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颖立著的这本《源香(五芳斋三部曲)》以“五芳斋”的发家传承史为主线,通过对“五芳斋”粽子背后人物故事及粽子制作技艺与传序发展的娓娓铺陈,生动描绘了“五芳斋”背后的文化轶事及创业故事,体现了一种人文情怀及企业精神。一只小小的粽子竟成了享誉江南、风霏中华的名点,其中甘苦有情,亲和、绵长,似乎使得这粽香更耐人寻味。
| 书名 | 源香(五芳斋三部曲)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杨颖立 |
| 出版社 | 上海书店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杨颖立著的这本《源香(五芳斋三部曲)》以“五芳斋”的发家传承史为主线,通过对“五芳斋”粽子背后人物故事及粽子制作技艺与传序发展的娓娓铺陈,生动描绘了“五芳斋”背后的文化轶事及创业故事,体现了一种人文情怀及企业精神。一只小小的粽子竟成了享誉江南、风霏中华的名点,其中甘苦有情,亲和、绵长,似乎使得这粽香更耐人寻味。 内容推荐 一条张家弄,三爿五芳斋。一部创业史,几把辛酸泪。 一只小小的粽子竞成了享誉江南、风靡中华的名点,但在创业过程中那些坎坷、那些跌宕谁人知晓? 杨颖立著的这本《源香(五芳斋三部曲)》通过张家弄里三家五芳斋粽子店三位老板张锦泉、朱庆堂、冯昌年悲欢离合的故事,向读者展示了民国时期嘉兴地区的风土人情,同时也向读者揭示了粽子这一古老食品成为“嘉湖细点”受众最广的美食的蜕变过程。 本书是长篇小说“五芳斋三部曲”的第一部,因“芳”是香的意思,暗合了粽子有一种特殊的箬叶香,故取名“源香”。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 一 滚滚富春江是兰溪县的母亲河。千百年来,她由南向北将兰溪县一划为二。正是这鬼斧神工的一划,使她那川流不息的水乳成了哺育兰溪人世代繁衍生息的保障。 兰溪县由金华府所辖,因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一直是浙西重镇,旧时有“小小金华府,大大兰溪县”的说法,这是兰溪人最引以为自豪的。 民国初年,兰溪县的人口仅有26万多,人口密度很小。那时,兰溪县多荒山野岭,有许多地方还人迹罕至,山上植被丰富,有大量木材和山货。 兰溪最出名的当属火腿。兰溪的火腿是金华火腿的原产地,自古民间就有“金华火腿兰溪出”一说。 这些富饶的物产虽给兰溪县带来了声誉,可对底层百姓来说并没有带来多少实惠。 在富春江西面、兰溪县城西北面十公里处,有一处依山傍水的好地方,它的西面是100米高的猪肝山,北面有540米高的山峰山,东面坐落着500米高的白华山。在三山的腹地,门口荡、里荡、下荡像一串珍珠镶嵌其间,南面则是一片平缓的农田。这种三面环山的地方,当地人称之为“岙”。这个“岙”,虽然地方不大,可是个有山有水的好地方。一个小小的村落——张家村就坐落在这里。 张家村旧时属兰溪县女埠镇,是个自然村,只有200来口人。在兰溪,这种村落算是较小的村庄。正因为小,世代居住的都是张姓世家,并无其他姓氏。然而,这个村落虽小,却也体现了浙西村庄的典型特征:傍水而居。在村的西南面,一条一丈来宽的村路是连接张家村与外界的唯一通道。在村口,迎面就是依在猪肝山下的水荡,有20亩大小,在猪肝山的衬托下,一派山清水秀的景象。山里人实在,既然在村口,就叫了“门口荡”。同理,坐落在村中央的就叫“里荡”,在村的最后面就叫“下荡”了。这三个荡之间有小渠相连,虽与外界水系有连接,但三面山上的山泉才是它真正的水源补充地。“里荡”最小,只有一亩左右,却是村子的中心,村中民居大都聚集在它的四周。 “里荡”虽小,但因是张姓家族世代的居息地,倒也整治得锘落有致,像模像样。在连接“门口荡”与“下荡”的小渠上,各架有一座古朴、简洁的小石桥。说是“小石桥”,其实就是几块长条石架在小渠的石岸上,只不过那被磨得光滑平整的石面可以感受到岁月的流逝、时光的侵蚀。荡的四周,是用长条麻石砌就的临荡小路,路边那几棵略带沧桑味道的参天香樟树成了张家村的标志。 荡的北岸,因有540米高的山峰山作屏障,被张姓家族视为“风水宝地”,故张氏祠堂设于此。这张氏祠堂,与那些名门望族的祠堂相比差距甚远,它只是一座三丈进深的小院落。那木结构的厅堂、红色的廊柱,由于年久失修而油漆斑驳,几乎看不出原色,只有那些祖宗牌位整齐排列,香烛缭绕,时有供品。这是张姓家族议事之处和祭祖的神圣殿堂。 在张氏祠堂的东边,有一条小弄,因在山峰山山脚,呈上升走势,故而进弄是要拾级而上的。民国初年,在弄堂的中部住着一户人家,主人张山观、朱氏夫妇和他们的六个儿子。 张家祖上传下七亩薄田,但田里的收成并不能满足一家人的温饱,原因是山上植被茂盛,黄鼠狼成群,常有野猪出没。在山里人看来,这黄鼠狼是一种有灵性的动物,尊称“黄大仙”,是没有办法对付的。每当秋季庄稼成熟时,黄鼠狼就会成群结队地从山上下来,将成熟的花生、土豆、山芋从土里刨出来,搬进过冬的巢穴。还有野猪,也会成群结队地出没于山间田头。这也是一种令人生畏的野兽。谁家的田地一经此物光顾,将会一片狼藉。在生产力低下的民国初年,包括张山观夫妇在内的村民们鲜有抗争手段,只能听天由命。 张家村边的猪肝山、山峰山、白华山,山势不高但范围较广,山上多香樟树,且大多有百年生长期,树围需两三人合抱者比比皆是。这香樟树是做家具的好材料,香樟木中的樟脑油有防止衣物虫蛀的功能,尤以做樟木箱最佳,樟木箱成了旧时姑娘出嫁的必备嫁妆,而且往往以婚嫁时樟木箱的多少来反映女方家的殷实程度。 张家村多香樟树,村民们自然将目光瞄准了它。久而久之,这里成了香樟木料的供应基地,而张家村人也成了伐木解材的行家里手。于是乎,秋季一过,村民们忙过了田间的活,就开始相互结伴、整理工具上山伐木。 张家村周边的山不高,路也不远,可要将几人合抱的香樟树伐倒运下山来却不是件容易的事,往往需要十几个人忙活十天半月,使出九牛二虎之力将香樟树运到村里。但这仅仅是事情的开始,还要将香樟树制成坯料才能出售。所谓的坯料就是香樟木板,要用大锯锯出来的。民国初年,兰溪乡下没有电,也没有锯板机,锯板得靠人工。这既是件力气活,也是件技术活。成段的、上千斤重的香樟树被村民像炮筒那样高高架起,两个人一上一下拉开大锯来锯木。在隆冬的阳光下,两个人打着赤膊,挥汗如雨,一张一弛,仰拉俯推。锯木是张家村的一景。微风中,飘浮的是纷扬的木屑;空气中,弥漫的是香樟那好闻的气味。这是张家村老小最欢乐的时光,因为这成料的樟木板将会成为村民们口中赖以果腹的饭食、身上聊以遮体的衣物! 张山观是锯木的行家里手,由他架起的木架最稳固,由他锯出的木板厚薄最均匀。在张家村,张山观自然成了一呼百应的人物。圆木上架由他指挥,锯板由他操锯。他被人尊称“把头”,那些家具商也指名道姓要订购他锯的樟木板。P1-3 后记 你相信缘分吗?我相信。 什么是缘分?缘分实际上就是命运的纠缠。也可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无形的联结,是某种必然存在的机会和可能。在现实中,缘分有了更广义的诠释。假如我们把五芳斋比拟为人的话,我与五芳斋是非常有缘分的。 记得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的外婆常带着我坐着黄包车去张家弄五芳斋粽子店吃粽子。这是只有5岁的我第一次吃粽子。那时的张家弄还是一条并不开阔的小弄堂,但也是一条不折不扣的繁华商业街,店铺鳞次栉比,尤以小吃店为主,光取名“五芳斋”的粽子店就有三家。外婆带我去的是东首南侧第一家。我记得这家五芳斋粽子店临街一口大锅,锅内煮着粽子,店堂内几副桌凳,很是简陋。我记得外婆喜欢吃猪油夹沙粽。置身在热气氤氲的粽箬香气中,望着放在白瓷盘里的粽子,晶莹剔透的糯米裹着赤红色的豆沙,加一勺细细的绵白糖,一口下去,那夹在豆沙中的油旺旺的猪油便露了出来,浑身的馋虫似乎马上集中到了舌尖上,赞!就是赞!这是我第一次接触五芳斋。成年后,我也一直保持着吃五芳斋猪油夹沙粽的嗜好。 参加工作后,在一家企业做管理工作,因业务之需与五芳斋粽子店打交道的机会多了起来。这已经是20世纪80年代的末期。这时的五芳斋粽子店已经今非昔比,国营招牌,面积扩大了几十倍,楼上经营餐饮,楼下供应粽子,粽子的品种也有了增加。我往往在楼上请客户吃饭,楼下买粽子作礼品送客户。 1996年,我原来的工作单位被五芳斋公司兼并,不知不觉中我也成了五芳斋公司的一员。朋友们都说我福气好,我却认为自己与五芳斋有缘分。 2009年,我从五芳斋公司退休。因我曾参与了诸如“五芳斋商标权之争”“五芳斋股权之争”等轰动全国的案件,集团公司党委书记、副总裁赵建平希望我写一些这方面的回忆文章。也就是在此时,公司筹建“中国粽子博物馆”,我又被返聘回公司。 就在这期间,我开始接触五芳斋的史料,于是就有了《传人姚九华》这本中篇传记。在写作这篇传记的过程中,我采访了五芳斋传人姚九华,五芳斋创始人张锦泉、朱庆堂、冯昌年的后人张亚清、朱烈、冯世瑜、冯月明等。这些采访大大丰富和加深了我对五芳斋历史的知晓度。 于是写一部五芳斋长篇小说的念头在我心头滋生。这一念头很快得到五芳斋集团董事长厉建平的支持和重视,他专门指示集团副总裁、党委书记赵建平作为集团与我的联系人,尽可能在财力、物力上予以帮助。总裁朱之强知道后,还专门与我探讨了小说的样式及年代的划分等。 嘉兴著名作家陆明、范笑我也对小说提了许多中肯的建议。著名编辑华丽为小说的出版花费了大量心血。嘉兴著名画家陆晓勤为小说创作了生动的插图。在此一并谢过。 小说的创作过程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愉悦的过程。我往往会为一个情节的设定朝思暮想、忘食不寐,也会为一个情节的完成而怡然自得、欣喜若狂。而最让我享受的是,在整个创作过程中,我仿佛就生活在小说中的年代,沉浸于书中主人公的故事里,随着他们亦喜亦悲。 小说终于脱稿,谨向帮助、关注此书的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杨颖立 2016年6月端午于嘉兴百花 书评(媒体评论) “源香”是几辈五芳斋人呕心沥血创业的传奇故事,她以粽子为载体,呈现了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的一个侧面。从该书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祖辈们艰苦奋斗的执著精神,也可以寻觅到一个小粽子发展成百年品牌的足迹,一家粽子店跻身规模企业的轨迹。 ——赵建平(五芳斋集团党委书记) “源头深处细追寻”,杨颖立先生的“五芳斋三部曲”全景式描绘了当今行销全世界的五芳斋粽子的“全世界”,第一部“源香”从被誉为“粽子大王”的五芳斋粽子的前世今生开始述说,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创业艰辛、商界倾轧、侠肝义胆、爱恨情仇等均娓娓道来,一幅充满江南风情的清明上河图也徐徐展开,读者由此穿越到浓浓的粽香中…… ——于能(嘉兴日报社编辑、嘉兴市社科院研究员) “源香”形象地展现了一个民族企业从无到有并发展壮大的艰难历程。作为本书的插图作者,我被其曲折丰富的情节和个性鲜明的人物塑造所感染。——陆晓勤(嘉兴广播电视集团主任编辑、第20届中国纪录片大奖赛最佳编导、插图画家) 数年前,杨颖立君即告之正潜心创作一部以嘉兴五芳斋粽子发展史为背景之小说,拟分三部,甚为期待。今得第一部“源香”观之,感触甚深。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塑造朴实无华,资料挖掘深入细致,遗词造句颇具江南韵味,并多方位展现民国时期嘉兴之风土人情,令人阅之备感亲切与新鲜,足可见杨君用心之良苦。 欣闻“源香”出版在即,为杨君甚感欣喜,顺致祝贺! ——赵青(作家)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