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教育智慧/中国教师核心素养提升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出版社 石油工业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中国教师核心素养提升”丛书共六册,分别为《教育智慧》《情感故事》《励志故事》《哲理故事》《职场故事》《创新故事》从提高教师核心素养入手,力求在心灵情感、哲理智慧、教育艺术等方面,对教师进行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的滋养和浇灌,并借此希望培育出一批彰显人格魅力的知名教师和教育专家。

方圆、李建龙编著、顾明远、郭永福主编的《教育智慧》为该丛书的其中一册。

内容推荐

方圆、李建龙编著、顾明远、郭永福主编的《教育智慧》编者放眼人类教育进程,遴选出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对教育产生重大影响的近百位教育名家,对其生平、教育思想、学术成果等进行介绍评说。这些教育大家,手擎教育大旗,浓墨育人历史,才有了今日教育的巨大进步。他们站在神圣殿堂上发出的宏音、留下的足印,历史永远都不应忘记,也不会忘记。

目录

上卷 中国教育家

 1.老子

 2.孔子

 3.墨翟

 4.商鞅

 5.孟轲

 6.庄子

 7.苟子

 8.韩非

 9.董仲舒

 10.王充

 11.郑玄

 12.颜之推

 13.柳宗元

 14.胡瑷

 15.张载

 16.王安石

 17.程颢程颐

 18.朱熹

 19.陆九渊

 20.陈亮

 21.王守仁

 22.王廷相

 23.李贽

 24.朱之瑜

 25.黄宗羲

 26.王夫之

 27.颜元

 28.戴震

 29.张伯苓

 30.徐特立

 31.黄炎培

 32.吴玉章

 33.陈垣

 34.马寅初

 35.马叙伦

 36刘仙洲

 37.李达

 38.陈望道

 39.陶行知

 40.陈鹤琴

 41.孟宪承

 42.叶圣陶

 43.冯友兰

 44,杨石先

 45.杨秀峰

 46.成仿吾

 47.彭康

 48.王亚南

 49.周培源

 50.苏步青

 51.贺绿汀

 52.董纯才

 53.江隆基

 54.匡亚明

 55.朱智贤

 56.屈伯川

 57.斯霞

 58.启功

 59.蒋南翔

 60.刘佛年

下卷 外国教育家

 1.苏格拉底

 2.柏拉图

 3.亚里士多德

 4.昆体良

 5.奥古斯丁

 6.阿奎那

 7.拉伯雷

 8.夸美纽斯

 9.洛克

 10.卢梭

 11.康德

 12.裴斯泰洛齐

 13.欧文

 14.傅立叶

 15.赫尔巴特

 16.福禄培尔

 17.斯宾塞

 18.乌申斯基

 19.怀特海

 20.克鲁普斯卡娅

 21.蒙台梭利

 22.桑戴克

 23.马卡连柯

 24.凯洛夫

 25.赞科夫

 26.朗格朗

 27.布声姆

 28.苏霍姆林斯基

试读章节

1.老子

生平介绍

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生卒年不详,约与孔丘同时。做过周朝掌管图书的小吏。传说孔丘曾向他问过礼。世传《老子》有五千言(有不同的版本,多者五千余字,少者不足五千字),成于战国时期,保存了老子的思想。老子宣扬唯心主义世界观和倒退的社会历史观,全盘否定文化教育的价值。

教育思想

老子教育思想的主要论点是:

一、文化堕落论

老子以“道”为本体。“道”与“无”同义,是“先天地生”的精神实体,不具有任何规定性。“道”作为宇宙万物的普遍法则是“无为”,即顺乎自然。“无为”的对立物是“有为”,即人为的创作。老子认为,人类创造的文化,包括道德、法令以及一切智慧的表现,都是与“道”背离的,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就是人类社会堕落的标志。他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合,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失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法令滋章,道贼多有。”这就是说,“大道”之世,自然无为,人们和谐相处,不需要有道德约束,也不知道德为何物。及至“无为”法则被破坏,才有圣者、智者出来,制定道德规范,传授知识,进行教化,于是产生了是非、善恶等观念,毁誉褒贬、争名逐利的现象跟着而来。道德不足以约束.又制定法令,结果引起更多的纷争和更大的混乱。老子认为这就是人类社会堕落的轨迹。教育以传授文化为任务,因此被看作是促使人类堕落的工具。

二、人性“复归”论

老子从道的虚无性推衍出人的本性是“无知无欲”、素朴无私的,认为从“无知无欲”到有知有欲,即从“无私”到有私,乃是对人类本性的背叛,教育则加速了这种背叛的趋势。于是老子提出人性的“复归”并以此作为拯救社会的理想,幻想人们回到婴儿般的天真,对一切都漠然、无动于衷。他认为:这样,既没有任何作为,也就没有任何争端,人人“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就都会感到自我满足了。

三、“绝圣弃智”论

老子认为,人性“复归”的途径是“绝圣弃智”,即毁灭文化,取消教育。他说“为学”与“为道”的方向途径正相反,“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意思是“为学”是追求知识,要求知道更多的东西。学到更多的技能。“为道”是回到“无知无欲”,要求把知道的东西忘掉,把学到的技能抛弃,而且要忘得干净,抛弃得彻底,“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老子认为,无知就是全知,有知就是错误。他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真善、真知是不能用语言解说的,凡是用语言解说的东西,都是对真善、真知的损害。所以他认为教育只是把人引向错误。他根本否定教育的l作用,故主张“绝学”。如果说他也赞成有某种教育,那就是“行不言之教”。他说:“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老子主张消灭文化教育,其阶级倾向是很明显的。他说:“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老子作为失败了的奴隶主阶级的代言人,认为人民之所以敢于起来反抗,是因为“智多”,而有效的统治方法,莫如施行愚民政策。

教育方法

老子从“无为”的教育目的出发,为贯彻其“贵柔”“不争”“知足”的教育内容,他提出了“致虚守静”’的教学原则和“绝学弃智”“闭目塞听”的教育方法。

老子认为人的私欲是由人的感官对外界事物的感觉而引起的内心冲动。指出物欲文明生活会使人寻求官能的刺激,流逸奔竞,淫逸放荡,使人心灵激扰不安,而不能致虚守静。因此他认为正常人的生活应是为“腹”不为“目”,务内而不逐外,但求安饱,而不求纵情于声色之娱的一种淳朴的生活。老子唤醒人们要摒弃外界物欲生活的诱惑,持守内心的安足,确保固有的天真,即要“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

老子不重外在经验知识而只重内在的自省。他认为,人的心智活动如果向外驰求,会使思虑纷杂、精神离乱。因而,他推崇“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的圣人。他主张“绝学弃智”。这里所谓的“绝学”是指仁义礼法之学,“弃智”弃的是使人产生巧诈的心智,进而才能达到“绝学无忧”。由此可见,老子的“绝学弃智”并非抛弃一切知识、智慧。P3-5

序言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中国几千年的文明之所以能生生不息地传承,教师当是历史长河中高举火炬、无惧向前的人。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培养一支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造就一批杰出的教育家。2016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指出,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教育的发展正在使中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我国教育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即从数量的发展转向质量的提高。新的发展任务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素质包括政治思想素质、业务素质、人文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方面。人文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之一。教师人文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能力提高和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的形成。唯有教师本身的底蕴深厚、视域宽广、心灵纯净、情趣高雅,才能给予素质教育中的学生最深层的滋养和最有力的引导;也只有志存高远、知识丰富、悟彻人生的教师,才能真正悟出培养人才、促进人生成长的教育真谛,才能在教育教学中有所创新。

终身学习是当今知识时代对每一个人的要求,对教师来说尤其重要。

教师要不断学习,要终身学习。学什么?当然要学习自己所教的学科的新知识,不断了解学科发展的新知识;也要学习教育的新理念、教学工作的技能和技巧,不断改善教学方法。但这些还不够,应该把学习的面拉得更宽一些,读一些非专业的书,提高个人的素养,提升个人的品位,增强自己的人格魅力。2015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师范大学贵州研修班全体参训教师回信时强调:“发展教育事业,广大教师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他还概括出做一名好老师的四个必要条件,即要有理想信念、要有道德情操、要有扎实学识、要有仁爱之心。这“四个必要条件”从何而来?就是要从学习中来,从读书中来。

党和政府一直致力于教师素质的提高。为此,一批知名专家、学者精心编写了这套“中国教师核心素养提升”丛书,希望广大教师的人文素质得到最便捷、最有效、最迅速的提升。

提高教师素质是一个大工程。平凡与卓越相隔的距离,并不会太远。教师只要怀有梦想,就能够及时抓住机遇,迈出那关键性的一步。

本套丛书无疑会给予这关键性的一步最有力、最富激情的推动力。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3:2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