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下的中国,每天都在以精彩华章谱写中国梦的传奇。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杨新英著的《彭士禄传》一书,正是中国人凝聚正能量的难得的精神食粮。
彭士禄是中国农民革命运动领袖彭湃的优秀儿子,是烈士留下的一棵根苗,是革命的星星火种。他的父母双亲为了革命事业献出了自己年轻宝贵的生命。彭湃矢志不移奋斗终生的理想和信念,给彭士禄留下了无与伦比的精神财富。百姓们悄悄地把他从一家转移到另一家,用生命和鲜血保护了他。所以彭士禄总是说,他是老百姓花了很大代价才保护下来的呀!他对人民永远感恩。他无论怎样努力,都感到不足以回报老百姓待他的恩情……这是他一生都在燃烧自己、奉献自己的力量源泉。
杨新英著的《彭士禄传》向读者展示了一位懂得感恩、敢于拍板的真性情科学家——彭士禄。他是英烈彭湃之子,童年生活悲凄多舛:穿百家衣,吃百家饭,姓百家姓长大,当过“小孤儿”“小囚犯”“小乞丐”“小游击战士”。这使他内心永远深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他说,他对人民永远感激,他就是工作一辈子、几辈子也还不完这个恩情。由于他在试验工作中敢于拍板,只要有七成把握就拍板,大家都称呼他“彭拍板”。这种感恩之情、果敢之性、专业之才,成就了他一辈子的两件事:造核潜艇和建核电站。
第一章满门英烈——彭湃一家
就在海丰老街的一棵大榕树下,这首诗的作者,一位26岁的年轻人,穿着从长工那里借来的破旧短褂,怀抱着德国产最新式的留声机,给农民宣传他不懈追求的信仰。
这位风度翩翩、英俊潇洒、卓尔不群的青年才俊,家里特别有钱,在当时海丰可以算得上是最大的地主。从海丰桥头走过老街,两旁的店铺都是他家的,那一大片的房子也是他家的,因而,他家有“鸦飞不过的田产”之称,就是他家的田产乌鸦都飞不过。可以想象,这位青年过的是多么富裕优越的生活。
然而,就是这位富豪子弟,宣称“我即贫民”“我即制度的叛逆者”,要发动农民起来革命。
他就是彭湃,1896年10月22日出生于广东省海丰县海城镇的一个大地主家庭,原名汉育,乳名天泉,彭湃是他到日本留学后改的名字。
彭湃生长在这么富有的家庭,为什么不去过养尊处优的日子,却将自家的田契烧毁,将田地分给农民,成为彻底的无产阶级革命者呢?
这和他的家庭背景,特别是母亲对他的教育和影响有关。
彭家原来并不是什么大户人家,后来因开榨油坊发达起来。自彭湃出生以后,彭家逐渐成为海丰数一数二的富豪。到彭湃七八岁的时候,彭家成了一个拥有1500多名佃户的大地主家庭,平均下来,30多个佃户养活一个彭家成员,每年光佃户上交的租谷就有1600多石(约合8万千克);此外,彭家有房产60多间,有几百亩水面的鱼塘,同时还开着杂货店、鱼行、木材商店,还放看高利贷。
彭湃的生母叫周凤,出身于贫苦的农民家庭,从小被卖到彭家当丫头,后来才被立为彭家媳妇。由于她出身贫寒,十分同情劳苦大众。在她的影响下,彭湃从小对贫富不均深恶痛绝。
彭湃10岁时,他的父亲就去世了。彭湃的祖父很迷信,他认为彭家的发达与彭湃有关。加之彭湃又是孙儿们中间最聪慧的一个,他便特别叮嘱彭湃的母亲周凤:“此儿是我家千里驹,须善加教养,今后彭家的兴旺发达将与天泉(彭湃乳名)一人有关。”身为富家后代,一生都衣食无忧,不学无术、游手好闲都是可以理解的。可这位富家少爷偏偏少而聪颖,宅心仁厚。彭湃母亲周凤在《湃的小史》中记述:“湃少聪颖,超群儿,七岁能背诵古文,一无遗字,善楷工书。”
海丰五坡岭的方饭亭,是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被捕的地方。农民领袖黄履恭攻破县城、开仓济民的故事,小彭湃差不多都能背下来了。这些伸张正义、杀富济贫的英雄令幼年的彭湃无限崇拜。
11岁那年暑假,管家下乡收租,彭湃跟着去玩耍。
在一家佃农歪歪斜斜的茅草屋前面,站着两个面黄肌瘦的孩子。他们的手脚又干又细,像干柴棍一样,肚子却胀鼓鼓的,好像揣着一个大圆球。
农户的锅里正煮着一锅树叶和番薯叶。孩子的大肚子就是因为吃这些东西而造成的。
彭湃的眉头紧皱起来,跑去问管家:“他们为什么吃这个?为什么不吃饭?不是刚收了谷子吗?”
管家指指面前的一排箩筐:“少爷,别闹,你没看见我正忙吗?”
箩筐里装着金灿灿的稻谷,管家正指挥几个家奴把稻谷舀进斗里,一斗一斗地量。
量完了,管家对农夫说:“差半斗哩,你看咋办?”农夫低着头不吱声,管家便在破草屋里转来转去地搜寻。终于在一堆柴火里搜出了半箩黄谷。
管家对几个家丁一挥手:“把这个倒进去,满上!”
这时蜷缩在屋角的一个年轻女人突然跳起来冲到管家跟前,管家连忙把头扭到一边,还闭上了眼睛。
原来,这个女人没有衣服穿,只在身上披了一张麻袋片,难怪先前她一直蜷缩在屋角。可这时,为了孩子们的一口粥,她也顾不得羞耻了,跑到管家面前,像捣蒜一般地磕头:“老爷行行好,给孩子们留口粥吧!”
这一幕像针一样扎着彭湃的心,他再也看不下去了,忍不住大喊一声:“不要交租了!”这声音稚嫩而又响亮,像一声惊雷炸响在茅草屋中,大家都愣住了,定定地看着他,一时半会儿竟然没有一个人说话。
好半天管家才回过神来,少爷可是老爷的心尖子,他的话可不能不听呀。于是管家扬扬手说:“算了,看在少爷的面子上,饶你半箩!”P7-9
我认识的彭士禄
光阴荏苒如白驹过隙。转瞬,我与彭士禄同志相识八十载矣。少时一起玩耍,后又同在延安接受党的培养教育,共同投入了研究和创建广东大亚湾核电站工作。欣闻讲述彭士禄人生故事的纪实文学传记即将付梓,幸福般感动、知己般尊重的欣喜之情油然而生……
幸福般感动是因为虽然我们远隔千里,但两心永远相连:涓涓流水不因石而阻,真挚情谊不因远而疏;知己般尊重是因为我们的友谊不是一般,而是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都能做到知己般地推心置腹。
在时下的中国,每天都在以精彩华章谱写中国梦的传奇。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彭士禄传》一书,正是中国人凝聚正能量的难得的精神食粮。
彭士禄是中国农民革命运动领袖彭湃的优秀儿子,是烈士留下的一棵根苗,是革命的星星火种。他的父母双亲为了革命事业献出了自己年轻宝贵的生命。彭湃矢志不移奋斗终生的理想和信念,给彭士禄留下了无与伦比的精神财富。百姓们悄悄地把他从一家转移到另一家,用生命和鲜血保护了他。所以彭士禄总是说,他是老百姓花了很大代价才保护下来的呀!他对人民永远感恩。他无论怎样努力,都感到不足以回报老百姓待他的恩情……这是他一生都在燃烧自己、奉献自己的力量源泉。
我比彭士禄年长一岁,所以,他永远是我的小老弟。
在我的印象中,彭士禄永远是爽直乐观又沉默寡言,腼腆内向的。在与他几十年的友谊中感到,他身上燃烧着一团火,这团火,是那样炽烈,那样熊熊不息!
我和他是先后到达延安的。也许因为他经历过太多的苦难,一到延安,他就显得很成熟。在延安我们都穿上了灰军衣,成了一名小战士。记得刚到延安中学读书时,彭士禄学习很吃力,因为他过去只读过两年书,上课都听不懂。但他这个人有个倔脾气,不学则已,学,就一定要学好!他的数学基础差,但是他刻苦努力,终于在期末考试时获得了“优秀”的评语。当年背的三角公式至今还清晰地印在他的脑海中。彭士禄有个“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习惯,总要问个为什么,理解以后再记忆,弄不懂绝不囫囵吞枣。对一个问题,他常常举一反三、反复思考、反复演算、反复验证。后来,他在科研工作中,脑海中储存和推导出无数的数学公式,这些基础是在延安中学打下的。
我和他在工作上的关系是在广东大亚湾核电站的建设中建立的。我在任广东省副省长时主管这项工作,彭士禄提出了投资、进度、质量三大控制及具体措施,提出了核电站建设的时间价值观念,写了《关于广东核电站经济效益的汇报提纲》,计算了核电站的主参数及经济指标,为大亚湾核电站的上马打下了良好基础。他的名言是:“不怕别人怎么说,在别人的议论中走自己认为正确的路。”后来很多事情证明他是正确的。如果不是当年前期工程上得快,建设工地已经铺开,后来国际社会反核的声音强烈时,可能大亚湾核电站就不知道会被推迟到何年了。
彭士禄常说他一辈子只做了两件事:一是造核潜艇,二是建核电站。
作为中国核潜艇第一任总设计师,他被赞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中国的里科弗”,但他坚决不同意这些说法。他永远说的一句话是:“作为共产党员,国家交给我的任务只有尽全力把它做好,没什么‘之父’之说。我充其量就是核潜艇上的一枚螺丝钉。”由于他的性格,人们都叫他“彭大胆”“彭拍板”。他心中都有数,他有数据,没有精确的数据把握他绝对不拍板。“干事业就要有点冒险精神,只要三七开,有百分之七十的把握就可以干,不然等什么条件都齐备、没困难、没问题了还要你去干什么?不干怎么能冲破旧的,创造新的?”这是他的经典格言。
时至今日,在彭士禄同志九十寿辰之际,《彭士禄传》将彭士禄壮美传奇的人生呈现眼前。拜读之余,顿感作者历史与人文知识之广博,视角之敏锐,文字之洗练,精神之可嘉。
现时,随社会之发展,不可回避之无形无意间,将丢失诸多善良无私与崇高品质,但《彭士禄传》会把你带入一种全新的精神境界。洁白无瑕的灵魂,永远燃烧的热情,将会让生命变得更加充实、更加美好,让人们领略真正意义上的幸福。
是以为序。
[叶选平(1924年11月~),广东省梅县人,叶剑英元帅长子。叶选平曾任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三、十四届中央委员。曾任第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广东省省长等职。]
永远的责任崇高的使命
怀着深深的感动与隐隐约约的不安,我写完了这本书的最后一个章节。
将彭士禄院士壮美传奇的人生故事告诉大家后,我曾以为我的内心就会释然。然而,彭士禄用自己的生命谱写的激情澎湃的人生故事似乎依然缠绕着我,使我难以摆脱,无法走出。
一部《彭士禄传》,我前前后后构思了8年,今天终于完成了。
记得是8年前,我有幸承担了科学出版社《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丛书中“彭士禄篇”的写作任务。从此,彭士禄院士充满传奇的壮美人生经历,就一直吸引着我,激励着我,让我难以忘怀,再也无法放下。
在多次采访彭士禄院士本人和他夫人马淑英阿姨的过程中,那一个个永存人间的感人故事,那一颗永远对党对老百姓的感恩之心,那一股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无私奉献的精神……使我渐渐地萌生了写一部《彭士禄传》的想法。
因为这是每一位追求真善美的华夏儿女们的渴望和期盼;因为这是我们核工业新闻宣传工作者的—份责任和使命!
在岁月的流逝中,8年时间过去了,由于种种客观原因,我始终未能如愿动笔写作《彭士禄传》。但我始终在准备着,收集着并积累着与彭士禄院士有关的一切珍贵的史料。
从开始写作《彭士禄传》到完成这部作品,我一直在思考着这样一些问题:我是否真正地了解了彭士禄?彭士禄一生这样努力工作、奉献自己、不图名利的根源是什么?我是否已真正走进了彭士禄的内心世界?彭士禄的精神内涵为什么如此厚重与辉煌?
最先读懂并领悟了这些问题的答案是在与彭士禄女儿的交谈中得到的:那就是“感恩”。她说:“在父亲充满传奇的壮丽人生历程中,他的内心永远深怀着一颗对老百姓的感恩之心。父亲说,他就是工作一辈子、几辈子都还不完这个恩情。”
“只有读瞳了父亲,真正走进父亲的内心世界,才能写好父亲的传记。”这是彭士禄女儿一直坚持的原则。
我能否用流畅清丽的文字,忠实信达地写出大家心中的彭士禄?写出彭士禄和他的父亲一家对真理的信仰与追求?……我开始向自己挑战,我要用自己的勤奋努力步入一座精神的圣殿。
“精神圣殿”这个词儿,当我来到遥远的海滨小城,彭湃的故乡——广东海丰采访的时候,不止一次地涌上心头。
我走过了海丰县那条古老的街道。当我站在海丰老街的那棵大榕树下,仿佛看到了风度翩翩、英俊潇洒、卓尔不群的青年才俊——彭湃,他脱下合身而体面的洋装,穿上从长工那里借来的破旧短褂,怀抱着德国产最新式的留声机,给农民宣传他追求真理的信仰。
我来到了广东大亚湾核电站,站在与香港隔海相望的大亚湾畔。在坐落着中国目前最大的商用核电基地——大亚湾核电基地,巍然耸立的6台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机组,向世人清晰地勾勒着彭士禄带领他的“十大金刚”大干大亚湾的身影。
我来到了位于美丽的杭州湾畔的秦山核电基地。漫步花园般的核电厂区,30万、60万、70万、100万千瓦反应堆厂房高高耸立,漂亮的楼群错落有致,穿着整齐的核电人步履匆匆。在不远处的秦山山顶和旁边的海面上,白鹭飞翔,核电站与人和自然构成了一幅令人心旷神怡的动人画面。在这里,我“看”到了彭士禄为核电国产化奋斗的足迹。
我来到了海滨船厂,在这里,我能感受到刚刚完成陆上模式堆提升功率试验的彭士禄,带领一批技术骨干马不停蹄地赶到这里,开始了第一艘核潜艇调试任务的身影。
我久久地仰望着这些曾经留下了彭士禄辛勤汗水和足迹的地方,心里充满着对他的无限景仰。
面对精神的圣殿,我真切地感受到:如今的社会,能得到一份真情实感是多么不容易,又是多么的可贵!
对我而言,笔耕之苦,实际是乐在其中,是一份享受。如果我创作的这部《彭士禄传》能够传达给世人更多的真善美,那将是我极大的欣慰。
我幸运,我多次采访到了我们敬爱的彭士禄院士。从他的讲述中我知道了太多太多生动感人的故事。感动之余,我也知道了,在这个社会上,还有这样一些人,他们的灵魂是那样的高贵、纯洁,像从高山流淌而来的清泉水,可以荡涤人们内心的浮躁,可以让神情恍惚的人镇静自若。
我欣慰,在纪念中国核工业创建60周年的日子里,在回望中国核工业走过的60年不平凡之路时,人们没有忘记彭士禄和他的父亲彭湃以及彭家其他英烈们,为了祖国的强大做出巨大奉献的精神圣殿。在物质欲望高涨的年代,攀登这座圣殿是会艰难一些,但若经过一番努力而登堂入室,我们会进入一种全新的、无比美妙的精神境界。洁白无瑕的灵魂,永远燃烧的热情,将会使生命变得更加充实、更加美好,使我们领略真正意义上的幸福。
我期盼,作为献给彭士禄院士九十寿辰,献给为中国核事业默默奉献的无名英雄们,献给为中国核事业创新发展的后来人,献给中国核工业创建60周年的这部纪实文学作品,能有更多的朋友读懂它,并被它的故事所打动,能够更多地理解前辈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希望这本书能够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有力的道德支撑。
作为一名曾经在革命军队大熔炉里锻炼了15年的战士,作为一名在中国核事业战线工作了20多年的新闻宣传工作者,我始终以老一辈核工业人的奉献精神激励和鞭策自己,始终牢记新闻宣传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正是这样一种永远的责任和崇高的使命,鼓励我创作完成了《彭士禄传》一书。
我知道,自己距离这座圣殿还有很大的距离,但我为自己能瞩望到它而无比庆幸。
坎坎坷坷沧桑泥径,洋洋洒洒溟漾烟雨。彭土禄院士的传奇人生,仅凭这15万字的传记,是不可能述说完的。
由于能力水平所限,我难以出色地完成《彭士禄传》的写作任务。但我无愧,因为我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了。我可以向彭老的九十寿辰献礼了!
杨新英
2015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