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最好的风景/乡土中国记忆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张烈鹏
出版社 北岳文艺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走进庄台

在沿淮行蓄洪区,有一种奇特的景观十分引人注目,那就是庄台。

庄台实际上是一种防洪设施。沿淮的群众为了避免被肆虐的洪水淹没家园,靠着肩挑手提,靠着车拉筐运,靠着硪夯磙碾,筑起一个个高高的土台,在上面建房居住,繁衍生息,这就形成了庄台。

庄台都很大,一般可以容纳几十户、上百户人家,大的甚至可以住下几百户。云集了这些人家,庄台就平添了几分内涵和生机,有了独特的风韵。

庄台更像舞台,它无时无刻不在上演着沿淮农家的活报剧。

晨曦初见时,庄台上处处鸡鸣犬吠,早起的老农一手拎着箕畚,一手拿着铁铲,细心地捡拾着猪牛羊的粪便,把深深浅浅的脚印留在了每一个角落;烈日当空时,庄台上蹲满了三五成群的男女,一边捧着饭碗狼吞虎咽,一边拉着家常叙旧话新,把高声大语和爽朗的欢笑洒遍了每一片绿荫;夕阳西下时,家家户户炊烟袅袅,一头连接蔚蓝的天空,一头来自沸腾的庄台,把诗情画意写满了每一处院落。

若是遇到哪家娶媳妇办喜事,庄台上就更是风光无限了。噼里啪啦的鞭炮响起来,红彤彤的灯笼挂起来,大把大把的喜糖撒过来,香喷喷的美酒端出来,一对新人、一段佳话、一世良缘,一下子陶醉了整个庄台。

或是丰收时节,庄台上粮草堆成了山,欢乐汇成了河。能干的婆娘们乐了,系上围裙,走进厨房,让灶膛里的熊熊火焰点燃心中的激情:壮实的汉子们乐了,推杯换盏,猜拳行令,大嗓门吼出的侉音响遏行云;年轻的小伙子、大姑娘们乐了,携手并肩,成双成对,像比翼的鸟儿一样飞出庄台,飞入旷野,飞进皎洁的月色。

更不用说逢年过节时,庄台该是何等的热闹了。从元宵节锣鼓喧天花灯闹,到端午节艾条插门粽子香,从中秋节品味月饼赏明月,到除夕夜团团圆圆过大年,每一刻都是笑语盈耳,每一处都是热闹欢腾。这时候,每家每户都是庄台的领衔主演,一举一动都是压轴的绝门功夫。

庄台也像讲台。它默默地讲述着一个关于淮河的话题。可以说,没有什么能比庄台更谙熟淮河的脾气,没有谁对淮河的解读能比庄台更具有权威。

淮河波澜不惊的时候,庄台在春花秋月中无声地述说着生活的甜蜜;淮河断流封冻的时候,庄台在北风萧萧中平静地指点着新春的希望;淮河洪水成灾的时候,庄台在一片汪洋中依然挺立成迷人的风景。记得去年夏天,淮河流域遭遇特大洪涝灾害期间,我陪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记者乘冲锋舟到过被洪水围困的庄台。开始,我以为庄台一定失去了它平时的风采。然而到了以后才发现,庄台依然平静如常。留守庄台的老人们在不慌不忙地操持着家务,孩子们在乐呵呵地顽皮打斗。泊在庄台脚下的“水上超市”船里,人们还在笑眯眯地挑拣着蔬菜等各类生活必需品,有的甚至在你一言我一语地忙着讨价还价呢。那种从容,那种娴静,凝聚着对生活的热爱,体现了对天灾的无畏,彰显的恰是庄台的独特个性。

庄台说到底只是个生活的平台,它承载了不少苦难,也流淌着无尽的欢乐。走进庄台,不仅是走进了沿淮两岸的历史深处,更重要的是走进了阳光灿烂的美好未来。

P10-12

后记

好山好水看不足

行进在人生旅途,每天都有看不完的风景。山川河流,日月星辰,千姿百态,气象迥异。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发现、不同的感悟,即使是同一景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视角不同,心态不同,所得到的审美体验也会大相径庭。

我始终坚信,世界是美丽多彩的,用心细打量,就会备感“好山好水看不足”。因此,几十年来,我用赤诚的心对待故乡,每一座山、每一道水无不是风姿绰约、美不胜收,我为生我养我的神奇土地而欢呼;我用感恩的心对待世界,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无不蕴含着美的成分,我为五彩斑斓的现实生活而陶醉。作为一名长期从事散文创作的作家,我坚持以唯美的理念描画人生绝美的风景,坚持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形成文字,多年积累下来,便有了这本《最好的风景》。

在我的散文创作和本书成稿的过程中,得到了方方面面的关注和帮助。著名作家徐岳亲自作序,给我莫大的鼓舞和鞭策;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徐贵祥,打工诗代表诗人、文学评论家柳冬妩,东北财经大学副教授韩传喜、张洪波,讲师韩模永、贾文思,安徽省特级语文教师赵克明,青年作家王晓璇,以及我的老师马有彬、同窗万廷瑞、文友王培康等,分别撰文评论推介我的作品。还有许多新朋老友,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这些真诚关心、支持我的作家、评论家和各位朋友,本身也是人世间最好的风景。在此,我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最后,我想要表达的是,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最好的风景不在笔下,而是在生活之中。

张烈鹏

2015年12月6日

目录

第一辑 老家的菜园

 沿淮的雨

 沿淮的风

 淮堤上的民居

 走进庄台

 沿淮汉子

 淮河岸边的女人

 淮河岸边的教师

 淮上笛声

 淮河赋

 正月

 二月

 春寒

 春雷

 描绘清明

 五月

 六月

 这个炎热的夏天

 秋

 秋凉

 又见大雪

 腊月

 小城

 家乡的两棵古树

 家乡的桥

 家乡的塘

 家乡的老街

 故乡的龙井

 家乡的田埂

 老家的菜园

 想念老屋

 老宅上的树

第二辑 小幸福

 儿子的快递

 小幸福

 儿子这半年

 父子之约

 儿子的双关

 我的文盲母亲

 母亲的泪水

 父亲的才艺

 岳父的背影

 岳母的教师情结

 特殊的试纸

 祖母进城

 谢幕无声

 回忆奶奶

 爱的细节

 黄梅缘

 我的空中鹊桥

 小妹妹唱歌郎奏琴

 我与妻子比高低

 音符飘荡的双休日

 写妻乐

 妻子与我同获奖

 弟弟开书店

 回首马年喜盈门

 梦想成真

 拼搏,撑起晴空

 年近半百

 院子里的花草

 两棵桂花树

 来访的小鸟

 我家的八哥

 晚间散步

 劳动的美

 琴韵

第三辑 因为有你

 与徐贵祥喝酒的那些事儿

 徐贵祥的兵味儿

 徐贵祥题词中的故乡情

 徐贵祥的气场

 珍贵的礼物

 我与那一对“才子同桌”

 西望长安有故人

 “白天鹅的情人”印象

 大师的馈赠

 天涯若比邻

 想起田家骅

 结交名人

 真诚面对读者

 因为有你

 张老师的几本书

 我的语文之友

 王恒编辑

 初识清华

 所有的夜晚流光溢彩

 获奖琐忆

 执子之手

 春夜听雨

 短信的故事

 2012,我的文学大事记

 2013年的开局

 给孩子们一个精彩的散文世界

 看博

 以自己的方式品味书香

第四辑 那些难忘的片段

 通往母校的路

 打被套的老人

 初次存款

 被污染的枕巾

 我的几次演出

 汶川的声音

 童年的味道

 难忘小花猪

 远去的连环画

 春花

 夏夜擒鳝的记忆

 手稿

 难了护园情

 表兄闹笑话

 水门塘鱼头汤

 北京的哥

 当蒲扇和火盆成为往事

 让难忘的瞬间成为永恒

 我的升学考试

 又是校园开学时

 教师节散记

 渐去渐远的“大世界”

 冬日的风景

 合院而居多艰难

 被遗弃的稻草

 E网打尽万卷书

 那些难忘的片段

 登临花台

 松江赋

 相思中的女人

 头发

 稿费琐忆

 把每一个证当作里程碑

 我的文学之路

 最美的自己在远方

后记

序言

走进张烈鹏的文学家园

徐岳

深秋时节,我最杰出的弟子——青年作家领袖王晓璇,从外地返回长安。就在大雁塔下、曲江柳前的茶馆,他向我推介了安徽霍邱籍作家张烈鹏的作品。

其时,大雁与暮云齐飞,萧疏的鼓声伴随着梵音而来。我戴上了老花眼镜,品着龙井茶水,欣然地翻阅着飘香的书稿。

张烈鹏君,是王晓璇的乡党,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人,1967年出生。与少小离家求学,而后功成名就的王晓璇有所不同的是,张烈鹏从未离开过霍邱这片土地。

1981年秋天,少年张烈鹏从贫苦的农家老屋进入霍邱师范学习。1984年秋天,他从师范毕业,被分配到了霍邱的龙潭中学教书,在那里度过了七年的教师生涯。

1988年秋天,教师张烈鹏发表了生平的第一篇诗歌《九月与你》。后来,因为他经常在省、市级报纸、刊物上发表通讯和文学作品,得到了霍邱县县委领导的欣赏。

1991年秋天,上级的一纸调令,把教师张烈鹏从小镇学校调到了霍邱县委机关。二十栽的光阴匆匆流去,他已经从青年步入中年,精通文学之余,对工作认真负责,职位也已经几番升迁。但是,这么长的时间里,唯一不变的,是他那颗痴爱文学的心灵。

痴人张烈鹏在经年累月的政府公案写作之余,坚持不懈,辛勤创作文学作品,精心建造属于自己的文学家园。他的诗歌、散文、评论,时常出现在报刊和网络媒体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目光,投向这位痴人张烈鹏和他的文学家园了。

想要走进张烈鹏的文学家园,就必须先要到达他的故乡;想要解读张烈鹏的诗文创作,就必须先要熟谙他故乡的历史。

被陈忠实赞为艺术天才的青年作家王晓璇,曾经向我详细描绘过霍邱的风貌:霍邱县,位于安徽西部,处在安徽与河南两省的交界地带,背靠大别山,面临淮河水。巍峨绵延的大别山,孕育着无尽的宝藏;滔滔不绝的淮河水,滋养出了霍邱的特产:芡实、沣虾、白鹅、银鱼和美酒佳酿。县境内更有水门塘、城西湖、八卦泉等逶迤环抱,藏风聚气,真可以称得上是风水形胜之地。

霍邱县,古时属于蓼国。“蓼”是一种草本之物,早见于《诗经》中的名句“蓼蓼者莪,匪莪伊蒿”。蓼国临近荆楚都城,也许是受到了喜爱谈鬼放歌的荆楚先民的影响,蓼国内也兴起了一股写辞作赋、吟诗咏文之风。这股风气越来越浓厚,历经了三千年,历久而弥新。

常言道,“北雄南秀”。北方中原文化雄浑,南方荆楚文化秀丽;北方大地常多“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等的豪放慷慨,南方荆楚时有“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目极千里兮,伤心悲”之类的婉约清雅。

而位处淮河南北分界线上的霍邱,却成功地吸取了南北方文化的精华,既有北方中原的大气磅礴,又有南方荆楚的娴静秀美。所以,这里出才子,也出佳人;出文官,也出武将;出饱学鸿儒,也出英雄豪杰。

近百年来,从霍邱出发,走向全国的乡党们有:红军高级将领李特,开国将军陶勇、杨国夫、汪家道等,文艺家台静农、蒋光慈、韦素园、李霁野、韦丛芜、王冶秋、李何林、徐贵祥、王晓璇等等。

但是,作家张烈鹏却没有出走。他一直守护着他的故乡,他把他的根深深地扎在了这片土地,他痴痴地爱着霍邱。霍邱,既是他现实的故乡,又是他精神的故乡。

对于故乡的眷恋、对于故乡的礼赞、对于乡愁的况味,在作家张烈鹏的文学家园中,始终占据着最重要的地位。可以这么说,张氏最好的作品,都与故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没有故乡,就没有他的创作。

请看他的散文《小城》《想念老屋》《想念炊烟》《老宅上的树》《童年的味道》《卖炮仗》《当蒲扇和火盆成为往事》《母亲的泪水》《岳父的背影》,没有一篇不和故乡的人、物、事产生联系。他与故乡魂梦相依,割舍不断。作家张烈鹏对故乡的爱,爱得深沉。正是这份深沉而浓烈的情感,成就了张烈鹏的创作,也成就了他的文学家园。

读懂了张烈鹏的故乡,也就等于找到了进入他文学家园的钥匙。由此,那座风景秀美、姹紫嫣红的文学家园,向我们敞开了大门。

张烈鹏的散文,不是大散文,也不是学者散文,而是小散文,是美文。文章既不故作深沉,也不炫示知识,而是平心静气,娓娓道来。

张烈鹏惯于在繁复庞杂的大生活、大社会里面,截取一点点原料,加上自己的感官体验、所思所想,写成一篇篇散文。所以,他的散文作品,大多精致短小、文笔细腻,却又不乏隽永之句,读起来轻松愉悦、余香满口。

印象深刻的,是张烈鹏的那篇《头发》,里面有这样的话语:“即使再完美的黑发,最终的结局都还是要化为白发。只是智者总会抓住满头黑发时的分分秒秒,竭尽全力干事创业,以免在白发苍苍时空留遗恨和悲切。”

张烈鹏写故乡,写风景,写亲人,写旧事。其中感人至深的,还是他的那些饱含真情的小文章。《想念老屋》,是对往昔生活的怀念;《难忘小花猪》,是对生命的珍爱;《亲情如山》,是对舅爷的追忆;《母亲的泪水》,是对母爱的感恩和歌颂。他将真挚而澎湃的情感,用简约、节制的文笔表达出来,惜墨如金,风格静美深沉,并且达到了一种以少胜多、引人遐思的文学境界。  从韦素园的散文《春雨》,到张烈鹏的《春雷》;从鲁彦的散文《雪》,到张烈鹏的《又见大雪》;从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到张烈鹏的《岳父的背影》;从柯蓝的散文《爬壁藤树》,到张烈鹏的《老宅上的树》,对比阅读之后,我们惊喜地发现,张烈鹏的散文小作已经表现出了大家风范。

走出了张烈鹏的文学家园,临行之际,颇有感叹。张烈鹏君,从教师,到公仆,再到作家,一路走来,他用自己的努力和对文学的绝对忠诚,实现了人生的梦想,完成了自我的蜕变。

当然,作家张烈鹏还会重新收拾行装,奔赴另一个全新的旅程。在朝霞和落日之间,在春雨和冬雪之中,触发心灵的感动,创造瑰丽的篇章。而那些有关霍邱故乡的作品,则可以作为他进入当代文学史册的通行证。

(徐岳,1939年生于陕西岐山,著名作家、评论家、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原《延河》文学月刊主编。著有小说集《小门长》、散文集《十七岁那年》、长篇传记文学《任超传》《胡星元传》等,作品多次获奖。)

内容推荐

散文集《最好的风景》是安徽作家张烈鹏用心打造的又一力作,收录散文新作近130篇,分为“《老家的菜园”、“小幸福”、“因为有你”、“那些难忘的片段”四辑,由著名作家、评论家徐岳作序。

作品生动描绘了家乡美景,详尽记述了人生百态,真切抒写了亲情友情,立意深远,格调高雅,视角独特,文笔清新隽永,有很高的艺术品位和审美价值。

编辑推荐

《最好的风景》是作者张烈鹏著的一部散文集,收文近130篇,包括《淮河岸边的女人》、《我的文盲母亲》、《徐贵祥的兵味儿》、《通往母校的路》等。

张烈鹏惯于在繁复庞杂的大生活、大社会里面,截取一点点原料,加上自己的感官体验、所思所想,写成一篇篇散文。所以,他的散文作品,大多精致短小、文笔细腻,却又不乏隽永之句,读起来轻松愉悦、余香满口。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6: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