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哲学智慧启蒙丛书》特别搜集了日常生活中孩子经常碰到、容易感到困惑的问题,通过案例和分析来引发孩子思考,帮助孩子解答内心的困惑,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当然,一些哲学问题未必有标准答案,但可贵的是孩子对于这些问题的发问、思考与探究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孩子将会逐渐学会思考、聆听、表达,并通过辨别和分析形成自己的观点。对孩子来说,这将是一种巨大的收获。
严春友主编的《谁偷走了我的幸福感》为该丛书之一,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多思考,相信你可以更清晰地理解什么是幸福,怎样才能获得幸福,并从中学会创造幸福、享受幸福,而所有这些,都将让你一生受益。
幸福是什么?怎么才能知道自己是幸福的?金钱能给人带来幸福吗?工作能让人感到幸福吗?拥有充分的自由,会不会就能更幸福?为什么有些人成功了,却仍然感觉不幸福?……幸福,从来都是人类所追求的目标。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我们却常常发现,自己的幸福感竟在不知不觉中被偷走了。到底是谁,偷走了我们的幸福感?这些困惑,在严春友主编的《谁偷走了我的幸福感》中或许能找到答案。
为什么我们有时会感觉不幸福
莎莎正独自坐在公园里哭泣,因为她错过了一次代表学校去市里参加演讲比赛的机会。为了这次比赛,莎莎准备了很久,也付出了很多努力,可就在学校即将选出演讲代表时,她生病住院了。等她出院后,演讲代表已经有人选了。
这个消息让莎莎非常难过,她很喜欢演讲,也希望能将自己的才华展示给大家。
现在失去了这个机会,莎莎有点无法接受。她感到自己很不幸,更不知道回家后该怎么把这个消息告诉爸爸妈妈,因为他们对她寄予了厚望。
我们有时也会像莎莎一样,觉得自己错过了应得的幸福,感觉很不幸。之所以会这样,一是因为我们害怕失败和挫折;二是我们不想失去自己拥有的任何东西,而且还会不停地想要拥有更多、更好的东西,而过多的欲望常会让我们感到不幸。
其实,任何人都会遭遇失败和挫折,一时的不幸并不意味着我们永远得不到幸福。或许,在你尽心尽力地学习和工作后,幸福就悄然降临了。
幸福的标准是一样的吗
有一位瑜伽大师,他没有房子、汽车、银行存款,也没有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在他人眼中他活得很“失败”,但在他的脸上从来都看不到“苦恼”二字。他就像一个老顽童一样,对每件事都充满了热情。
他在好几个城市都建立了自己理想中的非营利性瑜伽机构,平时他就在那些地方授课,偶尔也会外出去宣讲自己的瑜伽理念。在他看来,他已经放弃了对物质享受的追求,因为他选择了追求生命的质量,他认为自己过得很幸福。
你认可这种幸福吗?你眼中的幸福是什么样子的?
所有人都想拥有幸福的生活,幸福也是我们所追求的一个目标。有人认为,有大房子可以住,有美味的食物可以吃,有漂亮的衣服可以穿,就是幸福;有人认为,有轻松舒适的工作,有很多要好的朋友,有幸福的家庭,有健康的身体,就是幸福;有人认为,有成功的事业,能够获得他人的认可,实现自己的理想,就是幸福;还有人认为,简单、自然的生活最幸福……可见,幸福是没有同一标准的,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和体会也都不同,很多人也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过着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试想一下,如果这个世界上每个人的幸福都一样,该是多么无趣啊!
怎样才能让自己感到幸福
强子终于买上了新车,他感觉非常开心。为了买车,他已经攒了两年多的钱。在开着新车回家的路上,强子打开车窗,大声地唱着歌,他觉得这才是真正的幸福啊!他甚至开始设想,到假期开着新车,带着太太和女儿外出旅游。
第二天,强子开着他的新车去上班。可当他刚把车开进车库,就看到同事伍迪也开了一辆新车进了车库,而伍迪开的车比自己的车高档好多。
“嘿,伍迪,这是你的车吗?”强子问,他希望伍迪能给出否定的回答,但强子失望了。
“是的,前天才刚刚开回来。”伍迪说。
强子忽然感觉自己的心情变得怪怪的,一整天都心不在焉,更别说设想带太太和女儿外出旅游的事了。
对于强子来说,一切都不曾发生变化,他实现了买车的梦想,他也可以用它带着太太和女儿去旅游,只因为看到了伍迪的新车,他的幸福感便降低了。这真是很奇怪:我们本来是幸福的,可与别人一比较,突然又感觉不那么幸福了。我们到底有没有拥有过幸福呢?
很多时候,我们过多地与别人攀比,以致幸福来临了,我们都察觉不到,所谓身在福中不知福。事实上,我们应多尝试去发现生活中的幸福,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惊喜,也可能是幸福的开始。
另外,我们应注意:不要沉浸于这些短暂的幸福之中,因为真正的问题不是“幸福是什么”,而是“怎样让我感到幸福”。只有知道怎样才能让自己感到幸福,你才能更好地去追求幸福。
P9-11
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哲学家。虽然他们还不能答出什么是哲学,但当他们用惊异的眼睛好奇地打量这个世界时,当他们对生命中的各种现象充满疑问和关心时,当他们因为不能完全理解自己所遇到的问题而不断追问时,哲学的大门也就为他们敞开了。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孩子对哲学问题的关心和兴趣要远远超过大多数成年人。因为从幼儿期到青春期,正是孩子的理性开始萌发并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这一时期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最强。此外,对孩子来说,他们面前的世界是一个全新的世界,他们所面对的任何事物也都是全新的事物,这令他们感到好奇和兴奋,同时也会迷茫和困惑。此时,他们的小脑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奇怪的想法,诸如“生命是什么?”“我从哪里来?”“我能做什么?”“我要怎样面对冲突?”“如何才能获得幸福?”“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等。这些问题能否得到解答,得到怎样的解答,都将直接影响孩子未来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对整个世界的看法。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经说过:“哲学有助于我们分辨日常所见所闻中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并让我们明白其中的意义所在。”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哲学可以成为启迪孩子智慧并帮助孩子成长的工具。
针对孩子们的需求,本套丛书特别搜集了日常生活中孩子经常碰到、容易困惑的问题,通过案例和分析来引发孩子思考,帮助孩子解答内心的困惑,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当然,一些哲学问题未必有标准答案,但可贵的是孩子对于这些问题的发问、思考与探究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孩子将会逐渐学会思考、聆听、表达,并通过辨别和分析形成自己的观点。对孩子来说,这将是一种巨大的收获。
希望孩子们能从这套丛书中收获智慧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