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史上跨越历史学、政治学、文学的旷世经典。这是一部战争史,更是一部名人传记;
作者用词洗练,文思敏捷,精辟中的,全景式展现二战恢弘场面;
第二次世界大战权威的史料,揭秘鲜为人知的二战内幕,讲述危机紧张的战争全局。
《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1从战争到战争)/世界大战丛书》由温斯顿·丘吉尔著。
| 书名 | 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1从战争到战争)/世界大战丛书 |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作者 | (英国)温斯顿·丘吉尔 |
| 出版社 |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诺贝尔奖史上跨越历史学、政治学、文学的旷世经典。这是一部战争史,更是一部名人传记; 作者用词洗练,文思敏捷,精辟中的,全景式展现二战恢弘场面; 第二次世界大战权威的史料,揭秘鲜为人知的二战内幕,讲述危机紧张的战争全局。 《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1从战争到战争)/世界大战丛书》由温斯顿·丘吉尔著。 内容推荐 温斯顿·丘吉尔著的《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1从战争到战争)/世界大战丛书》以其政治家的独特视角审时度势,对1919至1939年的欧洲形势进行了全景式描述,分析并介绍了一战对不同政权统治下的欧洲各国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各国的后续政治、军事行动。 读者因而能深入了解一战后凡尔赛和约之下欧洲局势的变迁以及英法奉行绥靖政策、对意大利进行制裁和西班牙发生内战等事件是如何影响二战的。书中充分考量了作为战败国的德国与作为主要战胜国的英国和法国的一系列战争政策,并在此基础上详述了二战爆发的缘由:1939年德、俄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仅在一个星期后,即9月1日,德军就大举入侵波兰,二战全面爆发。 作者以如椽之笔全方位地向读者呈现了从一战到二战的二十年间波涛汹涌的欧洲形势,并通过大量珍贵文件和重要史料展现出他作为一个伟大政治家和谋略家的远见和睿智。 目录 第一章 胜利者的愚蠢 第二章 光辉的和平岁月 第三章 潜在的险情 第四章 阿道夫。希特勒 第五章 蝗虫吃光了一切的年代 第六章 局势越来越黑暗 第七章 空中均势的丧失 第八章 挑战和反响 第九章 空中和海上的问题 第十章 制裁意大利 第十一章 希特勒开始行动了 第十二章 重整军备过程中的空档期和西班牙 第十三章 德国开始武装了 第十四章 外交大臣艾登先生和他的辞职 第十五章 夺下奥地利 第十六章 捷克斯洛伐克的情况 第十七章 幕尼黑事件的悲惨程度 第十八章 幕尼黑的冬天 第十九章 布拉格和阿尔巴尼亚的情况以及英国对波兰做出保证 第二十章 苏联的谜团 第二十一章 即将开战了 附录 试读章节 1919年夏,协约国把部队驻扎在莱茵河沿岸,而他们的桥头堡则插入到德国内部。当时的德国已经战败,并且被解除武装,陷入饥困的境地。在巴黎,战胜国领导人正在探讨和争论着将来的行动。基本上可以说,他们有权力随意更改眼前的欧洲地图。经历了五十二个月的艰苦和危难,他们终于让条顿国家同盟俯首听命。该同盟的四个成员国中的任何一个,都再也无力对协约国的意志稍作抵抗。首犯德国被公认是让全世界惨遭劫难的罪魁祸首,它现在任凭胜利者发落.而经历了劫难的胜利者,自身也已显得十分狼狈。这次战争是民族与民族之间的,而不是政府与政府之间的。愤怒和屠杀耗尽了每个大国的生命和能量。汇集巴黎的各国战时领袖,都感受到了时代潮流的压力,在人类历史上,还从未出现过如此强大激烈的压力。乌得勒支条约和维也纳和约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那时候的贵族政客和外交家在开会讨论的时候,都是温和有礼的,不管是战胜者还是战败者。他们没有民主政治的那种嘈杂的争辩,完全可以遵照公认的基本规则来改变各项制度。如今,人们在经历了深重的苦难之后,又被如此多的宣传所鼓动,数以亿计的人异口同声地强烈要求以血还血。领导者站在胜利的山巅上,头晕目眩,如果他们宣布放弃士兵们浴血奋战得来的果实,那就大祸临头了。 法国依靠自己的拼搏和牺牲顺理成章地坐在了领导的位置。为了守卫法国领土,有近一百五十万法国人死在了反抗入侵的战斗中。一百年来,巴黎圣母院的钟楼分别在1814年、1815年、1870年、1914年和1918年,五次目睹了普鲁士的枪林弹雨,听到他们的大炮轰鸣。这一次,在长达四年的惨痛时间里,法国十三个省笼罩在普鲁士的残酷军事统治下。大片土地受到敌人战火的茶毒,很多地方在两军激烈战斗中成为焦土。从凡尔登到土伦,几乎每一间屋舍,每一个家庭,不是沉浸在对死去亲人的哀悼中,就是在照料幸存下来的伤者。参加过1870年战争的法国人,或者经历过那次战争苦难的法国人,其中很多人已经身份显赫,他们认为,法国能在这次刚结束的空前惨烈的战争中取得胜利,简直是个奇迹。对德意志帝国的恐惧,伴随了他们一生。他们还记得1875年俾斯麦曾经意图发动预防性战争,记得1905年的残酷威胁使得德耳卡塞离职,他们也曾在1906年的摩洛哥事件、1908年的波斯尼亚纠纷和1911年的阿加迪尔危机中充满恐惧。在英国人和美国人耳中,德国皇帝的“铁甲拳头”和“闪亮的盔甲”的演讲也许只是个笑话,但是在法国人看来,那却是真正灾难的前兆。他们生活在德国的武力威胁之下,已将近五十年的时间。现在,法国人终于用鲜血换来了这漫长压抑后的解脱,和平和安全成为了现实。法国人激动地呐喊:“坚决不能再来!” 但是,前路还是满布着不祥之兆。法国的人口不到德国的三分之二,德国的人口还在不断增长,而法国的人口却没有变化,至少在十年之内,德国每年达到服兵役年龄的青年人都会有很多,其数量肯定两倍于法国。曾经,德国差不多是以一国之力来抗衡整个世界,并且差点就打垮了世界。 P2-3 序言 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情况,我曾写了《世界危机》《东线战争》和《战后》三本书来记录。如今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各卷,我认为是在承接前作。本书全部写完之后。与以上几本合起来.即是对这三十年战争的一个总的记述。 我在写作本书时,跟之前几本一样,也是竭力模仿笛福著述《一个骑士的回忆录》的方法:在对重大的军事事件和政治事件进行记述和发表意见时,以一个人为核心,围绕他的经历展开。在政府中身居要职,且同时经历了这两次史上最大灾难的人,或许只有我了。不过,一战时,我的职位还不是那么重要。而到了二战,有五年多的时间,我在对德战争中是国王陛下政府的首要决策者.因此,写这本书时我的立场较之以前不同,并且比以前更有权威。 我处理公务时,都是通过口授秘书去执行的。在担任首相一职期间,我发布了将近一百万宇的备忘录、训令、私人电报和节略。那个时候,每天都有很多重要的事情需要处理。而我处理这些事情时,只能依据那个时候能搜集到的资料,所以,这些逐日写下的文件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在所难免。但是,这些文件出自战争时期不列颠帝国和联邦的主要决策者之手,是自己亲眼所见的重大事件的真实记录。记录战争实况和政府工作,这种情况我不知道现在有没有,也不知道过去是否曾有过。但是,我并不认为它能被称为历史。历史应该交给后来的人去编写。但我可以肯定的是,它对后世是有益的。对历史也很有价值,对此我很有信心。 这三十年中,我的作为和观点是我一生所有努力的集中体现。我希望人们对我做出评判时。能以此为依据。在战争中或是在政府决策上的任何举措,如果事先我没有发布过公开的或是正式的意见,或是没有发出过警戒性的预告,事后我绝不会妄加评判。这是我谨守的原则。当时,处于争论之中,很多的言辞是十分激烈的,事实上,作为事后的追忆,我已将它们改成稍缓和一些了。文中我记述了很多人和我的争辩,其中不乏我敬重和拥护的人,为此我也很痛心,可是那些都是过去给我们的教训,如果不说出来作为未来的借鉴,是不正确的。希望不会有人因为我记录的事情,而看轻那些真诚仁善的人,却忘了去拷问自己.在执行公务时是否有不妥,有什么样的前车之鉴可成为日后作为的参考。 我并不指望我说的所有都能得到每个人的认同,我也不是世人想着什么才写什么,对此请不要有误解。我的阐述都是根据我所持的观点得出的。对于材料的真实性。我已尽最大努力去查证核实。但是随着敌方文件不断被缴获,不断地有事实浮出水面,或是有新的发现。这些新信息被公开后.人们可能会对我之前下的判断重新评判。所以,我认为在全局没有明朗展现出来的情况下,当时的记录和白纸黑字写下的意见是最真实可靠的,以它们为依据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 罗斯福总统曾就这次战争的名称向公众征求意见。有一天,他就这个问题来问我。我马上回答说:“可以不爆发的战争。”历史上,没有哪次战争可以比这次更加容易预防。上一次大战,世界遭受了严重的毁坏,这一次,又将上一次仅存的东西毁灭了。现在正义的一方取得了胜利,为此亿万人拼尽力气艰苦作战。甚至付出了生命。可是我们还是没有迎来和平或是安全,我们终于消灭了那个危难,然而现在却陷入了比之前更大的危险之中。这简直是人类史上最悲剧的事情了。吃一堑,长一智,人们应该牢记之前的教训。对于新生的一代人,我热切地希望他们能够改正之前的错误,从人类的需求和尊严出发,对于可预见的可怕未来加以掌控。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