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猫著的这本《脂麻书》分经济、江湖、男女三编,共47篇文章,共150千字。本书大部分内容采自古代野史杂闻、笔记小说,故事无一字无来历。带读者寻访历史的角落里那些有意思有故事的人和事,将古代文人墨客对市井生活的观察搬到现今社会,以古代的视角和故事来折射和反思现实,亦庄亦谐,宜古宜今。
| 书名 | 脂麻书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老猫 |
| 出版社 | 中国工人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老猫著的这本《脂麻书》分经济、江湖、男女三编,共47篇文章,共150千字。本书大部分内容采自古代野史杂闻、笔记小说,故事无一字无来历。带读者寻访历史的角落里那些有意思有故事的人和事,将古代文人墨客对市井生活的观察搬到现今社会,以古代的视角和故事来折射和反思现实,亦庄亦谐,宜古宜今。 内容推荐 吴人爱用脂麻(芝麻)点茶,所以小店中少不了卖脂麻的。有个店主,家里有旧书,干脆就撕了旧书页当包装纸。有人买了几包脂麻回去,打开包装纸,仔细一瞧,上面有字,串起来看,是《资治通鉴》。于是读了,熟了,跟人聊天,也能引经据典。有人问故事的来龙去脉,他却说不出来,只好据实相告:“我这都是脂麻包装纸上看来的,就知道这么多,再多我也不知道啦。 翻开《脂麻书》,“腾讯·大家”专栏作者老猫,带你刷遍古人的朋友圈。那些散碎的故纸,说起来也全是悲欢。 目录 第一编 经济 房地产在古代 朝廷钱紧,赶紧印钞 收税了,拿钱来 壮哉鼠雀 老赖记 自古艰辛唯就业 小官记 官员家也没有余粮 官品就是人品 现金才是磨人的小妖精 几多英雄败,都在间 交通记:争路上千年 禁令癖培养出禁令依赖者 第二编 江湖 古人看太空 古人过的“现活” 史上留名靠神剧 前人费心埋骨 后人掘墓沾光 题字癖和造像癖 假古董记 大师吹牛记 医生也病得不轻 送礼多大事?有送命的,也有送江山的 偷书记 毁书记 抄袭了,呵呵呵 大学霸 文话记 文人是疯子 谁都有背面 合时宜 办报奇遇记 天雷滚滚 甲午年,要开战 真相记 人类还能战胜吗? 你怕鬼不? 放假的规矩 第三编 男女 古代的职业女性 被的皇家女人 屡禁不绝全国“自宫潮” 大和尚的艳事 私情记 续私情记 在爱情中死去 杀死你的男人 澡堂的凶案和春案 “女神”们 SM的S和SM的M 女汉子凶猛 试读章节 房地产在古代 房地产不是今天才有的,有了私有制就有房地产买卖。 古代买块地多少钱呢?《野客丛书》里写了东方朔一句话:“丰镐之间,号为土膏,其价亩一金。”这里说的是汉朝长安附近,最熟的地皮了。汉朝所谓—金,是指一斤金子(其实是黄铜),折算差不多一万铜板,若换算成现在的钱,四五千元人民币吧。一亩地是660多平方米,折合七八百元一平方米。这个价钱还有很多记载证实,如“厥土之膏,亩价一金”、“祖业良田,亩价—金”。汉朝大概就是这么个价钱。 到了宋朝,房地产交易就活跃了、不仅能拿钱买,还能拿东西换。《铁围山丛谈》里说,书法家米芾想在江南丹阳置个大宅子,到处找人打听。他一哥们儿呢,则惦记上米芾手里的一件宝贝了。什么东西啊?一方砚台。这砚台叫砚山,原来是李后主的,一尺多长,前有手指粗的“山峰”三十六座,两边是坡,中间凿成研池,反正是好宝贝。于是呢,这位就帮着米芾踅摸地方,终于找见甘露寺下临江的一块古墓,据说是晋唐时人的住所,背山面河风景好,还有好多参天古树。这之后,就召饭局了,大家在一起吃吃喝喝高兴,米芾就拿砚台换了这块地,后来在这里造了个大宅子,起名叫“海岳庵”。 现在拿砚台能换房子吗?要真是找着李后主那方,没准也行。但这东西估计落不到文人手里。米芾交给哥们儿那方砚山,后来被宋徽宗收走了。 清朝笔记说,当时有人发现了宋朝的土地交易合同,是这么写的:大宋国江都县太平乡某地,今将钱财九万九干九百九十贯,就着皇天父、后土母、三十八将灵祗,买得丁地坟山。天地神明面前交割清楚。见人东王公、西王母,保人张陆、李庭,书契人石度、金度……最后还来了一句:“急急如律令”。 这份神神道道的地契,挺让人怀疑的。将近十万贯买块墓地?那可赶上现在的物价了。后来又有人找到宋朝的书,发现上面有记载,说买墓地一定要用买地券,是用木头做的,写着红字,实际价格多少再论,买地券上一定要写上九数,如“九千九百九十九文”(这又太便宜了)。还有人发现了晋朝的买地券,只不过价钱写的是“四百万钱”。原来,这一类的地契不是真地契,只是一种形式,或者是一个告慰亡灵的物件,和纸钱是一个意思。 真的地契也有,《容斋随笔》里就提到从东晋以后,凡货卖奴婢、马牛、田宅,皆有文券。不仅有契约,还有交易税,“率钱一万,输估四百入官”,税率是百分之四,比起现在的契税加营业税加差额个税来,还是仁义得多了。这笔钱,由卖家出三百,买家出一百,大家都有份。即便如此,也有很多人认为官家索取过多,而且这些税名义上双方交,实际上“皆买者独输”(和现在所有税费由买家出一模一样)。为了避税,交易数额比较大的,就得想办法了,“率隐灭价值”,故意在契约上隐瞒价格,搞起了阴阳合同,如同现在网签一个价,合同另一个价。于是,相关的诉讼纠纷也就多了。 清朝的学者俞樾写道:在清朝,买卖田宅的契税,都由买者缴纳,和宋朝相同,但按照晋朝、宋朝的制度,买卖双方都要出,而且卖家比买家出得多,“不可解也”。 以上,都是民间的房地产营生。那么官员呢?他们能住什么样的宅子?唐朝的官员,住的就比较典型。唐朝初年,提倡节俭,魏征这样的高官,也就住在陋室之中,唐太宗要给他修大宅子,他还死活不要。后来魏征重病,李世民赶紧把自己盖一个小殿的木料,拿去给魏征盖房,五天竣工。这房子一直留到开元年间,毁于失火。房子烧掉的时候,魏征的子孙痛哭了三天,士大夫们还纷纷前往凭吊。 再如,唐高宗时,中书侍郎李义琰住的也是蜗居,最后病故于“方丈室内”,皇帝很是过意不去,出钱给他造了座灵堂。 可到了武则天以后,皇亲官员就开始奢靡了,个个比着营造豪宅。唐玄宗天宝年间,御史大夫王铁有罪赐死,朝廷官员到王家太平坊大宅去搜检,竟然“数日不能遍”,还真是房叔气派。坊间议论,这种拼着比着盖豪宅的行为,叫作“土木之妖”。 即便是“安史之乱”也没刹住歪风邪气。平定叛乱的郭子仪牛大了,他的住宅里,院子与院子之间得靠车马往来,各个院子里的门房,彼此都不认识,正所谓:“堂高凭上望,宅广乘车行”。 有一天郭子仪出门,看见施工队正在给他盖院墙,他随口说道:“好好筑这面墙啊,别不结实。”那工人放下工具,说:“放心吧,京城里达官贵人的院墙,都是我建的。几十年来,只见主人更换,墙没毛病,都好好的呢。” 郭子仪听了半天没言声,转身上朝,辞职去了。 P2-5 序言 脂麻书,故纸堆中的碎片 《寓圃杂记》里的典故,吴人爱用脂麻(芝麻)点茶,所以小店中少不了卖脂麻的。有个店主,家里有旧书,干脆就撕了旧书页当包装纸。有人买了几包脂麻回去,打开包装纸,仔细一瞧,上面有字,串起来看,是《资治通鉴》。于是读了,熟了,跟人聊天,也能引经据典。有人问故事的来龙去脉,他却说不出来,只好据实相告:“我这都是脂麻包装纸上看来的,就知道这么多,再多我也不知道啦。” 所以,留下“脂麻通鉴”这么个说法,意思是只知道片段,不知道整体,断章取义,不求甚解。反正,不是什么好词儿。 不过现在看来,也不是什么坏词儿。历史典籍浩如烟海,即便是专业人士,穷经皓首,未必能全看完。我等普通人,能看到一些“脂麻书”的内容,知道些历史的碎片,总比什么都不知道强吧? 大家都这么忙,玩朋友圈或者去挣钱,能看文言且繁体竖排书的,很少。但我就是这么个人,我看了,觉得有趣,翻译成白话,串起来重新讲给大家,也算功德一件。写这些文章的时候我就在想,我就是个说书的,是个传播介质,你们歇着,我来讲故事给你们听。 古人没手机玩,但并不意味着不喜欢写微博、写朋友圈。文人士大夫,没事把所见、所听、所闻记下来,一篇短则几十字多则几千字,就是他们的“网文”。老了以后整理一下刊印,成了笔记、小说,所谓野史,留给后世,这就能传播出去了。其中不乏海阔天空奇思妙想,更多的是对周边朋友、同事、皇帝、老百姓言行的记载,五花八门无所不包。你看不出这是历史,这就是碎片,但这些碎片多了,它也就是历史,是细节组成的历史,是喜怒哀乐组成的历史。许多正史,都是从这些碎片中整理出来的,也是借鉴了这些作品才写成的。正史为后人所作,而这些“朋友圈”多为当代人所作,在细节方面,更加生动活泼,甚至更加准确。它们缺乏的是系统性和权威性,没什么起承转合,但多的是血肉,是情趣,是活泼,更加贴近生活。所以它们不该被忽视,应该拿出来跟大家分享。 历史不单是帝王将相、宏大叙事,历史也是细节,也是尘埃,是大江涌动的清凉月夜,是葱白指尖划破的橘皮,是官场上无情的戏谑,也是春宵帐中的甜蜜情深……历史是生活,我们就是从这些生活中繁衍延续下来的。历史不是石头和铁板,历史是爱恨情仇,是失意、冤屈、悔恨,也是美好、感动、坚持和果敢。它是由文人的大酒、姑娘的发梢、农商的劳作、艺术家的脑洞大开组成的。换个角度看,它枯燥冰冷的另一面,是花团锦簇,高潮迭起。 当你翻开那些故纸堆,接近那些平时以为冷酷高大且遥远的历史人物,你会发现,那些皇帝大臣、文人墨客、才子佳人,都逐渐活了起来。他们的日常所想,他们的钩心斗角、处心积虑,他们为人处世的套路,和我们是这么相近。时代变了,科技飞跃了,但骨子里的东西并没有变。他们做的事,我们也正在做。他们走过的弯路,我们并没能避免,甚至还在绕圈子。从这个角度来说,他们是我们的祖辈,他们也就是我们。 都说历史是镜子,所以才有“通鉴”一说。照镜子一看,嗨,那不就是你和我嘛。 我想,这是历史最为有趣的魅力,也是那么多人喜欢历史的缘由。 在网上搜索发现,二十余年前,有文史界前辈,以《脂麻通鉴》为名,写过历史书。这本书不敢称“通鉴”,取名《脂麻书》,内容角度不同,但是一个意思。既然我们不能拒绝碎片,干脆就接受碎片,在这个信息碎片化的时代,我们可以用碎片拼图,反而更接近历史的原貌。毕竟那些散碎的故纸,说起来也全是悲欢。 再说一遍,你们没时间去看没关系,我替你们去看,并且愿意讲给你们听。 在此,向所有试图向大众讲述历史的人,无论是前辈还是同辈,表达敬意。 老猫 2017年5月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