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40年代,笔者游杭州时,曾登上六和塔,俯瞰“之”字形的钱塘江,钱江大桥像一条玉带束住江身、江水,浩荡东去,消失于茫茫烟云中,真是气象万千!
钱江大桥是中国人自己建造的第一座现代化桥梁。设计者是茅以升先生,他当时只有三十七岁。
虽然中国人早在一千二百多年前的隋朝,就有李春建造跨度最宽的石拱桥——赵州桥,但在此以后近百年所造的大铁桥,竞没有一座不是依赖洋人。钱江大桥的建成,第一次证明了外国人能做到的,中国人也能做得到。
钱塘江自古以江阔、潮大、流沙多著称。由于急流和涌潮相激荡,潮头高时可达九米;而泥沙的浮游流动,覆盖了江底岩石,沙深处可达四十米,所以杭州人说:“钱塘江没底!”
茅以升来到钱塘江桥梁工程指挥部,担任钱塘江工程委员会主任委员和钱塘江桥工程处处长。在一间小小的办公室里,他与同事经过反复调查研究,进行了周密的筹备设计,确定桥址定在杭州市区西南的闸口,设计桥长一千四百五十三米,高七十一米,下层是单线铁路桥,上层是双线公路桥,采用双层联合桥形式。
建造这样的大桥,首先是治服流沙打桥基。最好的办法是在下面打好木桩,再放钢筋混凝土气压沉箱,然后在沉箱上面筑桥墩,最后架钢梁。
打木桩相当艰巨,因为江底流沙层又硬又厚。轻了,打不进去;重了,木桩会断。一天只能打一根,照此进度,一千四百四十根木桩得打四年时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看见有个小孩用盛满水的铁壶浇花,从壶嘴喷出的水柱,将花坛泥土冲成一个个小洞。由此受到启发,他指示施工人员把江水抽到高处,再向江底猛冲下去,泥沙冲出洞后把木桩放进洞里,再用气锤砸。实行这种“注水法”打桩,一天可打木桩三十根,大大加快了打桩速度。
沉箱更加艰巨。沉箱长十八米,宽十一米,高六米,重六百吨,外观像一问没有房顶的混凝土的房子。沉箱必须先放在岸上做好,然后再运到江里,准确地放在木桩上,这个程序难度极大。有一次,突然来了狂风暴雨,沉箱像匹脱缰的野马,拖着铁锚,横冲直撞到江的下游,竞撞坏了一个渡船的码头。由此,各种闲言碎语、风凉话接踵而来。可他仍满怀信心,镇定自若,对各种议论不予理睬。他指挥施工人员把铁锚改造成十吨重的混凝土大锚,牢牢钩住沉箱,沉箱终于乖乖地被置人规定的位置上;最为艰巨的沉箱安置工程就这样被解决了。
更大的困难还在于当时日寇正把侵略的战火从东北、华北烧向淞沪,使得造桥工程急如星火。茅以升临危不惧,打破了历来造桥先打基础,再建桥墩,最后造桥梁的工程常规,改为“上下并进,一气呵成”的造桥方法。他和总工程师罗英,采用“沉箱法”,克服了流沙所造成的技术困难。一面在水下建桥墩,一面在岸上构桥梁。当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的那天,江上还有一个桥墩和两架钢梁未完成,第二天日机便飞到大桥工地来侦察、丢炸弹了。大桥就是在这种情势下,于当年9月26日完工,整个工程只花了四年时间。
一个在世界桥梁史上从未有过的先例是:茅以升在造桥时就准备着炸桥。造桥难,炸桥也不易,要在每个钢梁爆炸点上安放炸药,用引线接到岸上。这项工作在工程完工不久后就做好了。到12月23日杭州沦陷,通车才三个月。而在它最后一个多月中,火车、汽车、行人实际上都是在炸药上走过的,当日寇进入杭州时,轰然一声,大桥由设计者亲手炸毁了。
抗日战争胜利后,又是茅以升主持了大桥修复工程。回顾造桥、炸桥的过程,他曾感慨地说:“切身经历使我懂得了,政治腐败,国防衰弱,只能是‘人为力俎,我为鱼肉!’”
近三十余年来,茅以升历任铁道研究所所长、铁道科学院院长等职,培养了一批批桥梁专家。现在他已是八十九岁高龄,年前他还飞越太平洋到美国,接受了美国全国工程科学院授予的外籍院士的称号。
P6-9
虽然在我九十年的岁月中,七十年是住在北京的……但这儿卷里的掌故、风土、艺文、名胜、人清等.大都是我所不知道的。
——冰心
不论是对像我这样怀念老北京,一心希望重温一下故都旧梦的老年人,还是对那些急于了解昨天的青年人来说,这都是一套可心的书,可以放在枕边或揣在旅行包里随身携带的好书。篇幅都不长,既能解闷儿又长知识,必然会越看越有滋味儿。
——萧乾
作者在这里谈文化,不是峨冠博带,威仪俨然,不是高头讲章,而是涉笔成趣.理路天成,于琐细中见精神,于微末处见全而,让你读了以后,如食橄榄,回味无穷,陶冶性灵.增长见识。这种精神的享受,是别的文章无法代替的。
——季羡林
老报人周简段先生,曾是我的同事,因长我十多岁,而且知识渊博、采编经验丰富,所以我一直把他奉若长辈。
周简段先生是个“老北京”,青少年时代在北京读书、工作、生活,对北京的名人轶事、名胜古迹、文物珍宝、文史掌故、艺苑趣闻,以及民情风俗都了如指掌。他曾和我谈起早年间与张恨水一起办报的时候,常常逛天桥,游故宫,访名胜;还谈到抗战末期到香港去办《星岛日报》;当闻讯共和国诞生,欣喜若狂,马上回到祖国的怀抱,返回朝夕思念的北京,又干起了轻车熟路的老本行——新闻工作。孰料,1957年反右时他被打成“右派”,“文化大革命”中,他又蹲了“牛棚”。凭着一个老知识分子的一颗正直、善良、爱国的心,他总是充满信心地说:“祖国将来肯定会繁荣富强的!”
1976年以后,周先生到香港去继承遗产,便在那里定居了。从1 980年1月起,他在香港《华侨日报》副刊开辟了“京华感旧录”专栏,每日一篇,千字左右,一直到1992年该报易主改版方罢。一人主持一个专栏能持续十多年不辍,这在中外新闻史上实属罕见。
中间,他经常回北京,每次见面,我们总是畅饮畅聊。他拿出香港报刊对他文章的评介给我看:有的报章称赞他“知识渊博,文笔优美,是写老北京的权威”;有的刊物评介他“以古都北京为经,短小精炼的文字为纬,系统地缕述京华旧日,细说当年,使昔日事像重现读者眼前,又具探源究始之功,兼且披露不少鲜为人知的重要史事,对保存历史文化贡献殊大”;还说,读了周先生的文章,“备觉亲切,似与周氏把臂遨游,细诉从前,令人低徊不已”。
他还拿出不少读者的来信。尤其是三四十年代著名明星夏霞女士在读了他写的《夏霞演(人之初)》之后,给他写的一封上千字热情洋溢的信,对文章中提到她结婚四十周年的纪念照非常感动。信中说:“由于这段旧闻,把我的思潮又带回四十年前的上海去了。”接着她回顾了20世纪40年代演《赛金花》和《人之初》话剧的详细情况。最后她感慨地写道:“人年纪大起来,总喜欢怀旧、回忆,如果能找个对象谈谈往事,温温旧梦,实在是人生一大乐事。”另外,周先生的不少文章,如《宋哲元及其大刀队》《抗战殉国的张自忠将军》等,被马来西亚、新加坡、美国以及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报纸转载,在华人中影响很大。
周先生的专栏文章,1 986年曾由香港南粤出版社结集出版,书名《京华感旧录》,由溥杰先生题签,梁漱溟先生作序,分《艺文篇》《风土篇》《人情篇》《掌故篇》和《名胜篇》五卷,附历史照片多帧,印刷精美,弥足珍贵。书中文章短小精练,兴味盎然,于茶余饭后,品读一番,实是美不胜收的艺术享受。该书成为当时香港十大畅销书之一,周先生由此一跃成为香港著名的文史作家。
此后,周先生越写思路越宽,逐渐取材已不限于京城一隅,而是遍及神州大地。内容也不再是单纯的感旧,而是忆旧述新,加上一些现实的见闻和感受,使台、港、澳和海外读者更感亲切和感慨。
1992年,北京的华文出版社要将周先生十几年的专栏文章辑录成书,周先生找我来选编。因全部文章有4000篇之多,我只好精选一下,分成六卷出版,定名“神州轶闻录”。请冰心先生写了总序,请萧乾、季羡林、候仁之、胡絮青、于若木诸先生为各分册作序,封面请启功先生题签。
书出版后,社会效益颇佳。《文汇报激新闻出版报涨人民政协报》《中国艺术报》等竞相转载其中的文章,影响愈大。周先生也接到大量读者来信,有赞扬,有鼓励,更多的是希望周先生笔耕不辍,给读者更多的精神食粮。此后,周先生又先后以周彬、周续端、司马庵等笔名在香港的《大公报》开辟了“神州拾趣”专栏,在《港人日报》开辟了“京华内外”专栏,在台湾的《世界论坛报》开辟了“神州感旧”专栏等。
1997年香港回归,周先生更是精神振奋,壮心不已.笔耕愈勤。先生之作与日俱增,影响愈大。今将其二十多年来之全部著作,重新进行分类精选,按十卷出版,书名分别为《字里乾坤》《朝野遗事》《民俗话旧》《文坛忆往》《大戏台》《画坛旧事》《故都文化趣闻》《美食妙谈》《名胜游记》《武林拾趣》。除保留冰心、萧乾、季羡林、胡絮青、侯仁之和于若木诸先生的序文外,又请了著名作家钱世明、赵云声、昌沧、书画家米景扬、民俗学家成善卿等先生分别为新增书作序。从整体看,比之前的版本更全面地展现了周先生二十多年来文史专栏写作的成绩。从内容看,蕴涵的民族韵味和时代精神更丰富、更有深度。
《神州轶闻录》中的文章,虽然篇幅不长,内容也都是轶闻琐事,看似细碎平淡,然皆韵味悠长。现在引当代哲人季羡林先生在原《文化篇》序言中的一段话作为本文的结尾吧:
“哲学家们常说:于一滴水中见大海,于一粒沙中见宇宙。难道在我们这些小的文章中不能见到大的文化吗?所有这些戏曲、文玩、学府逸事等等,又哪一个与文化无关呢?只不过在这里谈文化,不是峨冠博带,威仪俨然,不是高头讲章,而是涉笔成趣,理路天成,于琐细中见精神,微末处见全面,让你读了以后,如食橄榄,回味无穷,陶冶性灵,增长见识。”
冯大彪
2017年6月修订于北京
让我为《神州轶闻录》这部很有分量的丛书作序,使我惶恐!虽然在我九十年的岁月中,七十年是住在北京的:我住过“天棚鱼缸石榴树”的四合院,从西直门骑驴到过卧佛寺,吃过赛梨的萝卜和糖葫芦_…但是看起《神州轶闻录》,那几卷里的掌故、风土、艺文、名胜、人情等,大都是我所不知道的。首次到北京的外国朋友和国外华侨,往往问我:“你是老北京,请你告诉我逛北京要如何逛法?”我居然大言不惭地说:“你首先要去的是天坛公园,那座祈年殿,是我觉得在欧、美、亚、非的任何建筑,都不能与她相比的;再就是去登上景山之巅,俯看北京城全景,故宫的设计也全看到了。此外去吃顿全聚德的烤鸭、东来顺的涮羊肉。其他就是我认为可去可不去的地方,你再听听别人的意见吧。”
我自1980年伤腿之后,不良于行,新北京的建筑,我都没有看见过,但这不是古迹,也不在我们谈话之列了。
我所能写的,就是这些。
冰心
1991年2月26目
萧乾先生推荐此书说:北京着实是块宝地。不但历史悠久,掌故丰富,城里城外满是名胜古迹,而且叫人怀念的,是在这里活动过的非凡人物。……这里有纵横捭阖的政客,也有学贯中西的学者,有书画名家,也有名噪一时的曲艺泰斗,以至身怀绝技的武术大师。《名人辞典》只能告诉你这些人物的官职履历,周简段著冯大彪主编的《故都文化趣闻/神州轶闻录》却能通过遗闻轶事,活灵活现地描绘出他们的精神面貌。
周简段著冯大彪主编的《故都文化趣闻/神州轶闻录》作者是著名文史作家、专栏作家。早年生活在北京数十年,交游广阔,熟读前贤文章,博物强记,广泛涉猎北京的文史掌故、艺苑趣闻、名人轶事和文物珍宝,对风土民情了如指掌。1976年定居香港后,来往于香港和北京之间。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以周续端、周彬、司马庵等笔名,在香港《华侨日报》《大公报》、台湾《世界论坛报》等多家报纸开设“京华感旧录”“九州逸趣”“神州拾趣”等专栏,琐谈社会轶闻和文史掌故,深受读者欢迎;之后谈及内容遍及全国各地,专栏易名为“神州轶闻录”。本书是“神州轶闻录”中的一本,包括科技撷英、报人寻踪、图书记闻、文事折枝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