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和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所合著的这本选题《国魂(助中国傲立世界的钱学森)》力作,回顾了钱学森一生的光辉历程和爱国情怀,重温了钱学森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阅读本书的人们一定会为钱学森科学思想之深邃、涉猎领域之广泛和科学、哲学造诣之高而惊叹不已!作者以总揽钱学森一生与国家命运发展的眼光,以史实研究为基础,呈现出钱学森家国一生的辉煌成就,展现出中国航天事业发端、成长及其在中国建立、发展的历史全貌。全书也从历史的角度勾勒出近百年来国家命运的起伏和繁荣的历史进程,发掘梳理了钱学森的学术成长经历,展现出钱学森继承发展思想、总结提炼思想的过程与成就,内容涵盖了钱学森一生涉及的全部科学领域,力图更深一步展现钱学森的科学贡献、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这些著述还原了历史的本来面目,总结了钱学森不平凡的一生,他的故事对于启发青年一代,壮我国人之志也不失现实意义。全书体大思精,自成一格,是关于钱学森研究中不可多得的佳作。这部力作的推出无疑是对钱学森研究的一项重要贡献。
由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和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所合著的这本选题《国魂(助中国傲立世界的钱学森)》记录了钱学森一生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钱学森始终把爱祖国、爱人民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自觉把个人志向与民族振兴紧紧联系在一起;他对科学执着追求,毕生致力于推动我国科学技术发展,为中国科技事业、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建立了卓越功勋;他襟怀坦荡、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坚持真理、科学求实,是我国爱国知识分子的杰出典范。他为中国航天做出了“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开创性贡献,为“导弹自主”“两弹结合”“卫星上天”发挥了无可替代的关键性作用,为打造战略威慑力量、实现强国兴军目标,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学生时代,他志在救国,树立航空救国崇高志向;留美期间,他志在报国,冲破艰难险阻归国报效;回到祖国,他志在强国,献身国防成就“两弹一星”伟业;步入晚年,他志在富国,为人民幸福倾注心血。他让一个曾经缺钙的民族挺起了脊梁,让茫茫太空有了中国人的声音,为人类文明不断创造出新的奇迹!
第一节 东西文化织就成长摇篮
回望钱学森的成长经历,可以清晰地看到,千年望族的文化精髓在他的血液中流淌,新式教育的创新精神在他的思维中激荡。这两者相互碰撞、相得益彰,成为他成长的摇篮,并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使钱学森在早年就能够通古今之变化、发时代之先声、开思想之先河。
一、千年望族传承精神根脉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有一个赓续千年、枝叶繁茂,大师辈出、光耀千秋的名门望族——吴越钱氏家族。自唐末五代以来,钱氏家族成员载入史册的逾千人,近代以后更是出现人才井喷现象,文坛硕儒、科技巨擘、国学大师等群星灿烂。一代宗师钱学森,就出自这个“千年名门望族、两浙第一世家”。
吴越钱氏家族,如从五代时期吴越王钱锣算起,至今已历经1100余年。从钱锣开创吴越国始,至钱弘俶纳土归宋结束,钱氏三代五王,执掌吴越国政权达86年。唐末乱世,中原大地军阀混战、烽烟四起,而以杭州为中心的东南一隅却“风景这边独好”,一派男耕女织、安居乐业的升平气象。钱锣因起于草莽,深知“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道理,所以没有像其他割据者那样热衷于扩张领土,而是坚守“保境安民”的基本国策,“世方喋血以事干戈,我且闭关而修蚕织”,一心一意发展经济。他注重兴修水利,劝民农桑,开拓贸易,使境内出现了五谷丰登、百业俱兴的升平景象,吴越国经济民生得到长足发展,成为五代时期仅有的未受兵祸影响的安定之邦,是当时中国最富庶的地方。北宋时杭州知府苏轼为此赞叹道:“吴越地方千里,带甲十万,铸山煮海,象犀珠玉之富,甲于天下。”宋代美丽富饶的“苏杭天堂”,正是由此奠定了物质基础。所谓“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钱锣在治理东南的过程中,领悟到创业容易守业难的真谛,形成了一套修齐治平的哲学,制定了充满智慧的家规家训。
钱氏家规家训,主要包括《武肃王八训》《武肃王遗训》《钱氏家训》等。这些家规家训,通篇闪耀着当时十分难得的“民本”思想。钱锣反复告诫子孙:要“恤兵爱民”“免动干戈,即所以爱民”“一丝一粒,皆民人汗积辛勤,才得岁岁丰盈”。直到今天,我们仍可以从保俶塔、钱王祠等杭州的风景名胜中,看出吴越子民对钱王的感激和怀念。这些家规家训,处处彰显着对家风建设、家族教育的远见卓识与超拔智慧。特别是《钱氏家训》,从“简人、家庭、社会、国家”四个方面,对钱氏子孙立身处世、婚恋嫁娶、持家治业的思想行为,作了全面的规范和教导。尤其是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如“兴学育才则国盛”“子孙虽愚,诗书须读”“爱子莫如教子,教子读书是第一义”,是解读钱氏家族千年兴盛的文化密码。传承千年的家风,深远地影响着数以万计的钱氏后人,成为了钱氏家族乃至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财富和精神标识。
钱学森在成长中,无疑受到了传统家风的深刻影响,传承了钱氏千年望族的文化基因,使得理想精神、精英意识、家国情怀在他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P3-6)
序二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长河中,群星璀璨,而“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钱学森,无疑是其中最耀眼的一颗。他将毕生的心血用于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他无愧为国之栋梁、国之忠魂。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愈加感受到钱学森智慧的耀眼光芒。
2016年4月24日,在首个“中国航天日”到来之际,习近平同志强调指出,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经过几代人的接续奋斗,我国航天事业创造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为代表的辉煌成就,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积淀了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钱学森正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
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钱学森亦复如是。作为公认的我国系统工程和系统科学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他开创的“一个总体部、两条指挥线”的治理模式,至今仍是航天事业“守正出新带个好头”的有效实现途径。
在移动智能互联、创新开放共享的新时代,为了引领新常态,适应全球竞争从平台性能向体系效能转变,全球治理向生命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责任共同体进化,加速实现中国特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有机融合成为当务之急。例如,加速“两化”深度融合、军民深度融合、体系深度融合等等,必须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想得更深,更加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钱学森开创的“大成智慧工程”,即“把处理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方法定名为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方法”,是何等远见卓识!
《国魂——助中国傲立世界的钱学森》一书给我们的启迪,是我为之欣然命笔的动力。世人皆知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它是一把心锁,而钱学森关于设立“国家总体设计部”的遗愿,则是一把心钥。让我们真正走进钱学森,用心钥开启心锁,用梦想开启未来。
跋
作为一代宗师,钱学森功勋卓著、载誉无数。他的思想历久弥新,仍深刻影响着当今社会的发展;他的理念高瞻远瞩,既具有前瞻性,又富有战略意义;他的精神永垂,将会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树立一座座丰碑,影响和造就更多的民族脊梁,凝聚不朽的国魂。
值“中国航天日”设立一周年,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成立一周年,我们出版《国魂——助中国傲立世界的钱学森》一书,试图从多维度、多视角展现钱学森一生的伟大历程,还原一个真实的钱学森:思想的先驱、科技的泰斗、育人的导师、做人的楷模。了解他勇于担当、敢于担责的崇高品格;学习他胸怀全局、善谋大事的战略远见;传承他开拓创新、变革求新的赶超精神。让越来越多的人感受他伟大精神之光耀。
越是学习钱学森、了解钱学森、走进钱学森,就越是感慨国家要富强,人民要幸福,就需要始终站在时代进步的前列,把握世界科技发展的大势,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敢于超越、敢于颠覆、敢于创造,掌握唯我独有、唯我独强的杀手锏,在新一轮世界格局中赢得发展主动权。
本书由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薛惠锋院长总体策划,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钱学森决策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钱学森图书馆钱永刚馆长,以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额尔德其木格老师等给予了悉心指导。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中国航天系统工程实验室、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理工大学等单位的李琳斐、康熙瞳、王海宁、张南、徐源、邢钊、马志国、马雪梅、田涛、王晗、薛昱、杨德伟、张峰、曹宇、唐铭、罗婷、张志浩、职璐爽、冯敏、李晴、程臻等参与了编写与校对工作;北京光影之城影视传媒有限公司的编辑对书稿提出了修改建议。撰稿过程中还受到来自航天系统内外各领域专家、学者的指导和鼓励。在此,谨向所有参与和支持本书编写和出版的各单位、部门和个人致以最诚挚的谢意!本书如有未尽之处,敬请谅解。
钱学森始终把爱祖国、爱人民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自觉把个人志向与民族振兴紧紧联系在一起。他对科学执着追求,毕生致力于推动我国科学技术发展,为中国科技事业、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建立了卓越功勋;他襟怀坦荡、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坚持真理、科学求实,是我国爱国知识分子的杰出典范。他为中国航天做出了“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开创性贡献,为“导弹自主”“两弹结合”“卫星上天”发挥了无可替代的关键性作用,为打造战略威慑力量、实现强国兴军目标,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薛惠锋
钱学森始终把爱祖国、爱人民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自觉把个人志向与民族振兴紧紧联系在一起。他对科学执着追求,毕生致力于推动我国科学技术发展,为中国科技事业、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建立了卓越功勋;他襟怀坦荡、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坚持真理、科学求实,是我国爱国知识分子的杰出典范。他为中国航天做出了“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开创性贡献,为“导弹自主”“两弹结合”“卫星上天”发挥了无可替代的关键性作用,为打造战略威慑力量、实现强国兴军目标,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薛惠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