写了一辈子草原,甚至去世后把尸骨都埋在了草原,例如著名作家张长弓等,他们的作品当然属于草原文学,他们本人当然是文学流派的重要成员。”玛拉沁夫的这种开放性包容性的见解是公允的,得到了学界的认同。至此,内蒙古作家以一个群体姿态出现在当代文坛上。

大草原是草原文学的母体。玛拉沁夫不是坐而论道者,他遵循毛泽东的教导,一直坚持深入生活。成名后他在北京学习了两年,1954年主动要求返回内蒙古,径赴察哈尔草原在基层挂职生活了三年,1958年到包钢白云鄂博铁矿担任车间党总支书记两年,后受批判,下放农村改造,参加“社教”“四清”长达三年之久(玛拉沁夫却坦然认为对一个作家来说那也算是接触基层体验生活)。总之,不管在顺利时或是逆境中,玛拉沁夫从来未曾消沉过,这一点,我们从他在不同境遇时创作的作品中可以得到印证。因为他对我们的党、我们的共和国、我们这个时代的忠贞信念从未动摇过。玛拉沁夫的创作是蒙古民族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从文化全球化的高度和视角来审视玛拉沁夫的小说艺术,我们不能不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玛拉沁夫的小说是一种有别于其他类型的草原文化小说,这应该是玛拉沁夫对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一大贡献。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1 13:4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