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岁的孩子进入平稳而活跃的成长模式,他们的心智能力得到全面提升、情绪表现越来越丰富,更重要的是,他们即将面临人生的第一个重要改变——上幼儿园。这无论是对孩子还是对父母都是新的挑战。朱永新、孙云晓、李燕主编的《这样爱你刚刚好我的3-4岁孩子(新父母教材)》详细介绍了3—4岁孩子的身体动作、认知能力、情绪、人际交往等方面发展的特点,充分探讨了迎接入园、共读家庭节日、亲子沟通与交流等父母关心的教养问题,提出了很多具体的育儿策略,让父母树立科学的育儿观,除了用爱陪伴孩子,还能够用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教育孩子。
在这个需要持证上岗的社会,做律师要拿律师资格证,开车要有机动车驾驶证,当老师也要考取教师资格证……
但是,有一种“职业”,从业人员最多,却一直处于“无证上岗”的状态,那便是“父母”,而且目前还没有任何岗前培训。
大多数父母的家庭教育观念和方法还处于摸索阶段,或凭以往的经验,或道听途说,或抱着号称“育儿宝典”的图书按图索骥,基本都没有经历过科学、系统的学习。
面对天真可爱的孩子。你是否会常常感到茫然与无助呢?
身为父母,除了用爱陪伴孩子,你还需要学习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
朱永新、孙云晓、李燕主编的《这样爱你刚刚好我的3-4岁孩子(新父母教材)》将为您解读3-4岁这个年龄段的发展特点,用“教养有妙招”的方式告诉父母如何陪孩子一起快乐长大!
1.冲动、外露、易变的情感
3岁的孩子基本能识别喜怒哀惧这四种基本情绪,他们知道高兴的时候可以用“快乐、开心”来表达自己的积极情绪,也会用“伤心、难过、生气”来表达不愉快的消极情绪。
情绪表达风格存在差异
孩子在情绪表达方面存在差异,有的孩子特别愿意在他人面前表现自己,一旦获得夸奖就喜形于色;有的孩子似乎并没有特别强烈的情绪表达欲望,甚至高兴的时候也只是羞涩地笑一笑。还有的父母会发现自己的孩子在家跟在幼儿园的情绪表达简直两个样,老师夸奖自己的孩子有想法又懂事,但父母却说孩子在家一言不合就满地打滚发脾气。
事实上,不论是成人还是3岁的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情感反应模式和风格,这和孩子自身的气质类型以及家庭教养风格有关。有研究表明母亲的气质类型和教养方式对孩子的性格情绪会产生影响。在亲子沟通中,善于表达、不易紧张与沮丧的母亲会对孩子表达更多的积极情感,为孩子营造积极的情感氛围,而情绪长期沮丧,有社会退缩性的母亲更容易对孩子表达出消极情感,不利于孩子情绪能力的发展。而教养方式中,权威型和民主型教养方式下的孩子其情绪能力发展较好,溺爱型教养方式下孩子的情绪能力发展较低。
小贴士 3岁孩子的情绪教育
首先,要接纳并支持3岁孩子的情绪表达。孩子的情绪本身是真实的、正当的存在,并没有对错之分。当孩子对你表达喜怒哀惧时,你需要及时地认可并回应他,你还可以经常与孩子谈论他们的情绪,如你可以说“宝贝,你看起来似乎有点伤心”,这样不仅能让孩子及时意识到自己的情绪,还能帮助他们习得表达情绪的词汇。
此外,你还可适时地引导孩子用可接受的方式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情绪,成为孩子情绪表达的榜样,如对孩子说“宝贝,我觉得今天去游乐场很开心,你高兴吗”。当然3岁的孩子有时候并不能意识到别人的情绪,你也可以有意识地帮助孩子发现线索,如“橙橙正在哭,他的手破了,他很伤心”,这些细节都将有利于3岁孩子情绪表达能力的发展。
害怕与你分离,害怕黑夜和魔鬼
很多3岁孩子的父母经常抱怨“我家的孩子太胆小,他总是黏着我”,事实上这是孩子的恐惧心理所导致的。它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正常的负面情绪之一,不同年龄的孩子其恐惧的来源也不一样。有的来自孩子的本能,如刺耳的声响会让孩子产生反射性恐惧,而大部分孩子的恐惧来源于其所处的环境和曾有过的经验,如孩子听见成人说“床下面有大灰狼,大灰狼会把小孩吃掉”,此时孩子不仅会对大灰狼产生恐惧,可能对睡觉这件事也会感到害怕。此外,当孩子的内在秩序感受到挑战时,他们也会产生一些成人看不懂的恐惧。整体而言,3岁的孩子害怕和父母分离,他们害怕黑暗、小丑、面具、奇怪的声音、动物和噩梦,并可能会伴有惊恐、尖叫、逃避退缩等行为。
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变得胆大一点,必须了解孩子恐惧的原因。3岁孩子的世界里充满了未知的事物,受认知与语言的限制,他们缺乏相应的知识、生活常识以及正确分析事物的能力,同时由于孩子的想象力丰富,他们会把生活中遇到的事情和经验进行夸张的想象,甚至有时候他们会把幻想当作现实。如孩子可能会从噩梦中哭醒,因为他们有时候无法把噩梦与现实区分开。此外,父母对孩子的过度保护、过度反应会使孩子产生恐惧感。有的父母出于安全考虑,对孩子事无巨细的呵护,使孩子缺乏接触新事物的机会。他们将孩子主动探索、接触到的事物看作是危险的、有威胁的,这很容易让孩子对环境产生恐惧心理。如有的母亲在停电时大惊小怪,那么孩子看到成人这样激烈的反应也会对黑夜感到害怕。当然,父母或其他成人不经意间对孩子的言语渲染与威胁是孩子产生恐惧经验的重要原因,如有的父母会严肃地对孩子说“你不乖,我就把你送走”“你再这样,我就让魔鬼把你吃掉”。殊不知这样的言语深深地威胁到孩子的安全感,很容易导致孩子情绪失控。
小贴士 帮助孩子缓解恐惧情绪
当孩子感到恐惧时,一个温暖的拥抱就可以给孩子带去安抚。你还可以给孩子做情绪的榜样示范,因为如果父母表现出对某事物的积极的正面情绪体验,那么孩子对陌生事物的恐惧感就会减少很多。此外,最重要的是父母不要动不动就用“大灰狼”“怪兽”吓唬孩子,这极容易触发孩子的想象,引发恐惧的情绪。若孩子对某事物的恐惧心理已经产生,那么你可以带孩子去探寻真相,可以借助绘本、动画等媒介改变孩子对事物的看法,必要的时候也可给孩子一个适当的安慰物品,如告诉孩子“这只小熊是来保护你的”。
P48-51
把幸福还给家庭
父母的教育素养,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孩子的发展。
在教育中,家庭是成长之源。一个人的一生有四个重要的生命场:母亲的子宫、家庭、学校和职场。其他三个场所随着时间改变,家庭却始终占据一半的分量,是最重要的场所。孩子的成长,最初是从家庭生活中得到物质和精神的滋养。人生从家庭出发,最后还是回到家庭。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成长是孩子成长的前提。家庭教育不只是简单的教育孩子,更是父母的自我教育。没有父母的成长,永远不可能有孩子的成长。与孩子一起成长,才是家庭教育最美丽的风景,才是父母最美好的人生姿态!抚养孩子并不仅仅是父母的任务,也是父母精神生命的第二次发育。对孩子的抚育过程,是父母自身成长历程的一种折射。如果父母能够用心梳理孩子的教育问题,就能回顾和化解自己成长中出现的问题,就能实现精神生命的第二次发育,再次生长。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是家庭教育的根本朝向。“幸福”不仅仅是教育的目标,更是人类的终极目标。幸福教育是幸福人生的基础。新教育实验的理想,就是让人们快乐、自主地学习,真正地享受学习生活,发现自己的天赋与潜能,在和伟大事物遭遇的过程中发现自我、成就自我。教育本来就是增进幸福的重要途径。挑战未知,合作学习,应该是非常幸福的。所以,家庭应该和学校、社区一道,努力创造让孩子幸福成长、快乐学习的环境。把童年还给孩子,把幸福还给家庭,是我们这套教材的核心理念。
“完整”的内涵比较丰富,但最重要的精神就是让孩子成为他自己。现在教育很大的问题,就是用统一的大纲、统一的考试、统一的评价,把本来具有无限发展可能的人变成了单向度的人。我们的教育是补短,就算把所有的短补齐了,也只是把所有的孩子变成一样了,而不是扬每个孩子所长。其实,真正的教育应该扬长避短。人什么时候最幸福?发现自己才华,找到自己值得为之付出一生努力的方向,能够痴迷一件事情,实现自己的梦想,一个人在这时才是最幸福和快乐的。这就是新教育所说的完整幸福。
如今,教育是父母最关注的问题,但家庭教育却在父母的焦虑中常常脱离了正确的轨道。为了“幸福完整”这一目标,我们的父母应该建设一个汇聚美好事物的家庭,自身也应该成为美好的人,从而帮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理念比方法更重要,但并不意味着方法没有价值,相反,只有好的方法才能让好的理念真正落地。因此,我们邀请了知名教育研究机构的相关专家,精心编写了这套新父母系列教材。这是国内第一套从孕期开始直到孩子成为大学生的父母系列读本,希望能够为不同年龄、不同阶段孩子的父母提供蕴藏正确理念的有效家庭教育方法。 父母对孩子的爱,再多也不嫌多。父母如何爱孩子?随着时代的变迁,方法也在不断改变。如何才能更好地爱?我们以“智慧爱”的理念,探索着充满智慧的、恰到好处的爱的方法,对此还在不断研究之中,这套书也会不断修订。希望广大父母读者及时提出意见与建议,让我们一起完善这套书,让我们对自己、对孩子、对世界,都能爱得刚刚好。
朱永新
2017年6月16日写于北京滴石斋
《这样爱你刚刚好》是自孕期开始至大学阶段一套完整的新父母教材,全套共20册,0—20岁每个年龄段一本。之所以如此设计,是基于向不同年龄孩子的父母提供精准专业服务的需要。与常见的家庭教育图书相比,它不是某一位作者的个人体会和心得,而是40余位国内家庭教育专家集体研究和讨论的结晶,具备完整、科学的体系,代表了我国家庭教育发展的主流。 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新教育实验的发起人朱永新教授,最先提出了编写如此庞大规模的新父母教材的设想,并且担任了第一主编。我和新家庭教育研究院副院长蓝玫一起,与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研究所所长、《少年儿童研究》杂志主编刘秀英编审,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研究员和上海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主任、博士生导师李燕教授三位分主编,讨论并确立了本套教材的编写框架。
在中国的家庭教育领域,已经有多种多样的教材或读本,但水平参差不齐,而决定质量的关键因素是编写思想与专业水准。因此,新家庭教育研究院联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和上海师范大学一起组建高水平的专业团队,来完成这一重大而具有创新意义的任务。具体分工如下:由上海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承担孕期及学前教育阶段的编写任务,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研究所承担小学教育阶段的编写任务,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承担中学教育及大学阶段的编写任务。
孕期及学前教育阶段的作者是:孕期,上海师范大学副教授王晓芳,上海师范大学讲师赵燕;0—1岁,南京市江宁区竹山幼儿园教研主任陈露,小小运动馆课程总监杨薇;1—2岁,上海师范大学闵行区实验幼儿园教师胡泊;2—3岁,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教师王英杰,上海市青浦区教师进修学院教师黄开宇;3—4岁,安徽池州学院教师吴慧娴,上海市宝山区吴淞成人中等文化技术学校教师吕芳;4—5岁,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学前教育专业主任、副教授扶跃辉,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教育学院院长助理张丽,王茜、潘莉萍、李艳艳、黄海娟、杨艳等教师参加编写;5—6岁,上海市闵行区莘庄幼儿园教师申海燕、陆夏妍。
我与刘秀英、孙宏艳和李燕三位分主编担任了审读与修改任务,在我突患眼疾的情况下,蓝玫副主编、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李文道博士承担了部分书稿的审读任务。第一主编朱永新教授亲自审读了每一册书稿,并提出了细致的意见,承担了终审的责任。
湖南教育出版社在黄步高社长的坚强领导下,不仅以强大的编辑团队完成了出版任务,而且创办了一年一度的家庭教育文化节,为推进我国家庭教育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学术支持,展现了优秀出版社的远见、气魄和水准。 作为一个从事教育事业45年的研究者,我撰写和主编过许多著作,却很少有过编写新父母教材这样细致而艰巨的体验:从研讨到方案,从创意到框架,从思想到案例,从目录到样章,等等。尽管如此,这套教材还存在很多不足。同时我也深知,一套教材的使命,编写与出版其实只是完成了一半,另一半要依靠读者完成。或者说,只有当读者认可并且在实践中发展和创新了,才是一套教材的真正成功,也是对作者和编者的最高奖赏。
我们诚恳希望广泛听取读者和专家学者的批评指正,我们对您深怀敬意和期待!
孙云晓
2017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