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读章节 与“从不怀疑自己的人”对话, 只是浪费时间 当见到那种毫不怀疑地活着并愿意一直这样活下去的人.都会下意识地退后几步,不发一言急欲离开。对自己持怀疑态度的人与从不怀疑自己的人之间,不会有任何平等的对话。 大庭美奈子《女人的男性论续篇》 小说家大庭美奈子,随笔也写得很有意思。在此推荐给喜爱萨冈、曾野绫子、坂口安吾的读者们。她与盐野七生、须贺敦子、涩泽龙彦又略有不同。她的《鱼的眼泪》《女人的男性论》《女人的男性论续篇》等真可谓名言的宝库。 以电视新闻中因感情纠纷而引发的伤害事件为例,在看到这样的报道时,有人义愤填膺地高声斥责道“令人发指,真是卑鄙下作的人”,这种就是从不怀疑自己的人。社会评论节目里的评论嘉宾基本上属于这种类型。而试看那种怀疑自己的人是什么样的反应呢?他们会从“这对男女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展开想象,一直想到有“我说不定也会做出那样的事情吧……”的可能性时,突然不寒而栗。 大体上,怀疑主义者,由于连自己都怀疑,所以对于社会上的所有事物都持怀疑和嘲讽的态度。当意识到“自己似乎是少数派,这样真的好吗”而觉得惶惑不安的时候,大庭美奈子这样对我们说: 且不论好坏,我们只能这样活着。当我遇到不懂怀疑的人、天天向上的人、勇往直前的人,我会马上逃开。 人生中不存在浪费,这是事实,但是也有例外,与不能平等对话的人的对话,就是其中之一。 活着即可, 别无他求 人类都是哭泣着来到世上,背负着沉重的命运,并与之不停地抗争,在抗争中存活。除此之外,对人类,还能再要求什么吗? 五木宽之《生存提示》 五木宽之,日本现代作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其畅销书《生存提示》以“人生无望”为基调,是一本诚实而深刻、充满谦和气息的书。此书是五木宽之在六十岁左右所著。如果你想更加了解五木宽之,推荐阅读中田耕治的《五木宽之论》。 活着艰难,人生终归是痛苦的。 经常有这种想法的人,大多比较敏感与感性。他们并不一定有什么特别之处,他们只不过是能够切身体会到人生的现实。 而体会不到这些的人。总是会把为人生而苦恼的人形容为“灰暗”“没精打采…‘消极”等,以此来伤害他们。这些人从来没有深刻地思考过人生,从某种意义来说反而令人羡慕。而他们对五木宽之的这番话一定是不以为然的吧。 可是那些现在还沉没在绝望的深渊、漂泊在漫无边际的绝望的大海中的人.看到这句话会忍不住怆然落泪。 “对人类,还能再要求什么吗?” 诚如此言。活着,就是日复一日与各种荒唐争斗,日复一日看到悲惨得让人只想遮目掩耳的新闻事件。即使遍体鳞伤,依然得活下去。坦率来说,单单活着,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了。甚至可以说是奇迹,是值得自豪的事情。 所以,对于“开朗一些、打起精神来、要积极”之类的近于逼迫的励志口号,完全没有倾耳一听的必要。 无聊, 只是使快乐变得与众不同的一种必要状态 冬眠的征兆显而易见。首先是焦躁不安的情绪,其次(在有可能坠向死亡的时候)是快乐的缺失。随后一切终结。单调、无聊、死亡。仿佛一种不痛不瘁的疾病……这时便需要一种刺激式的疗法。一个人、一本书、一首歌,也许就能唤醒他们,将他们从死亡中拯救出来。 阿娜伊斯·宁《阿娜伊斯.宁日记》 作家阿娜伊斯·宁以其卷帙浩繁的日记而闻名于世。她既美艳又知性,对于男人有着本能的保护意识,以其迷人的魅力俘虏了与她同时代的很多艺术家。年轻时候和她关系最深的就是亨利·米勒。他的处女作《北回归线》,如果没有阿娜伊斯·宁的帮助,也许不可能完成。阿娜伊斯为该书写了一篇充满爱与理解的感人肺腑的序言。 当听到“快乐的缺失”这个词,我们会想起什么呢?有关性,有关食物,林林总总。快乐是与“好奇心”紧密关联的,是对使人愉悦的事情以及使人愉悦的时光的好奇心。 然而,抱有好奇心的时刻并没有很多。我们每天茫然地完成工作,告诉自己在过着与常人一样的快乐的生活。更可怕的是,对自己处于“无聊的状态”并无意识。 即使这样依然有得救之道。遇见和发现。与书、文字、音乐的遇见。它们没有任何预兆地打动你的心灵,使你在感动之余意识到自己已经处在危险的状态(慢性无聊)。是的,活着就好,这样反而活得更加真实。没有黑暗就不会懂得光明,当你在黑暗中偶尔看到光亮,看到那罕有却美丽的光明,你会为了生之美好而潸然泪下,并继续活下去。我们可以这样活着。P8-13 后记 不知不觉已经活了四十六年。 尽管是凡庸的人生,但也经过了几次波折,并且了解了生之艰难。几次险些失去前进的道路,也有几次险些失去重要的人。与想结束一切的想法抗争的经历更是数不胜数。 尽管如此。我还是坚韧地活下来并继续写着,以致现在在这里能够拿出这样一本书。活着真好。 本书源于我的博客。在名为“语言的泪壶”的博客中,我介绍了很多引起内心共鸣的文字,并将那些不加修饰的感想连在一起写就。这是从小说《轻井泽夫人》写完之后开始的,开始于2006年6月,与生活在轻井泽的时期重合。 移居到轻井泽,理由从轻到重有很多。但是,如今再度搬回东京回头再想,那次移居对于我来说,也许正是一种逃避。 二十几岁的时候拒绝逃避,对着周围的人挥刀舞棒地持续奔劳。三十岁时开始出现身心不适。此后,又经历生育,生活发生了剧变。我们一家三口离开东京,移居轻井泽,踏踏实实地在轻井泽这个乡下地方住了刚好十年。 那段时期,家里有意识地没有安放电视,对社交也兴趣全无。除去有关女儿方面的“社会”,十年以来我基本上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自然而然地,所有的意识和思考都向着内心而去,一直到内心深处。真的是那种每天在家里读书和写作,偶尔看看窗外景色的生活。看窗外的季节更迭,那令人窒息的美丽。 痛苦得无法排解的时候,经常是站在书橱前,抽出几本书。打开一本已经读过很多遍的书,再将那些打动过我的文字抄经一般地写到笔记本上。这些文字来自多位名人,比如在本书中多次出场的坂口安吾、阿娜伊斯·宁、萨冈、大庭美奈子、梅·萨顿、安妮-默洛·林德伯格…… 科克托的恋人、演员让·马菜曾经说过这样的话: “袒露自己,或许会对别人有所帮助。” 如果这本书能够对谁有所帮助,我将感到无上喜悦。 对于人也好,对于文字也好,我珍惜遇见的重要性。 我们通过遇见,创造人生、开辟道路。而为了能够遇见,则必须在这条路上不停地走下去。一边以逃避之名休养,或补充元气,一边仍必须要走下去。如果有人陪伴,那就携手前行,如果无人陪伴,那就孤独地、跌跌撞撞地在自己坚信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 与担任本书编辑的中野亚海合作,是继《沉溺恋爱成为女人》之后的第二次。而“逃避”这个关键词,也是在和她的谈话中产生的。非常感谢她能够让我将珍藏于心的语录集,以这样的形式表现出来。 与负责排版的墒美奈还有负责插图的尾崎仁美在某一天的交流,让我强烈地感觉到一本书的诞生带给我的激动。当时忍不住眼眶发热——与你们的相遇就像意外地得到了上天的礼物。 最后。 我说过也许移居轻井泽是一种逃避。所以,我想说的是,逃避,是人的生存本能,是一种生命力。 借用我非常喜欢的阿娜伊斯·宁的话来说,我心中的轻井泽就是我“美丽的监牢”。我自愿入狱,近乎自虐般地与我的内心坦诚相对。这不是一种明亮的健康的做法,但却是生存下去所必需的方法。并且现在我想,那是在那种情形下必须做的事情。 本书献给,在美丽监牢里的那些日日夜夜。 2013年3月3日 写于都市沉静的夜晚 目录 序章 虽然没有遇到什么困难,但我就是要逃避 第一章 逃避“上进” 与“从不怀疑自己的人”对话,只是浪费时间 活着即可,别无他求 无聊,只是使快乐变得与众不同的一种必要状态 虽然败局已定,但只要继续战斗,就没有输 上进心越弱,幸福感越高 选择一条非己所欲的路,也是一种欲望 第二章 逃避“社交” 渴望结群的人,不懂得“个体”的含义 真正可怕的人,是抹杀对方个性的人 为己欲为,莫求他人之见 无聊的事情一直持续,大脑会麻木 人际交往的可怕之处在于,容易因爱生恨 说自己错了,是一种卑怯行为 第三章 逃避“家庭” 如果没有逃离家庭的另一个所在,也就无法保护家庭 过于爱自己的人,本来就不适合家庭 没有不曾伤害过孩子的母亲 守着自己的小天地,终有一天会变成无趣的人 人不可能教无不尽 爱家人需要灵魂的寂静,而灵魂的寂静需要独处的时间 不懂得为自己而活的人,终将窒息 第四章 逃避“工作” 个体的快乐才是人生的主题 明天可做的工作,他人可做的工作,不做也罢 无所事事,通向最完美的创作 如果感觉疲劳、犹豫﹑从根本上怀疑,停下即是 “想自立”是无意义的 所谓逃避烦恼难成大器的说法,是骗人的 第五章 逃避“世间” 应该培养世间责难的部分 好事者,乐见他人之苦 无论独身终老还是结婚或是同性恋,都是危险的选择 取悦众人的,是平庸之物 如若被扼杀,我情愿舞蹈着死去,以这样的勇气走自己的路 居高临下才感到安心的人,是丑陋的 不假思索便口出“正义”的人,不可信任 如想逃离世间,必须创造“自己的世界” 第六章 逃避“日常” 没有逃离日常生活的庇身之所,人会崩溃 如果不想成为头脑空空的人,就必须逃离日常 人这一生,是为了一些不得不说的话而活 如果不想浑浑噩噩度过,就必须去芜存菁 第七章 逃避“良知” 对常识深信不疑的人,无药可救 没有正常或不正常,各不相同才是生命的基本原理 把良知带到恋爱中谈的人,不知情为何物 道德教育即偏见教育 对讨厌的东西直言讨厌,这很重要 不惜以死相拼的爱也是一种人生。活下去太艰难 第八章 逃避“孤独” 一次次哭着醒来的早晨,太悲伤 如果孤独到悲伤,就必须有所行动 谁也不能真正明白谁,这是理所当然的 美丽的事物引发强烈的孤独,要当心 保持距离的深厚爱情,温柔安抚孤独感 重要的是你拥有过多少“不孤独”的瞬间 多一句谎言,多一分孤独 第九章 逃避“贞操” “灵魂没犯错的女人”比没有贞操观的女人更罪恶 如果能让他爱欲重燃,贞操什么的无所谓了 爱与性分开,也可以有纯洁的人生 夫妻的牵绊,chao越贞操 快乐不是发生身体关系,而是到达身体关系之前的诱惑游戏 不热衷性爱的人,对所有的感情都很冷淡 第十章 逃避“实现梦想” 人的真正价值体现在你正在做的事情上 人生的价值体现在你在他人心里留下了什么 请告诉我何时放弃梦想 该做的事、重要的人,可遇而不可求 第十一章 逃避“命运” 命运,是我们自己引来的 由古至今,人们都在慨叹着“活着真辛苦” 抵御命运摧残的灵魂武器:幽默 当你陷入绝望的深渊想诅咒命运的时候,听听贝多芬 第十二章 不想逃避人生 逃离人生,将永远不会得到心灵的平静 自欺是致命的 在人生最后时刻有可以呼唤的名字,就是有爱的人生 勇于“热烈地告白”是生命的原动力 在人生中必须决定自己的角色 当你想结束一切的时候,想想为我们无条件付出爱的瞬间 随时都可以死,用不着特意做那么无聊的事 生存的意义在每个人能感受到的热望之中 活下去吧 终章 向人生说YES 与文字的相遇 尽管因看尽世事而绝望 问题不在那里 在有限的人生当中 后记 逃避,是本能,是生命力 序言 虽然没有遇到什么困难,但我就是要逃避 所谓“逃避”,是指从必须应对的困难中逃离出去,隐匿自己。 在通常情况下它不是一个褒义词。 比如: “除了逃避以外什么也不是!” “不要逃避!” “逃避是怯懦人之所为。” 诸如此类,几乎全是批评指责。 可是,让我们停下来想一想,逃避真的如此不堪吗? 此时,能够断言“毫无疑问那是当然”的人,要么具有坚强的意志力,要么是大大咧咧的愚钝者,或者与“知”字相交甚恶,或者不介意自己属于多数派,或者从未认真考虑过生存的意义……一定是这样的概率高一些,所以,本书也许不合他们的胃口, 我对逃避持肯定的态度。 这是我从自己的一些重大却不足为外人道的个人经历,以及几本书和几部电影中所体会到的东西。 人,正是因为有“逃避”这种精神上的自我防御能力,才不至于滑向真正的精神崩溃。 本书的题目,取自一则留言。 这则留言是法国作家弗朗索瓦丝·萨冈写给她当时的伴侣的。原文如下: 亲爱的,我累了。疲劳倦怠,厌烦见人,想一个人出去几天。还没决定去哪里。我想不会离开巴黎吧。虽然没遇到什么困难,但我就是需要精神上的休养。请把雷吉纳酒店的预订取消了吧,实在不行的话,你和别人去也可以。我会尽快回来。吻你。勿念,不要喝太多酒。回见。 在这里,我只是把“休养”改成了“逃避”。因为我觉得这样比较接近生活在现代的我们的切实愿望。 萨冈有孩子也有伴侣,还有照顾他们生活起居的保姆,如果她愿意,完全可以全心投入工作。也许有人会说“有那么好的条件,居然想逃避,可真是任性……”,这么想的大有人在吧。 还有一些人倒不会指责,但他们会说:“萨冈的工作嘛……小说家,搞艺术的人这样做不足为奇……” 这倒使我疑惑不已。 就因为萨冈是小说家、艺术家,大家就表示可以理解吗? 那么从事其他类型工作的人,比如体力劳动者、白领或者家庭主妇、学生呢?对于他们来说,“虽然没有发生什么特别严重的事情,但是需要精神上的逃避”就是不可理喻的吗? 同萨冈一样以写小说为职业的人,在某种意义上被默许了自由。无论休息疗养还是逃避。都是一种歇口气、换个心情、找回自己的行为,似乎显得理直气壮。 然而,其他的人呢?迫切渴望“精神上的逃避”的人,到底有多少? 并且,他们是在什么时候、因为什么原因而“疲劳倦怠”、苦于周遭的不理解。进而对人生产生恐惧的呢? 随着这些疑问的不断涌现,我在苦苦思索的过程中,逐渐地、前所未有地坚信,“虽然没有发生什么严重的事情”,但是也需要逃避的人,一定不在少数。 到了一定的年龄,或者说无须靠年龄阅历而本身就很敏感的人,年纪尚轻就开始切身体会到“人生就是难遂人意”和“活下去本身就足够艰难”这样的事情。 有些人出入心理诊所,借助药物的帮助努力地扛过每一天。还有一些不用药的人,精神上的不适在身体上反映出来,可他们不愿意相信、不愿意承认,只能痛苦地活着。还有人拼命地鼓励自己说“没关系没关系”“加油加油”,而实际上,他们已经站在了生命的悬崖边。 人人自危。 我希望这本书能给这些人,其实也是和我自己相似的人们,带来哪怕只是些微的能量。 这本书记录了大约十年之间我所遇见的文字。 我同样也经历了难以言说的绝望,经历了不愿与人交往、工作不顺、手足无措不知该伺去何从的厌倦人生的阶段,那时所遇见的这些文字,似乎也带着同样颓废的气息。 并不是阴暗或者绝望的意思。 而是指在被绝望淹没的时候,心情灰暗无力抵抗的时候,对人生本身失去信心而疲惫的时候,遇见了令我感同身受、共鸣于心的文字。 我希望读到这本书的你,也能在里面找到可以引起你共鸣的文字。哪怕只是一句话也好。 内容推荐 二十几岁时拒绝逃避、持续奔劳;三十岁之后,每当感到身心不适、痛苦压抑的时候,日本作家山口路子便会站在书橱前,抽出几本书阅读,并摘录那些感动、治愈过她的文字。这本书就是这些文字的重新编排与整理。她借用分析三岛由纪夫、契诃夫、草间弥生等人谈论人生时的观点,阐述自己对人生的看法:可以逃避上进、家庭、孤独、社交等等,但不能逃避人生。 山口路子著的《虽然没有遇到什么困难》是一本让我们重新定义和思考“逃避”的心灵散文集。山口路子的感悟,乍看似乎与常情有些不符,甚至有点“离经叛道”,但细细想来,在现实中或许更具可行性。面对压力和不适的处理,与常见的说教不同,作者贴心地为读者们提供了另一种视角和另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这是一本让我们重新定义和思考“逃避”的心灵散文集。山口路子的感悟,乍看似乎与常情有些不符,甚至有点“离经叛道”,但细细想来,在现实中或许更具可行性。面对压力和不适的处理,与常见的说教不同,作者贴心地为读者们提供了另一种视角和另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 编辑推荐 20岁的时候,你故作坚强,拒绝逃避。 30岁的时候,你开始感到身心俱疲。 40岁的时候,你才明白自己完全可以逃避家庭、逃避工作、逃避社交、逃避梦想…… 因为逃避,也是治愈人生的良药! 逃避社交人际交往的可怕之处在于:容易因爱生恨。 逃避家庭爱家庭需要灵魂的寂静,而灵魂的寂静需要独处。 逃避工作明天可做的工作,他人可做的工作,不做也罢。 逃避孤独谁也不能真正明白谁,这是理所当然的。 当你被绝望淹没的时候, 当你心情灰暗、无力抵抗的时候, 当你对人生失去信心、疲惫不堪的时候, 翻开山口路子著的《虽然没有遇到什么困难》,读读这些让人感同身受的文字吧! 你会在其中找到继续前行的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