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庄台
在沿淮行蓄洪区,有一种奇特的景观十分引人注目,那就是庄台。
庄台实际上是一种防洪设施。沿淮的群众为了避免被肆虐的洪水淹没家园,靠着肩挑手提,靠着车拉筐运,靠着硪夯磙碾,筑起一个个高高的土台,在上面建房居住,繁衍生息,这就形成了庄台。
庄台都很大,一般可以容纳几十户、上百户人家,大的甚至可以住下几百户。云集了这些人家,庄台就平添了几分内涵和生机,有了独特的风韵。
庄台更像舞台,它无时无刻不在上演着沿淮农家的活报剧。
晨曦初见时,庄台上处处鸡鸣犬吠,早起的老农一手拎着箕畚,一手拿着铁铲,细心地捡拾着猪牛羊的粪便,把深深浅浅的脚印留在了每一个角落;烈日当空时,庄台上蹲满了三五成群的男女,一边捧着饭碗狼吞虎咽,一边拉着家常叙旧话新,把高声大语和爽朗的欢笑洒遍了每一片绿荫;夕阳西下时,家家户户炊烟袅袅,一头连接蔚蓝的天空,一头来自沸腾的庄台,把诗情画意写满了每一处院落。
若是遇到哪家娶媳妇办喜事,庄台上就更是风光无限了。噼里啪啦的鞭炮响起来,红彤彤的灯笼挂起来,大把大把的喜糖撒过来,香喷喷的美酒端出来,一对新人、一段佳话、一世良缘,一下子陶醉了整个庄台。
或是丰收时节,庄台上粮草堆成了山,欢乐汇成了河。能干的婆娘们乐了,系上围裙,走进厨房,让灶膛里的熊熊火焰点燃心中的激情:壮实的汉子们乐了,推杯换盏,猜拳行令,大嗓门吼出的侉音响遏行云;年轻的小伙子、大姑娘们乐了,携手并肩,成双成对,像比翼的鸟儿一样飞出庄台,飞入旷野,飞进皎洁的月色。
更不用说逢年过节时,庄台该是何等的热闹了。从元宵节锣鼓喧天花灯闹,到端午节艾条插门粽子香,从中秋节品味月饼赏明月,到除夕夜团团圆圆过大年,每一刻都是笑语盈耳,每一处都是热闹欢腾。这时候,每家每户都是庄台的领衔主演,一举一动都是压轴的绝门功夫。
庄台也像讲台。它默默地讲述着一个关于淮河的话题。可以说,没有什么能比庄台更谙熟淮河的脾气,没有谁对淮河的解读能比庄台更具有权威。
淮河波澜不惊的时候,庄台在春花秋月中无声地述说着生活的甜蜜;淮河断流封冻的时候,庄台在北风萧萧中平静地指点着新春的希望;淮河洪水成灾的时候,庄台在一片汪洋中依然挺立成迷人的风景。记得去年夏天,淮河流域遭遇特大洪涝灾害期间,我陪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记者乘冲锋舟到过被洪水围困的庄台。开始,我以为庄台一定失去了它平时的风采。然而到了以后才发现,庄台依然平静如常。留守庄台的老人们在不慌不忙地操持着家务,孩子们在乐呵呵地顽皮打斗。泊在庄台脚下的“水上超市”船里,人们还在笑眯眯地挑拣着蔬菜等各类生活必需品,有的甚至在你一言我一语地忙着讨价还价呢。那种从容,那种娴静,凝聚着对生活的热爱,体现了对天灾的无畏,彰显的恰是庄台的独特个性。
庄台说到底只是个生活的平台,它承载了不少苦难,也流淌着无尽的欢乐。走进庄台,不仅是走进了沿淮两岸的历史深处,更重要的是走进了阳光灿烂的美好未来。
P10-12
好山好水看不足
行进在人生旅途,每天都有看不完的风景。山川河流,日月星辰,千姿百态,气象迥异。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发现、不同的感悟,即使是同一景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视角不同,心态不同,所得到的审美体验也会大相径庭。
我始终坚信,世界是美丽多彩的,用心细打量,就会备感“好山好水看不足”。因此,几十年来,我用赤诚的心对待故乡,每一座山、每一道水无不是风姿绰约、美不胜收,我为生我养我的神奇土地而欢呼;我用感恩的心对待世界,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无不蕴含着美的成分,我为五彩斑斓的现实生活而陶醉。作为一名长期从事散文创作的作家,我坚持以唯美的理念描画人生绝美的风景,坚持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形成文字,多年积累下来,便有了这本《最好的风景》。
在我的散文创作和本书成稿的过程中,得到了方方面面的关注和帮助。著名作家徐岳亲自作序,给我莫大的鼓舞和鞭策;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徐贵祥,打工诗代表诗人、文学评论家柳冬妩,东北财经大学副教授韩传喜、张洪波,讲师韩模永、贾文思,安徽省特级语文教师赵克明,青年作家王晓璇,以及我的老师马有彬、同窗万廷瑞、文友王培康等,分别撰文评论推介我的作品。还有许多新朋老友,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这些真诚关心、支持我的作家、评论家和各位朋友,本身也是人世间最好的风景。在此,我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最后,我想要表达的是,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最好的风景不在笔下,而是在生活之中。
张烈鹏
2015年12月6日
走进张烈鹏的文学家园
徐岳
深秋时节,我最杰出的弟子——青年作家领袖王晓璇,从外地返回长安。就在大雁塔下、曲江柳前的茶馆,他向我推介了安徽霍邱籍作家张烈鹏的作品。
其时,大雁与暮云齐飞,萧疏的鼓声伴随着梵音而来。我戴上了老花眼镜,品着龙井茶水,欣然地翻阅着飘香的书稿。
张烈鹏君,是王晓璇的乡党,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人,1967年出生。与少小离家求学,而后功成名就的王晓璇有所不同的是,张烈鹏从未离开过霍邱这片土地。
1981年秋天,少年张烈鹏从贫苦的农家老屋进入霍邱师范学习。1984年秋天,他从师范毕业,被分配到了霍邱的龙潭中学教书,在那里度过了七年的教师生涯。
1988年秋天,教师张烈鹏发表了生平的第一篇诗歌《九月与你》。后来,因为他经常在省、市级报纸、刊物上发表通讯和文学作品,得到了霍邱县县委领导的欣赏。
1991年秋天,上级的一纸调令,把教师张烈鹏从小镇学校调到了霍邱县委机关。二十栽的光阴匆匆流去,他已经从青年步入中年,精通文学之余,对工作认真负责,职位也已经几番升迁。但是,这么长的时间里,唯一不变的,是他那颗痴爱文学的心灵。
痴人张烈鹏在经年累月的政府公案写作之余,坚持不懈,辛勤创作文学作品,精心建造属于自己的文学家园。他的诗歌、散文、评论,时常出现在报刊和网络媒体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目光,投向这位痴人张烈鹏和他的文学家园了。
想要走进张烈鹏的文学家园,就必须先要到达他的故乡;想要解读张烈鹏的诗文创作,就必须先要熟谙他故乡的历史。
被陈忠实赞为艺术天才的青年作家王晓璇,曾经向我详细描绘过霍邱的风貌:霍邱县,位于安徽西部,处在安徽与河南两省的交界地带,背靠大别山,面临淮河水。巍峨绵延的大别山,孕育着无尽的宝藏;滔滔不绝的淮河水,滋养出了霍邱的特产:芡实、沣虾、白鹅、银鱼和美酒佳酿。县境内更有水门塘、城西湖、八卦泉等逶迤环抱,藏风聚气,真可以称得上是风水形胜之地。
霍邱县,古时属于蓼国。“蓼”是一种草本之物,早见于《诗经》中的名句“蓼蓼者莪,匪莪伊蒿”。蓼国临近荆楚都城,也许是受到了喜爱谈鬼放歌的荆楚先民的影响,蓼国内也兴起了一股写辞作赋、吟诗咏文之风。这股风气越来越浓厚,历经了三千年,历久而弥新。
常言道,“北雄南秀”。北方中原文化雄浑,南方荆楚文化秀丽;北方大地常多“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等的豪放慷慨,南方荆楚时有“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目极千里兮,伤心悲”之类的婉约清雅。
而位处淮河南北分界线上的霍邱,却成功地吸取了南北方文化的精华,既有北方中原的大气磅礴,又有南方荆楚的娴静秀美。所以,这里出才子,也出佳人;出文官,也出武将;出饱学鸿儒,也出英雄豪杰。
近百年来,从霍邱出发,走向全国的乡党们有:红军高级将领李特,开国将军陶勇、杨国夫、汪家道等,文艺家台静农、蒋光慈、韦素园、李霁野、韦丛芜、王冶秋、李何林、徐贵祥、王晓璇等等。
但是,作家张烈鹏却没有出走。他一直守护着他的故乡,他把他的根深深地扎在了这片土地,他痴痴地爱着霍邱。霍邱,既是他现实的故乡,又是他精神的故乡。
对于故乡的眷恋、对于故乡的礼赞、对于乡愁的况味,在作家张烈鹏的文学家园中,始终占据着最重要的地位。可以这么说,张氏最好的作品,都与故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没有故乡,就没有他的创作。
请看他的散文《小城》《想念老屋》《想念炊烟》《老宅上的树》《童年的味道》《卖炮仗》《当蒲扇和火盆成为往事》《母亲的泪水》《岳父的背影》,没有一篇不和故乡的人、物、事产生联系。他与故乡魂梦相依,割舍不断。作家张烈鹏对故乡的爱,爱得深沉。正是这份深沉而浓烈的情感,成就了张烈鹏的创作,也成就了他的文学家园。
读懂了张烈鹏的故乡,也就等于找到了进入他文学家园的钥匙。由此,那座风景秀美、姹紫嫣红的文学家园,向我们敞开了大门。
张烈鹏的散文,不是大散文,也不是学者散文,而是小散文,是美文。文章既不故作深沉,也不炫示知识,而是平心静气,娓娓道来。
张烈鹏惯于在繁复庞杂的大生活、大社会里面,截取一点点原料,加上自己的感官体验、所思所想,写成一篇篇散文。所以,他的散文作品,大多精致短小、文笔细腻,却又不乏隽永之句,读起来轻松愉悦、余香满口。
印象深刻的,是张烈鹏的那篇《头发》,里面有这样的话语:“即使再完美的黑发,最终的结局都还是要化为白发。只是智者总会抓住满头黑发时的分分秒秒,竭尽全力干事创业,以免在白发苍苍时空留遗恨和悲切。”
张烈鹏写故乡,写风景,写亲人,写旧事。其中感人至深的,还是他的那些饱含真情的小文章。《想念老屋》,是对往昔生活的怀念;《难忘小花猪》,是对生命的珍爱;《亲情如山》,是对舅爷的追忆;《母亲的泪水》,是对母爱的感恩和歌颂。他将真挚而澎湃的情感,用简约、节制的文笔表达出来,惜墨如金,风格静美深沉,并且达到了一种以少胜多、引人遐思的文学境界。 从韦素园的散文《春雨》,到张烈鹏的《春雷》;从鲁彦的散文《雪》,到张烈鹏的《又见大雪》;从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到张烈鹏的《岳父的背影》;从柯蓝的散文《爬壁藤树》,到张烈鹏的《老宅上的树》,对比阅读之后,我们惊喜地发现,张烈鹏的散文小作已经表现出了大家风范。
走出了张烈鹏的文学家园,临行之际,颇有感叹。张烈鹏君,从教师,到公仆,再到作家,一路走来,他用自己的努力和对文学的绝对忠诚,实现了人生的梦想,完成了自我的蜕变。
当然,作家张烈鹏还会重新收拾行装,奔赴另一个全新的旅程。在朝霞和落日之间,在春雨和冬雪之中,触发心灵的感动,创造瑰丽的篇章。而那些有关霍邱故乡的作品,则可以作为他进入当代文学史册的通行证。
(徐岳,1939年生于陕西岐山,著名作家、评论家、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原《延河》文学月刊主编。著有小说集《小门长》、散文集《十七岁那年》、长篇传记文学《任超传》《胡星元传》等,作品多次获奖。)
散文集《最好的风景》是安徽作家张烈鹏用心打造的又一力作,收录散文新作近130篇,分为“《老家的菜园”、“小幸福”、“因为有你”、“那些难忘的片段”四辑,由著名作家、评论家徐岳作序。
作品生动描绘了家乡美景,详尽记述了人生百态,真切抒写了亲情友情,立意深远,格调高雅,视角独特,文笔清新隽永,有很高的艺术品位和审美价值。
《最好的风景》是作者张烈鹏著的一部散文集,收文近130篇,包括《淮河岸边的女人》、《我的文盲母亲》、《徐贵祥的兵味儿》、《通往母校的路》等。
张烈鹏惯于在繁复庞杂的大生活、大社会里面,截取一点点原料,加上自己的感官体验、所思所想,写成一篇篇散文。所以,他的散文作品,大多精致短小、文笔细腻,却又不乏隽永之句,读起来轻松愉悦、余香满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