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2000多年的西汉成帝年间(前32~前6年),离文翁“石室”不远的一条街上,有家卜卦铺子,每天门庭若市。一位仙风道骨的高人,坐在堂中为人卜卦。这条街,就是汉朝成帝后出现的“君平街”。
严君平,土生土长的成都人。可别小看这位算命先生。原来,严君平认为算命职业虽低微,但也可给老百姓做好事。年轻人来算命,诱导他要尽孝道;弟弟来算命,诱导他要尊重哥哥;当官的来算命,诱导他要勤于政事……总之,“各因势导之以善”③。不难明白:这位老先生占卜仅是形式,而以“做思想工作”为主。所以《华阳国志》说他: “雅性澹泊,学业加妙……假蓍龟以教。”④他每天只算几个人,得一百钱能养活自己就关门大吉,放下门帘为人讲学,大文学家扬雄就曾是他的学生。他还发挥老子、庄子的思想,著《老子指归》等书。
算命先生严君平其实是一位不慕仕途的杰出民间学者和思想家。如果说文翁是以创办官学著名,严君平则是中国历史上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杰出民间办学的先行者,这一点以前常被忽视。他节操清奇,享年90余,史书称其受“蜀人爱敬”。他居住过的街道很自然地名为“君平街”,且2000多年来从未改变。这位“大隐于市”的高人对后世影响深远,唐宋许多大诗人都写诗歌赞咏。
而支矶石街也与严君平紧密相关。“支矶石”是一块高2.12米、宽约0.8米,呈不规则方柱形的大石头,如今有人认为是陨石,也有人认为是古蜀人为祭祀而立的碑或古蜀墓碑。成都支矶石、天涯石、五块石这类大石,通称为“大石遗迹”。因为严君平先生太杰出了,后人难免将他老人家视若神仙。于是严君平死后200多年,他和这块闹不清来历的老古董支矶石就被扯到一起。西晋人张华在《博物志》中说:有个海岛上住的人,见每年八月都有“浮槎”(即木筏)漂来,这个人便麻起胆子带上干粮“乘槎而去”。十多天后沿天河到一城郭,“遥望宫中多织妇”,还有一个牵牛小伙。此人即问:“这是哪里哟?”牵牛小伙答:“你去蜀地访严君平,就晓得了!”
这个“探险者”后来被各种史书附会成汉朝通西域的张骞。如《蜀中广记》等典籍上,记叙博望侯张骞探寻黄河源头,归舟中载一大石,去见严君平。君平惊讶地说:“去年八月有客星犯牛郎和织女星,原来就是你嗦?这是织女支撑织布机的石头嘛!”张骞佩服得五体投地,说:“对头!我寻河源至一处,见女子织锦,丈夫牵牛,问此何地?女子答:‘此非人间也!此石送你,回去问蜀人严君平,他会给你说个明白!’”
唐朝大诗人岑参到成都,去君平街吊古,写《卜肆》诗云:“君平曾卖卜,卜肆著已久。至今杖头钱,时时地上有。不知支矶石,还在人间否?”可见有严君平遗迹的君平街在唐时已非常有名。唐诗人李商隐更生风流奇想,写《海客》诗说:“海客乘槎上紫氛,星娥罢织一相闻。只应不惮牵牛妒,聊用支矶石赠君。”织女不怕牛郎哥哥吃酸醋,居然红杏出墙跑去婚外恋,把支矶石作相思信物,赠给地球人……我想:李商隐先生很可能是全世界写宇宙“外星人”恋爱的鼻祖。
唐朝赵磷所撰《因话录》中说:“今成都严真观有一石,俗呼为‘支矶石’,皆云:当时君平留。”这是说:至少唐朝后期,建于君平街遗址的严真观内已有支矶石,并被蜀人视为神物。据同治时修的《成都县志·艺文》中说:到清代有人建小庙保护支矶石,还有人焚香祭祷,还有个老太婆居此司香火……P4-5
“巴蜀”地区(包括现在的四川省和重庆市),号称“天府之国”,历朝历代都是对中国产生重大影响之地。
巴山蜀水历史悠久,充满神秘色彩。其中许多奇闻秘事,不但外地人不清楚,就是许多土生土长的四川人,也并不了解。巴蜀文化,已成为越来越引起中外人士普遍关注的热门话题。
如果你是土生土长的四川人,通过此书你将了解你以前并不知道的许多身边奇事。如果你是外国游子、异乡客人,翻开此书,你将会为这块神秘土地所吸引,渴望亲历巴山蜀水。
每个地方都有她的今天和昨天。从古至今,地方典籍、乡土野史中包含着丰富的人文传统,蕴藏着广博的历史知识。鲁迅先生曾说:“野史和杂说,不像正史那样地装腔作势。”(《华盖集·这个与那个》)他还说:“历史上都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命运,只因为涂饰太厚,废话太多,所以很不容易察出底细来……但如看野史和杂记,可更容易了然了,因为他们究竟不必太摆史官的架子。”(《华盖集·忽然想到》)
野史杂说,因其真实性、趣味性、可读性,从古至今极受人们重视,有着正史经传绝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一部记录乡土文化的优秀地方图志,不但受本乡本土读者青睐,而且更受异乡人士欢迎。这类书籍,如陈年老酒经久越醇,极富收藏价值,足可传之子孙后代。
成都是四川省省会,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西部最大的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城市之一。成都历史上号称“六朝古都” “七朝古都”,从有确切记载的开明九世建都成都算起,至今已有约2500年历史。而21世纪初成都金沙遗址的发现和发掘,更把这个时间延长到了3000年以上。成都今日的辉煌,是建筑在昔日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之上的。因此,了解成都,了解四川,了解她的历史和文化,使之不被遗忘、不被湮没并得以传承,这既是我们的需要,更是一种责任。
这本雅俗共赏的《成都旧事》,披露了许多并不广为人知的或几乎被淡忘了的成都历史上的奇闻秘事,极具特色。本书作者郑光路是学者型的作家。他人生经历丰富、交游甚广:从高级官员到底层民众,从文人雅士到武林豪客、僧道人士等三教九流人物……作者谙熟巴蜀文化和四川、成都历史,收藏各种旧资料和文物极为丰富,所以他写的文章题材和视角都很独到,极具内涵,受到各界好评。
本书内容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方面,叙述了成都的一些历史掌故、街巷园林、风土人情。如《成都历代开国君王》,介绍了从上古直至明末在成都称帝称王的12位君主。《浸透历史文化韵味的成都街道》介绍了许多成都的古街、老街形成、演变的历程及其名称的来由和沿革。许多为我们所熟知并经常使用却又不知其所由来的老地名、老街名,读完本篇会令你有恍然大悟之感。此外,还有介绍老成都风土人情、民俗风貌的《百年成都劝业场》《成都庙会的历史风云》《闻名全国的青羊宫“打擂”》《一百年前的成都人“过年”》等。
第二方面的内容,叙述了一些历史人物的趣闻轶事。如《四川名将岳锺琪》为我们介绍了一位战功卓著而又经历坎坷艰险的四川提督大将军;《四川总督丁宝桢》记叙了清末四川总督丁宝桢一身正气的慨然形象及其建树和传说;《清末奇人傅崇矩》介绍了成都近代史上一位勇开风气之先、堪称“百科全书”的奇人;《巴金的“家”和(家)》,叙述了成都巴金老家、巴金祖籍、他的创作道路及1949年以后巴金数次回故乡的情况。
本书第三方面的内容,介绍了一些有重大历史影响的事件、史实或人物,具重要史料价值。如《成都的“老皇城”》,讲述了非常年代中成都的珍贵文物古建筑“老皇城”的历史;《清末成都的外国领事馆》记录了成都较早的对外交往过程,等等。
本书具有三大鲜明特色:
第一,极具史料和学术价值。本书几乎每篇文章都披露了许多作者苦心收藏的独家史料,足可以补正史之不足。每篇文章都“持之有故、言之有据”,文后附有注释,标明史实根据或资料来源。事实上,本书很多文章的初稿曾在《文史精华》《文史博览》《炎黄春秋》《体育文化导刊》《名人传记》等国家级、省级学术刊物及《党史文苑》《党史纵览》《党的建设》《青年作家》等严肃刊物上发表。
第二,本书可读性极强,融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炉。本书作者主张发扬司马迁《史记》中“文史结合”的优秀传统,长期实践以大众化语言叙事,用尽可能生动的语言叙说枯燥复杂的历史事件和学术问题,避免让读者昏昏欲睡的那种“论文”式写作模式……
本书披露的“奇事”,并不仅仅是“解密” “搜奇”,实际上大都是某种历史话题的研究。但作者这种研究,不是故作深沉、玩弄玄虚和卖弄技巧,而是像和老朋友摆“龙门阵”一样娓娓道来,令人读起来趣味无穷、欲罢不能。正像国内外一些报刊评论的那样:作者行文风格看似朴实无华,实则显示了深厚的学者风范和写作功力。
第三,本书配有珍贵老照片多幅,文图并茂,令人赏心悦目。
附带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本书是《四川旧事》的姊妹篇,也可称之为“续集”或补充。成都是四川之一部,而四川为成都之所在。二者不可能截然分清。之所以分为《四川旧事》和《成都旧事》二部,主要是为了编排和篇幅安排上的方便。事实上,这两部书里的很多内容,都是很难用地域上的“成都”和“四川”来区分开的,这点尤需提请读者们注意。 二○○七年五月
郑光路著的《成都旧事》内容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靠前方面,叙述了成都的一些历史掌故、街巷园林、风土人情。如《成都历代开国君王》,介绍了从上古直至明末在成都称帝称王的12位君主。《浸透历史文化韵味的成都街道》介绍了许多成都的古街、老街形成、演变的历程及其名称的来由和沿革。许多为我们所熟知并经常使用却又不知其所由来的老地名、老街名,读完本篇会令你有恍然大悟之感。此外,还有介绍老成都风土人情、民俗风貌的《百年成都劝业场》《成都庙会的历史风云》《闻名全国的青羊宫打擂》《一百年前的成都人过年》等。第二方面的内容,叙述了一些历史人物的趣闻轶事。如《四川名将岳钟琪》为我们介绍了一位战功卓著而又经历坎坷艰险的四川提督大将军;《四川总督丁宝桢》记叙了清末四川总督丁宝桢一身正气的慨然形象及其建树和传说;《清末奇人傅崇榘》介绍了成都近代目前一位勇开风气之先、堪称“百科全书”的奇人;《巴金的(家)和“家”》,叙述了成都巴金老家、巴金祖籍、他的创作道路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巴金数次回故乡的情况。本书第三方面的内容,介绍了一些有重大历史影响的事件、史实或人物,具重要史料价值。如《成都的“老皇城”》讲述了“老皇城”的历史;《清末成都的外国领事馆》记录了成都较早的对外交往过程等。
郑光路著的《成都旧事》属于与《四川旧事》为姐妹篇,也可以说是《四川旧事》的一个续篇。全书用生动的故事讲述了成都的一些历史掌故、街巷园林、风土人情;叙述了一些历史人物的趣闻轶事;介绍了一些有重大历史影响的事件、史实或人物。全书图文并茂,收藏了很多珍贵的老成都照片,对于了解和研究成都旧时的风土人情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